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育男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精子凋亡关系

    作者:周曾娣;王光荣;葛争鸣;赵明俊;马丽;苏兰

    目的:探讨不育男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精子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生殖道UU、CT感染者和未感染者精子凋亡情况.结果:CT、UU阳性和阴性组精子凋亡率(PAS)分别为(14.54±3.90)%、(8.37±6.30)%、(15.26±6.56)%、(9.25±4.03)%,CT+UU双阳性精子凋亡率高达(22.21±6.52)%,各组与正常生育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阳性组与相应阴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生殖道UU、CT感染可明显增加精子凋亡,提示引起男性不育的诸多因素可能因精子细胞凋亡所致.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妇女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雪峰;邢福祺;陈士岭;窦文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表面的表达及与生殖内分泌的关系. 方法 36名IVF-ET妇女,在采用长周期促超排卵方案,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 000 IU后34~36 h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取卵时留取卵泡液,离心后分离黄素化颗粒细胞,应用流式细胞计(FCM)检测细胞表面IL-1β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卵泡液中IL-1β浓度,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卵泡液和血清中激素浓度. 结果行IVF-ET激素刺激周期妇女的卵泡液中可检测到IL-1β,血清IL-1β浓度类似LH的变化规律.黄素化颗粒细胞表面有IL-1β表达.hCG注射日血清IL-1β浓度与雌二醇(E2)浓度呈正相关(r=0.92,P<0.001),与孕酮(P)呈负相关(r=-0.34,P<0.05). 结论本研究在人黄素化颗粒细胞表面检测到IL-1β蛋白表达,说明卵泡液中IL-1β不仅来源于血液,而且也由黄素化颗粒细胞分泌.提示IL-1β可能通过自或旁分泌方式参与生殖内分泌活动.

  • SYSMEX UF-100尿沉渣分析仪原理及维修

    作者:项雯

    本文介绍了 SYSMEX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工作原理、仪器的常见故障检修,并提供了相应部分的流程图.

  •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保养维修

    作者:郭丽明

    尿沉渣分析仪是临床诊断常用的重要仪器之一.SYSMEX公司生产的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运用流式细胞计数(FCM)技术,能自动地对尿样中的有形成份进行混合、抽吸、分析,自动计算5种不同的有形成分(WBC、RBC、EC、CAST和BACT),同时还提供其他病理成分的提示信息(结晶、酵母样菌、病理管型、小圆细胞、精子),能在1小时内对100份样品进行分析.

  • 全反式维甲酸和5-Fu对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朱兆华;夏忠胜;何守搞

    目的观察ATRA,5-Fu单独和联合应用对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分别用ATRA,5-Fu单独和联合处理胃癌MGC-803细胞,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测定端粒酶活性.结果胃癌细胞活力随ATRA,5-Fu浓度增高、作用时间的延长其细胞活力逐渐下降,ATRA d1,d3,d 5的IC50分别为>40μmol/L,(20~40)μmol/L,(10~20)μmol/L;5-Fu d1,d3,d5的IC50分别为>25μmol/L,(2~5)μmol/L,(2~5)μmol/L;40μmol/L ATRA,5μmol/L 5-Fu及40μmol/LATRA+5μmol/L 5-Fu处理胃癌细胞3 d其细胞活力分别为46%,47%,8%(P<0.01),端粒酶活性分别为45.68%(P<0.01),100.00%,46.10%(P<0.01).结论ATRA,5-Fu均能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其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且二者合用具有协同抑制作用;ATRA能抑制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而5-Fu对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无影响,二者合用对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无协同抑制作用.抑制端粒酶活性可能是ATRA抗癌机制之一.

  • 网织红细胞成熟度分析在新生儿贫血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李红;王欣欣

    流式细胞计数于上世纪90年代初应用于网织红细胞检测,不但使计数结果的精确性有了明显提高,还根据网织红细胞成熟程度,将其分成不同群体,用于各种疾病诊治的监测.笔者分析了本院3年间住院的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病例及其它原因引起的新生儿贫血病例各20例,探讨网织红细胞成熟度表达的意义.

  • 瑞香狼毒诱导HL-60细胞凋亡和调节SGC-7901细胞bcl-2蛋白表达

    作者:贾正平;王彦广;樊俊杰;谢景文;徐丽婷;刘盛

    目的探索瑞香狼素(SC)抗肿瘤机制.方法以HL-60和SGC-7901为靶细胞,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荧光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DNA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DNA断裂,免疫组化检测bcl-2蛋白表达.结果含SC药物血清处理细胞48 h后,HL-60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并表现出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及DNA断裂:即染色体聚集、核固缩、断裂及阶梯状DNA电泳条带,G1期前细胞从11.7%增至57.4%;而SGC-7901细胞bcl-2蛋白表达率从78.3%下降到32.9%.结论 SC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降低bcl-2蛋白表达.

  • 脑心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影响

    作者:程洁;任肖玉;吴娜;范勤毅;万赢;刘振国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变化,探讨EPCs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变化规律及脑心通胶囊对外周血EPCs数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脑梗死A组30例和脑梗死B组30例.另设同期神经内科住院的非脑卒中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A组给予阿司匹林常规治疗,B组给予阿司匹林+脑心通治疗,分别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测定外周血EPCs数量.采用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结果 (1)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24 h)外周血EPCs数量[(22.24±0.10)个/100万个细胞]与对照组[(36.00±0.09)个/100万个细胞]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EPCs数量逐渐回升,至第7天已恢复至正常水平.(2)脑梗死急性期NIHSS改善程度与外周血EPCs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730,P<0.01).(3)B组治疗第14天,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41.40±0.18)个/100万个细胞]明显高于A组[(32.80±0.12)个/100万个细胞],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EPCs数量呈“U”型的动态变化规律.外周血EPCs数量回升明显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EPCs数量.

  • 微小残留病在Ph染色体阴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预后意义

    作者:刘凯奇;魏辉;林冬;王迎;周春林;刘兵城;赵邢力;李艳;王慧君;李承文;李庆华;宫本法;刘云涛;弓晓媛;秘营昌;王建祥

    目的 探讨微小残留病(MRD)水平在Ph染色体阴性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Ph-B-ALL)中的预后意义.方法 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术对2010年9月至2017年11月初诊的193例Ph-B-ALL患者在治疗后1、3、6个月进行骨髓MRD监测,并对不同MRD水平患者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中位随访22(1~92)个月,所有193例患者共行497次MRD检测.1个月时MRD水平<0.1%和≥0.1%患者的3年预期元复发生存(RFS)率分别为74.5%和29.9%,3年预期总生存(OS)率分别为67.5%和30.3%;3个月时MRD水平阴性和阳性患者的3年预期RFS率分别为75.6%和29.7%,3年预期OS率分别为71.6%和27.8%;6个月时MRD水平阴性或阳性患者的3年预期RFS率分别为74.6%和11.6%,3年预期OS率分别为74.0%和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尸值均<0.001).3个监测点全部达到MRD阴性标准的患者与至少1次未达到MRD阴性标准的患者比较,3年预期RFS、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0.5%对30.5%,77.1%对29.4%,P值均<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个月时的MRD水平是Ph-B-ALL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之一.结论 治疗后MRD监测对Ph-B-ALL的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 T淋巴细胞上Fas抗原的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蔡小燕;林小军;关明媚;李翠贞;许艳丽;毛平

    目的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上Fas抗原的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抗体的产生及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采用微量全血直接双标记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对30例活动期SLE患者及15名正常人外周血CD3+、CD4+、CD8+淋巴细胞亚群上Fas抗原进行检测.结果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CD3+、CD4+、CD8+淋巴细胞亚群上Fas抗原的表达较正常人明显上调(P<0.01);Fas抗原的表达与SLE的活动性呈正相关(r=0.815,P<0.001);全部患者中有19例抗dsDNA抗体阳性,抗dsDNA抗体(+)患者组T淋巴细胞上Fas抗原的表达较抗dsDNA抗体(-)组高(P<0.05).结论 SLE患者T淋巴细胞表面Fas抗原表达上调,由Fas介导的淋巴细胞凋亡加快,刺激机体产生抗dsDNA等多种自身抗体.Fas抗原表达异常是引起SLE免疫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Fas抗原的表达与SLE的活动性呈正相关,可为判断狼疮的活动提供参考.

  • 老年急性脑缺血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

    作者:李普蕾;杨静婷;恽文伟

    脑卒中患者多发现有血管病变.内皮祖细胞(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EPCs在外周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创伤愈合等均有重要作用,这为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1~].大量动物实验提示EPCs与脑缺血程度以及缺血再灌注有关,且能促进缺血模型老年大鼠神经元功能的恢复[4].本研究旨在检测临床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外周血EPCs数量和分析其与神经功能的关系.

  •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变化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程洁;任肖玉;吴娜;范勤毅;万赢;刘振国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变化,探讨EPCs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脑梗死组(60例).脑梗死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分别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测定外周血EPCs数量.采用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结果 (1)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24 h)外周血EPCs数量明显减少(P<0.05),此后内皮祖细胞数量逐渐回升,至第7天已恢复至正常水平.(2)脑梗死急性期NIHSS改善程度与外周血EPCs数量变化有正线性相关.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EPCs数量有“U”的动态变化规律.外周血EPCs数量回升明显可以更为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

  • 可活化诱导的淋巴细胞凋亡在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邢同京;章廉;骆抗先;侯金林;冯筱榕;何海棠

    目的 探讨可活化诱导的淋巴细胞凋亡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对乙肝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进行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检测采用斑点杂交法.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可活化诱导的淋巴细胞凋亡在慢性乙肝患者明显升高,而在重型肝炎则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急性肝炎则无.可活化诱导的淋巴细胞凋亡在丙氨酸转氨酶(ALT)下降期明显高于上升期,但与肝内炎症分级并无明显相关性.乙肝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比例与血清HBV DNA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1)可活化诱导的淋巴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乙肝的慢性化;(2)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与血清HBV DNA水平有关.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淋巴细胞CD69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照艳;孔繁荣;郭少磊

    目的 观察T淋巴细胞CD69抗原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抗体的产生及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分别检测植物血凝素(PHA)刺激20h后30例SLE患者及15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CD69抗原的表达,同时检测SLE患者外周血抗dsDNA抗体、疾病活动度用SLEDAI记分.结果 经PHA刺激后,SLE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CD69抗原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特别是活动期,并且CD69抗原的表达与SLE的活动性成正相关;30例患者中有22例抗dsDNA抗体阳性,抗体阳性组T淋巴CD69抗原的表达高于抗体阴性组(p<0.05).结论 活动期SLE患者T淋巴细胞CD69抗原的表达明显上调,CD69抗原的表达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69抗原的表达与SLE的活动性呈正相关,可为判断狼疮的活动提供参考.

  •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CR5表达的研究

    作者:何静;毕志刚;刘彦群;冯霞;黄健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5(CCR5)在接触过敏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了25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培养前、后CCR5的表达.结果:接触性皮炎患者的淋巴细胞在培养前、后CD4+CCR5+细胞均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和P<0.01);淋巴细胞培养48小时后,接触性皮炎患者的CD4+CCR5+高于培养前(P<0.01),而正常对照组则低于培养前(P<0.01).结论:接触性皮炎患者的T细胞表达Th1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CCR5的能力增强,有利于Th1细胞归巢到Th1型炎症反应部位.`

  • Wistar鼠单侧隐睾对侧已降睾丸的病理改变

    作者:陈永田;赖晓峰;张蔚泽

    将Wistar雄性日龄14天幼鼠复制单侧隐睾(右侧)模型,在日龄28,50和100天时处死.取两侧睾丸.以日龄配对的未手术组和模拟组作对照.结果日龄28天和50天时隐睾组对侧已降睾丸(左侧,contralateral descended testis,CDT)的重量、容积、平均精细管直径(mean aeminiferous tubule diametre,MSTD)和睾丸活检评分(testicular biopsy Score,TBS)与两个对照组左侧睾丸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日龄100天时CDT的重量和容积与两个对照组左侧睾丸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CDT的MSTD 253.5±36.1 μm,TBS 3.63±0.52分;未手术组和模拟组左侧睾丸的MSTD分别为303.3±17.7 μm和303.0±16.6 μm,TBS 9.58±0.24分和9.6±0.1 4分.CDT的MSTD和TBS与两个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流式细胞计数生殖细胞DNA分析,日龄28天时CDT的两倍体细胞群(diploid,2C)30.08%±9.97%;未手术组左侧睾丸2C 75.51%±1.76%.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日龄50天和100天时CDT的单倍体细胞群(haploid,1C)55.3%±7.69%和52.4%±3.28%;未手术组左侧睾丸的1C 64.39%±10.42%和60.42%士3.45%,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和P<0.01).因此,Wistar鼠单侧隐睾CDT有继发性病变.

  • 长骨干骨折后骺板的流式细胞学变化

    作者:吴希瑞;彭阿钦;南月敏;吴文娟;林振福

    为探索发育骨骨折后骨过长的机制,用流式细胞方法对未成熟大鼠胫骨骨折后近端骺板软骨细胞DNA含量做了定量分析,表明长骨干骨折后骺板软骨细胞增生活跃,骨折侧骺板增生率高于对侧肢体骺板的增生率,骨折侧和对侧肢体增生率大于正常对照组的增生率.前者与创伤后患肢充血和骨折骨骨膜损伤解除对骺板的约束力有关;后者与创伤后全身生长素水平升高,局部骨生长因子释放有关.

  • 热疗联合 DDP 诱导大肠癌细胞凋亡和bcl-2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侯宝华;卿三华;董凤英;赵峰;姚学清;彭明;齐德麟

    目的:研究热化疗诱导大肠癌(LoVo)细胞凋亡及其与 bcl-2 基因表达的关系,探讨热化疗治疗大肠癌的机制.方法:应用热疗联合顺铂(DDP)在不同药物浓度、时间和温度条件下诱导LoVo细胞凋亡,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率及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率增加;热疗联合 DDP 所致凋亡率大于单纯化疗组和单纯热疗组之和;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bcl-2的表达下调;各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热化疗使bcl-2表达下调较单纯热疗及单纯化疗显著(P<0.05);高温也可以使 bcl-2 的表达下调.结论:单纯化疗、热化疗及单纯热疗均能诱导 LoVo 细胞凋亡且可使 bcl-2 基因表达下调;热疗联合 DDP 在诱导凋亡及下调 bcl-2 基因表达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 大剂量葡萄糖诱导人视网膜内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建芳;杨中汉;宋志宏;郭颖;蔡卫斌;刘倩平;郭琳琅;高国全

    目的检验大剂量葡萄糖水平对培养的原代人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HRCEC)的直接影响.方法HRCEC细胞从捐赠人眼中分离得到.细胞在含有5 mmol/L或2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培养6 d.应用锥虫蓝染色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计数分析细胞周期、TUNEL分析细胞凋亡.结果HRCEC细胞在25mmol/L葡萄糖中培养6 d,细胞活力显著下降.通过流式细胞计数和TUNEL测定,凋亡细胞的数目在大剂量葡萄糖培养基中显著升高.结论大剂量葡萄糖可诱导人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这有可能是促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发展的原因.

  • 喉癌前病变DNA含量测定及细胞周期分析的意义

    作者:周剑勇;梁素霞

    目的 探讨DNA含量和细胞周期分析在喉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正常喉上皮、角化病、不典型增生、乳头状瘤及喉鳞癌共62例患者的DNA含量及细胞周期。结果 从正常喉细胞到癌细胞的变化过程中,DNA含量、S期细胞比例及增殖活性逐渐增加(P<0.01),且出现非整倍体细胞。喉癌细胞非整倍体率达91.7%,超出了其他各组(P<0.005)。结论 流式细胞DNA定量分析有助于喉癌的早期诊断。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