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合核酸检测技术探讨ALT在献血者筛查中的意义

    作者:郭燕;蔡斌;段勇;景媛媛;白珉;巩晗实;叶世辉

    目的 结合核酸检测技术探讨ALT在献血者筛查中的意义.方法 分析本站2015年1~6月共82 378份血液标本ALT、HBsAg、抗-HCV检测结果;对908份ALT单项不合格标本进行NAT检测,并对此类献血者再次献血的血液筛查结果进行追踪分析.结果 82 378份血液标本中ALT异常925份,其中合并HBsAg或抗-HCV阳性占1.19%(11/925):肝炎标志物阳性组与阴性组的ALT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8例ALT单项不合格献血者的NAT检测发现HBV阳性1例;重复献血者53例,HBsA g、抗-HCV ELISA及NAT法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虽然ALT在预防输血传播乙肝和丙肝中的作用已极其有限,但其对于排除HBV、HCV窗口期尚具有一定补充作用,同时可能预防隐匿性丙肝及其他已知或未知肝炎病毒的血液传播,目前尚不宜取消ALT检测.

  • 佛山地区无偿献血人群酶免联合核酸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林俊填;刘知华;何其通;杨富燕;余玉婷;伍伟健

    目的 分析2014~2016年佛山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结果,为制定适合本地区科学、有效的献血招募和血液安全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法(enzyme immunoassay,EIA)联合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chnology,NAT),对2014~2016年佛山地区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血液总不合格率逐年下降,年度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不合格率为3.74%,其中常规检测项目的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1.97%)、HBsAg(0.91%)、抗-TP(0.35%)、抗-HCV(0.34%)和抗-HIV(0.18%);NAT不合格率为0.25%,呈逐年减少的趋势,6人份混样的NAT试剂筛查效率明显高于24人份混样检测.结论 佛山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引起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是ALT和HBsAg,梅毒、HCV等感染人群各占一定比例,抗-HIV阳性率呈逐年递增态势.采供血机构应在无偿献血人群中加强献血前健康检查与咨询,并选用更灵敏、特异的血液筛查技术,大限度防止传染病经血传播,确保输血安全;同时血站应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对无偿献血者的献血知识宣传教育,建立和发展低危、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

  • 核酸检测技术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肖祥;沈继龙

    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检测宿主被寄生虫感染后产生的反应,如检测抗体、细胞免疫反应等.二是直接检测受感染的寄生虫病原体、或寄生虫特有的一些分子,如抗原、酶、核酸.抗原和酶都是病原体的基因产物,属表型特征,这些特征受基因表达的影响.寄生虫的不同生活期以及在不同环境下可能发生形态学的改变,有时会影响到直接检测的准确性,但显微镜检查目前仍然是寄生虫病诊断的"金标准".的确,镜检不须特殊的仪器和试剂,具有简单、快速的优点,但对于在形态上非常相似,或体积过小,或虫荷过低、隐性感染、早期感染,或在取材不易的部位寄生的寄生虫,镜检法就显示出明显的局限性.培养法耗时长,一般需要特殊的媒介和实验条件,这在寄生虫病流行的发展中国家是很难实现的.免疫血清学方法在疾病筛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般只作辅助诊断手段而非用于确诊.

  • NAT检测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苗燕平;何华庆;后平钦

    输血或血制品的临床应用是感染HBV、HCV和HIV的主要途径之一.为进一步保证输血安全,提高血液质量,我中心于2009年开始探索应用病原体核酸检测技术(NAT)进行血液筛查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 标本因素及保存条件对HCV RNA检测的影响

    作者:庄养林;熊丽红;张鹏飞;王芳;陈丹;施桥发

    目的 探讨溶血、脂肪血、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对HCV RNA检测的影响,确认用于核酸检测的标本正确采集、处理及保存的关键控制点.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PCR法,采用混样检测+单检的检测模式,对在不同浓度的血红蛋白或甘油三脂下以及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保存不同时间后的HCV RNA标本进行检测,对检测的Ct值进行分析.结果 小于7.93mmol/L的不同浓度甘油三脂对HCV RNA检测没有影响(P>0.05),血红蛋白浓度为97g/L、34g/L、17g/L以及8g/L时,其对HCV RNA检测均有影响(P<0.05),当血红蛋白浓度小于5g/L时,其对HCV RNA检测均无影响(P>0.05);保存温度在-30℃下4周内,其检测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于37℃条件下,4h内保存的HCV RNA标本检测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的条件下保存72h内,HCV RNA标本检测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的条件下能保存48h(P>0.05).结论 甘油三脂浓度小于7.93mmol/L对HCV RNA的检测没有影响,血红蛋白浓度大于8g/L时会影响HCV RNA的检测,用于HCV RNA检测的标本在4℃保存时好在72h内完成检测.

  • 建立监测核酸检测系统趋势变化方法的探讨

    作者:庄养林;熊丽红;施桥发

    目的 探讨罗氏核酸检测试剂在多台核酸检测设备应用时建立室内质量控制措施,监测核酸检测设备试验的稳定性.方法 应用罗氏核酸检测试剂在罗氏Cobas S201核酸检测系统上对无偿献血标本、核酸检测试剂盒阳性对照品、核酸弱阳性室内质控品进行检测,记录每台检测设备的阳性对照品和弱阳性室内质控品的各检测项目通道的Ct值.应用Excel绘制质量控制图,以检测日期为横坐标,各个项目检测Ct值为纵坐标,形成每台检测设备的各检测项目的质控分析图,通过对各检测设备阳性对照品和弱阳性室内质控品的Ct值标准差、均值,评价各检测设备检测的稳定性.结果 各检测设备的阳性对照品及室内质控品的CV值均在5%以内,1A检测设备与1B检测设备比较时,各检测项目P>0.05,1B检测设备与2号检测设备比较时,各检测项目P>0.05,1A检测设备与2号检测设备比较时,各检测项目P>0.05,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各检测设备间检测性能无明显差异,本实验室参照定量数据模式所建立的室内质量控制措施用以监测核酸检测系统趋势变化的方法 具有一定的意义.

  • HBV、HCV、HIV核酸检测试剂在洛阳地区血液筛查中的应用与分析

    作者:张新龙;马红丽;陈悦科;姚骅珊

    目的 评估国产核酸检测试剂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可行性,以及酶免疫分析(enzyme immunoassay,EIA)检测合格血液的输血残余风险.方法 采用苏州华益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核酸检测试剂盒及PCR-荧光法,对洛阳市血站经EIA筛查合格的40 195份献血者标本进行核酸筛查.阳性标本经拆分后使用Gen Probe公司试剂进行确认,并采用化学发光法免疫试剂对HBV-DNA阳性样本进行乙肝五项免疫指标检测.结果 在40 195份EIA检测合格的献血者标本中,发现25份HBV-DNA阳性(阳性检出率0.622‰),1份HCV-RNA阳性(阳性检出率0.025‰),未发现HIV-RNA阳性.在20份HBV-DNA阳性标本中,发现3份(15.0%)乙肝免疫学指标五项全阴的“窗口期”标本以及17份(85.0%)HBsAg阴性而HBcAb阳性的疑似HBV隐匿性感染标本.结论 现行血清学EIA筛查方法对于HBV、HCV仍具有一定的输血残余风险,尤其是来自隐匿性HBV感染.在EIA检测后增加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筛查,有助于提高临床用血安全.同时说明国产核酸检测试剂具备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过程机器运行状态良好,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 核酸检测技术(NAT)应用综述

    作者:于荣锋

    预防和控制血液相关传染病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血液安全性.本文综述了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sting,NAT)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情况,为此方法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 献血者血液样本核酸检测降低经血传播感染性疾病风险的效果分析

    作者:黄丹

    目的 观察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核酸检测技术(NAT)筛查对降低经血传播感染性疾病风险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本站采集的献血者血液样本43402例为研究材料,所有样本均应用两种不同厂家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进行谷丙转氨酶(AL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对检测结果为无反应性及灰区样本进行NAT检测.结果 在43402例献血者中903例献血者血清学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结果不合格;42499例血清学检测合格的献血者NAT检出HBV-DNA 18例,HCV-RNA 2例;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和抗-HIV双试剂灰区样本HBV-DNA、HCV-RNA和HIV-RNA阳性率均高于单试剂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献血者血液样本采用核酸检测可降低经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提高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

  • 酶联免疫检测技术与核酸检测技术在血液筛检中的对比分析

    作者:危燕芬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检测技术(ELISA)与核酸检测技术(NAT)在血液筛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本地区11234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样本作为检测对象,均实施酶联免疫检测技术与核酸检测技术检测.结果 11234份血液样本中ELISA检测结果为阳性258份(2.30%),其中HBsAg 241份,抗HCV12份,抗HIV 5份,阴性10976份(97.70%);NAT检测结果:EIA(+)258份中HBV NAT阳性238份(2.11%),EIA(-)HBV NAT(+)6份(0.05%),阴性10990份(97.83%),HCV和HIV均为NAT(-);EIA(-)HBV NAT(+)6份(0.05%)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均<3×102拷贝/ml.结论 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和核酸检测技术对血液筛检均具有临床意义,但是核酸检测技术能够缩短血液病毒检测的“窗口期”,直接对病毒本身检测,因此NAT检测技术能进一步降低输血传播病毒的风险.

  • ELISA法和NAT联合检测降低经血传播感染性疾病风险的效果分析

    作者:来祝檩;韩惠云;薛秀荣

    目的 探讨献血者血液采用ELISA法和NAT联合检测降低经血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站2015年4月~2016年12月采集的献血者血液样本72110例作为研究材料,所有样本均应用两种不同厂家试剂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平行检测,同时对献血者样本进行NAT检测.结果 在72 110例献血者中603例(0.84%)血清学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不合格;71507例血清学检测合格献血者中检出HBV-DNA阳性49例(0.07%),未检出HCV-RNA和HIV-RNA阳性样本;在152例ELISA法HBsAg 0.7≤S/C0<1.0样本和1.0≤S/CO≤3.0样本中检出13例HBV-DNA阳性,HB-sAg 1.0≤S/CO≤3.0样本NAT阳性检出率高于0.7≤S/CO< 1.0样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献血者血液样本采用ELISA法和NAT联合检测可降低经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提高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

  • 石家庄地区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残余风险评估

    作者:李莉华;何路军;马印图

    目的 评估石家庄地区输血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方法 以石家庄地区2013年1月-2014年12月献血者ELISA筛查数据及其基本资料为基础,采用(WP/I)、(wP/LTR)数学模型分别评估重复献血者及初次献血者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结果 2013年1月-2014年12月石家庄地区献血者,经ELISA检测后输血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28714、1∶41102、1∶601506.结论 本地区经ELISA检测后存在输血传播病毒残余风险,核酸检测技术(NAT)应用于血液筛查可降低输血传播HBV、HCV、HIV残余风险.

  • 献血人员应用核酸检测技术进行血液筛查的效果研究

    作者:芦曦

    目的:研究并分析献血人员应用核酸检测技术进行血液筛查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本血站献血者的血液标本34745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完成检测,收集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经检测标本合格率为97.4%(338422/347456);不合格检测样本主要为HBV/HCV/HIV-1阳性标本、NAT阳性且ELISA阴性、HBV-DNA阳性、HIV-1 RNA阳性等.结论: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献血人员血液筛查,可有效降低献血者感染窗口期及隐匿感染献血者造成的疾病传播,提高医院输血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因此,献血人员应用核酸检测技术进行血液筛查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

  • 中国部分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技术筛查情况分析

    作者:田也;王昊;黄志健;姜津;杜荣松;谢君谋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技术(NAT)在血液筛查中应用情况.方法:从维普、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检索2008年至2016年文献收集我国地区采供血机构近年开展NAT进行血液筛查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国内15个地区采供血机构对无偿献血者血液NAT筛查技术主要有聚合链式反应(PCR)及转录介导的扩增反应(TMA)两种,其中5家采用单人份联检、检测模式,其余采用多人份联检模式,两种模式中组内各个血站的鉴别阳性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1517193人份EIA阴性检测标本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以HBV-DNA为主,占鉴别阳性标本的98.8%(853/863);单人份联检模式与多人份检测模式的阳性检测率无差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内采供血机构NAT技术血液筛查已逐渐成熟并普及,核酸检测对于HBsAg(-)的HBV感染献血者的检出效果明显,合理选择适合本单位的核酸检测模式能进一步提高血液及输血安全.

  • 转基因番茄Zeneca B,Da,F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作者:麦荣嘉;陈敏芳;莫倩珍;胡良勇;黎事伦;唐敏然;顾晓敏;蔡永洪;周伦彬;周晓红

    目的 构建转基因番茄Zeneca B,Da,F品系的质粒标准分子及其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体系.方法 基于反向遗传学原理构建分别含有番茄内标准基因apx检测序列(ERG-apx),转基因番茄B,Da,F品系pg基因的基因特异性序列(GS-pg)及其构建特异性序列(CS-16S、CS-16A)的番茄内参质粒标准分子pEasy-T3-APX,转基因番茄B,Da,F品系的构建特异性质粒标准分子pEasy-T3-16A、pEasy-T3-16S;以Beacon Designer7.5设计用于定性PCR和qPCR检测的引物对和Taqman探针;基于质粒标准分子建立了定性PCR和qPCR检测体系,对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检测下限等指标进行评估;使用PicoGreen试剂盒对质粒标准分子进行定量,以质粒pEasy-T3-APX为背景DNA定量混有pEasy-T3-16A或pEasy-T3-16S制备成含量为1%和0.1%(w/w)的两组核酸标准物质,进行所构建qPCR检测体系的定量性能评价.结果 锚定qpCR检测靶序列:ERG-apx 108bp,GS-pg 108bp,CS-16S 109bp、CS-16A 102bp;酶切鉴定所构建的质粒标准分子均可得到预期大小,的插入子片段;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体系,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差(RSD)0.2%~1.5%,检测下限25 copies,标准曲线方程线性关系R2值在0.994~0.998,效率在93.3%~102.4%.经换算系数Cf换算,对PicoGreen定量的样品进行验证,其实测值与真值的偏差是-9.7%~17.3%.结论 成功构建了转基因番茄ZenecaB,Da,F品系的质粒标准分子及其qPCR检测体系,为转基因番茄Zeneca B,Da,F品系转基因成分的监测建立了可行的可供使用的定性与定量检测体系.

  • ALT初筛结合核酸检测技术检测东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的结果分析

    作者:黄志森;李慧敏;王德文;梁兵

    目的 了解东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状况,为制定科学的献血招募及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结合ALT筛及核酸检测技术(NAT),对2008-2010年东莞市204 354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进行检测.结果 血液总不合格率逐年下降;2009年开展ALT初筛后AL不合格率显著下降;HBsAg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HIV确证阳性率、抗-HCV及抗-TP的不合格率变化不大;NAT不合格率为0.99‰,6人份混合检测的NAT试剂筛查效率优于24人份混合检测.结论 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ALT初筛及小样本数混合甚至单人份的NA检测;同时血站应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献血知识宣传教育以及低危固定献血者的招募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 高通量核酸分析技术在体外诊断领域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朋军;田亚平

    分子诊断技术是以目的核酸作为诊断目标,通过核酸扩增技术或者核酸杂交技术检测核酸的变化,并以此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相对于传统的检测方法如显微镜技术或微生物培养,核酸分析技术的优越性在于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核酸分析技术不仅在疾病诊断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在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分型、分期以及预后判断和疗效检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核酸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临床检测,如感染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筛查、肿瘤的分子诊断和药物基因组研究等,是临床检验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2013-2014年广州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无效结果分析

    作者:梁浩坚;许结仪;郑优荣;郑剑婷;林诗雅

    目的:统计分析2013—2014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无效结果情况,查找造成无效结果的原因,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完善血站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建设。方法采用诺华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对广州市2013—2014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对无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这两年的核酸检测无效结果。结果2013年与2014年的无效结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1215.37,P<0.001)。2014年核酸检测无效结果率比2013年下降41.88%。导致检测结果无效的原因主要有仪器故障与人工操作失误两大方面。结论2014年通过加强人员的培训及完善操作规程后,无效结果数明显减少。每月做好检测无效结果的统计分析工作,及时查找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既可节约资源,又可以完善本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 核酸检测方法在献血员肝炎筛查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刘尚林

    目的将核酸检测方法应用于献血员肝炎筛查,了解某地区血液安全水平和常规血液筛检中两次酶免检测方式的可靠性.方法 44份Murex-abbott抗-HCV阳性标本经科华酶免试剂复检后,使用罗氏COBAS AmpliScreen单独检测HCV RNA;486份来自某地区的合格献血标本采用24份标本混合检测的方法,用罗氏COBAS AmpliScreen检测HBV DNA和HCV RNA. 结果 44份标本用科华酶免试剂复检,结果只有13份标本呈抗-HCV阳性;3份HCV RNA阳性标本中1份为科华试剂检测抗-HCV阴性.486份合格献血标本进行罗氏COBAS AmpliScreen 24份混合形式筛检后,发现3例HBV DNA阳性标本,阳性率为0.62%,未发现其他核酸标记物阳性的标本.结论我国血液筛查的HBsAg检测存在漏检的现象,在常规血液筛检中,NAT检测只能作为酶免抗体检测的一种补充手段,如果NAT能取代我国血液二次酶免筛检中的一次,则能在大程度上保障血液安全.

  • 核酸检测技术在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黄小珍;曾宾;刘佳霖

    目的 探讨核酸检测技术在梅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梅州市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的38445名无偿献血者(男性28440名、女性10005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对所有献血者的样本进行检查,并对ELISA单项呈阴性标本再进行核酸检测.观察无偿献血者的检测结果,针对HBsAg、抗-HCV和抗-HIV检测阴阳性进行分析,评价核酸检测的价值.结果 38445份标本经血清学ELISA检测的阳性样本有461份,血清学ELISA检出阳性检出率为1.20%;37984份血清学ELISA检测阴性的标本经核酸检测技术检测,结果显示有40例阳性,阳性检出率为0.10%.结论 当前梅州市地区的血清学ELISA检测合格中血液仍然存在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存在,其主要是以输血感染HBV为主,将核酸检测技术合理应用到献血者的血液筛查中,能够进一步提高血液筛查质量,大程度预防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有利于献血安全性的提高.

59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