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ecology 중국미생태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大连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376X
- 国内刊号: 21-132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隐孢子虫感染与患者免疫功能表达
目的:探讨隐孢子虫感染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和ELISA法对卵囊阳性患者分别进行T细胞亚群、膜白细胞介素-2受体(mIL-2R)和血清特异性IgG、IgM检测.结果:隐孢子虫卵囊阳性者CD+3、CD+4、CD+8和CD+4/CD+8阳性百分率分别为(65.83±6.55)%、(43.55±6.10)%、(28.43±4.32)%和1.58±0.32)%,静息期与诱导期mIL-2R表达水平分别为(2.92±1.06)%和(33.45±2.31)%;隐孢子虫卵囊阴性者CD+3、CD+4、CD+8和CD+4/CD+8阳性百分率分别为(55.87±7.23)%、(39.26±6.43)%、(30.04±5.67)%和(1.36±0.41)%,静息期与诱导期mIL-2R表达水平分别为(4.31±1.47)%和(35.41±3.12)%,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隐孢子虫特异性抗体IgG、IgM、IgG+IgM阳性率分别为63.41%(26/41)、17.07%(7/41)、19.51%(8/41),隐孢子虫感染后的体液免疫以IgG为多见.结论:隐孢子虫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在隐孢子虫感染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隐孢子虫感染者体内存在一定程度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
妈咪爱治疗母乳性黄疸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妈咪爱"对母乳性黄疸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9例母乳性黄疸病例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组,对照组停用母乳3 d,治疗组除停用母乳外另加用"妈咪爱"口服.结果:两组病例3 d后监测胆红素水平,治疗组胆红素下降54.6%,对照组胆红素下降39%.结论:妈咪爱对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
-
乳酸菌素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乳酸菌素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共28例患者,治疗组12例,对照组16例.治疗组口服乳酸菌素、思密达,对照组口服西米替丁、阿莫西林、硫糖铝片.二组均用药4 w.结果:腹疼症状缓解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95%.呕吐症状缓解率均为100%.溃疡愈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75%.结论:乳酸菌素在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保持消化道微生态的平衡和调节机体免疫方面效果明显.
-
748株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多种抗生素的更新换代以及临床上的用药不合理使用,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上升,为了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高疾病治愈率,我们统计1999~2001年间除粪便外的临床标本共检出748株病原菌,并对检出菌株进行了耐药性分析.
-
奥美拉唑与呋喃唑酮及阿莫西林联用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肠溃疡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奥美拉联用呋喃唑酮及阿莫西林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经胃镜活检证实的Hp阳性十二指肠溃肠应用奥美拉唑20 mg Bid+呋喃唑酮0.2 g Bid+ 阿莫西林1.0 g Bid,疗程1 w.结果:45例病例中,42例愈合,40例根除,7 d疼痛缓解率为87%.结论:呋喃唑酮三联疗法能有效地根除Hp,且不良反应少,疗效高,病人依从性好,价格适中,是较理想的方案,值得进一步尝试.
-
结核病房医院感染与抗生素使用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抗菌药物应用与结核病房医院感染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年来我院结核病房医院感染209例共计221株病原菌,细菌鉴定采用法国梅里埃ATB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药敏试验联合应用微量测定法与K-B纸片法.结果:在221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多为112株,占50.7%,念珠菌75株,占33.9%.主要致病菌依次为白色念珠菌61株(27.6%),铜绿假单胞菌37株(16.8%),肺炎克雷伯菌25株(10.9%).药敏试验表明细菌耐药明显增加,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较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每例结核病患者除抗结核药物外平均使用2.67种抗菌药物.结论:结核病房医院感染主要来源于内源性感染,其严重性与抗菌药物大量、重复使用密切相关.
-
Nisin对幽门螺杆菌生物学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乳链菌肽(Nisin)在柠檬酸的协同作用下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的生物学作用,寻求一种新的防治Hp微生态制剂,为临床治疗Hp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运用国际通用的药敏试验方法纸片法(Kirby-Bauer)和倾注培养法(Pour Culture)对96例从胃病患者分离出的临床株进行Nisin和柠檬酸协同作用的生物学实验,然后电镜观察被Nisin作用后的Hp菌株细胞结构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Nisin在柠檬酸的协同作用下对Hp具有明显的抑杀作用,电镜观察被作用后的Hp菌株细胞质膜破碎和细胞发生球形样变.结论:Nisin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对Hp菌株的细胞质膜上.
-
胃内酸化消除胃内细菌过生长造成的14C-尿素呼气试验假阳性
目的:观察胃内细菌过生长是否可以引起14C-尿素呼气试验假阳性,同时胃内酸化是否能即刻消除这种影响.方法:58名胃黏膜组织学Hp阴性、常规14C-UBT(UBT-1)也阴性的溃疡样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口服雷贝拉唑 20 mg/d、共7 d.于第6天常规14C-UBT(UBT-2).UBT-2阳性者于第7天再进行一次改良的14C-UBT(UBT-3),方法是在服用14C-尿素胶囊前20 min和服用胶囊时各加饮150 ml 0.1 mol/L的柠檬酸水.比较三次UBT的14CO2呼出率.结果:雷贝拉唑明显增加Hp阴性病人14CO2呼出率,UBT-1为(24.0±10.8)dpm/mmol CO2,UBT-2为(63.6±16.8)dpm/mmol CO2((t=2.310,P<0.05).UBT-2有9例假阳性(9/58,16%).但胃内酸化后的UBT-3的14CO2呼出率又落至(21.0±7.8) dpm/mmol CO2((t=2.068,P<0.05),9例假阳性者又恢复真阴性.结论:胃内细菌过生长可以引起14C-尿素呼气试验假阳性,同时胃内酸化能即刻消除这种影响.
-
几种微生态制剂治疗婴幼儿腹泻病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微生态制剂治疗婴幼儿腹泻病的临床疗效,为合理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婴幼儿腹泻提供指导.方法:对婴幼儿腹泻病患儿住院治疗期间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运用Kaplan-Meier(K-M)法对不同微生态制剂治疗婴幼儿腹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时间-效应分析.结果:470例婴幼儿腹泻病患儿住院治疗期间,有453例患儿有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占96.4%;其中,选用培菲康、整肠生的病例多,分别有237例和198例;多种微生态制剂联合应用有83例(18.32%).K-M法分析显示:培菲康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病的疗效优于整肠生组及多种微生态制剂联合应用组;无论是急性腹泻病,还是迁延性、慢性腹泻病,多种微生态制剂联合应用治疗的临床治愈时间均不优于单用微生态制剂组.结论:适当应用微生态制剂有助于婴幼儿腹泻的恢复,但盲目采用多种微生态制剂联合治疗并不能提高临床疗效,甚至不利于婴幼儿腹泻病的康复.
-
咽喉部L型菌检出在咽异感症中的临床意义
对30例咽异感症患者及30例正常健康人咽拭进行L型菌培养,发现咽异感症与咽喉部L型菌感染具有明显关系.正常健康人咽拭L型菌检出率为6.67%,咽异感症咽试L型菌检出率为56.67%,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提出L型菌的产生与治疗不当有关,并对咽异感症L型菌产生的原因、致病性及治疗进行了探讨.
-
综合性ICU获得性肺炎病原菌的研究
目的:了解ICU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1998年5月~2000年6月间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学的分离和耐药性分析.结果:检出25种262株细菌,其中以G-杆菌为主(79.8%),其次是G-球菌(11.8%)和念珠菌(8.4%).G-杆菌中,非发酵菌占主导为43.1%,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次之,分别为16.7%和14.4%.G+球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为83.9%.细菌呈多重耐药趋势,在G-肠杆菌科中,40%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ESBLs),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苯唑西林者(MRSCN)为26.9%.结论:ICU获得性肺炎病原菌以非发酵菌占主导并呈多重耐药趋势.其感染菌谱的变迁和耐药率的普遍升高,应引起广泛重视,临床以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已成为必然.
-
儿童抗幽门螺杆菌IgG和IgA水平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状况,探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比较分析Hp感染后血清中抗体(IgG、IgA)水平.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我院消化道门诊227例患儿同时检测血清抗Hp抗体IgG、IgA,任一项阳性者即诊断为Hp感染.结果:(1)227例门诊患儿Hp平均感染率53.7%,男孩感染率57.1%,女孩48.1%.(2)3岁以下就诊儿童Hp感染率57.1%,4~7岁组39.1%,8~12岁组60.5%,13岁以上47.1%;其中66.9%(81/120)的Hp阳性患儿在8~12岁之间;(3)Hp感染总阳性率53.7%;若单独检测IgG,阳性率42.7%,假阴性率11%;单独检测IgA,阳性率22%,假阴性率31.7%;两项诊断符合率达57.3%.结论:北京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有消化道症状伴Hp感染的患儿以8~12岁居多,其感染率明显高于全国无症状儿童平均染率.儿童Hp感染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感染后血清抗体水平IgG显著高于IgA,同时检测IgG、IgA有助于提高ELISA方法Hp的感染检出率.
-
引起肺结核并发呼吸道感染的几种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呼吸道感染是肺结核主要的并发病之一,也是导致病情恶化、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原因多为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干扰机体的微生态平衡,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致使菌群紊乱,体内正常菌群转变为条件致病菌所致[1],且其种类很多.有报道表明,在397份痰液中分离出107株病原菌[2],由其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特征性不显著,与普通呼吸道感染的菌谱构成及抗生素敏感性均有明显改变.本文对较常见的引起肺结构合并呼吸道感染的几种病原菌进行了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
人类肥胖基因瘦素蛋白的原核表达
目的:原核表达人类肥胖基因瘦素蛋白.方法:以携人类肥胖基因的pUC119-ob为模板,PCR扩增瘦素蛋白基因片段,并克隆到pET-32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ob,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化至大肠埃希菌DH5α中表达,SDS-PAGE电泳鉴定表达产物.结果:测序和限制性分析均证明了pET-32a-ob的序列正确,转化的DH5α可高效表达一个30 kD融合蛋白,与预期结果一致.结论:经pET-32a-ob转化的DH5α可有效表达重组人类瘦素蛋白,为进一步研究瘦素蛋白的生物活性提供了基础.
-
幽门螺杆菌Vac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诱导细胞空泡化和凋亡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作为单一毒力决定簇对真核细胞的作用.方法:用PCR扩增vacA基因片段,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构建重组质粒pEGFP-vacA,转染HeLa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与结构的变化.结果: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24 h,10%~20%细胞的胞质内出现明显空泡,其中少数细胞发生凋亡改变.结论:成功构建了用于真核表达的重组vacA质粒,转染真核细胞后,观察VacA作用导致的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研究VacA作为单一毒力决定簇对真核细胞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灭活的双歧杆菌对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灭活的双歧杆菌对小鼠血清中IL-1β、IL-6和IFN-水平的影响.方法: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造成免疫低下动物模型,分别以新鲜BS肉汤培养基、耗尽培养上清(SCS)以及灭活的和活的双歧杆菌菌液进行灌胃.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6和IFN-的含量.结果:灭活的双歧杆菌与双歧杆菌活菌均可提高免疫低下小鼠血清中IL-1β、IL-6和IFN-的含量,二者的作用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SCS也具有一定的免疫促进作用,但与双歧杆菌活菌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灭活的双歧杆菌具有与双歧杆菌活菌相同或相近的免疫学活性,两者均可提高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
-
枯草芽胞杆菌喷雾剂对家兔皮肤创伤愈合的影响
目的:观察枯草芽胞杆菌喷雾剂对家兔皮肤创伤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兔皮肤创伤为模型,连续给药6 d,第11天测定创面面积,并于第17天记录创面愈合数.结果:枯草芽胞杆菌喷雾剂高剂量组和磺胺嘧啶银组创面面积显著小于空白对照组(P<0.05);枯草杆菌喷雾剂的愈合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枯草芽胞杆菌喷雾剂能够缩小家兔创面愈合,增加创面愈合率.
-
乳杆菌DM8909菌株抑制小鼠阴道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乳杆菌DM8809菌株对小鼠阴道内其他菌群的抑制及调整阴道菌群的作用.方法:通过用阿莫西林钠溶液对小鼠阴道冲洗处理后,接种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104,建立起大肠埃希菌在小鼠阴道内的定植;用乳杆菌DM8909菌液冲洗治疗来去除大肠埃希菌EPEC104在小鼠阴道的定植.结果:通过各组小鼠阴道冲洗液检出的平均对数值比较,乳杆菌治疗组的小鼠阴道内大肠埃希菌的数量(3.82±0.62)较自然恢复组小鼠阴道内大肠埃希菌的数量(6.72±1.16)减少明显(P<0.05),而且治疗组的症状好转率(8/10)显著好于自然恢复组的症状好转率(2/10)(P<0.05).结论:乳杆菌DM8909菌株能有效去除大肠埃希菌EPEC104在小鼠阴道的定植和改善小鼠外阴的炎症症状.
-
乳杆菌DM9811挥发性脂肪酸组分对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
目的:探讨乳杆菌DM9811发酵液的挥发性脂肪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普通细菌计数法.结果:乳杆菌DM9811发酵液中挥发性脂肪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具有抑制作用,以对白色念珠菌抑制作用强,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次之,两者都呈现剂量效应关系.结论:乳杆菌DM9811发酵液中挥发性脂肪酸对细菌、真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旋毛虫病鼠心肌及血清氧自由基变化的实验观察
观察小鼠感染旋毛虫后不同时期的心肌及血清中NOS、CAT 、MDA及GSH-PX 4个检测指标的变化,以期从发病学角度分析氧化酶类在旋毛虫病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结果显示:小鼠心肌中的NOS、CAT、MDA和GSH-PX 4个检测指标在感染旋毛虫后的不同时期(7~28 d)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变化.心肌及血液中的MDA在感染过程中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而 GSH-PX及CAT含量则显著减少.实验结果提示:旋毛虫可诱发氧自由基对心肌产生氧化损伤、氧化代谢产物的堆积及抗氧化能力的改变,这些因素可能是旋毛虫性心肌炎的形成原因.
-
饮用加银水对模拟失重大鼠肠道微生态及骨钙代谢的影响
目的:研究饮用加银水对模拟失重大鼠肠道微生态及骨钙代谢的影响.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地面对照组(GC)、模拟失重对照组(SC)和模拟失重饮用0.20 mg/L加银水组(SS),实验期21 d.第7、14和21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别对肠球菌、肠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及类杆菌定量测定,并测定饲料钙表观吸收率;第21天取右侧股骨测骨密度和骨钙含量.结果:骨密度和骨钙含量SC组显著低于GC组,SS组也低于SC组;SC组和GC组比较,SC组出现厌氧菌群的减少和需氧菌群的增加及饲料钙表观吸收率的下降,且这种变化出现较早,SS组和SC组比较,SS组出现以厌氧菌群中G+菌的减少和需氧菌群G-菌的增加为主的菌群失调及饲料钙表观吸收率的下降,且这种变化出现较晚.结论:饮用0.20 mg/L加银水可以加重模拟失重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失调和骨钙代谢的紊乱,但需要较长的作用时间,且其微生态的失调以G+细菌减少为主的厌氧菌群减少型.
-
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及体外抑菌试验
从健康鸡、兔、仔猪肠道内容物及新鲜粪便中分离到41株乳酸菌,通过单层琼脂平板扩散实验,筛选出5株有明显抑菌活性代谢产物的乳酸菌,其中4株属于乳杆菌属,1株属于链球菌属.排除酸的干扰后,离心发酵液对指示菌仍有抑菌活性,用胰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处理后抑菌活性明显降低,用过氧化氢酶作用上清液,抑菌效果不变,说明过氧化氢未起作用,从而得知抑菌物质中有蛋白质类细菌素.将离心发酵液分别调pH值为2.0、3.0、4.0、5.0、6.0、7.0,做抑菌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所分离的5株乳酸菌在pH2.0,3.0,4.0时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且MD菌株在pH7.0时抑菌活性亦较强,这进一步排除了酸的作用.每周重复一次,抑菌结果完全一致,但至第5周时,抑菌现象完全消失,说明抑菌物质随时间的延长而失活,起抑菌作用的物质不是有机酸.
-
双歧杆菌包埋保存技术工艺研究
采用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从将双歧杆菌活菌完全隔绝空气和降低其对温度的敏感性出发,运用制备微囊的方法,采用一种药用成膜材料,将包埋与冷冻干燥有机结合起来,在冷冻干燥的同时迅速在双歧杆菌活菌体周围形成一层类似微囊的保护膜,即将双歧杆菌活菌体包埋在保护膜内,从而达到减少甚至避免菌体冻干损伤,提高活菌存活率和收率,延长活菌常温保存期,提高活菌常温稳定性的目的.同时,这种包埋保存技术完全去除了常规冻干辅料--脱脂奶粉,能有效减少冷冻干燥菌粉的吸湿性,更利于活菌保存.用双歧杆菌包埋保存技术制备出的冻干菌粉,其含菌量比用常规冻干保护剂作冻干辅料的冻干菌粉高几百亿个/克,双歧杆菌活菌在37℃的保存期达四个月(相当于常温下保存一年以上),有效地解决了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常温保存期短的技术关键问题.
-
薄层色谱法分离鉴别复方克霉唑乳膏中的硫酸庆大霉素
目的:用薄层色谱法分离鉴别复方克霉素乳膏中的硫酸庆大霉素.方法:薄层色谱法.结果:复方克霉唑乳膏中的硫酸庆大霉素分离为三个组份,其Rf值分别为0.43、0.46、0.50.结论:硫酸庆大霉素中三个组份用薄层色谱法可以完全分离.
-
PCR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
目的:应用PCR方法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与牙周病活动部位的关系,探讨其方法的可行性并探讨其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的分布规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致病菌16s RNA保守区域片段.40名受试者包括牙周病患者20人,每人同口取一个牙周病活动部位,一个相对健康或牙周病静止对照部位;成人健康者20人,每人各取一个标本.结果:龈下菌斑5种可疑牙周致病菌在牙周病活动部位的检出率牙龈卟啉菌为86%,福赛类杆菌为95%,螺旋体为86%,中间普氏菌和黑色普氏菌分别为95%和33%,均显著高于同口部位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结论:PCR直接检测菌斑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福赛类杆菌、齿密螺旋体及黑色普氏菌匀与牙周炎活动部位相关.
-
口腔过氧化物酶系统研究进展
口腔过氧化物酶系统由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H2O2)和可被氧化的底物组成,是口腔中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因子,该系统可通过过氧化氢(H2O2)及氧化产物维持或促进口腔有益菌的生长和繁殖,同时抑制或杀灭致龋菌、牙周可疑病原菌及致口腔粘膜病微生物,调节口腔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在维持口腔微生态平衡和口腔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口腔过氧化物酶系统的组成、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作一综述.
-
正常微生物群是一个新的人体生理学系统
1 前言微生态学的发展,现在已把微生物的作用,从主要是致病作用的观点转移到主要是生理作用的观点.这种观点的转变是经过100多年的学术研究和科学发展才取得的.在20世纪经过无菌动物的饲养、厌氧培养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的研究终于完成了微生态学向新的更高阶段的转变.这就是微生物的研究以致病性为主的时代转向以生理性为主的时代.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