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价值

    作者:YANG Hai-yun;戈之铮;戴军;LI Xiao-bo;高云杰

    目的 探讨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IFOBT)在大系列健康体检人群中筛查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行健康体检的5919例采用IFOBT筛查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对阳性病例进行结直肠镜检查或x线钡剂灌肠检查,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919例体检人群中IFOBT阳性者314例,阳性率为5.30%,其中241例(76.75%)接受了结直肠镜检查,23例(7.32%)接受了X线钡剂灌肠检查,总随访率达84.08%,失访50例.剔除失访病例后,共发现结直肠癌16例,检出率为2.73‰(16/5869),其中Dukes A期8例(50.00%),Dukes B期7例(43.75%),Dukes C期1例(6.25%),IFOBT阳性者中的结直肠癌检出率为6.06%(16/264).共发现结直肠腺瘤样息肉94例,检出率为16.01‰(94/5869),包括管状腺瘤55例(58.51%),绒毛状-管状腺瘤23例(24.47%),绒毛状腺瘤16例(17.02%),其中单发者55例(58.51%),多发者39例(41.49%);另见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6例.IFOBT阳性者中共检出116例结直肠癌或癌前病变,检出率为43.94%(116/264).结论 IFOBT适合于大系列人群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筛查,能发现较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使疾病在可治愈阶段得到根治,从而有望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 胶囊内镜与多排螺旋CT在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冰凌;钟百书;厉有名;陈春晓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与多排螺旋CT(mutiple-detector computer tomography,MDCT)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CE和MDCT对60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比较研究,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CE的诊断阳性率为60.0%(36/60),MDCT的诊断阳性率为38.3%(23/60),P<0.01.CE和MDCT联合诊断的阳性率为66.7%(40/60),与单纯CE相比P>0.05,与单纯MDCT相比P<0.01.诊断的主要病变有间质瘤、血管瘤、克罗恩病、血管畸形、Meckel憩室、钩虫病等.在手术确诊病例中,两者的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CE的诊断阳性率高于MDCT,联合检查并未提高诊断阳性率,但综合考虑CE和MDCT检查的优缺点,认为MDCT检查在小肠肿瘤的病变性质及肠外情况全面了解中具有优势,建议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进行CE和MDCT的联合检查.

  • 非甾体抗炎药致胃肠黏膜损伤的内镜分析

    作者:万军;张子其;吴本俨;张建萍;王亚红;付永和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增加胃肠黏膜糜烂、溃疡的发生率,并有引发胃肠出血及穿孔的可能[1].我们自1999年3~9月连续观察了200例内镜下胃肠黏膜损伤病例,结合用药情况,探讨NSAIDs与胃肠损伤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应用Olympus-XQ200型电子胃镜连续观察黏膜损伤病例.男性175例,女性25例,年龄22~96岁,平均年龄66.6岁.以胃镜发现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时是否正在服用NSAIDs分为NSAIDs相关(Ⅰ)组及非NSAIDs相关(Ⅱ)组.NSAIDs包括肠溶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布洛芬及消炎痛等,服用时间从3 d~7年不等.

  • 临床病例讨论 第465例——肠梗阻、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瘘

    作者:王亚楠;李晓青;郭帆;杨爱明;钱家鸣;李景南;薛华丹;周炜洵;马志强

    这是1例复杂疑难病例.患者男,62岁以反复肠梗阻起病,先后两次经历回盲部及结肠手术,又出现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经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降部巨大瘘,与回结肠吻合口相通,瘘管内溃疡出血.经多学科讨论,置入空肠营养管旷置瘘管,情况改善后行十二指肠瘘修补、病变肠管切除,术后病理确诊为克罗恩病,予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病情稳定好转.

  • 硫糖铝和抑酸剂预防应激性溃疡对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贺宏丽;胡淑玲;陈齐红;刘玲;黄英姿;杨毅;邱海波

    目的 比较硫糖铝和抑酸剂预防应激性溃疡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手工检索从建库至2013年3月硫糖铝和抑酸剂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应激性溃疡的RCT研究,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系统评价员手册5.2.3文献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项RCT研究,总样本量为2883例,硫糖铝组1315例,抑酸剂组156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硫糖铝组较抑酸剂组能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RR =0.81,95% CI0.7~0.95,P=0.008),对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6,95% CI0.59 ~ 1.58,P=0.88),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留治时间、ICU病死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应用硫糖铝可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对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留治时间、ICU病死率无明显影响.

  •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

    作者:尹丹萍;董俊峰

    目的 探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济南军区总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6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其中对照组未进行抗生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观察并监测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止血时间及住院期间的感染率.结果 观察组的45例患者住院时间(12.9±5.3)d,低于对照组的(15.1±4.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血时间(21.2±10.3)d,低于对照组的(26.4±16.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期间感染率2例(13.2%),低于对照组的9例(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有效缩短止血时间,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的感染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Dieulafoy 病致消化道出血26例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彭燕;吴丽颖;贾国法;凌明德;朱良松

    目的:分析Dieulafoy病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2005年5月至2013年6月间因消化道出血而收治的26例Dieulafoy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中首发症状为呕血伴黑便11例,仅呕血3例,仅黑便12例。26例中内镜治疗24例,其中高渗盐水或硬化剂注射1例,内镜下金属夹钳夹止血20例,内镜注射联合金属夹止血3例。转手术治疗3例,血管栓塞介入治疗1例,均治愈。所有患者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论消化道出血是Dieulafoy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内镜是诊断和治疗Dieulafoy病的首选方法;对于内镜治疗失败者,介入栓塞止血及手术治疗也为重要治疗手段。

  •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靳淑黎

    目的: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对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服药史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且H Pylori阳性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给予埃索美拉唑等药物止血治疗,治疗组同时接受根除H Pylori治疗。所有患者在完成所有治疗后均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再出血情况。结果:治疗组H Pylori均获根除。随访6个月及12个月时,治疗组再出血率分别为:8.7(2/23),21.7%(5/23);均低于明显对照组再出血率:26.7%(7/23),47.8%(11/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除H Pylori能有效降低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发生率。

  • 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诊内镜治疗

    作者:梁艳娉;林颖;王艺穗;顾华英;吴斌;巫织娥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诊内镜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急诊内镜治疗的3例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4、54、61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呕血、大量黑便和休克症状。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术前给予禁食、补充血容量、心理疏导,准备内镜器械、药品及抢救物品。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术中医护人员默契配合,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内镜视野清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相应止血措施。待术后病情稳定后护送患者回病房,与病房医师、护士做好交接班工作。结果例1十二指肠球部上角对侧裸露血管活动性出血,采用止血夹止血,局部注射硬化剂。例2见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口活动性出血,COOK 套扎器套扎止血;胃底静脉重度曲张见出血点,注射组织胶止血。例1、例2止血成功。例3胃内大量血凝块及暗红血液,反复冲洗、吸引后仍无法观察,行出血动脉栓塞术,术后患者由于肺部感染、失血性休克、心功能不全死亡。结论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行急诊内镜止血的过程中,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医护默契配合、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内镜视野清晰、采用合适的止血方法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 双镜联合胃楔形切除术微创根治胃Dieulafoy病20例报告

    作者:张鹏;刘景章;尚培中;李晓武;张金江

    目的 探讨双镜联合微创根治胃Dieulafoy病的优势.方法 1999~2007年我院共收治胃Dieulafoy病20例,在胃镜引导下,腹腔镜下应用腔内切割吻合器(Endo-GIA)行胃楔形切除术.结果 20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术后并发症,早期活动拔除胃管并进食.20例随访3~36个月,无再次出血.结论 胃镜是胃Dieulafoy病的首选诊断方法,胃镜引导下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应是此病的首选治疗方法,降低再次出血率和胃壁溃疡发生率.

  • Dieulafoy病变致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综合治疗

    作者:陈庆永;陈立波

    目的 探讨Dieulafoy病变致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及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2年4月48例Dieulafoy病变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常见的出血部位是胃体(40例),其次是贲门(4例)、十二指肠(2例)和空肠(2例),且多发生在胃上部胃食管交界处6 cm以内.胃镜明确诊断有46例,急诊剖腹探查确诊2例.18例胃镜明确诊断的患者首先行局部肾上腺素注射和止血夹治疗;6例胃镜明确诊断的患者仅用止血夹治疗;2例十二指肠降部Dieulafoy病变出血内镜治疗失败的患者,行血管X线造影检查并栓塞,结果均成功.23例行手术治疗.47例治愈,1例死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平均住院时间是(10.8±2.5)d.结论 Dieulafoy病变发生率低但易导致凶险出血,可首先尝试内镜下肾上腺素局部注射联合止血夹治疗及介入治疗,多数患者终需要外科治疗.

  • 脾-左肾上腺静脉分流术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作者:张正筠;陈其民;徐敏;褚珺;严志龙;洪莉;顾松;胡明

    目的 初步探讨脾静脉-左肾上腺静脉分流术对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所致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 总结8例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致门静脉高压症七消化道出血病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该手术的疗效.结果 本组8例在分流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分别为(30±11)mm Hg和(22±7)mm Hg,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6个月~5年,无死亡及再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病例,肝功能良好.术前外周血中三系下降的7例患儿术后血常规WBC计数为(7.64±4.46)×10~9/L,RBC计数为(4.54±0.97)×10~(12)/L,Hb为(133±5)g/L,PLT计数为(355.40±107.36)×10~9/L,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例PLT计数降低的患儿术后PLT计数为333×10~9/L,较术前显著升高.4例术后血氨升高,由术前的(18±7)μmol/L升高至术后的(60±17)μmol/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1例发牛肝性脑病,且智力发育良好.消化道钡餐X线或胃镜检查提示6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好转,血管超声显示吻合口无狭窄,血管内无血栓形成.结论 脾-左肾上腺静脉分流术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所致门静脉高压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治疗失败后再手术

    作者:邱伟;王广义;王蒙;吕国悦;刘亚辉;孙晓东

    目的 比较内镜治疗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未经内镜治疗患者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共完成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30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202例,酒精性肝硬化28例.A组16例,为内镜治疗(套扎、栓塞)后再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B组214例,直接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98±59)min,平均出血(750±120)ml,术后平均住院(11±2)d;B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20±26)min,平均出血(250±43)ml,术后平均住院(7±1)d.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30例患者中获得随访212例,随访率为92.2%,术后平均随访2.5年(1~6年),死亡率为4.2%,再出血率为5.7%.结论 内镜治疗后食管胃底周围组织纤维化、质硬,明显增加手术难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较单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明显增加,故对于适合行手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应首选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 急性小肠出血的术中精确定位及对外科治疗的意义

    作者:庄岩;杨尹默;王维民;高红桥;田孝东;万远廉

    目的 探讨急性小肠出血的术中精确定位方法及对外科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7年6月间急性小肠出血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中5例行介入标记镍铂合金圈定位后手术治疗(A组);5例未行介入标记手术治疗(B组);12例行单纯介入栓塞治疗(C组).观察确诊率、复发出血率、肠管切除长度和手术时间.本组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结果 A组确诊率100%(5/5),与B组(20%,1/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67,P=0.024);A组肠管切除长度(12±7)am,较B组(108±23)cm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74,P=0.000);A组手术时间(119±12)min较B组(218±45)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0,P=0.001);A组无复发出血,B组复发出血率为60%(3/5)(x2=4.286,P=0.083),C组复发出血率为67%(8/12),A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96,P=0.020).结论 介入标记镍铂合金圈定位法可快速准确定位出血部位,缩短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X线透视设备动态显像标记物,使手术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确诊率,降低了复发率,减少了正常肠管的切除长度.

  • 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和内镜特点分析

    作者:张媛媛;陈国栋;王智峰;刘心怡;史晨辰;刘玉兰

    目的 探讨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临床和内镜特点,并分析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7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383例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临床和内镜资料,根据是否出现内镜治疗后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和对照组,总结其临床特点和内镜下特点,分析引起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383例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共34例,发生率为8.88%;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男性、肝硬化病因、Child评分、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减少、重度静脉曲张、静脉曲张红色征阳性、门静脉增宽、门静脉血栓是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男性(P=0.036;OR =2.975)、自身免疫性肝病(P =0.047;OR =2.512)、Child评分(P=0.026,OR=1.852)、凝血酶原时间(P=0.017;OR=3.746)、门静脉血栓(P =0.027;OR=1.954)、静脉曲张红色征阳性(P =0.016;OR =4.013)是静脉曲张出血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出血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较为常见.男性、自身免疫性肝病、Child评分、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血栓、静脉曲张红色征阳性等是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 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78例

    作者:刘福全;岳振东;封国生;于汉蒙;蔺武;宫柯;高炳霞

    目的探讨急诊血管造影及动脉栓塞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价值. 方法对1988年5月至2001年7月临床收治的78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应用Seldinger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超选至出血动脉,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共栓塞86根动脉,其中胃左动脉4根、胃十二指肠动脉21根、肠系膜上下动脉分支59根、隔动脉1根及肝动脉1根.全部患者随访1~10年. 结果技术成功率100%(86/86),立即止血100%(78/78),20.5%(16/78)复发出血.78例患者中71例出现腹痛、49例腹胀等轻微合并症.无胃肠道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定位准确、安全有效,同时为外科手术争取了时间.

  • 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部位的诊断价值

    作者:林谋斌;尹路;胡伟国;钱倩健;吴云林;张晨莉;许斌

    目的 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手术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并行手术探查的56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小肠镜诊断结果与术中检查所见加以比较,并随访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54例(96%)经术前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发现出血病灶,其中53例(95%)术前的病灶定位与术中发现的病变部位基本一致,4例定性诊断不一致,1例手术探查未发现病灶.间质瘤是本组患者中导致小肠出血的常见病因.结论 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术前定位具有可靠的临床价值.

  • 小口径人工血管架桥门体分流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

    作者:党晓卫;马秀现;林国领;常青;许培钦

    目的 探讨小口径人工血管(直径0.8 cm)门体静脉架桥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门静脉高压症(PHT)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PHT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小口径人工血管脾-腔架桥(14例)、肠-腔架桥(24例)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结果 术后患者自由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6.6±1.2)cm H2O,手术前后肝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腔架桥组术后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均P<0.05).手术死亡率为3%.术后并发症有发热4例,顽固性腹水和乳糜腹水各1例,肝性脑病1例,腹腔感染1例,应激性溃疡1例.除1例腹腔感染患者死亡外,其余经保守治疗后均痊愈.对35例进行了6个月至3年的随访,消化道出血复发2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89%.1年和3年人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0%和75%.25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行纤维胃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基本消失或减轻.结论 小口径人工血管架桥门体分流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PHT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可明显降低门静脉压力,有效控制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低.脾-腔架桥术可同时消除患者脾脏功能亢进.

  •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王墨飞;高克明;范莹;于好;李春雨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总结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及附属第一医院33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组,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Kaplan-Meier方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以女性多见,发病年龄22~77(54.5 ±7.6)岁.便血、肛门疼痛为常见的临床表现.首次就诊误诊率为67%(22/33).肿瘤平均直径(3.5 ± 1.7) cm,31例(94%,31/33)的肿瘤距肛缘不足5 cm.术后平均生存期(14.0 ± 6.5)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22%、10%.腹会阴联合切除组与局部切除组术后局部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3年特异性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8,P=0.582).结论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极易误诊,扩大切除并不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腹腔镜联合介入诊治小肠出血性疾病

    作者:陈开运;向国安;王汉宁;高鹏;肖方联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介入对小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对2001-2004年常规检查难以明确病因的12例小肠出血性疾病患者行腹腔镜联合介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12例均接受腹腔镜联合介入检查.腹腔镜下直接发现病灶4例,联合应用介入检查发现病灶9例;病理检查确诊平滑肌肉瘤1例,平滑肌瘤1例,小肠腺瘤1例,血管畸形5例,炎性肠病2例,克隆病1例,Meckel憩室炎伴出血1例.结论 腹腔镜联合介入检查对常规检查无法明确病因的小肠出血有较好的诊断及治疗价值.该技术方法简单、创伤小、病变检出率高.

735 条记录 4/37 页 « 12345678...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