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于《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3部分:γ射线源放射治疗机房》(GBZ/T201.3-2014)技术指标解析
目的 对《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3部分:γ射线源放射治疗机房》(GBZ/T 201.3-2014)中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解析,为放射治疗机房的屏蔽估算和防护评价提供技术指导.方法 以GBZ/T 201.3-2014标准文本为主线,结合常规γ射线源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技术资料和屏蔽设计实例,阐释治疗机房屏蔽计算原则及屏蔽估算的考虑因素,剖析屏蔽估算方法相关技术指标.结果 明确了常规γ射线源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估算方法.60Co远距治疗机房辐射屏蔽估算中应分别针对主屏蔽区、与主屏蔽区直接相连的次屏蔽区、侧屏蔽墙、迷路外墙和机房入口考虑辐射束;后装治疗机房的屏蔽估算应考虑治疗源4r发射的γ射线对墙和室顶的直接照射及其散射辐射在机房入口处的照射;头部γ刀机房屏蔽只需考虑散射辐射,某些体部γ刀机房屏蔽还需考虑旋转照射时单个源的有用线束,两者在屏蔽计算中应尽可能利用已有实测的机房内散射辐射剂量场数据.结论 GBZ/T 201.3-2014提出的γ射线源放射治疗机房辐射屏蔽估算方法是可行的,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屏蔽计算的基本原则,结合治疗装置的剂量学参数和治疗机房的具体物理模型以及辐射束类型等屏蔽计算影响因素,并对机房辐射屏蔽效果进行验证.
-
γ刀、X刀和粒子刀三种放射治疗技术的比较
γ刀、X刀和粒子刀系三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脑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及肿瘤等治疗,本文主要对γ刀、X刀及粒子刀三种放射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性价比做一比较,其中包括设备价格、安装操作难易程度、放射生物效应、对正常组织的损害程度及临床治疗效果等,为临床医生选择佳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
γ刀、X刀的发展趋势
1引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gery,SRS)或称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是一门新的医疗技术.它应用CT、MRI、DSA、PET等影像立体定位和扫描技术,把患者多层序列图像、光盘、磁带等直接数字化图像信息进行传输,经A/D转换器,进入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作虚拟人体3D快速图像重建和高精度立体可视化显示(3D volume rendering,visualization),精确确定病灶空间坐标,并采用数学物理--剂量优化模式和生物学优化模式,优化设计医用高能X(γ)线束,非共面多弧或多个固定野(bcam)立体聚焦照射计划,评估优化其空间剂量分布,确保将大剂量X(γ)射线,单次或分次限制性地适形照射到所设定的头颈、体部靶区病灶上,使该靶区体积内无论良性或恶性的病灶都受到了足够剂量的照射或不可逆损毁,同时又能保证靶体积边缘之外所接受的放射线剂量呈锐减性分布,从而达到治疗肿瘤而对靶体积周围的正常组织影响很小的目的.照射时,由于靶区外组织因剂量迅速递减而免受累及,从而在其边缘形成一如刀割样的界面,达到类似外科手术的效果.用γ射线时称为γ刀,用X射线时称为X刀;但它并不是将病变切除,而是用放射线杀死肿瘤细胞.[1,2]
-
腹部γ刀治疗致胃巨大溃疡顽固不愈一例
患者男,54岁,因"肝癌术后1年,上腹痛7个月"入院.1年前发现肝内胆管癌行左半肝切除术,术后2个月发现腹腔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转移),遂在北京某医院实施γ刀治疗,共治疗15次.其后2个月出现上腹痛,空腹时加剧,夜间不能入睡,纳差.当时胃镜检查提示"胃窦巨大溃疡"(图1);病理提示:溃疡并见大量霉菌(该患者在肝切除术前曾作胃镜检查无溃疡,当时胃镜报告提示"非萎缩性胃炎").因此诊断为:放射性胃炎.给予抗溃疡治疗,黏膜保护剂(铋剂或卡尔萨或胃膜素口服),制酸剂(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静脉滴注),流质饮食,并加用制霉菌素及微生态制剂.
-
血管网状细胞瘤的微创治疗
血管网状细胞瘤又称血管母细胞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3%~2.4%.肿瘤约80%为囊性,特别在小脑,囊性更为多见.肿瘤囊壁上大多有瘤结节突入囊内,一般直径在2 cm左右,有的甚至隐藏在囊壁内,不易被发现[1].1994年3月~2002年3月我院选择26例血管网状细胞瘤采取穿刺抽液与γ刀结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全身γ刀治疗局限期胰腺癌临床结果分析
目的 观察评价全身γ刀治疗局限期胰腺癌的疗效和放射治疗副反应.方法 对采用全身γ刀治疗的111例局限期胰腺癌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仰卧位,用体位固定床和真空负压袋固定,在自主呼吸下行慢增强CT定位扫描.在CT图像上分别勾画GTV、CTV和PTV,治疗计划以50%等剂量线覆盖100%的PTV,70%等剂量线覆盖80%以上的GTV为计划要求,以50%等剂量线为处方剂量.胰头癌3~4 Gy/次、胰体尾癌4~5 Gy/次,5次/周,PTV边缘总剂量40~51 Oy,GTV边缘60~70 Gy.结果 原发灶完全缓解率为29.7%,部分缓解率为42.3%,总有效率为72.1%.随访率为95.5%,随访时间满1、2、3年总例数105、89、60例,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9.3%、24.5%、18.1%.Ⅰ+Ⅱ期随访满1、2、3、4、5年例数分别为55、44、29、16、11例,1…2 3 4、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34%、30%、21%、17%;Ⅲ期随访满1、2、3年例数分别为50、45、31例,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8%、14%、4%(χ~2=16.67,P=0.000).治疗副反应主要是急性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多数可耐受,1~2级急性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71.2%,3级为3.6%,经对症处理后患者均能按计划完成治疗.结论 全身γ刀治疗胰腺癌采用3~5 Gy/次,5次/周,PTV边缘50%等剂量线处总剂量40~51 Gy的治疗模式是安全有效的,对局限期胰腺癌可获得较好疗效.
-
γ刀治疗精度自测方法探讨
目的 利用自行设计的水模体模拟头部γ刀治疗全过程,探讨自测γ刀治疗精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在对γ刀的机械精度进行确认后,通过水模体获取CT和MRI图像后制定治疗计划.采用胶片感光法获得焦斑在x、y、z轴上落点,对本院及其他5家医院γ刀的治疗精度进行检测.结果 除本院CT外,6家医院其他10台CT、MRI定位的γ刀治疗精度均未达到偏差<0.5mm的厂家技术参数要求,偏差主要表现在y轴上.按偏差值对治疗计划的坐标做相应修正后,焦斑落点的偏差均能控制在0.5 mm内.结论 模拟γ刀治疗全过程对其终治疗精度进行检测是必要和可行的,对偏差可通过坐标修正以保证个案治疗精度,并为厂家系统修正提供参照和依据.
-
体部γ刀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疗效观察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指肿瘤结节单个大直径≤3cm,多个结节数目≤2个且总和<3cm.其治疗方法较多,首选用手术切除其次为肝脏移植治疗或介入治疗,对小宜手术者则采用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或射频或介入治疗的生存率较高.研究认为立体定向放疗安全、有效,故笔者尝试对不愿或不能手术的SHCC,笔者采用体部γ刀进行放疗,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
伽玛刀靶点精度测量仪
伽玛刀(γ刀)治疗的全过程包括:病灶定位、计划设计和治疗3个阶段,各阶段靶点位置精度需要严格控制,保证治疗效果。笔者设计了γ刀靶点精度测量仪,可以分阶段测量靶点的位置精度,现介绍如下。测量仪由圆台体和连接板两部分组成:圆台体的顶面直径50?mm,底面直径150?mm,圆台体高100?mm,底面距头架上平面17?mm,外表面上对称镶嵌了4条扫描成像标识线,中面上有暗盒槽,从底部沿轴线方面有通向暗盒中心的标识针或顶针孔;连接板两侧对称分布4个圆弧形凹槽,通过圆柱形定位块使测量仪定位于头架上,并用螺钉固定(图1)。
-
"首届中国γ刀技术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由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放射治疗和核医学设备分标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承办的"首届中国γ刀技术学术论坛"于2007年10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成功举办.
-
一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诊治的启示
2004年9月23日,立秋的南国,丝毫没有一点凉意.一对面容焦虑而又怀有一丝希望的父母,带着他们即将考入大学的儿子,来到我的办公室,急切地叙说他们带儿子求医的历程.4年前,他们的孩子出现癫痫,每个月发作1~2次,到当地医院就诊,行核磁共振(MRI)(2000年1月18日)检查,诊断为"脑动静脉畸形(AVM)",见图1~3.接诊医师建议其行γ刀治疗,他们立即到某γ刀治疗中心进行咨询,该中心医师积极地对患者实施了放射治疗.
-
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放射性脑水肿的差异
以γ刀和X刀为代表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使用高科技方法,既能精确地对颅内靶病灶进行大剂量破坏性的聚焦照射,又能较好的保护邻近重要结构.但是SRS治疗后的若干迟发性反应,尤其是放射性脑水肿(radioactive cerebral edema,RCE),影响SRS广泛应用.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在耳鼻咽喉-头颈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二十世纪后50年间,肿瘤放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本文所介绍的γ刀、X刀、PeacockR调强适形放疗系统等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结合了现代神经外科、肿瘤放射治疗、放射物理、医学工程的理论和技术,是临床医学工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对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肿瘤的治疗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
鼻咽癌合并脑膜瘤一例
患者男,57岁.脑膜瘤γ刀治疗后7个月,伸舌偏斜、听力下降1个月入院.7个月前因发现左侧眼球外展受限,在当地医院行CT及MRI检查发现左侧鞍旁占位性病变,考虑脑膜瘤,在我院γ刀治疗中心行γ治疗.1个月前出现伸舌左偏、言语不清、左耳听力下降、左侧鼻塞,无耳鸣、耳闷、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嗅觉减退、回涕带血等,伴左侧头痛,呈针刺样,位于颞枕区,无时间规律性.
-
关键词:
-
甘氨双唑钠对肺癌体内外放射增敏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甘氨双唑钠对肺癌细胞株照射敏感性及配合肺癌患者应用γ刀治疗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肺癌细胞系NCI-H446和NCI-H596用60Co γ射线照射,同时用或不用甘氨双唑钠配合,台盼蓝拒染法检测存活细胞存活率;绘制细胞生存曲线;应用γ刀治疗的临床各期肺癌患者,治疗前静脉滴注甘氨双唑钠,同时随机选择单纯γ刀治疗未使用甘氨双唑钠者作为对照.1个疗程结束后6周评价疗效.结果甘氨双唑钠可以显著增加肺癌细胞株对γ射线的敏感性,提高γ射线对肺癌细胞系的杀伤作用;甘氨双唑钠配合γ刀治疗肺癌可显著增加疗效,两组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47.22%和37.67%,抑瘤率分别为55.42%和4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甘氨双唑钠对肺癌细胞株及肺癌患者的放射治疗有增敏作用,能显著提高放疗疗效,是一种良好的放射增敏剂.
-
大鼠脑组织γ刀照射后水通道蛋白4 mRNA与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脑组织γ刀照射后水通道蛋白(AQP)4 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蛋白激酶(PKC)活性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Wistar大鼠30只,用γ刀照射尾状核头部(单靶点照射,中心剂量100 Gy,准直器为4 mm)制成放射外科模型,观察照射后1、3、7、15、30和45 d脑组织中AQP4 mRNA、PKC活性及细胞内游离Ca2+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检测方法 分别为RT-PCR、液态闪烁计数以及Fura-2/AM法.结果 AQP4 mRNA的表达由正常对照的0.99±0.05逐渐增加至照射后30 d的2.32±0.10,45 d下降至2.21±0.08;PKC活性及脑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则分别由正常对照的0.5896±0.2101和455.82±20.13逐渐下降至30 d的0.0404±0.0294和196.72±9.87,45 d又回升至0.1050±0.0607和219.26±10.43.除1 d外,AOP4 mRNA、PKC活性及细胞内游离Ca2+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QP4 mRNA与PKC呈显著负相关(r=-0.918,P=0.003),脑细胞内游离ca2+浓度与PKC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0.959,P=0.001).结论 γ刀照射后PKC活性受抑可能是脑组织AQP4 mRNA表达上调的因素之一,而PKC活性降低则可能与高剂量电离辐射致细胞内Ca2+浓度降低有关.
-
γ刀治疗大鼠脑胶质瘤后脑内和外周血TNF-α和IL-1β的表达
目的γ刀治疗脑胶质瘤后,观察脑内及外周血中TNF-α和IL-1β表达变化,探讨神经免疫调节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分4组,正常对照组(N组)、正常大鼠γ刀治疗组(NR组)、肿瘤对照组(T组)和肿瘤γ刀治疗组(TR组).NR组和TR组大鼠于照射后14 d,与各组大鼠进行脑组织TNF-α和IL-1β mRNA原位杂交和外周血TNF-α、IL-1β含量测定.结果(1)原位杂交结果显示:N和NR组大鼠脑内有少量TNF-α和IL-1β的mRNA表达,表现为大脑皮质、下丘脑核团等部位有少量弱阳性细胞散在分布.T组大鼠脑内阳性细胞面密度较N组和NR组升高(P<0.01),肿瘤区可见大量强阳性的胶质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TR组大鼠与T组相比,肿瘤区及周围脑区阳性细胞面密度明显增加(P<0.01).(2)方差分析显示:TR组和T组大鼠外周血TNF-α和IL-1β含量显著高于N组和NR组,TR组高于T组(P<0.01).结论脑胶质瘤大鼠γ刀治疗后,脑内TNF-α和IL-1βmRNA表达较治疗前增多,外周血TNF-α和IL-1β含量升高,这些变化可能与γ刀照射后胶质瘤大鼠体内免疫状态改变有关.
-
脑扭转痉挛的X刀治疗
立体定向术损毁丘脑VL后部和苍白球治疗扭转痉挛已有近50余年的历史[1],早期γ刀治疗脑功能性疾病,使用气脑造影控制定位,治疗有效率低[2].
-
国内首台全身性γ刀的辐射防护监测及评价
γ刀全称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系统.笔者于1998年初对国内某公司生产的首台全身性γ刀装源前后的辐射水平、机器运行过程中的室内三维空间辐射场剂量分布等进行了监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