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중국부과림상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妇产科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影响因子: 1.0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967/R
- 国内刊号: 崔恒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经阴道卵巢囊肿切除术对阴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目的 通过经阴道卵巢囊肿切除术前后阴道分泌物培养结果,比较阴道术式与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行卵巢囊肿切除的良性肿瘤患者,其中22例行经阴道卵巢肿瘤切除术(研究组),27例行腹腔镜卵巢肿瘤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疼痛分级、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病率,比较阴式手术前后阴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后疼痛更轻,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更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出血量及术后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联合阴道分泌物培养未增加阴道致病菌和术后病率.较腹腔镜卵巢囊肿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疼痛轻等临床优势.
-
盆腔器官脱垂术后经会阴三维超声研究
目的 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在盆腔器官脱垂(POP)手术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3年3月至2013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43例POP患者进行经会阴三维超声.结果 143例患者中64例有POP复发,占44.76%,其中前中盆腔POP复发59例,占复发病例的92.19%;肛提肌损伤见于69例患者,其中POP复发率为59.42%,与无肛提肌损伤组31.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无肛提肌损伤两组中前中盆腔POP复发率分别为52.17%及3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提肌损伤患者中有盆膈裂孔面积增大的病例POP总复发率及前中盆腔POP复发率与单纯肛提肌撕裂的病例比较(66.67% vs 25.00%,61.40% vs 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P<0.01).子宫切除+前后壁修补术、改良曼氏/曼氏手术、前后壁修补术、补片植入盆底重建术的前中盆腔POP复发率分别为35.00%、45.00%、38.89%及25.00%,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经会阴三维超声诊断术后POP复发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可靠性,并可通过显示盆底肌肉损伤筛选复发高危的患者.
-
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cellular uterine leioyoma,CUL)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因子宫肌瘤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286例,关注其年龄、体重指数、肌瘤数目、肌瘤大小、肌瘤位置、术前是否合并使用GnRH-a药物、术后免疫组化结果,并选择部分患者进行随访;收集46术后病理回报为CUL的患者相关临床等方面的资料,并选择部分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普通型平滑肌瘤和CUL相关临床特征、术前是否合并使用GnRH-a药物、免疫组化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普通型平滑肌瘤在体重指数、肌瘤数目、术前是否合并使用GnRH-a药物、术后免疫组化结果方面与C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UL患者的年龄、肌瘤位置、肌瘤大小与普通型平滑肌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发现CUL术后1年肌瘤累计复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肌瘤位置(浆膜下肌瘤与黏膜下肌瘤)、肌瘤大小(肌瘤大小为5~8 cm)、年龄因素(年龄≥40岁)是CUL发生的危险因素.
-
胎儿生长受限VEGFA和VEGFR2在胎盘中的表达
目的 检测胎儿生长受限(FGR)患者胎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及其受体(VEGFR2)的表达,终末绒毛微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 通过Realtime-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FGR胎盘VEGFA和VEGFR2的表达;通过透视电镜分析FGR胎盘终末绒毛微血管的结构.结果 FGR组VEGFA和VEGFR2的mRNA水平(1.28±0.48)、(1.73±0.29)和蛋白水平(0.71±0.32)、(0.61±0.25)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4.21±1.72)、(3.71±0.89) (P<0.01);1.90±0.76、1.75±0.48 (P<0.01);免疫组化分析FGR组VEFGA和VEGFR2均为低表达;FGR胎盘终末绒毛微血管呈退行性变.结论 FGR患者胎盘VEFGA和VEGFR2水平显著下降,可能是导致FGR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
妊娠晚期D-二聚体异常升高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妊娠晚期D-二聚体异常升高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对2014年1月-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正规产检并分娩的694名健康单胎孕妇的分娩信息进行回顾性研究,孕晚期(≥34周)检查的D-D值超过第95百分位点定义为异常升高,比较D-D值异常升高的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 第95百分位点的D-D值为908.25 ng/ml,是非孕期正常女性D-D值的4~5倍,异常升高的孕妇的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0).结论 妊娠晚期妇女的D-D值应有其特定的参考范围,且D-D值异常升高的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明显增加,应加以重视.
-
妊娠期腹腔镜附件手术患者的围术期管理及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 评估妊娠期腹腔镜附件手术的安全性、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近期情况.方法 回顾2004年3月至2015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妊娠期附件手术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接受腹腔镜手术、10例接受开腹手术.分析两种术式的围手术期相关情况、随访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平均年龄(28.18±4.02)岁,平均孕周(17.12±5.09)周,初产妇占93.94% (31/33),体重指数(BMI)平均值为(23.09±3.79),平均肿瘤大小为(8.26±2.91) cm.开腹组平均年龄(26.40±4.09)岁,平均孕周(20.60±7.56)周,初产妇占100.00% (10/10),体重指数(BMI)平均值为(23.04±3.47),平均肿瘤大小为(8.63±3.67) cm.两组的年龄、孕周、初产妇所占比例、BMI、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采用的手术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1.45±27.64) min,平均术中出血为(18.27±30.50) ml,平均术后排气时间为(1.39±0.65)d,宫缩抑制剂使用率为39.39% (13/33).开腹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6.40±33.07) min,平均术中出血为(38.00±26.16) ml,平均术后排气时间为(2.00±0.67)d,宫缩抑制剂使用率90.00% (9/10).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好,均无手术相关感染、损伤、流产及早产发生.腹腔镜组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及宫缩抑制剂使用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1),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与开腹组无明显差别(P>0.05).腹腔镜组有随访结局的26例患者中,阴道分娩15例(57.69%),剖宫产11例(42.31%);3例(11.54%)发生早产;新生儿Apgar评分1 min、5 min均为10分;无新生儿畸形.结论 妊娠期腹腔镜附件手术多在中孕期实施,该手术出血少、术后排气快,未发现手术相关的新生儿畸形,由有经验的医生施术,该项技术较为安全.妊娠期腹腔镜附件手术对患者的产科和新生儿结局无明显影响.
-
农村地区产科出血综合防治干预研究
目的 探索在农村地区应用产科出血综合防治模式对降低产科出血发生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在53所助产机构应用“产科出血综合防治模式”,对比干预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评价效果.结果干预后设置高危筛查门诊、开展高危筛查的机构比例及产科出血高危因素检出率升高(86.79% vs 31.57%,96.23% vs 71.93%,48.98% vs 20.96%,t=34.411、10.139、985.785,均P<O.05);产科出血报告率由1.28%提升到干预后的2.89%(x2=36.417,P<0.01),其中严重产科出血比例下降(9.26% vs40.54%,x2=32.209,P<0.01);集血器配置比例增加、产科出血测量方法改善,产科出血防治适宜技术应用得到推广,死于产科出血的孕产妇从干预前66.7%下降到0,取得了显著效果.结论 在农村地区进行产科出血综合防治干预,提高了医务人员对产科出血的高危因素筛查、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的能力,降低了我国农村地区产科出血及所致的孕产妇死亡率.
-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的瘦素水平及其与体重指数的关系
目的 比较子痫前期患者和正常妊娠的血清瘦素水平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并探讨瘦素是否介导了BMI和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74例子痫前期患者.对照组随机选取自同期在北京协和医院产检的孕期无合并症及并发症并终足月分娩的孕妇,共79例.血清瘦素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BMI的计算采用抽血时的身高和体重.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版.结果 子痫前期组的BMI为(30.36±4.16) kg/m2,明显高于对照组(25.92±2.65) kg/m2,重度子痫前期的BMI高于轻度子痫前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9).子痫前期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是血清瘦素水平在轻、重度子痫前期之间并无明显差别(P=0.900).随着BMI的升高,血清瘦素水平也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earson相关性研究显示,血清瘦素水平与BMI正相关(r=0.301,P<0.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瘦素可能是潜在的BMI与子痫前期之间的介导者(P<0.001).结论 瘦素及BMI与子痫前期有明显的相关性,瘦素可能成为子痫前期的有效的预测和筛查指标.
-
宫颈原位腺癌24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 初步探讨宫颈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K)的临床诊断路径及处理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4例宫颈原位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及病理结果.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44.16±9.33)岁,45.8%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细胞学提示腺上皮异常比例为10%,HR-HPV检测84.2%阳性,以HPVt6、18、45型为主.22例接受阴道镜检查者镜下多为鳞状上皮异常,阴道镜下多点活检/ECC可发现63.2%的腺细胞异常.19例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CIN/AIS者,14例接受了宫颈锥切术,术后病理均为CIN/AIS.5例直接行宫颈锥切术者,术后病理均为CIN/AIS.治疗:24例患者中15例接受了子宫切除术,10例术前经宫颈锥切术确诊的AIS,术后病理均无升级;5例未经锥切术诊断直接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中1例病理为宫颈浸润腺癌Ⅰ A1期.9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随访时间3~60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对于[J]AIS的诊断应结合病史、筛查结果、阴道镜以及活检病理结果综合评判,对于任何提示腺上皮或鳞状上皮高级别异常者均建议行诊断性锥切术以确诊及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
试管婴儿双胎及自然妊娠双胎临床结局分析
目的 分析试管婴儿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的母婴结局.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定期随诊并分娩、孕周≥28周的双胎产妇共418例,其中试管婴儿双胎产妇(IVF组)235例,自然受孕双胎产妇(NC组)183例,对所有产妇的年龄、妊娠期合并症、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出生缺陷及围产期结局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IVF组产妇平均年龄、高龄初产、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及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NC组(P<0.05);IVF组双胎输血发生率显著低于NC组(P<0.05);两组新生儿在出生体重、出生缺陷发生率、围产儿结局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自然妊娠双胎相比,试管婴儿双胎妊娠不增加围产儿并发症与出生缺陷的风险,但IVF组母亲平均年龄大,高龄初产比例高,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发生率高,因此试管婴儿双胎妊娠的产妇在妊娠期间需加强孕期保健.
-
妊娠合并麻疹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麻疹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妊娠结局.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30例妊娠合并麻疹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及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出现典型皮疹、高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数正常、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多数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降钙素原及血沉均不同程度升高;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不同程度升高;26例患者抗麻疹抗体阳性,存活新生儿23例,新生儿未发现畸形,2例检测发现抗麻疹抗体阳性;2例进行胎盘病理,1例进行尸检.结论 妊娠合并麻疹病情重、对母儿危害大,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痊愈,适时终止妊娠,可以改善母儿预后.
-
内生型子宫瘢痕妊娠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内生型子宫瘢痕妊娠(CSP)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确诊为内生型CSP患者41例,治疗方式分为三组:药物(甲氨喋呤MTX+米非司酮)+宫腔镜清宫术组13例;介入组1:子宫动脉MTX灌注栓塞+宫腔镜清宫术组18例;介入组2:子宫动脉MTX灌注栓塞+腹腔镜监测下清宫术组10例.比较各组首次治疗的治愈率、出血量、住院时间、血hCG转阴时间、住院费用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21例(51.2%)有停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18例(43.9%)患者超声提示胚胎停育,经阴道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2.7%;介入组首次治疗治愈率明显高于药物组(53.8%)(P<0.05);并且介入组出血量明显少于药物组(P<0.05)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药物组(P<0.05);介入组1与介入组2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住院费用介入组1明显少于介入组2(P<0.05);血hCG转阴时间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子宫动脉MTX灌注栓塞后宫腔镜+清宫术是治疗内生型CSP的一种有效、安全、快速,能够防止严重出血的治疗方式.
-
抗磷脂综合征合并妊娠干预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合并妊娠不同干预时机对产科和围产结局的影响,探讨APS早期干预对于降低产科并发症和改善母儿结局的作用.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27例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合并单胎妊娠并分娩的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围孕期和孕期针对APS不同的干预时机分为未干预组、孕前干预组、<孕14周干预组及≥孕14周干预组,分析妊娠期APS干预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APS未干预组早发子痫前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各时期干预组(P<0.008);孕早期干预组早发子痫前期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孕14周后干预组(P<0.008).APS未干预组和≥孕14周干预组早发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羊水过少、新生儿窒息、血栓的发生率均高于孕前干预组和<孕14周干预组,早发子痫前期和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病率在APS不同干预时机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孕<14周干预与37周之后分娩呈正相关(OR=5.515,95%CI:1.876~16.215,P=0.027).结论 早期排查和干预APS有利于改善APS妊娠者的产科和围产结局.
-
诊断GDM血糖异常点的数量与孕妇临床表现及妊娠结局关系的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血糖异常点的数量与孕妇临床表现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行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GDM孕妇150例,依据75 g OGTT异常点数量分组,1项时点异常为GDM A,2项时点异常为GDM B,3项时点均异常为GDM C.对三组临床表现和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①GDM C孕前BMI和肥胖率高于GDM B和GDM A(P<0.05);②GDM C胰岛素使用率和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GDM B组和GDM A组(P<0.05);③GDM C巨大儿发生率高于GDM B和GDM A(P<0.05).结论 OGTT异常点数量多的孕妇孕前BMI高或肥胖、胰岛素使用率高、胰岛素抵抗强、巨大儿发生率高,且异常点越多,以上情况越显著.此类GDM孕妇需给予高度重视和积极干预.
-
青海地区藏族妇女高危型HPV载量变化与宫颈病变的结局分析
目的 研究青海地区藏族妇女高危型HPV载量动态变化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评价病毒载量预测宫颈病变的发生风险.方法 采用第2代杂交捕获技术(HC2)检测方法检测高危型HPV载量,并将患者分为低载量组、中载量组和高载量组;按照宫颈活检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或炎症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组、CIN2组、CIN3组和宫颈鳞癌(SCC)组,随访观察8~12个月.结果数据完整的病例353例,HPV低载量构成比在宫颈正常或炎症组高,HPV中载量构成比在CIN组高,HPV高载量构成比在SC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病理正常或炎症组在随访期间HPV转阴率为89.45%;初诊CIN1组行LEEP术后HPV转阴率为93.75% (45/48);初诊CIN2组行LEEP术后HPV转阴率为91.30% (21/23);初诊CIN3组行宫颈锥形切除及全子宫切除术后转阴率100%;未行手术干预的患者复诊HPV载量上升者宫颈病理结果较初诊时升级的例数增加,HPV载量下降组中病理结果降级的例数增加.结论 高危型HPV高载量,宫颈鳞癌的发生风险可能升高,HPV感染后病毒载量长期持续上升,宫颈病变可能加重;手术干预可降低CIN患者的HPV阳性率,防止CIN的复发.
-
腹腔镜诊治宫内早孕合并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诊断及治疗宫内早孕合并间质部妊娠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妇科在腹腔镜下诊治的宫内早孕合并间质部妊娠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行腹腔镜下间质部妊娠病灶清除术,术后经保胎治疗后,1例因稽留流产行清宫术,余病例均妊娠成功(1例早产,8例足月产).结论腹腔镜诊治术应用于宫内早孕合并间质部妊娠,手术时间短,安全系数高,损伤性小,对宫内刺激小,术后恢复快.
-
湖北省公安县26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胎儿超声心动图调查分析
目的 对湖北省公安县26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的胎儿超声心动图进行调查分析,探究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湖北省公安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60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为观察组,另选同期90例血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胎儿心脏运动相应指标.结果 观察组胎儿的二尖瓣环和尖瓣环的Ea、Aa、Sa、E/A和Em/Am低于相同孕周血压正常的孕妇组,观察组胎儿的心率、DV-PI、DV-RI和孕妇的左右心室Tei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检查结合心脏Tei指数可有效评估胎儿的二尖瓣环、三尖瓣环运动速度差异和静脉导管血流情况,从而判断心脏功能的改变,为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
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宫颈HPV感染状况的分析
目的 分析女性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状况及不同HPV基因型的分布规律.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于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妇科诊断并治疗的632例不同级别CIN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扩增及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患者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级别CIN患者HPV的感染状况.结果 632例样本中,共304例检测出HPV阳性,阳性率为48.10%;其中高危型-HPV检出率为25.63% (162/632),低危型-HPV检出率为22.47% (142/632),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以HPV16亚型为主,低危型以HPV6亚型为主.感染患者中,多基因型混合感染占39.80% (121/304),其中CIN2和CIN3患者占混合感染总例数的68.60% (83/121).20~30岁组和41~50岁组HPV检出率(63.97%和50.27%)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0 1).CIN1、CIN2、CIN3患者的单一基因型感染率分别为27.41%、30.47%、28.49%,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3患者多重基因型HPV检出率(22.35%)略高于CIN1 (19.89%)和CIN2(16.8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1患者的高危型-HPV感染检出率(11.96%)明显低于CIN2 (72.73%)和CIN3 (69.23%)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 20~30岁和41~50岁组是HPV感染的高发人群;不同级别CIN患者均存在高危型HPV感染,但在高级别CIN患者中感染检出率更高.
-
孕期膳食营养指导对母婴健康及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孕期膳食营养指导对母婴健康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取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初次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的正常单胎初产妇900例,依据孕妇就诊的单双号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0例,干预组给予孕期营养健康教育及个体化的营养指导,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孕期生理卫生知识的指导.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妇女在妊娠晚期的骨密度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干预组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重增加量少于对照组(P<0.05);谷类、蔬菜、水果、蛋类、奶类、豆类及油脂类的摄入适宜量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妊娠期合并贫血、巨大儿、难产的发生率、早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孕期膳食营养指导能显著改善孕期膳食的合理性,减少孕期、分娩期并发症,提高出生质量.
-
围产期保健中的健康教育对提高产科质量和孕产妇生活质量的评价研究
目的 探究健康教育在孕产妇围产期保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产前检查的200名孕产妇,其中实验组为自愿参加围产期健康教育的孕妇100名,对照组为不参加围产期健康教育的孕妇100名.对比两组孕产妇自然分娩率,产程时限以及新生儿评分情况和孕产妇生活质量.结果 实验组孕产妇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生期孕产妇行健康教育十分重要,能够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有助于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并显著提高孕产妇的生活质量.
-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应用卡贝缩宫素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卡贝缩宫素在预防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间120例妊娠期高血压要求剖宫产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胎儿娩出时宫体注射缩宫素,研究组胎儿娩出时宫体注射卡贝缩宫素,观察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和不同时间段出血量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产后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vs 18.3%,P<0.05).研究组术中、术后2h、24 h的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研究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 vs 15.0%,P<0.05).结论 临床中对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剖宫产术中给予卡贝缩宫素具有较好的预防产后出血效果,且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中应用.
-
双胎妊娠期管理对改善妊娠结局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双胎孕期规范化管理对改善妊娠结局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检并分娩的孕妇,早孕期超声明确为双胎妊娠,随机选取92例为实验组,11~14周间超声明确绒毛膜性确定双胎类型,按不同方式进行规范监测.随机选取同期建档的双胎妊娠病例94例为对照组,进行常规产检,分别记录每组病例妊娠经过及母儿结局.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间妊娠结局差异.结果 两组间孕妇年龄、体重指数、双胎类型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为31.53%,较对照组47.87%有所改善(P=0.023),早产发生率由原来47.87%下降至33.70%,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从41.48%降至30.43%,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由5.85%降至1.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9,P=0.026,P=0.032).结论 通过双胎妊娠孕期规范化管理,加强监测频次及检测内容,并规范化终止妊娠时机,可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发生,对改善双胎妊娠母儿结局起到促进作用.
-
孕34周前胎膜早破早产病例中组织学诊断绒毛膜羊膜炎与母婴结局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患者中发生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的临床特征及新生儿结局.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共收治214例PPROM患者,均为单胎妊娠且孕28~33+6周,以产后的胎盘病理为依据分为HCA组(145例)及无HCA组(69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各检测指标、新生儿结局,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发生HCA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与无HCA组比较,HCA组的破膜孕周显著减小,其分娩时C反应蛋白(CRP)水平、入院时羊水过少、剖宫产率均显著增高;而新生儿出生的孕周及体重显著降低,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7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肺炎、早发型败血症、颅内超声异常的发生率及围产儿病死率也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羊水过少、破膜孕周<32周、破膜至临产的时间为48~168 h、分娩时CRP水平>8 mg/L是诱发HCA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发生HCA后能使PPROM新生儿多种疾病的发生率及新生儿病死率显著上升;而患者羊水过少、破膜孕周<32周、潜伏期48~ 168 h、分娩时CRP水平>8 mg/L均为诱发HCA的相关因素.
-
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治疗在剖宫产瘢痕妊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治疗在剖宫产瘢痕妊娠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收治的62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栓塞组(n=30)和甲氨蝶呤组(n=32),两组患者均接受宫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对照组肌内注射甲氨蝶呤.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血-hCG转阴时间,病灶消失时间、月经恢复时间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及愈合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hCG转阴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病灶消失时间比较,栓塞组优于甲氨蝶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恢复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微创等优势.
-
六例胎母输血综合征的早期识别及治疗
目的 探讨胎母输血综合征(fetomaternal hemorrhage,FMH)早期的识别方法及诊断处理原则.方法 对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2007年7月至2015年3月发生的6例胎母输血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5例表现为胎动减少或消失;6例中4例胎心监护出现正弦波形,1例基线变异缺失、延长减速,1例出现轻度变异减速.所有病例母血中胎儿血红蛋白(fetal hemoglobin,HbF)均高于正常值,4例母血中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高于同孕周非FMH病例.2例生物物理评分7分,其中1例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峰速(MCA-PSV)增加.3例产前诊断FMH.新生儿窒息2例,均表现窒息复苏不满意、新生儿贫血,经输血治疗后迅速好转.1例新生儿死亡,5例活产新生儿随访至今生长发育、智力与同龄儿相比无差异.2例患者再次妊娠分娩,新生儿均未出现胎母输血综合征.结论 FMH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出现胎动减少、胎心监护出现正弦波形、胎儿MCA-PSV增加,母血HbF、AFP高于正常;终止妊娠方式以剖宫产为宜,早期诊断及时终止妊娠可以改善新生儿预后.
-
初孕妇女子宫肌壁间妊娠误诊一例及文献复习
一、病例摘要患者29岁,初孕.因“自然流产后血β-hCG持续异常”于2014年6月19日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3年12月28日.停经59d至当地医院查血β-hCG 17 654 IU/ml,B超示宫腔内见3.3 cm×1.9 cm高回声区,2d后患者出现自然流产,宫腔排出物病理检查示:炎性出血退变组织,血β-hCG 14 395 IU/ml.21 d内复查β-hCG由降至162.83IU/ml上升至924.68 IU/ml,B超提示宫内光团由0.6 cm×0.7 cm增大至0.9 cm×0.7 cm.
关键词: -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部分性胎盘植入导致子宫肌壁部分坏死一例
一、病例摘要患者30岁,主因“产后子宫动脉栓塞后宫腔持续占位79 d”于2014年9月16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3年10月3日.定期产前检查,孕期经过顺利,2014年6月29日入当地医院诊断:宫内孕38周,头位,孕1产0;妊娠期高血压;临产.产程顺利,胎儿娩出后30 min胎盘不能自娩,手取困难,予促宫缩后至产后30 h胎盘仍未娩出,共出血230 ml.结合超声考虑胎盘植入(不伴出血),转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入院查:一般可,血压135/95 mm Hg(1mm Hg=0.133 kPa),体温37℃.
关键词: -
宫腔镜并发TURP综合征二例及文献复习
一、病例摘要病例1:患者38岁,孕3产1.因“月经量增多2年”于2013年3月31日收入北京市海淀医院.既往体健.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如孕7周,无压痛.超声提示:宫腔异常回声(子宫黏膜下肌瘤?).入院诊断:子宫黏膜下肌瘤(I型)? 2013年4月2日在腰麻下行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术中以5%葡萄糖注射液膨宫,压力100 mm Hg,见宫腔左侧壁Ⅰ型黏膜下肌瘤,4.5 cm×4 cm×4 cm.术中完全切净子宫肌瘤,麻醉监护未见异常,手术时间70 min.
关键词: -
妊娠合并卵巢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一、病例摘要患者25岁,孕2产1.主因“停经7个月,腹胀伴活动后气紧15 d.”于2014年3月21日入山西大医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5/27 d,末次月经2013年8月26日.孕早期无发热,感冒等症状,无有毒有害及放射线物质接触史.孕3+个月曾感冒一次,伴咳嗽,无发热,当地医院给予口服药物,输液治疗(具体不详).孕期未规律产检.入院前15 d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憋胀,渐加重,活动后气紧,纳差,烦渴,盗汗,尿量减少,伴腹泻,每天5~6次,不成形.无发热、恶心、腹痛、阴道流血流液现象.
关键词: -
妇科常见疾病及手术对女性性功能的影响
性行为是人类基本的生物行为,性功能障碍的出现是复杂的、多层面的,包括心理、社会、环境、精神和其他很多未知因素等.常见的很多妇科良性疾病多数也会引起性功能的变化,如各种生殖道炎症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害性功能,而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对性功能的影响尚无定论,有研究表明以上疾病相应手术后可能会提高患者性能力及性生活满意度.但恶性肿瘤及相应手术对性功能有绝对的损害作用.由此可见,女性性功能障碍的发病非常普遍,应该引起重视.
-
细胞溶解性阴道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细胞溶解性阴道病是由于大量乳酸杆菌存在、阴道上皮细胞破裂和出现细胞裸核现象的阴道疾病.乳酸杆菌是健康妇女阴道内重要的优势菌属,其过度生长是否与年龄、雌激素水平及内分泌状态等有关尚不清楚.因此,细胞溶解性阴道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国内外对此病的认知情况不同,临床常常误诊误治为WC,特别是常混淆于RVVC,本文就细胞溶解性阴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作一综述,以期客观指导临床治疗,有效提高治愈率.
-
Notch信号通路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十几年前在宫颈癌的相关研究中检测到Notch1,提示其在宫颈癌中可能发挥作用.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到浸润癌的过程中,Notch受体及其配体Jagged1蛋白水平升高.Notch1协同HPV E6和E7癌基因促进宫颈鳞状上皮细胞恶变,但也有研究表明Notch1在宫颈癌中具有抑癌作用.其双重作用可能与Notch1浓度和宫颈病变不同阶段有关.此外,Notch信号主要通过PI3K/Akt和NF-κB两条途径促进宫颈细胞上皮-间质转化.Notch信号通路与宫颈癌形成及HPV之间关系较复杂,Notch信号通路的特异性和多效性,以及Notch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Toll样受体在子痫前期中的研究进展
免疫因素可能是导致子痫前期发生的重要原因,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在正常孕妇和子痫前期孕妇的外周血及胎盘组织等均有差异表达,近年来研究发现在子痫前期患者体内存在新的TLRs配体以及调控机制,参与诱发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及诱导滋养细胞凋亡,可能在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妊娠期糖代谢变化及其遗传学、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妊娠期由于要同时满足自身以及胎儿的生长发育需求,体内的糖代谢状态会不同于非妊娠妇女,关于妊娠期孕妇体内新陈代谢变化的机制正在通过新的“组学”技术被人们所了解.而妊娠期血糖水平异常和各种不良妊娠结局具有一定关联,因此了解孕妇糖代谢变化及其遗传、代谢组学的相关影响因素,对妊娠期血糖水平异常孕妇治疗和护理干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介入性血管内阻断术在瘢痕部位胎盘植入中应用的思考
早在1954年Hughes[1]首先报道了利用球囊介入阻断治疗控制腹部创伤患者的大出血获得成功,此后该技术被应用于包括产科因素大出血的止血等多种手术中.近年来由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孕妇增加,瘢痕部位胎盘植入所带来的致命性产后出血及育龄妇女子宫切除问题倍受关注,由此介入性血管内阻断术的应用亦愈加广泛.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