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Chinese Medicinal Biotechnology 중국의약생물기술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3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713X
- 国内刊号: 11-551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注射IL-1β后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内CRR/AVP基因转录的动态变化
目的 探讨IL-1β对下丘脑室旁核(PVN)内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RH)和血管加压素(AVP)基因转录的影响.方法 麻醉下于Wistar大鼠右心房内留置导管,48 h后将清醒大鼠分为5组,分别于右心房内注射IL-1β(1.4 μg/kg)或生理盐水(300 μ1)后于15、120 min后断头,以及无任何处置的空白对照组.取各组大鼠躯干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AVP的浓度.利用[35S]UTP、[35S]CTP双标记RNA探针采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PVN内CRH hnRNA、CRH mRNA和AVPhnRNA、AVPmRNA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血浆ACTH和AVP浓度均在注射IL-1β 15 min后显著增加(P<0.01),在120 min后恢复正常.CRH hnRNA表达水平在注射IL-1β 15 min后显著增加(P<0.01),120 min后恢复正常;CRH mRNA表达水平在注射IL-1β 120min后显著增加(P<0.01).小细胞内AVP hnRNA表达水平在注射IL-1β 15 min后显著增加(P<0.01),且持续增加至120 min后,而大细胞内AVP hnRNA表达水平在注射IL-1β 120 min后显著增加(P<0.01);小细胞内AVP mRNA表达水平在注射IL-1β120 min后显著增加(P<0.01),而大细胞内AVP mRNA表达水平在注射IL-1β 15和120 min后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共存于小细胞内的CRH、AVP基因转录的调控机制不同,而共存于大、小细胞内的AVP基因转录的调控机制也完全不同,表明不同细胞内同一基因转录的动态变化不同.
-
急性心肌梗塞的MR灌注成像及延迟扫描:实验研究并与病理对照
目的 探讨首过MR(磁共振)灌注成像和延迟扫描对预测存在梗塞风险的心肌和评价梗塞面积的价值.方法 在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的指导下将凝胶海绵注射入11只比格犬的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的中部阻塞血管,首过法MR灌注成像在LAD阻塞后30min内进行,3d后行MR增强延迟扫描.对心肌切片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tetr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比较MR延迟扫描和TTC染色切片上心肌梗塞的面积.结果 3只犬制作心肌梗塞模型过程中死亡,8只犬存活并完成实验.MR灌注成像30 min内即显示阻塞血管供血区低灌注.延迟扫描和TTC染色切片上测量心肌梗塞大小分别为0.281±0.056和0.307±0.070,两者间有相关性(r=0.86,P=0.008).结论 MR灌注成像和延迟扫描可以预测存在梗塞风险的心肌和评价梗塞面积,进而指导临床干预和判断预后.
-
体外研究聚合物P(DLLA-co-TMC)的降解性能与释药行为
目的 研究P(DLLA-co-TMC)聚合物的体外降解性能与释药行为,且探讨该聚合物作为长效避孕释放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以PBS溶液为溶媒研究P(DLLA-co-TMC)的降解性能;以P(DLLA-co-TMC)聚合物为载体制备含孕二烯酮的载药片,并通过蒸馏水浸泡载药片研究载药体系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P(DLLA-co-TMC)聚合物前期降解较慢,第30天和第90天失重率分别为10.0%和12.3%,后期降解速率较快,第120天的失重率为59.3%;P(DLLA-co-TMC)的载药片前期释药速率较大,出现"暴释现象",后期释药速率减缓并逐渐趋于平稳,第100天时累计释放率为5.64%.结论 P(DLLA-co-TMC)聚合物降解性能良好、释药效果明显,有望通过体内研究使含孕二烯酮的P(DLLA-co-TMC)聚合物载药系统应用于长效埋植避孕.
-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效力实验动物模型致敏原的选择
目的 针对目前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效力试验模型不稳定的现状,比较猪血清、牛血清白蛋白、鸡卵清蛋白3种不同致敏原对小鼠的致敏效果,探讨该动物模型致敏原的选择.方法 猪血清、冻干牛血清白蛋白、冻干鸡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致敏小鼠,隔天1次,共3次,末次致敏后14 d,尾静脉攻击相同的致敏原,观察小鼠的全身发病情况,记录发病指数.结果 牛血清白蛋白的致敏效果差,猪血清和鸡卵清蛋白致敏效果好,但是反复冻融后的猪血清致敏效果较猪血清效果显著性降低(P<0.05).鸡卵清蛋白的致敏浓度选择结果,在5 mg/ml的攻击浓度下,动物的发病指数0.5 mg/ml致敏浓度组高于0.25 mg/ml剂量组和1 mg/ml剂量组.结论 鸡卵清蛋白更适合用于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效力试验的致敏原,佳的致敏浓度和攻击浓度分别为0.5mg/ml和5mg/ml.
-
葛花醇提取液对酒精中毒小鼠模型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葛花醇提取液对酒精中毒小鼠模型的作用机理和疗效.方法 选用清洁级昆明小鼠8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醇提液治疗组和阳性药对照组.空白组按10 ml/kg bw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按10 ml/kgbw白酒灌胃,醇提组按10 ml/kg bw白酒+10 ml/kg bw醇提取液灌胃,阳性药组按10 ml/kg bw白酒+10 ml/kgbw快速解洒液灌胃.连续45 d,每天2次.利用半自动生化仪测AST、ALT指标,制作肝组织切片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 葛花醇提取液治疗组小鼠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各种中毒症状均有所缓解且存活率提高;ALT、AST指标较模型组有明显降低并接近空白对照组,趋近于正常值;肝组织形态学有明显改善,疗效好于阳性药对照组.结论 葛花醇提取液可以明显减轻酒精对小鼠所造成肝损伤的程度,起到解酒保肝作用,对于因酒精中毒而引发的肝细胞受损,肝纤维化,脂肪肝等酒精性肝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复合表面活性剂处理生物源性骨组织作为骨移植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目的 应用新型的表面活性剂处理生物源性骨组织,对其进行脱细胞效果及生物安全性评价,以期得到一种更安全、可靠的骨植入材料.方法 2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B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AE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以及蒸馏水以重量比13:7:80的比例配制复合表面活性剂.以新鲜的牛松质骨为原料,复合表面活性剂脱脂脱细胞的两步法工艺,制备新型生物源性骨植入材料.对其进行组织学和表面超微结构观察,同时对表面活性剂处理的生物源性骨植入材料进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的生物安全性评价.通过骨长期植入试验观察表面活性剂生物源性骨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采用吸光度测量法界定骨材料中表面活性剂的残留量.结果 复合表面活性剂生物源性骨颜色呈乳白色,无肉眼可见杂质,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可见骨陷窝内细胞结构消失,骨小管空虚,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生物安全性实验表明:按GB/T16886.11-1997急性全身毒性试验合格,溶血试验<5%,细胞毒性试验0级.复合表面活性剂生物源性骨组织中表面活性剂的残留量低于0.1 g/L.骨长期植入实验表明:4周时可见骨组织周围纤维组织生成,骨小梁内有细胞爬入,植入材料与宿主骨融合良好.8周时植入材料部分被机体吸收,24周后被机体完全吸收.结论 复合表面活性剂处理的生物源性骨移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骨植入材料.
-
药物代谢酶CYP2D6和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与个体化治疗
药物代谢酶的活性高低是决定药物代谢强度和持久性的主要因素.参与药物代谢的酶主要有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p 450,CYP450)同工酶、N-乙酰转移酶(N-acefyltransferase,NAT)、醇脱氧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和酯酶(esterase)等,而在众多代谢酶中,CYP450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代谢降解大约40%~50%的药物.CYP450酶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或单加氧酶,是一种以血红蛋白为辅基的B族细胞色素超家族蛋白酶,广泛存在于动物、真核有机体、植物、真菌和细菌中,是必不可少的结构酶.
-
中草药体外抑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目前我国大约有12 000种药用植物.目前,各地常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1].
-
胎盘组织——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来源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早分离自人骨髓组织的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1],随后陆续在人脂肪组织、外周血、肌肉和结缔组织中也发现了MSC[2-5].目前MSC是临床研究普遍的细胞来源,在组织工程研究、刨伤修复和肿瘤治疗等领域应用广泛,但MSC在骨髓、外周血等组织中的含量极低,并且有研究表明MSC含量会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同时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也大大下降[6].
-
抗肿瘤寡肽类药物研究进展
目前肿瘤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杀手,各种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也因此成为医药生物研发领域的热点.抗肿瘤肽类药物因具有分子质量小、多存在内源性靶点、极易穿透肿瘤细胞、提高免疫应答、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等特点,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一般将10个以下氨基酸缩合而成的肽类称为寡肽,10个以上氨基酸缩合而成的肽类称为多肽.国外研究人员已筛选出数十种抗肿瘤寡肽类物质,并经实验证明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或预防肿瘤的发生,中国也正致力于研发新的抗肿瘤寡肽类药物,其中包括酪丝亮肽(tyroserleutide,YSL)和酪丝缬肽(tyroservaltide,YSV)等.本文主要从近年来寡肽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以及抗肿瘤寡肽类药物酪丝亮肽和酪丝缬肽的新研究进展展开论述.
-
防御素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近年来,在植物、昆虫、两栖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体内发现了一组具有抵抗外界微生物侵害的小分子多肽,称为防御素(defensins).自1984年从人中性粒细胞分离出HNP123以来,已有数十种防御素陆续被发现或报道[1].防御素具有十分广泛的抗菌谱,对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都具有杀伤作用,尤其是哺乳动物防御素,除了对细菌、真菌、被膜病毒具有杀伤作用外,还能杀伤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以及一些恶性肿瘤细胞.由于防御素具有众多的生物活性,因此对于它们的研究目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现本文就防御素的结构与类型、生物活性、应用及基因工程制备做一综述.
-
茯苓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
茯苓(Poria),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的干燥菌核[1],收载于2005版中国药典,异名:茯菟(<本经>),茯灵(<史记>),茯蕶(<广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记事珠>),绛晨伏胎(<酉阳杂俎>),云苓(<滇海虞衡志>),茯兔(<纲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广西中药志>).茯苓性甘、淡、平,归心、脾、肺、肾经.中医认为,茯苓淡而能渗,甘而能补,能泻能补,乃两得其宜之药.茯苓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补而不助邪",无伤正气之弊,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虚湿盛、正虚邪实之症尤为适宜.
-
猪伪狂犬病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猪除外)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一种重要传染病,其中该病对猪的危害大,每年给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屡见发病报道.我国近几年来随着规模化和集约化养猪业的快速发展,从国外引进的种猪日渐增多,伪狂犬病也在我国不断的蔓延和扩大,危害越来越严重.
-
α-香附酮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本实验所用香附油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干燥根茎经超临界CO2萃取后得到的提取物.提取物中总香附酮以α-香附酮(C15H22O2)计,不少于50%.香附提取物具有解热镇痛、强心或减慢心率、促进胆汁分泌、保肝、抗菌消炎、抗肿瘤、雌激素样作用[1](结构式见图1).
-
如何用SAS软件正确分析生物医学科研资料IV.用SAS软件实现单因素多水平设计一元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编者按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领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的今天,生物统计学更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分析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石,是生物学研究者检验假说、寻找模式、建立生物学理论的有利工具,也是生物学研究者探索微观和宏观生物世界的必备基础知识.对于每天甚至是每时每刻涌现的大量的,以天文数字计量的分子遗传数据,必须借助统计学知识加以分析处理,才能从中获得有意义的信息."生物多样性数据分析"是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数据分析能力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对各种生态学现象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现在,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得生物统计分析过程大大简化,生物统计分析软件包的普及将生物统计学从统计学家的书本里解放了出来,简化了生物统计分析过程,使之成为生物学研究者的常用工具,本刊特邀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统计学咨询中心主任胡良平教授,以"如何用SAS软件正确分析生物医学科研资料"为题,撰写系列统计学讲座,希望该系列讲座能对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有所帮助.
-
从国际论文分析我国对人类新基因功能研究的贡献
自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iect,HGP)启动至2006年5月人类一号染色体的测序结束[1]标志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终完成.伴随其他诸多物种基因组的解读,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重点也已转向功能基因组学,这是一个隐藏着巨大产业化潜能和经济效益并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领域.据2008年人类基因及转录本数据库(H-invitational database,H-InvDB)统计,迄今已注释的人类编码基因为34 057个,而有功能的基因只有12 404个[2].因此,大量人类新基因及其蛋白功能的开发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
转基因动物引领医药产业飞速发展
医药产业发展经历了天然药物和化学合成药物的漫长历史进程,随着DNA重组技术的问世,高产值、高效率的基因药物的出现给医药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转基因动物的迅速发展更是医药领域日新月异发展的助推器,推动了整个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
-
移植用组织库建立及管理
移植用组织库(以下简称"组织库")一般是建立在低温保存技术基础之上.近几十年来,组织器官移植学和生物保存技术,特别是低温保存技术的发展对组织库技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由于人类疾病和健康需求的变化,组织库标准和指导原则协同化也日益突出[1].按照国家和(或)国际对组织库的一般要求,涉及的标准和方法主要包括供体的选择、处理、保存、消毒、贮存和分配等多个环节及操作过程,以及与组织库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条例、社会伦理等方面.因此,完善的组织库的建立与应用管理具有其特殊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要求.本文就从移植用组织库的政策法规、技术支持和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