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6例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分析
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留置时间越来越长,而其医疗价值也越来越大.但是与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catheter-related complication,CRC),特别是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也越来越多.为此,临床工作者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我院从2005年5月-2008年4月行静脉导管留置706例,其中发现CRC/CRI 26例(3.68%),现对其分析如下.
-
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引起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2年2月实施PICC导管留置病人18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有导管相关性感染组和无导管相关性感染组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80例留置PICC导管病人中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者17例(9.4%),操作人员经验少、穿刺次数多、不正规换药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因素.[结论] PICC导管容易发生相关感染,且与多个因素有关,应针对这些因素进行预防.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感染 危险因素 -
ICU护士对"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分析
[目的]了解ICU护士对"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相关知识的掌握状况.[方法]采用"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对30家三级甲等医院的36个ICU的护士337人进行调查.[结果]ICU执业护士对于<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推荐的预防措施,不知道人数为:38人±31人;不同学历ICU执业护士各项回答正确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ICU工作年限ICU护士对各项回答正确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静脉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措施方面,应规范对ICU不同学历、不同工作年限护士的培训,使其较好掌握实施预防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措施,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建立实施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措施的工作机制.
-
透析导管封管液与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
败血症是血液透析(HD)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而大部分的败血症是由于透析使用的深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CRI)引起的.虽然自身动静脉内瘘是公认的HD理想的血管通路,但是因造瘘失败、动脉条件差、肾衰竭发现晚等因素深静脉导管依然被广泛使用,并且相当多的患者使用超过60 d.
-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成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特点。方法对2012年5月-2014年2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且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406例新生儿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新生儿为病例组,未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母体因素、患儿因素、置管维护因素的差异。结果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中,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置管地点、有无发生堵管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体因素、患儿因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选择置管环境、控制穿刺时间和次数、规范导管维护、加强监测管理、收集分析资料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注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感染 危险因素 对照研究 -
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的导管相关感染预防及护理
动一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永久性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由于新建立的自体动静脉内瘘需要约1个月的成熟时间,好3~4个月以上,移植性内瘘也需要3~6周成熟[1],使用深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治疗;随着患者透析时间的延长,以及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及血液黏滞度高等原因,使血管内瘘手术不易成功.使用深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治疗,并对导管使用期间的相关并发症给予护理干预,保证有效的留置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深部热疗预防肠癌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
目的 探讨深部热疗在大肠癌深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感染的作用.方法 收集接受深静脉置管术的大肠癌患者301例次,干预组151例次,接受深部热疗;对照组150例次,术后不接受深部热疗,观察穿刺部位导管相关感染及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导管相关机械性静脉炎22例次,发生率为14.6%,无导管相关感染;观察组导管相关机械性静脉炎52例次,发生率为34.7%,导管相关感染2例,发生率为1.3%.两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静脉炎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的发生率分别为2.6%、7.3%、4.7%和0.0%,而对照组分别为4.0%、17.2%、12.2%和1.3%,各级发生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部热疗是预防大肠癌化疗深静脉插管术后导管相关感染及机械性静脉炎的理想方法.
-
国外应用抗生素锁技术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研究进展
自深静脉置管在临床应用以来,感染成为导管功能失效的首要原因,经全身抗生素治疗往往不能取得满意效果.为弥补全身抗生素防治导管相关感染的不足,国外提出了抗生素锁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借鉴和推广该技术,本文对抗生素锁技术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有效治疗导管相关感染,降低其发生率,提高导管的应用质量,减轻患者痛苦.
-
临床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治进展
随着各种留置导管(例如动、静脉导管等)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也随之增多.对该种感染特别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s)的处理,各专科医生都面临新的挑战.以下就近年来这方面的进展进行说明.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
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尤其是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血管内置管是不可或缺的处置手段.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导管技术的要求日益提高,单纯的外周静脉导管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要,多种形式的导管应运而生,成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
-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ⅩⅩⅣ--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
血管内导管包括外周静脉导管、非隧道式或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C)、肺动脉导管、动脉导管和体内置入式输液泵.前瞻性研究显示,外周静脉导管留置的感染率低(1%);经皮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短暂留置的导管感染率约为3%~5%;用于血液透析的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率高,约为10%.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是重危病人病情恶化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与相关感染分析
目的分析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留置时间、菌群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对广州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2002年1~12月ICU住院患儿102例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可能发生相关感染的患儿进行细菌学调查分析.结果中心静脉导管留置3d以上,导管相关感染的概率明显增加,常见的病原体是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阳性),该菌对常用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率相对较低.结论严格的无菌操作、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及时拔除可疑感染的导管是防治导管相关感染的有效方法.万古霉素是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首选药物.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器械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侵入性导管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在危重病房,而且在普通科室普遍使用,特别是肿瘤科比较常见,犹以中心静脉导管为,如进行快速输液、化疗、肠内外营养支持等,但继之伴发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VC-RI)的问题也困扰着临床医务人员,给病人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住院费用增加,病人的住院时间延长,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CRBSI已经成为医院常见的感染之一.
-
规范化护理流程在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探讨对深静脉导管感染患者实施规范化护理流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接受深静脉导管置入的1100例相关感染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组织普外科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护理流程学习和培训,并对规范化护理流程实施前后的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实施规范化护理流程前相比,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减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护理过程中实施规范化护理流程,可有效降低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
降低肠外营养的危险性
肠外营养对于某些病人是一种供给必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方法.但若应用不当,可增加与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性并造成不必要的花费.Bird报道了如何通过一个营养支持小组的管理使得这些病人治疗质量得到改善.
-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原因分析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使用以来,以其安全、有效、方便的特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在广泛应用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的同时也增加了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本文作者对PICU内留置P1C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
对行深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的效果探析
目的:探讨对进行深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的6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各有31例患者.对乙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甲组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同时比较其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在进行血液透析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甲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乙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乙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行深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可显著降低其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从而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度.
-
护理干预在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基于循证的护理干预,在降低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效果。为进一步降低患者 CRBSI 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将我科2年约165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第一阶段2009年2月16号-2011年5月31号16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目标性监测;第二阶段2011年6月1号-2013年10月25号165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作为干预组,通过施行护理干预措施后CRBSI的变化。比较两组CRBSI发生率,观察护理干预措施在预防CRBSI的效果。结果:将165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按照CRBSI高危因素分类,包括年龄≧50、置管时间≧150d、合并糖尿病、静脉滴注液体类型等,干预组感染率比对照组感染率明显下降,比较2组调查例数和感染例数X2值和P值,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CRBSI发生率出现逐步下降趋势。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CRBSI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可采取减少置管留置时间、积极治疗原发糖尿病、加强患者口服或鼻饲营养,尽量避免静脉输注等措施,降低CRBSI感染的发生率。
-
抗生素封管预防血透患者临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研究
目的 评价抗生素封管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作用,探讨感染控制的有效措施.方法 选择113例临时中心静脉留王导管的血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采用单纯肝素封管(肝素组),实验组60例采用肝素十头孢唑啉联合封管(抗生素组).随访两组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率并使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同时将肝素组和本血透中心既往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 感染共7例次,总体感染发病率为6.19%,其中肝素组3例次,感染发病率为5.66%,抗生素组4例次,感染发病率为6.67%,两组的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肝素组和既往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17.94%)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加用头孢唑啉封管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无明显预防作用;严格无茵操作和加强护理是降低感染、减少抗生素使用的关键措施.
-
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体会
感染是血液透析患者主要、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第2位死因,病死率为15%~38%[2]。而血管通路相关感染占血液透析患者所有菌血症的48%~73%[3],常见的是导管相关感染[1]。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笔者对86例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护理,在预防导管相关感染方面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