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影响因素,为预防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9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细菌培养,分析年龄、穿刺技术、固定方法、导管维护周期、留置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方法、穿刺部位8个影响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结果189例患者中共有23例细菌培养阳性,感染率为12.1%;其中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与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相关,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性的注意肿瘤患者PICC导管的维护和减少导管移动能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
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16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回顾性调查方法对ICU中16例发生CVC-RI患者的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及细菌学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VC-RI与年龄无明显相关,但与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有关.CVC-RI病原菌中以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有关.结论 应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减少置管留置时间,注意各种操作的无菌技术,对于CVC-RI的预防有积极作用.
-
ICU导管相关感染现状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作为医院感染的重灾区,一直是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而导管相关感染更是重中之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呼吸机、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更加频繁的应用于临床危重患者的救治中,在拯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可能性.为了更好地预防控制ICU导管相关感染,本文将对ICU导管相关感染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了解3种导管相关感染的现状、相关因素及防控进展.
-
导管相关感染一例
患者男,54岁,1周前因头晕、头痛入院,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2d前进行性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发热,高38.3℃.1d前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查体:T37.6℃,BP 135/100 mm Hg(1 mm Hg =0.133 kPa),P 135次/min,R 50次/min,浅昏迷,口唇发绀,颈软,无抵抗,肺部听诊呼吸音粗,两肺底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心音低钝,律齐,腹膨隆,肠鸣音消失.双下肢无水肿.血气分析示:PCO2 47 mm Hg,PO2 56 mm Hg,pH 7.44;血常规示:WBC16.4×109/L,N 94%:腹部X线片:肠胀气.诊断:急性呼吸衰竭、严重脓毒症、麻痹性肠梗阻、蛛网膜下腔出血.予以机械通气、抗感染、补液、利尿、营养神经、促进胃肠蠕动、中药灌肠、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肠梗阻解除.复查CT示:颅内血肿明显吸收,但患者高热;血常规:WBC15.6×109/L,N 86%,左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奥硝唑之后又加用了去甲万古霉素及氟康唑,治疗1周,疗效不佳,患者仍有发热,高体温39℃,双肺呼吸音低,左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WBC 14.5×109/L,N 95%,Hb 117 g/L,PLT 55×109/L;行痰、血、导管尖培养,血培养阴性,痰及导管尖培养均为鲍曼不动杆菌,无真菌生长.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二)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五)
九、治疗(一)导管相关感染的处理当临床出现可能的导管感染表现时,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导管本身的处理、全身或局部抗生素使用以及必要的检查和化验,治疗方案的制定除参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资料以外,不同导管的类型亦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三)
五、预防CRBSI的预防应首先考虑医护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标准化与规范性的操作,严格管理与预防措施体系的建立对降低血管内导管感染率至关重要.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四)
六、消毒1.手部消毒:导管穿刺及护理操作者的无菌操作技术非常重要.手部消毒是其中主要的环节.近年来,手部消毒不同于皂液洗手的概念巳日益明确,用70%酒精进行手部消毒较之皂液洗手显著降低ICU内获得性感染的发牛率.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一)
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尤其是在ICU,血管内置管是不可或缺的处置手段.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导管技术的要求日益提高,单纯的外周静脉导管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要,多种形式的导管应运而生,成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
-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相关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
中心静脉导管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必需通道,用于药物治疗、完全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压连续监测、血液透析和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治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有操作简便、时间短、成功率高等优点.随着中心静脉置管的广泛应用,此导管相关感染已经常见.为了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我科1999年8月~2002年8月对1220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进行调查,现总结如下.
-
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致病菌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的发生率和菌群分布状况,以及CR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科学管理中心静脉导管,降低CRI、CRB的发病率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随机选取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尖端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 300例中35例(11.7%)发生CBI,CBB 5例(1.7%).病原菌菌群分布:革兰阳性球菌占54.3%,革兰阴性杆菌占34.3%.真菌占11.4%.前5位致病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茵、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茵、白色念珠菌.CRl、CRB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疾病种类、穿刺置管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等.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6d,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 CBI、CBB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严重的并发症,旱期诊断、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
老年ICU患者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行感染分析
目的 观察老年重症加强治疗病房(GICU)患者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行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5年6月收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GICU血培养或导管培养真菌阳性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感染45例(近平滑菌感染组),非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感染15例(非近平滑菌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和机械通气、基础疾病、导管相关感染、置管方式患者例数以及肌酐(Cr)、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等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统计两组患者7、14和28 d生存率,观察不同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和对肝功能的损害情况.结果 非近平滑菌感染组患者机械通气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近平滑菌感染组〔73.3% (11/15)比33.3%(15/45),P<0.05〕,其余各项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平滑菌感染组和非近平滑菌感染组患者7、14和28 d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 d:82.2%(37/45)比66.7% (10/15),14 d:75.6%(34/45)比60.0%(9/15),28 d:66.7%(30/45)比46.7%(7/15),均P>0.05〕.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应用棘白菌素类和唑类药物治疗7、14和28 d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7 d:100.0% (23/23)比82.4%(14/17),14 d:91.3%(21/23)比76.5%(13/17),28 d:78.3%(18/23)比70.6%(12/17),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优势比(OR)值=0.268,95%可信区间(95%CI)=0.077~0.928,P=0.038〕、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感染(OR值=0.260,95%CI=0.072~0.946,P=0.041)、APACHEⅡ(OR值=1.241,95%CI=1.051~1.466,P=0.011)和SOFA评分(OR值=1.405,95%CI=1.005~1.966,P=0.047)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应用棘白菌素类和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肝损害加重和新发肝脏损伤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损害加重:18.8%比21.0%,新发肝脏损伤:6.2%比10.5%,均P>0.05).结论 GICU患者真菌血症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糖尿病、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感染、APACHEⅡ和SOFA评分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临床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治进展
随着各种留置导管(例如动、静脉导管等)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也随之增多.对该种感染特别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s)的处理,各专科医生都面临新的挑战.
-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相关感染的影响
目的:探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白血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84例置入PICC的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及满意度,并分析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性别、年龄、穿刺部位及疾病与PICC导管相关感染无显著相关性(P>0.05).Hb<60 g/L及置管时间>180 d与PICC导管相关感染呈正相关(P<0.05),层级护理管理与PICC导管相关感染呈负相关(P<0.05).结论 :层级护理管理能有效降低白血病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层级护理管理 白血病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感染 -
ICU内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护理进展
血管内置管在ICU已广泛应用,但是血管导管相关感染(CRBSI)的发生几率却居高不下,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方面.因此,杜绝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是ICU质量管理的重要课题.目前,在教育、培训,导管及插管部位选择,皮肤准备,敷料应用,手卫生与无菌操作,大无菌屏障,患者清洁,导管固定装置,抗菌药/消毒剂涂层导管选择,全身性抗菌药物预防,抗菌药物/消毒剂软膏,抗菌药物封管、抗菌导管冲洗和导管封管预防等方面的护理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预防效果[1].
-
品管圈管理在提高 ICU 护士控制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执行力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提高 ICU 护士控制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依从性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提高 ICU 护士控制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执行力,基于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常见高危因素,并结合对本科护士控制导管相关感染现状进行调查,找出控制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依从性低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护士在执行控制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措施的执行力明显改善,规范操作测评评分明显高于管理前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提升了 ICU 护士控制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执行力,并且培养了科室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
-
危重患者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感染及菌群分析
在危重病患者的救治中,中心静脉插管已被广泛应用于输注抗生素、静脉营养、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血液净化治疗等,为临床抢救工作带来快捷和方便.但随着血管内留置管道的广泛运用, 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情况逐渐增多[1],中心静脉导管作为直接与心脏和血循环相连的通道,导致部分致病菌直接从导管入血,形成血行感染,同时导管置入后迅速被生物膜包裹,抗生素难以渗入生物膜内,导致感染难以控制.本文通过对180例中心静脉导管进行细菌培养,了解导管相关感染(CRI)的发生率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为临床减少CRI的发生、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有益的参考.
-
双氧水和碘伏纱条在双腔静脉留置导管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加强双腔静脉留置导管口局部换药的方法,延长导管使用寿命.方法:选择本院新人院的急慢性肾衰病人共25例,均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法建立血管通路,比较两种管口换药的效果.结果:25例换药196次,导管留置时间为1周~150d.发生12例次管口红肿,发生率6.12%.双氧水+碘伏纱条+交叉固定三结合者无1次发生感染.结论:改进双腔静脉留置导管口局部换药的方法,可减少换药次数,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延长导管使用.
-
集束化护理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
集束化护理策略简称集束化护理,是指为提高护理质量,针对某种问题而制订的一系列有循证支持的联合护理措施,其可以明确提高护理效果,降低重症监护发病率和死亡率[1]。中心静脉导管(ce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在心脏和危重患者中应用较多,可用于快速输血、输液以扩容,可用于高浓度的药物推注以尽快发挥药物作用,也用于补充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更重要的是可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等,便于对危重患者进行监护,临床常见的是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其次是股静脉置管,但随之而来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entral venacs cather related infection or sepsis,CRS)不容忽视。在美国,每年约5万~10万人发生CRS,且导管相关性感染是医院败血症的常见原因,约占50%~70%[2]。发生CRS不仅增加了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甚至还可造成严重后果。本文旨在介绍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预防CRS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
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预防策略
介绍新的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指南,并重点讨论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