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Journal of China Clinic Medical Imaging 중국림상의학영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1.2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1062
  • 国内刊号: 21-138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25
  • 曾用名: 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创刊时间: 199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郭启勇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乳腺肿块MRI:使用SENSE-body线圈检查结果与X线钼靶摄影对比研究

    作者:李松柏;李琳;冉鹏程;柴晓明;高忠学;杜怀林;王兆元

    目的:评价SENSE-body线圈用于乳腺临床检查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临床触诊阳性乳腺肿块病人30例,33枚肿块,使用SENSE-body线圈进行MRI与钼靶摄影检查.分别将MRI平扫征象、动态增强表现对肿块良恶性的诊断结果与钼靶摄影进行对比.结果: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X线钼靶摄影分别为66.7%,87.5%,81.8%;MRI平扫分别为66.7%,75.0%,72.7%;动态增强分别为88.9%,100%,97%.结论:使用SENSE-body线圈进行乳腺MR检查,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方面,可以达到等同乳腺专用线圈的应用效果.

  • 血池对比剂Gd-DTPA-链霉亲和素对裸鼠肝癌模型的MR增强显像研究

    作者:刘岘;叶靖;许乙凯;刘波

    目的:探讨血池型MR对比剂Gd-DTPA-链霉亲和素对荷瘤裸鼠的MR强化模式.材料与方法:制备血池型MR对比剂Gd-DTPA-SA,测定其R1弛豫率.制作荷瘤裸鼠模型后,静脉注射Gd-DTPA-链霉亲和素进行MR扫描,测量SE T1WI平扫及增强后30'、60'、3h、6h、12h、24h图像内肿瘤中心、肿瘤周边及肌肉组织的信号强度,绘制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并计算对比度噪声比.结果:Gd-DTPA-SA的体外R1弛豫率约为18.0l/(mmol·s).静脉注射对比剂后,肿瘤表现为持续缓慢的强化方式,其中瘤周的强化峰值出现在注射对比剂6小时,其信号强度较平扫提高了54.3%,CNR值大,与平扫有显著性差异(P<0.01).肿瘤中心的大强化时间出现在注射对比剂12小时,其信号强度较平扫提高了61.2%,随之强化程度降低,信号强度下降,但在24小时仍保持相对较高的信号强度.后全瘤的信号强度趋于一致.而肌肉在各时间点的强化不明显.结论:Gd-DTPA-SA具有较大的R1弛豫率和较长的血液停留时间,具有应用价值,可对肿瘤微血管的渗透性和血管容量进行评估.

    关键词: 肝肿瘤 磁共振成像
  • MSCT灌注成像在肾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孙建男;郭启勇;刘影;高丽媛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肾细胞癌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接受16排CT肾脏灌注扫描并行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19例,对比剂为优维显(300mgI/ml)50ml,注药速度4ml/s,经Perfusion 3软件处理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健侧肾脏与患侧肾脏的正常肾组织同一灌注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实质强化,BF值低于正常肾脏皮质,PS值和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肿瘤坏死区灌注值降低.结论:MSCT灌注成像实现了肾脏血流的定量研究,直观评价肾癌的微循环变化.

  • 应用螺旋CT增强检查测评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雪峰;胡亚涛

    目的:应用螺旋增强CT对肾小球滤过率进行研究,从而对这一种新的肾功能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作一探讨.方法:应用增强螺旋CT及两点法(两参数)Patlak Plot技术,对三个年龄组:低年龄组25~35岁;中年龄组36~45岁;高年龄组46~60岁各30例的肾小球滤过率进行了测评,所得结果同实验室方法测定的肾小球滤过率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三个年龄组CT肾小球滤过率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均存在明显线性相关.高年龄组:r值为0.83;中年龄组:r值为0.88;低年龄组:r值为0.64.结论:应用螺旋增强CT可以对无相关性肾疾病的肾小球滤过率做一大致的评估,其在不同的年龄段均可应用,可做为肾功能评价方面的一种新途径.

  •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全身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高跃雪;于明川;张滨;陈巨坤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全身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310例,其中颅内血管36例,颈部血管70例,胸腹部血管175例,肾动脉28例,下肢血管1例.造影剂用量按0.8~1.5ml/kg,一般用量为60~80ml,速率4.0~5ml/s,扫描延迟时间按两种方法进行:①SURE START实时跟踪技术;②根据动脉循环时间确定,数据重建为vitrea 2图像处理工作站容积重建.结果: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310例,图像及解剖结构显示清晰,病灶显示准确.结论:64排螺旋CT机技术上改进了两方面:高空间分辨力(亚毫米)和高时间分辨率,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各向同性扫描,血管成像迅速快捷,在全身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较以往MSCT更具优势.

  • 脊髓梗死的MRI诊断及临床表现

    作者:吴晶;吴杰;贾秀川;杜亚丽;赵华东

    目的:探讨MRI对脊髓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岁雄性实验猴,行双侧T12肋间动脉栓塞致脊髓梗死的动物模型,连续动态观察MRI改变.回顾分析了9例患者脊髓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及MRI表现.结果:实验猴,9例患者MRI矢状位T2WI显示脊髓中央区高信号,轴位T2WI显示脊髓内"H"型高信号及脊髓前角高信号("猫头鹰"眼征),T1WI在急性期脊髓增粗,慢性期脊髓变细萎缩.结论:MRI是脊髓梗死唯一的首选检查方法.

  • 超声弹性成像评分标准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的探讨

    作者:冯霞;罗葆明;欧冰;杨海云;文艳玲;智慧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Ultrasonic Elastography,UE)评分标准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UE对458例患者共597个乳腺结节进行检查,以手术病理为诊断金标准,评价UE评分标准的意义.结果:评分1,2,3分者诊断乳腺良性病变的准确性分别为97.5%,96.7%,85.7%;UE 4、5分诊断为恶性病变的准确性为88.9%,97.6%.结论:UE 5分评分法有助于评判组织硬度,但仍有待完善.

  • 超声对双调转术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心内畸形的临床研究

    作者:邓东安;侯传举;朱鲜阳;朱洪玉;汪曾炜

    目的:总结超声诊断12例双调转术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的体会.材料与方法:12例中,大动脉转位SLL型11例,IDD 1例.手术方式:心房内调转l例,11例用改良sinning手术,即切开左房、房间隔将上、下腔静脉与解剖右心室、三尖瓣相通,用自体心包片将肺静脉与解剖左心室及二尖瓣相连;10例合并VSD与PS患者用心内修复采用人工血管在VSD与主动脉之间建立隧道,经解剖右心室到肺动脉用人工心外管道,2例肺动脉瓣正常患者经解剖右心室修补VSD,然后行主动脉、肺动脉两个大动脉调转术.使用日本东芝6000型,美国菲利浦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3.75MHz.术前用体表超声(TTE)明确诊断,术后随诊用TTE.结果:12例C-TGA TTE准确诊断,超声诊断与心血管造影及手术符合率100%.12例C-TGA行双调转术,9例手术成功,3例死亡.术后用TTE随诊.9例中8例VSD补片完善,1例残余漏.9例存活双调转术患者,术前、后均用TTE监测左心室及右心室心功能正常.9例右心室到肺动脉心外管道血流正常.结论:超声诊断C-TGA及合并畸形及术前帮助选择适合行双调转术的病例,术后用TTE随诊手术效果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组织多普勒评价胸部放疗对肿瘤患者心脏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姜志荣;李大海;张小花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和组织多普勒技术(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在评价胸部放疗对心脏功能影响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患者依据是否联合化疗及化疗剂种类分为单纯放疗组(Ⅰ),放疗联合蒽环类化疗组(Ⅱ),放疗联合其它化疗剂组(Ⅲ).测定并比较120例胸部肿瘤患者放疗前和放疗后6个月的常规参数及组织多普勒参数.健康志愿者29例,作为平行对照组,记录其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上述参数变化.结果:与放疗前相比,组织多普勒显示房室瓣瓣环及右室游离壁收缩期运动速度峰值、心室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比放疗前降低,而心房收缩期运动速度峰值升高.其中,Ⅱ组上述参数改变比Ⅰ组和Ⅲ组更为明显;Ⅲ组的心脏损害亦较Ⅰ组为著.仅有34例(28.3%)患者放疗后出现常规左室舒张功能指标异常.12例(10%)患者放疗后出现常规右室舒张功能指标异常.肺动脉高压2例.但左心室收缩功能参数、室间隔(IVS)及左室后壁(LVPW)的室壁增厚率(△T);平行对照组在首次检查6月后未发现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组织多普勒参数明显改变.结论:常规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技术可用于评价放疗所致的早期心脏功能异常,与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相比,TDI技术能更早、更敏感地评价放疗致心脏功能损害.放疗联合应用化疗可加重心脏损害,尤以联合蒽环类化疗剂为重.

  •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初洪钢;余邦梅;郭瑞强;孙彬;姜霞;孙有刚

    目的:探讨年龄≤65岁的患者中,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HVD)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298例年龄≤65岁患者(其中122例年龄≤55岁,176例年龄>55岁)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①随着SDHVD钙化部位数的增加,患者年龄(P<0.01)、高血压(P<0.001)和糖尿病(P<0.05)的发病率均呈进行性增加;②随着SDHVD钙化部位数的增加,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发生率逐渐增加(P<0.001);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DHVD是冠心病有价值的预测因子之一(P<0.01),且预测力大于年龄(P<0.05)和高脂血症(P<0.05);对于女性患者和年龄≤55岁患者而言,SDHVD仍然是冠心病有价值的预测因子(P<0.05,P<0.001),而对于男性和年龄>55岁患者而言,则无预测价值(P<0.05).结论:SDHVD可作为冠心病的预测因子,且钙化部位数越多,其预测价值越大.

  • PET脑皮质分区法在AD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铁柱;王宁;马云川

    目的:采用PET脑皮质分区法,在目视法基础上,结合脑皮质/小脑计数比值半定量分析对AD进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轻、中、重度AD各15例.全部受检者行PET脑静态显像,经计算机处理获得横断面影像.在横断面影像上将脑皮质进行分区,即上额叶、中额叶、下额叶、上颞叶、中颞叶、下颞叶、上顶叶和下顶叶,双侧脑皮质共16个脑区.应用目视法观察各脑区的横断层影像,并将脑皮质各区放射性计数与小脑放射性计数相除,获得各脑区/小脑计数比值.结果:15例正常人可见大脑皮质各区放射性摄取呈双侧对称性均匀分布,并计算出了正常人各脑区计数比值.45例AD均可见脑内有放射性减低区.AD病人大脑皮质放射性减低区的范围随痴呆程度加重而扩大.轻度AD脑代谢比值仅在下顶叶和中颞叶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中度AD则扩大到上、下顶叶,上额叶和上、中颞叶;重度AD则整个脑区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脑皮质分区法对AD诊断较传统脑叶法更为精确,尤其对AD早期诊断更有意义.

  • 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内乳淋巴显像

    作者:彭旭兰;梁宏伟;刘炯;侯军夫

    目的:通过内乳淋巴显像探讨乳腺癌患者内乳淋巴结转移及向对侧引流与骨转移的关系.方法:对35例乳腺癌切除术后并发生骨转移的患者和28例无骨转移的患者进行了内乳淋巴显像.仪器为GE公司产Millennium VG5 with Hawkeye,配低能高分辨率准直器.结果:①经内乳淋巴显像诊断骨转移组内乳淋巴结总的转移率、患侧向对侧引流率为62.9%,57.1%,同时有内乳淋巴转移和向对侧引流为40.0%;无骨转移组分别为32.1%,21.4%,10.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②仅有向对侧引流是骨转移组(17.1%)高于无转移组(10.7%),但差异无显著性.仅有内乳淋巴转移两组结果相似(22.9%和21.4%).③骨转移组中,肿瘤位于内、中区的内乳淋巴结转移率(37.1%)及向对侧引流率(37.1%)均较外侧区者高(25.9%和20.0%).结论:内乳淋巴结转移同时有向对侧引流极易发生骨骼转移;尚无内乳淋巴转移仅有向对侧引流者应高度警惕.

  • MR弥散加权成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巍;刘志兰;刘鹏飞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在鉴别胶质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及正常组织中的应用,及其在胶质瘤良、恶性分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1.5T Intera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对39例胶质瘤患者均行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在x,y,z轴3个方向施加弥散梯度.弥散系数(b值):b=0s/mm2及b=1000s/mm2,测量了肿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及正常组织的ADC值.结果:脑肿瘤实质部分的DWI和ADC图信号分别高于和低于正常脑组织.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1.72±0.78)×10-3(mm2/s)及瘤周水肿的ADC值(1.44±0.31)×10-3(mm2/s)与正常组织的ADC值(0.93±0.59)×10-3(mm2/s)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肿瘤组织与瘤周水肿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1~2级低度胶质瘤的平均ADC值高于3~4级恶性胶质瘤的平均ADC值(P<0.05).结论:DWI、ADC图及ADC值的测量能够用于胶质瘤的肿瘤实质及瘤周水肿与正常脑组织的区分,但不能可靠地鉴别肿瘤组织及瘤周水肿.ADC值能够反映肿瘤的细胞构成,MR弥散加权成像对于良、恶性胶质瘤的分级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胸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附5例报告)

    作者:王东宝;张爱兵;赖灿

    目的:提高对胸腺神经内分泌癌(TNC)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TNC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其中CT检查5例,MR检查2例.结果:5例TNC患者表现为占据前上纵隔为主的,体积较大的实质性肿块,偏侧或双侧性生长,纵隔大血管及邻近结构有明显的包绕、侵犯征象.CT、MR扫描示病灶密度或信号均匀或稍不均匀,坏死区较小,增强一般呈轻、中度强化.2例行MR扫描患者,病灶内可见"星芒"状低信号.5例患者都可见纵隔淋巴结的肿大,4例见单侧或双侧肺内结节,2例伴胸腔积液.结论:TNC影像学上一般表现为前上纵隔体积较大的实质性肿块,坏死区小,具有侵袭性和易转移的特点,结合临床,有助提高诊断符合率.

  • 良性前列腺增生CT灌注成像研究

    作者:顾红梅;李敏;包雪平

    目的:采用CT灌注成像技术半定量估计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血流灌注状况.材料与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的17例患者和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CT灌注成像,分析病变灌注成像参数改变,包括大峰值时间、相对血容量.结果:前列腺增生病人中央带相对血容量较正常人高,二者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CT灌注成像为临床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前列腺癌组织中PCNA、MVD表达与彩超血流检测的研究

    作者:董昌元;王玲;王贤明;易建华;姚启盛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PCNA、MVD表达与彩超血流检测及临床病理关系.方法:对27例前列腺癌,29例前列腺增生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将前列腺内动脉血流显示情况进行分级,计测阻力指数(RI);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相对应标本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结果:在前列腺癌中,PCNA、MVD表达强度与血流分级和病理分化有良好相关性,随血流分级增大和病理分化程度减低呈上升趋势,转移癌RI、PCNA、MVD高于无转移者.前列腺增生症中PCNA、MVD表达强度、血流分级、RI均明显低于前列腺癌组织,两组各项指标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PCNA、MVD表达与血流检测,可从不同角度反映前列腺癌血管生成情况,为临床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信息.

  • 改变采集体位和CT衰减校正在心肌灌注成像下后壁伪影鉴别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剑明;刘金兰;张丽娟;裴著果;张彩霞

    目的:探讨通过改变采集体位和CT衰减校正心肌灌注成像对下后壁伪影鉴别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4例正常人分组进行改变采集体位和CT衰减校正心肌灌注成像,通过计算正常率、Kappa值、累计评分、左室各壁放射性计数百分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改变采集体位和CT衰减校正成像后计算的正常率、Kappa值、累计评分、下后壁放射性计数百分比较常规显像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改变采集体位和CT衰减校正改变体位成像能有效地鉴别心肌灌注图像下后壁伪影,明显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 超声诊断腹膜假粘液瘤1例

    作者:蔡宏伟;李双新

    病例65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胀、无力、食欲减退,消瘦,病程为两年,腹部呈进行性膨大、胀痛、触诊压痛不明显,无反跳痛.1年前,诊断为肝硬化、腹水、治疗无效果.现就诊时,患者呈恶液质状态.

  • 高频超声诊断肋骨骨折及监测骨痂血运情况

    作者:张卫兵;赵瑜;陈建;刘华;颜朝晖;罗军;陶晓燕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58例患者,男35例,女23例;年龄16~73岁,平均39.3岁;病史短0.5小时,长24天.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45例出现明显的剧痛,影响呼吸(运动时更为明显);1例伴呼吸困难,血压下降;19例合并有腹部外伤或头部外伤,16例局部肿胀,呼吸时有骨擦音,6例伴皮下气肿征阳性.58例中有45例X线胸片明确肋骨骨折,13例X线胸片未发现肋骨骨折但临床可疑肋骨骨折.单根单处骨折38例,单根多处骨折3例、多根单处骨折12例,多根多处骨折3例.

  • 鼻腔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诊断价值

    作者:王志峰;顾文江;刘烨峰;肖耀将

    鼻腔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少见,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1].笔者搜集本院近8年来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原发性恶性肿瘤21例,分析其CT表现,探讨CT诊断价值.

  • 髂骨囊状病变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黄耀华;黄勇

    囊状病变常见于四肢骨,发生于髂骨却不多见,由于影像学征象多数缺乏特征性,常给诊断带来困难.为提高对髂骨囊状病变的认识,我们搜集经病理证实的髂骨囊状病变13例,着重分析其X线及CT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

  • 腰椎峡部裂的螺旋CT表现

    作者:韩帮成;杨庆彦;张兆福;关敬尧;代景儒

    腰椎峡部裂(spondyloschisis,SS)是指腰椎椎弓峡部关节间部骨质缺损,亦称椎弓崩裂或椎弓峡部不连;峡部裂可发生于一侧或两侧,大约95%的病人发生在腰5椎峡部[1];腰椎峡部裂是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国内报道发病率5%~7%[2].X线平片虽为一种必要的检查手段,但容易出现假阴性情况出现漏诊;单纯的椎间盘CT扫描亦不能发现未出现椎体滑脱的腰椎峡部裂;螺旋CT扫描基本可避免出现遗漏,在诊断腰椎峡部裂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 磁共振对脊椎弥漫性骨髓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于萍;孙西河;王滨;冯少仁;武希庆

    脊椎弥漫性骨髓病变(spinal diffuse bone marrow change,SDBMC)种类繁多,病因复杂.除了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外,全身性疾病包括营养性、代谢性、内分泌性等疾病均可引起椎体病理学及影像学的改变.目前应用于骨髓疾病的检查方法中,普通X线、CT、超声及ECT均能提供部分帮助.自1984年Cohen将MRI应用于儿童骨髓疾病研究以来,已证实MRI对骨髓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且它是唯一一种非创伤性的能从整体上观察骨髓宏观变化的佳影像学方法.近年来,随着MR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序列为骨髓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甚至能从分子水平揭示病变的特征,这将为SDBM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鉴于目前对此类病变认识不足,我们特综述如下.

  • 读片窗答案

    作者:谢锋

    病例,男74岁,以"左颌下肿物,渐进生长1年"为主诉入院.

    关键词: 主诉 颌下 病例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