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중국의학영상기술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3289
- 国内刊号: 11-18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耻骨结核1例
患儿,男,10岁,因会阴部不适疼痛5个月,近日出现低热、盗汗,疼痛加重,口服抗生素无效入院.查体:体温37.5℃,耻骨联合右下方压痛明显,未触及明显包块,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无肿大,骨盆挤压及分离引起会阴部疼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0.5×109/L,血沉65 mm/L,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红色丘疹18 mm).
-
胃癌肉瘤的CT表现1例
患者,男,59岁,左上腹痛1年,反复黑便2个月.上消化道钡餐见胃体部小弯侧一巨大的腔内充盈缺损影,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局部胃黏膜中断,胃壁僵硬,蠕动消失.B超示:左上腹部探及一不均匀低回声肿块,内见两个无回声暗区,大小约5 cm×7 cm.贲门部见多个肿大的淋巴结.CT表现:胃体小弯处见一巨大低密度肿物,肿物凸入胃腔内形成充盈缺损,呈分叶状,边界较清楚,与肝左叶分界较清楚.大层面约6 cm×7 cm大小,内部密度较均匀,CT值约为35 HU,未见坏死、钙化及更低密度区,其中心见一圆形的脂肪密度区,CT值为-70 HU,但其与胃浆膜外脂肪相连(图1).相邻的胃壁未见明确增厚.增强扫描动脉期见肿瘤呈较均匀一致的明显强化,CT值约为70 HU,胃小弯侧黏膜强化明显.其浆膜面见一小血管进入肿块(图2);门脉期肿瘤进一步强化,CT值约为100 HU,肿块与周围结构分界变得更清晰(图3).
-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左右.笔者总结我院5年来7例CNC,包括2例脑实质内的CNC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探讨MRI在CNC诊断中的价值.
-
鼻窦畸胎癌肉瘤累及右侧视神经1例
患者,男,32岁,双眼红、卡、胀,伴右眼视力下降10天.在当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双眼结膜炎,予沙替加星滴眼,双眼卡、胀情况有所缓解,但右眼视力仍进行性下降.查体:右侧眼底视乳头色淡,上方水肿,便捷不清.MRI检查:蝶窦及筛窦后部可见一不规则软组织块影,大小约2.9 cm×3.4 cm×4.0 cm,部分边界清楚,呈长T1稍长T2信号(图1、2),注射造影剂后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变累及左侧翼板,斜坡骨质有吸收,并累及双侧眶尖部及右侧视神经(图3).
-
X线诊断肱骨髁上突1例
患者,男,15岁,主诉右上臂及肘关节外伤一周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上臂下段前内侧触到一硬性突起,不活动,略不适,余未见阳性体征.右肱骨下段及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显示:右肱骨下段髁上约5.50 cm见一宽基底骨性棘状物突起(图1),与骨干垂直,前端尖细,长约1.10 cm,基底宽约2.10 cm.骨性突起边缘光滑、锐利,无软骨帽,骨质结构正常,其密度略低于骨皮质密度.肘关节未见明显骨折及关节脱位征象.X线诊断右肱骨髁上突,在外院曾误诊为外生性骨软骨瘤(外生骨疣).
-
腹膜后表皮样囊肿1例
患者,女,41岁.因左上腹隐痛半年,在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发现胰体后方实质性包块.3个月后以左腹膜后包块收住我院肝胆外科.病程中体重无明显减轻.体检:左上腹轻压痛并有深压痛,无反跳痛,似可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在我院复查B超示:胰腺后方探及一个5.1 cm×5.0 cm实质低回声包块,CDF及CDE未引出血流信号.行磁共振检查于胰尾后方、左肾上极前上方、主动脉外侧见一约4.8 cm×3.4 cm×4.6 cm类椭圆形肿块,边界清.
-
超声误诊巨大甲状腺血管瘤1例分析
患者,女,78岁,2007年1月因发现"颈部肿块30余年,增大两周",质地较硬来我院就诊.左颈部肿块,指腹大小,中等质地,可随吞咽上下活动,无其他不适.行高频超声检查见:甲状腺右叶约1.7 cm×1.3 cm,包膜光整,内部回声不均,可探及多枚低回声结节,大者约2.9 cm×1.5 cm×2.1 cm.边界尚清,内以囊性回声为主,后方效应增强.
-
颈部Castleman病1例
患者女,21岁,发现右颈部肿块1年.查体:右颈部胸锁乳突肌外侧(Ⅴ区)触及3 cm×2 cm肿块,质韧,表面光滑,活动佳,无根蒂连接.各项实验室常规检查均正常.CT所见(图1~3):右颈部皮下,胸锁乳突肌后外侧方见类椭圆形异常密度影,界清.约3 cm×2 cm,增强前后平均CT值50~160 HU,诊断为,右颈部皮下富血供良性占位,神经源性肿瘤?巨淋巴结增生?术中所见:淋巴结肿大,周围血管丰富.
-
CT诊断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
患者,女,65岁,主因发现颈前包块1个月入院.入院查体颈前区可触及-6.0 cm×5.0 cm×3.0 cm大小包块,质地硬,伴轻度压痛,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随吞咽上下活动,表面无红肿,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
产前超声诊断Dandy-Walker畸形合并罕见手指畸形1例
孕妇,28岁,孕38周,自觉胎动减少来我院检查.产前彩超检查所见:单胎,双顶径100 mm,头围350 mm,腹围280 mm,股骨长65 mm,胎儿心率135次/分.胎儿颅骨光环完整,小脑横径36 mm,下段小脑蚓部缺失8 mm(图1),胎儿后颅窝池增大达16 mm,与第四脑室相通,第三脑室扩张,约6 mm,两侧侧脑室均扩张,约15 mm.胎儿眼内距为15 mm,眼外距53 mm,眼内距/眼外距<1/3.胎儿四腔心可见,左右心室内见3~4个强回声点,直径约3 mm.胎儿双.
-
少见部位骨软骨瘤1例
骨软骨瘤非常多见,但生长在尺桡骨间者报道极少.本院收治1例,报道如下:患儿,女,8岁.因左前臂不能旋转3个月,前来就诊.查体见左前臂不能做旋前及旋后运动.X线片:左尺骨干见一骨性突起,带蒂,邻近桡骨受压硬化,诊为骨软骨瘤.术中见病变呈典型骨软瘤结构(骨性基底、软骨帽、纤维膜).术后病理诊断"骨软骨瘤".随访2年未复发.
-
胎盘植入的MRI表现1例报道
患者,女,39岁.药物流产后2月余,阴道流血半月余,自述未见绒毛组织排出.患者婚后先后顺产、剖腹产生育2女.妇科检查:子宫如3个月孕大,形态不规则,活动可,无压痛;余阴性.实验室检查:B-HCG:195.73 ng/ml,术后B-HCG:4.6 mg/ml.
-
血友病性关节炎伴假肿瘤综合影像1例
患者,男,16岁,有血友病家族史,自幼年起轻微创伤反复出现皮肤肿胀,呈暗紫色,近两年来双膝关节肿痛,影响行走入院.体检:双膝关节红肿,压痛,左膝关节肿胀明显,呈被动体位,关节呈85°屈曲畸形,皮肤紫胀发亮,皮温不高,触之较硬.右膝关节局部略有波动感,穿刺抽出血性液体,静置20 min不凝固.
-
小网膜淋巴管瘤1例
患者,男,27岁.上腹部胀痛半个月.该患者近半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进食及右侧卧位时加重.查体:腹部平坦,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超声所见:胰腺前上方可见多个大小不一聚集的囊性无回声团块,境界清楚.超声提示:胰腺囊肿.CT表现:肝胃之间小网膜囊内见多个囊性病灶,大小不一,紧密聚集,直径约6.5 cm×5.6 cm×4.5 cm,境界清晰,边缘光滑锐利,壁薄,肿块密度均匀,CT值20 HU,增强扫描后病灶无强化(图1).CT诊断:胰腺假囊肿可能.术后病理诊断:海绵状淋巴管瘤(图2).
-
小儿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
患儿,男,5岁.咳嗽5日,无发热及呕吐.查体:一般状态好,右肺下界稍高,右肺呼吸音尚可,腹软,未触及肿块.B超所见:右膈肌下与肝脏间,可探及边界清晰稍高不均匀回声团块,其内血流信号不丰富,考虑右膈肌下实质非均质占位.CT所见:右侧胸腔内见囊状软组织肿物,边缘光滑,界限清晰,密度均匀,CT值为33~38 HU,囊壁未见钙化,右肺实质受压(图1).进行冠状面及矢状面重建后,可以清晰显示,肿物位于右胸腔,而不是右腹腔,排除了B超提示的肿物位于腹腔的可能.
-
儿童多发性钙化性椎间盘病1例
患儿,女,8岁,胸背部疼痛不适1周余,前俯活动受限来院就诊.体检正常,胸椎正、侧位片(图1、2)示T1~6各椎间隙内分别见钙化影.各钙化密度均高且均匀,边缘显示清晰.X线诊断:胸椎多发性钙化性椎间盘病.
-
胆管横纹肌肉瘤影像诊断
患者,女,2岁,巩膜及皮肤黄染1个月,皮肤搔痒2周.体检:巩膜、皮肤黄染及周身可见搔痒抓痕,无其他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ALT203.6 U/L,AST 127.8 U/L,TBLL 110.0 μmol/ml,DBLL 71.5 μmol/ml,ALP 495 U/L,WBC 11.4×109/L.超声检查:胆总管增粗,直径约为3.5cm,其内充满不均匀实性低回声肿物,肿物向肝内生长侵至左右肝管,肝门部层面可见肿物呈串珠状(图1),周围被更低回声的胆汁环绕,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受压,肝内胆管普遍轻度扩张,胆囊增大.
-
双侧肾上腺巨大囊肿1例
患者,女,24岁,自觉腹胀4个月,体检发现腹部膨隆.患者血皮质醇、醛固酮、儿茶酚胺检查均正常.超声显示:肝肾间及脾肾间各有18 cm×15 cm×15 cm及12 cm×9 cm×8 cm无回声液性暗区,边界清晰,被膜完整,内透声好,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超声提示:腹腔多发囊肿.进一步CT检查:肝脏右叶后方与右肾间见类圆形囊性病变,边缘有少量条形钙化;胰尾后方与左肾之间见类圆形囊性病变;两者内部密度均匀,平扫CT值约17~19 HU,增强无明显强化;周围脏器受压移位(图1).
-
MR诊断Rasmussen综合征1例
患儿,男,11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神发作,间断服用妥泰药物,效果不明显.自发病以来,患者不能言语,不能控制大小便,行为表现躁动.查体:神志清楚,发育迟缓,不能言语,智力低下,反应迟钝,定向、认知和理解力均没有反应,四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脑电图示各导散见棘尖波、慢波,左额区明显.MRI表现提示Ras-mussen综合征(图1、2).
关键词: Rasmussen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
99mTc-Annexin B1的制备及其探测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制备99mTc-Annexin B1并对其体外、体内生物分布以及探测体内细胞凋亡的潜力进行评价.方法 应用99mTc直接标记蛋白质的方法制备99mTc-Annexin B1.采用与活化人血小板结合实验检测99mTc-Annexin B1的体外生物活性.在正常小鼠体内进行生物分布研究.采用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胸腺凋亡的动物模型和anti-Fas单抗诱导小鼠肝脏凋亡的动物模型检测99mTc-Annexin B1探测体内细胞凋亡的潜力,并用TUNEL染色证实细胞凋亡.结果 直接标记法制备的99mTc-Annexin B1具有很高的放射化学纯度和很好体外稳定性.与活化人血小板的结合实验表明,99mTc-Annexin B1具有与PS结合的体外生物活性.99mTc-Annexin B1在体内具有较快的清除特性,主要聚集于肾脏.地塞米松诱导18 h后,小鼠胸腺对99mTc-Annexin B1的摄取显著高于对照小鼠胸腺的摄取.Anti-Fas诱导后2 h时后,小鼠肝脏对99mTc-AnnexinB1的摄取显著高于为对照动物的肝脏摄取.结论 99mTc-Annexin B1具有与PS结合的体外生物活性和探测体内细胞凋亡的潜力,是一种新的细胞凋亡显像剂.
-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PEDF质粒转染大鼠视网膜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质粒转染大鼠视网膜、脉络膜的效率及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效果.方法 氩绿激光对Long-Evans大鼠视网膜进行光凝建造CNV模型.将24只造模成功的CNV大鼠分为2组:①空白组,②超声辐照微泡转染组.于转染后14 d,分别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RT-PCR和免疫荧光检查.结果 转染后14天超声微泡能介导PEDF质粒对大鼠视网膜、脉络膜的转染,并且对CNV有抑制作用.结论 利用一定能量的超声击碎携带PEDF质粒的超声微泡造影剂,能够有效地提高PEDF质粒在大鼠视网膜、脉络膜的转染效率,对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有一定抑制作用.
-
回波时间对脑组织弥散张量成像定量指标的影响
目的 研究回波时间对脑弥散张量成像定量指标有无影响.方法 对7只健康成年恒河猴用3.0T磁共振设备行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固定其他参数的情况下改变回波时间(75~160 ms,共13个采样点).选择双侧内囊后肢和壳核分别作为白质和灰质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测量该ROI内的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分数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大本征值(λ1).中间本征值(λ2)和小本征值(λ3).使用Pearson回归分析这些弥散指标与回波时间(TE)的线性关系.结果 恒河猴脑灰质区MD与TE正相关(P<0.001),白质区MD与TE相关性不显著(P>0.05).两ROI内的FA和λ1均与TE正相关,λ3与TE负相关(P<0.001).灰质区λ2与TE正相关,而白质区λ2与TE负相关(P<0.001).结论 回波时间可影响DTI定量指标的测量.在临床多中心研究中,需要对之进行控制.
-
PET/CT无创检测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PET/CT无创检测动脉粥样斑块的可行性.方法 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球囊拉伤膈下降主动脉内膜,并饲喂含2%胆固醇的高脂饲料20周,制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仅饲喂普通饮食20周.静脉注射FDG(1 mCi/kg)180 min后,将对照组和实验组动物置于PET/CT设备下进行降主动脉活体成像,之后处死实验组动物,进行降主动脉标本游离,数码照相,降主动脉标本分段,测定其放射强度和靶非靶比值.结果 注药180 min后18F-FDG PET/CT活体显像显示:所有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均可见沿降主动脉分布的放射性浓集显像.离体大体标本数码照相病变斑块与活体显像相一致.活体SUV以及离体标本放射性技术显示靶-非靶比值均相对较高.结论 18F-FDG PET/CT无创检测动脉粥样斑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临床无创评价斑块稳定性的方法.
-
兔脑短暂缺血再灌注的多模态MR研究
目的 利用多模态MR动态观察兔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的系列变化.方法 新西兰白兔49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n=35)和对照组(n=14),各组根据时间点又分为再灌注0.5、1、2、4、6、12、24 h,7个亚组.再灌注前15 min和再灌注后30 min、1、2、4、6、12、24 h进行多序列MRI检查,包括DWI、DSC-PWI、FAIR、T2WI和T1WI.结果 DSC-PWI和FAIR与DWI大层面不匹配区面积均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两者比较除0.5 h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AIR测得的面积比DSC-PWI较高.结论 DSC-PWI半暗带图和FAIR半暗带图均能灵敏地确定半暗带的存在及其存在时间和范围,但FAIR容易高估半暗带的存在.
-
阈值法三维体积测量肺结节的64排CT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64排螺旋CT(Light speed VCT GE)对肺结节模型进行三维体积测量的研究,探讨阈值法测量肺结节三维体积的可行性及佳阈值.方法 在肺组织模型上放置17枚大小范围10~45 mm的模拟肺结节并在64排螺旋CT上使用表面遮盖法(SSD)三维重建成像.以模拟肺结节CT值与周围模拟肺组织CT值平均值为基准值(S),将基准值设为下限阈像,上限阈值为大于模拟肺结节高像素的CT值(300 HU),使用阈值分割技术,分割并测量模拟肺结节三维体积.上限阈值不变,改变下限阈值(基准值+100、基准值+200、基准值-100、基准值-200).下限阈值为基准值,改变上限阈值(350 HU、400 HU、450 HU),重新分割、测量模拟肺结节三维体积,通过与排水法测量的模拟肺结节真实体积进行配对比较.采用ALA软件对模拟肺结节进行自动体积测量,并与阈值法进行比较.结果 以基准值为下限阈值,大于模拟肺结节高像素的值为上限阈值,所测得三维体积与真实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并且与真实体积配对差值小.下限阈值越大,测量体积越小,下限阈值越小,测量体积越大.大于模拟肺结节高像素的不同CT值作为上限阈值对测量结果无影响.ALA软件不能对直径大于30 mm模拟肺结节进行测量.结论 阈值法可以准确测量模拟肺结节三维体积,较ALA软件适用范围广.阈值法测量模拟肺结节三维体积的佳阈值:下限值为模拟肺结节CT值及周围模拟肺组织的平均值,上限值为大于模拟肺结节高像素值的CT值.
-
超声破坏微泡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大鼠心肌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破坏微泡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进大鼠心肌血管新生的有效性.方法 40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在超声微泡治疗前一天行G-CSF皮下注射预处理;B组仅行超声微泡治疗;C组仅行G-CSF皮下注射;D组为对照.于治疗后2周取材,HE染色光镜观察心肌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VEGF及CD34表达,评定心肌血管新生疗效.结果 A组心肌中有大量VEGF和CD34表达,新生血管较多;B组心肌中有部分VEGF和CD34表达,新生血管相对较少;C组及D组仅有极少量VEGF和CD34表达,未见明显新生血管.结论 超声微泡可刺激心肌内源性VEGF分泌,促进心肌血管新生,G-CSF能明显增强其血管新生作用.
-
超声造影评价兔肝炎性假瘤及VX2肝癌血流灌注的实验对照研究
目的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及时间-强度曲线,观察兔肝炎性假瘤和转移性VX2肝癌的血流灌注方式.方法 荷炎性假瘤和荷VX2肝癌实验兔各10只,经耳缘静脉团注法注射超声造影剂SonoVue后,应用CnTI低机械指数实时灰阶成像技术和定量时间-强度曲线(Wash in-Wash out Curve)软件,观察分析各时相肿瘤结节及周围正常肝组织的动态增强过程.结果 与正常肝实质相比较,炎性假瘤造影增强与肝实质同步,二者造影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增强时间、始消时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VX2肝癌强化呈典型的"快进快出"型,早期动脉相快速增强,门脉相与延迟相肿瘤结节内造影剂迅速廓清,表现为负性显影,VX2肝癌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增强时间、始消时间显著早于正常肝实质(P<0.05).VX2肝癌与炎性假瘤比较,VX2肝癌造影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始消时间显著早于炎性假瘤(P<0.05).结论 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成像,可提供肝脏局灶性结节的动态血流灌注信息,结合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对肝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佳的实用价值.
-
辐照时间对超声破坏微泡诱导生物效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辐照时间对诊断超声破坏国产超声造影剂全氟显诱导HL-7702的声孔效应、细胞坏死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用于诊断的超声辐照含全氟显微泡的HL-7702细胞悬液,频率2 MHz,MI为1.9,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未经超声辐照,实验组分别设置不同的辐照时间为30 s、1、5、10和20 min.辐照后观察大分子荧光物质进入细胞情况以检测声孔效应,检测细胞活力及凋亡情况.结果 ①荧光染色结果: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 min组与5 min组间及5 min组与10 min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0 min组与20 min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细胞杀伤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0 min组及20 min组细胞死亡比率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相邻组间比较,5 min组与10 min及10 min组与20 min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于诊断的超声破坏全氟显微泡可诱导HL-7702细胞悬液发生声孔效应.随着辐照时间的延长,声孔效应发生率增加.辐照时间延长至10~20 min时,可出现细胞的不可逆性损伤.应用于诊断目的时,高机械指数超声辐照下,辐照时间越短越好,不宜超过5 min;应用于基因或药物的传输时,则选择辐照时间以5 min为佳,必要是可达10 min.
-
孕期不同剂量彩色多普勒超声重复辐照对仔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目的 观察孕期给予不同剂量彩超重复辐照后对仔鼠自发活动的影响.方法 妊娠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重复照射10 min组、重复照射20 min组3组.在妊娠第6、12、18天分别给予0 min,10 min,20 min的(3.0 MHz,MI=1.6,Tis=1.8)超声辐照.生后90天通过开场实验观察其自发活动,评价其神经精神变化、进入开阔环境后的各种行为.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辐射10 min,20 min组仔鼠的活动总路程、活动度、中央区时间、中央区路程以及平均运动速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孕期诊断剂量彩超重复照射对仔鼠的自发活动不产生明显影响.
-
亲和素桥连构建携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超声微泡及体外荧光鉴定
目的 体外荧光方法鉴定生物素-亲和素-生物素(BSB)桥连技术构建携带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超声微泡(MB-BSBp)的町靠性.方法 不同荧光标记物分别标记MB-BSBp的不同部位,观测微泡荧光强度(0、1、2和3级),以普通脂质超声微泡(MB)作对照.结果 加入FITC荧光亲和素孵育,生物紊化脂质微泡(MB-B)呈现明亮的绿色荧光(3级),而MB无荧光显示(0级).以两个浓度梯度(1:4和1:16)的DTAF荧光二抗(抗抗P-选择素单抗抗体)标记MB、MB-B、MB-BS和MB-BSBp,MB-BSBp在两个浓度梯度下均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3级);而MB-B、MB-BS仅在1:4时显示微弱的绿色荧光(1级),MB在两个浓度梯度下均无荧光显示(0级).结论 抗P-选择素单抗通过亲和素桥连有效装配在MB-B表面,体外荧光法是鉴定靶向微泡配体连接可靠性的简便方法.
-
婴幼儿甲基丙二酸尿症的MR表现
目的 研究甲基丙二酸尿症婴幼儿患者的头颅MR表现.方法 对17例被确诊为甲基丙二酸尿症的婴幼儿患者(其中9例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进行头颅常规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17例患儿中,14例有明显脑萎缩,7例表现出小脑萎缩,7例患儿有大脑白质脱髓鞘,7例白质髓鞘化程度落后,4例患儿苍白球可见对称性长T2信号,2例患儿合并双侧硬膜下积液.9例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表现与单纯甲基丙二酸尿症类似.结论 婴幼儿甲基丙二酸尿症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与代谢异常导致的白质损害有关,了解该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供诊断的线索.
-
正常老年人静息状态脑功能磁共振的默认网络研究
目的 探讨正常老年人静息状态下的功能磁共振(fMRI)默认网络结构及意义.方法 正常健康老年受试者18人,接受静息fMRI扫描;通过时程相关方法检测fMRI数据低频波动信号中以后扣带回为种子区的默认网络,经SPM2软件单样本t检验,激活脑区周值设为经校正的P<0.001,激活像素范围>5.结果 与后扣带回相关的静息状态网络连接的脑区有:前额叶内侧区、海马、颞极、颞中上回、丘脑枕部、楔叶及楔前叶、部分视皮层、顶下小叶.海马区和顶下小叶呈侧化性激活.结论 正常老年人存在基本完整的静息状态fMRI默认网络结构,其部分呈侧化性可能是与老年期脑功能重塑有关.
-
静息状态脑功能连接磁共振成像的分析方法及应用
多数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是在特定的实验任务条件下对大脑的活动进行分析.然而,大脑在静息状态下仍存在自发神经元活动,这些自发活动具有较强的低频同步性,对于静息状态下的大脑活动的研究有利于全面认识大脑的内在活动机制.本文主要综述目前静息状态脑功能连接fMRI常用分析方法及其在临床疾病中的初步应用.
-
多巴胺受体PET显像在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研究进展
多巴胺受体在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有重要作用.多巴胺受体PET显像可提供活体脑内多巴胺受体的分布、数目和功能信息,为临床使用影像学监测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生化功能提供了可能.
-
乳腺肿瘤1H磁共振波谱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与常规MRI不同,乳腺1H MRS能够定量分析乳腺病变内各种代谢物浓度,而获得高质量波谱的关键是1HMRS成像技术的改进.本文从乳腺1H MRS应用现状、技术限度及改进方面的近况进行综述.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CT诊断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LP)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AIP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行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其中3例患者行CT延迟扫描,其中的1例患者与另1例患者行PET/CT检查;从胰腺形态、大小、强化形式、胰管、胆总管、胰周及腹膜后间隙分析CT表现.结果 66.7%(4/6例)AIP表现为胰腺弥漫增大,33.3%(2/6例)表现为胰腺局限性增大;66.7%(4/6例)可见"鞘膜"征;100%(5/5例)增强扫描呈门脉期和延迟期均匀强化;100%(6/6例)有主胰管狭窄;33.3%(2/6例)可见胆总管胰头段狭窄致低位胆道梗阻;33.3%(2/6例)伴淋巴结肿大.2例(100%)PET/CT提示病变摄取增高.结论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具有典型的CT表现,能够明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增强CT扫描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低张充气多层面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肠道淋巴瘤与癌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低张充气多层面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肠道淋巴瘤与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7例胃肠道淋巴瘤、30例胃肠癌患者行低张充气1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进行后处理观察,对比分析其相关CT表现.结果 与胃肠癌相比,淋巴瘤累及胃肠的范围较癌广泛,病变段外缘光滑、自然,相邻脂肪间隙清晰,在低张充气的情况下,淋巴瘤病变段胃肠腔窄而不闭或扩张,76.47%病变与相邻胃肠壁无截然分界,病变腔面线样强化的黏膜与相邻胃肠黏膜相延续,可清楚显示淋巴瘤的黏膜下生长特点.结论 胃肠低张充气MSCT对比剂增强三期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可对胃肠道肿瘤及时发现、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可反映胃肠肿瘤的病理特点,有助于胃肠淋巴瘤诊断.
-
多囊性肾细胞癌超声、CT及MR影像学表现
目的 探讨多囊性肾细胞癌(MCRCC)超声、CT及MR影像学表现及多种影像学方法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病理结果为多囊性肾细胞癌者18例,收集其超声、CT及MR的图像资料,观察肿块形态特征和超声、CT及MR图像特征.结果 18例均显示肿块为包膜完整、多囊、间隔薄.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和增强MR显示肿块包膜及间隔有彩色血流信号或强化.结论 MCRCC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超声、CT及MR成像有助于MCRC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三维超声造影在腹部肿瘤血管显示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造影在腹部肿瘤血管显示中的价值.方法 对69例腹部肿瘤进行三维超声造影.其中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11例,肝血管瘤23例,肾细胞癌3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胰腺癌1例,膀胱癌1例,子宫肌瘤25例,宫颈癌2例和卵巢纤维瘤1例.经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SonoVue后观察各种病灶的血管特征.结果 三维超声造影显示出病灶部位血管的立体图像,肿瘤的供血血管和内部血管,血管的走行、分布及其空间关系.恶性肿瘤血管特征为滋养血管蜿蜒扭曲,内部血管杂乱密集.肿瘤治疗后无血供的部位表现为"空洞"样的立体图像.结论 三维超声造影可显示肿瘤血管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并可作为一种监测临床治疗和疗效评价的新方法.
-
乳腺黏液癌的声像图特征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黏液癌的声像图特征,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17例乳腺黏液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表现,探讨声像图与相应的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17例乳腺黏液癌中术前超声诊为断恶性肿瘤12例,可疑恶性5例,术后病理诊断单纯型黏液癌13例(76.5%),腋窝淋巴结转移1例;混合型黏液癌4例(23.5%),腋窝淋巴结转移2例.单纯型黏液癌肿块横径>纵径,CDFI显示肿瘤周边血流呈放射状分布,内部偶见星点状血流信号;混合型黏液癌纵径>横径,CDFI显示肿瘤周边血流信号稀少,内部血流较丰富.两种类型黏液癌形态不规则,CDFI显示血流阻力指数较高(RI>0.80).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黏液癌卢像图具有一定特异性,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肺部单发球形病变的CT误诊分析
目的 对34例肺部单发球形病变的CT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肺部单发球形病变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34例误诊的肺部球形病变中包括10例结核,分别误诊为炎性病变3例,肺癌7例;10例肺癌,分别误诊为炎性病变6例,结核2例,另外2例定位为胸壁病变且其中1例误诊为炎性病变;11例炎性病变,分别误诊为肺癌9例,结核2例;2例肺囊肿、1例错构瘤均误诊为肺癌.结论 合理的检查方法,全面综合的分析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临床可大限度降低肺部球形病变的误诊率.
-
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研究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定量分析心肌运动状态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关系.方法 2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分为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组(Ⅰ a组)与慢性左心功能不全组(Ⅰ b组),正常对照组20例.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峰)与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峰)及E峰减速时间、E/A比值.组织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环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s峰)、舒张早期心肌运动速度(e峰)及舒张晚期心肌运动速度(a峰)与s/e比值.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中,Ve大于Vs;在伴有急性左心衰竭扩心病患者中,Vs减低不明显,而Ve、Va则明显减低,Vs/Ve比值增高.且随着临床症状改善,Ve值明显增高.在慢性左心功能衰竭扩心病患者组中,Ve、Va明显高于Vs,Vs/Ve比值小于1.结论 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导致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原因是由于心肌舒张功能损害,而不是心肌收缩功能减低.
-
3.0T磁共振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3.0T MR自由呼吸三维导航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对30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患者进行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完成MR检查的27例中有19例进行了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初步估价3.0T磁共振全心冠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30例进行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中,27例获得了满意的检查结果(84.5%),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在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共发现24支冠状动脉显著狭窄.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敏感性为73.91%,特异性为82.29%,准确度为77.19%,阳性预测值为70.83%,阴性预测值为87.88%.结论 3.0T磁共振全心冠脉成像能够无创性地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初步评价冠状动脉主干及近、中段狭窄.冠状动脉MRA表现了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对排除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MDCT在建立种植体支抗滑动关闭拔牙间隙三维有限元模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利用多层螺旋CT(MDCT)建立种植体支抗滑动关闭拔牙间隙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 选择一副全口标准下颌仿真牙,按正常牙弓的基本要求进行排牙,排牙完成后从下颌牙列中去除第一前磨牙.使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16排螺旋CT机扫描仿真牙,采集容积数据.扫描层厚0.625 mm、层间隔0.625 mm、重建间隔0.3mm,应用Dicom标准和Mimics、UG、Geomagic studio等软件,再结合ANSYS三维有限元专用软件对下颌牙CT断层影像进行分析处理,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 获得了140层下颌仿真牙的多排螺旋CT扫描断层影像数据,利用所得数据建立了258834个节点、420016个单元的带有种植体支抗的拔除两侧第一前磨牙的下牙颌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 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数据建立种植体支抗滑动关闭拔牙间隙三维有限元模型,可缩短建模时间、提高建模效率和模型的精度.该模型的建立为在不同加载方式下种植体支抗滑动关闭拔牙间隙的应力分析提供初步基础.
-
骨膜下型骨样骨瘤的影像表现
目的 探讨骨膜下型骨样骨瘤的X线、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颐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骨膜下型骨样骨瘤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15~36岁,平均24岁.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同时行CT检查者3例,行MR检查者1例,3种检查方法都进行者1例.结果 5例病瘤巢表现为弧形骨陷窝,口径为6~16 mm,深为5~10 mm,其周围骨质硬化不明显;1例瘤巢表现为骨骼表面小丘状软组织影.影像学检查均清楚显示瘤巢.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发现骨膜下型骨样骨瘤的瘤巢的重要方法,多切面X线投照对于发现瘤巢很有价值.
-
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技术在Q角测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依据Q角定义,结合现代影像学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技术(VR)和影像处理工作站的技术特点,完整再现股四头肌与髌骨解剖关系,并且在重建的三维影像上完成Q角的测量,获得了精确的测量数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2006年-2008年,拟行手术治疗的髌骨不稳定的病例62例(男21例,女41例),年龄14~45岁,平均年龄22.1岁.术前行64排CT螺旋扫描,自编VR重建协议,在容积重建影像上进行Q角测量.所得数据与临床体表划线测量Q角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采用多排CT容积重建影像测量的Q角,62例健侧x±s为12.5°±4.8°.采用临床体表划线62例健侧x±s为14.5°±5.5°.两种方法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影像测量Q角,与临床体表划线测量法比较,数据准确可靠.Q角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好.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准确的影像学数据,并有利于随访观察.
-
活体激发骨髓造血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目的 用骨髓磁共振波谱(MRS)来监测被rhG-CSF激发后髂骨骨髓中水和脂肪的变化.方法 选取将作自体干细胞移植的11名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注射rhG-CSF来激发骨髓干细胞释放前后,取髂骨内约8 mm边长的正立方体,用PRESS法进行单体素氢质子波谱分析.在rhG-CSF注射前(0周)和注射后1、2、4周等时间分别作MRS.采用1个固定的TE和11个不同的TR参数进行扫描,用于测定立方体内水和脂肪的T1值(T1w和T1f);计算水和脂肪波峰振幅比代表髂骨骨髓中水和脂肪的比值(water/fat),由公式W%=(water/fat)/(water/fat+1)和F%=1/(water/fat+1)可分别计算出骨髓中水和脂肪含量的百分比.对W%、T1w、F%、T1f等参数进行不同时间的纵向对比和同一时间不同参数的横向对比,并与外周血CD34+的浓度等进行比较.结果 W%、T1w、F%、T1f在1、2、4周与0周相比,除了W%在1周与0周对比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外,其余的差异均没有显著性意义.所有时间段的W%和T1w之间的Pearson's相关关系没有显著性意义,而F%和T1f之间的Pearson's相关关系却有显著性意义,而且F%和T1f之间的线性拟合也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骨髓干细胞被动员后第一周骨髓中相对水的含量明显增加.F%与T1f的相关关系密切,并其变化成线性相关,可作为MRS活体监测骨髓脂肪含量变化的量化指标.
-
臂丛神经的声像图特征及正常测值
目的 用超声观察正常人臂丛神经(BPN)锁骨上部的声像图特征及正常测值,了解左、右侧测值间有无差异,为临床诊治臂丛神经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在44例无颈部及上肢疾患志愿者的颈部两侧设定斜线后放置探头.沿斜角肌之间做斜矢状切面扫查,观察BPN纵切面图像特征;再旋转探头,观察其横切面图像特征,并在前、中斜角肌间测量神经直径.结果 BPN纵切声像图特征为条状低回声,其强回声缘清晰;横切面呈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回声,其强回声外缘不明显;用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横切面位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测量结果,左、右侧上、中、下干分别为:(2.21±0.25)mm、(2.53±0.30)mm、(2.60±0.45)mm;(2.16±0.20)mm、(2.64±0.37)mm、(2.80±0.50)mm.经方差分析,两侧上、中干相比,中干均较粗;而中干与下干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各干左、右侧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臂丛神经在声像图上的特征性表现可为临床诊断神经性疾病提供形态学依据,用健侧测值作为对照,可作为判断正常与异常的一个指标.
-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正常人颈总动脉内膜力学状态的初步研究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初步探讨正常人颈总动脉管壁长轴方向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特点及关系.方法 试验组32例正常人,用VVI技术测量颈总动脉管壁长轴方向前壁、后壁的收缩期及舒张期大峰值运动速度(Vs)、大切向应变(Smax)及大切向应变率(Srmax)之间的关系.结果 正常人颈总动脉前壁与后壁长轴方向运动速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前壁与后壁应变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前壁与后壁应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颈静脉搏动对于颈动脉前壁的影响不明显,近心端分析点与远心端分析点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VVI技术可用于颈总动脉管壁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推测分析.
-
泪腺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的CT、MRI诊断
目的 研究泪腺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0例经病理学证实的泪腺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患者的CT及MR影像资料,总结病变影像学表现.结果 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5例,表现为泪腺体积增大,CT呈均匀等密度,MRI T1WI、T2WI呈低或等信号,1例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增生1例,CT表现为双侧泪腺弥漫性增大,密度均匀.泪腺淋巴瘤4例,表现为双侧泪腺弥漫增大.结论 泪腺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的CT及MRI表现与炎性病变相似,但有助于与泪腺上皮性肿瘤鉴别,并可准确显示病变累及范围.
-
两种前列腺外周带ADC值测量方法的效能比较
目的 研究两种ADC值测量方法的差异及测量个体间差异,评价两种方法对前列腺外周带癌的诊断效能差异.方法 54例前列腺病例进行DWI扫描,非癌31例,外周带癌23例.采用两种方法分别测量外周带ADC值.第一种方法:大小为30 mm2左右的圆形感兴趣区(ROI),放置于外周带ADC值低处,每层图像右叶、左叶各放一个;第二种方法:沿外周带边缘手工绘制不规则形ROI,每层图像分别绘制右叶及左叶两个ROI.对ADC值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进行ROC分析.在54例研究对象中随机抽取12例,由两位医师采用两种方法分别测量,以Bland-Altman分析检验不同测量者间的个体差异.结果 54例患者两种方法各获得549个ROI.第二种方法所得ADC值明显大于第一种方法,两种ADC值的相关系数为0.958.两种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6和0.850,无统计学差异,但诊断临界点有较大差异,第二种方法大于第一种方法.12例患者两种方法各获得123个ROI,两位医师之间的重复性好,且第二种方法重复性稍好于第一种方法.结论 两种不同的ADC值测量方法所得数值有一定差异,但对前列腺外周带癌的诊断效能影响不大,其中第一种方法操作简单而第二种方法重复性稍好.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应用于子宫肿瘤研究价值的初步探讨
目的 与常规T2WI对比,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用于显示子宫肿瘤方面的能力及优势,比较子宫良恶性肿瘤在扩散加权图像信号强度和量化指标ADC值两方面是否有区别.方法 行盆腔MRI检查的58例女患者,子宫病灶73个,经病理或随访证实良性23个,恶性50个.图像评价以信号强度比(SIR)和对比噪声比(CNR)为参数,对扩散图像和T2WI图像分组比较.对良恶性病灶间进行信号强度和ADC值比较.扩散b值为1000.结果 子宫良性肿瘤DWI图像的SIR和CNR低于T2图像,子宫恶性肿瘤则反之.良、恶性两类肿瘤之间比较,DWI图像上恶性病灶的信号强度参数均高于良性组,ADC值低于良性病灶,内膜腺癌和宫颈鳞癌ADC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与常规T2WI相比,子宫恶性肿瘤在扩散图像上更容易突出显示而易于分辨,而良性肿瘤在常规T2WI上的显示更具优势.子宫恶性肿瘤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肿瘤.
-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造影特征与病理对照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造影灌注特征并与病理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造影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典型超声造影表现为,造影剂由四周向中心充填,中央放射状纤维瘢痕区域始终无造影剂充填,呈"轮辐状"改变,与病理大体标本表现一致.结论 超声造影有助于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
-
基于Dyna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狭窄的优势
本文就直径狭窄率和面积狭窄率两个颈动脉狭窄评估参量的准确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利用血管介入三维成像技术进行颈动脉狭窄率评估的技术优势.
-
MR脑肿瘤图像分割与矩特征研究
目的 对MR脑肿瘤图像进行分割,并对分割的结果进行矩描述.方法 在分析当前常用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形变模型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算法模型和实现步骤,后用Visual C++6.0编程,并对MR脑肿瘤图像进行分割实验.结果 本文分割方法分割边界清晰,总体不确定性较小.结论 本文分割方法切实可行,分割效果较好,为进一步的MR脑肿瘤图像分析和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
99mTcN-NOET双时相SPECT探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99mTcN-NOET双时相SPECT探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MLM)的价值.方法 29例经X线检查示肺部阴影疑肺癌的患者术前1周内进行99mTcN-NOET SPECT早期、延迟胸部断层显像和CT检查,所有病例检查前均未经放、化疗和手术治疗.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组,MLM组(G1)11例,共34处MLM;无MLM组(G2)18例.99mTcN-NOET图像根据纵隔内淋巴结区是否有异常浓聚,判断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半定量分析采用计算机感兴趣区(ROI)技术,计算肿瘤与正常组织(ROI1/ROI2)放射性比值即摄取比值(T/N).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各组的ER、DR、RI%差异的分析,P<0.05 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Gl中NOET早期阳性显像72.7%(8/11);G2中77.8%(14/18)的患者阴性显像.NOET延迟阳性显像45.4%(5/11);G2中88.9%(16/18)的患者阴性显像.而CT结果显示有54.5%(6/11)纵隔淋巴结转移.G2中83.3%(15/18)的患者显示阴性.99mTcmN-NOET早期显像诊断MLM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2.7%、77.8%、75.9%,延迟显像分别为45.5%、88.9%、72.7%;CT检查分别为54.5%、83.3%、72.4%.②G1的ER为1.26±0.11,DR为1.38±0.15;G2的ER为1.28±0.17,DR为1.43±0.22,两组DR均高于ER(P<0.001).两组ER、DR和RI%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99mTcN-NOET双时相SPECT可以用于探测肺癌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其灵敏度及特异性与常规CT没有差别.肺癌患者进行99mTcN-NOET显像时的半定量指标与MLM无关,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肺癌患者无论有无MLM,肿瘤清除NOET均较对侧正常肺组织缓慢.
-
苯巴比妥钠介入99mTc-EHIDA肝胆显像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的价值
目的 评价苯巴比妥钠介入99mTc-EHIDA肝胆显像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BA)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SPECT仪器对58例临床上持续黄疸的婴儿服用苯巴比妥钠,5 mg·kg-1·d-1体重,分两次服用,连续一周后行99mTc-EHIDA肝胆显像,并经手术、病理诊断及随访确诊.结果 SPECT诊断为BA29例,经临床确诊为BA24例,婴儿肝炎综合征(HIS)5例;SPECT诊断为IHS29例,均经临床随访确诊.SPECT诊断BA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85.3%,准确度91.4%.结论 苯巴比妥钠联合99mTc-EHIDA肝胆显像是一种无创、安全、诊断效能高的检查方法,有助于明确病因,预测治疗效果,对于BA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