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Drug-Use in Hospitals of China 중국의원용약평가여분석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1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2124
- 国内刊号: 11-497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2012-2013年湖北鄂州二医院住院部第一季度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2012-2013年我院第一季度住院部患者出院病历中抽取62份,统计所用抗菌药物的种类、销售金额、限定日剂量(DDD)及用药时间等,计算用药频度(DDDs)和药物利用指数(DUI)。结果:我院住院患者所用抗菌药物共计11大类、32个品种,主要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抗厌氧菌类及氟喹诺酮类药,其中头孢菌素类占主导地位。结论:我院抗菌素药物使用仍存在不合理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以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
-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2010-2012年门诊口服抗消化性溃疡药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口服抗消化性溃疡药使用情况及趋势,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2012年门诊口服抗消化性溃疡药的类别、品种、销售金额及用药频度(DDDs)进行排序,并对日均费用(DDC)和排序比(B/A)进行分析。结果:我院门诊口服抗消化性溃疡药3年来销售金额逐年上升,质子泵抑制剂所占比例大,单品种销售金额和DDDs高的均为雷贝拉唑。结论:我院口服抗消化性溃疡药应用基本合理。质子泵抑制剂占口服抗消化性溃疡药的主导地位,代表了临床用药的方向。
-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门急诊使用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门急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我院2011-2013年的门急诊处方共计371990张,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用药途径、临床科室、针对疾病及用药合理性等进行分析。结果: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我院门急诊使用广泛,2011-2013年使用率分别为10.21%、9.64%和7.58%,其中儿科使用频率高,分别为53.59%、48.54%和46.35%;用药途径以注射给药为主,其次为口服、吸入给药;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不合理处方比例分别为14.75%、11.86%和9.92%,存在问题主要是诊断不完善、超适应证使用。结论:我院门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情况逐年改善,但仍有部分处方存在滥用现象,应引起医药人员的高度重视,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儿科住院患者糖皮质激素类药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儿科住院患者糖皮质激素类药的使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3年儿科住院患者病历240份,对其中含糖皮质激素的病历逐一审核,并对其用药品种及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儿科住院患者使用的糖皮质激素主要有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和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静脉滴注),使用率高达70%以上,部分存在滥用、过度使用的情况。结论:临床药师应加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与交流,积极配合临床医师参与药物治疗,加强对激素类药的使用监管,促进其合理使用,尽量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
亳州市人民医院2011-2013年用于治疗癌痛的麻醉药品使用分析
目的:了解亳州市人民医院自2011年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以来麻醉药品用于治疗癌痛的现状及趋势,为麻醉药品的规范管理和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提取该院2011-2013年用于癌痛治疗的麻醉药品使用相关数据,计算药品的用药频度(DDDs)及其构成比,并以DDDs构成比的变化分析医师选用某种药物的倾向。结果:经过本次创建活动,该院麻醉药品用量增长幅度较大,医师选用羟考酮和吗啡的倾向比较明显,至2013年,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规格:10 mg)和盐酸吗啡缓释片(规格:30 mg)的DDDs分别达75482.5和71520,二者的DDC分别为37.95元和18.70元。结论:该院用于癌痛治疗的麻醉药品使用日趋合理,但仍需在个体化给药、降低癌痛治疗成本等方面加强努力。
-
我院门诊3291张中药处方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中药处方用药情况,找出处方用药规律及存在问题,为中药房工作和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我院门诊2013年每月3个工作日的中药处方共3291张,从处方书写规范性、用药合理性、中药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中药处方在临床诊断、用药疗程、用法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平均处方金额为76.21元、平均药味为10.14种,甘草使用率高,补益药使用量大。结论:我院中药处方合理性存在一定问题,单方剂量偏大、药味偏多,但金额适中。亟需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和医院重视和加强对中药处方的管理,制订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促进中药临床合理应用。
-
某“三甲”医院2010-2012年中药注射剂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2010-2012年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情况。方法:对该院2010-2012年中药注射剂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及药品日均费用(DD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2年中药注射剂应用逐年增加,其销售金额年增长率分别为14.82%和25.34%,DDDs年增长率分别为12.05%和26.30%;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和DDDs在各年度排序位居首位;痰热清注射剂的DDDs增长快,2012年位居首位,参麦注射剂与苦碟子注射剂各年度DDDs均位于前3位;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DDC较高,其中以康莱特注射剂高。结论:该院中药注射剂应用基本合理,呈不断增长趋势,部分中药注射剂可能存在过度使用。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的监管,确保其临床使用安全、有效。
-
某“三甲”医院2011-2013年门诊糖皮质激素类药应用分析
目的:评价某“三甲”医院门诊糖皮质激素类药的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172500张门诊处方,其中糖皮质激素处方22425张,对处方中的药物品种、使用科别、给药途径以及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皮质激素类药在该院门诊使用广泛,处方使用率占13.00%,其中皮肤科使用率达34.00%,且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的使用率高(32.32%),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方式为常见,不合理处方比例为28.27%。结论:该院门诊糖皮质激素类药还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医药人员应高度重视。
-
临床药师参与1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的分析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治疗用药的特点与注意事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介绍1例支气管扩张合并COPD患者的用药情况,评价药物治疗的合理性。结果:该患者通过抗过敏治疗、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营养支持、止咳化痰药和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症状得到缓解、基本情况良好并出院。结论:正确的预防和控制感染,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COPD的有效方法。临床药师参与到支气管扩张合并COPD的治疗中,可发挥专业特长,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专业性的服务。
-
药源性发热伴皮疹病例的分析及其警示意义
目的:探讨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方法:调查分析1例药疹后再发药源性发热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用药的关联性,分析合理用药的价值。结果:头孢菌素类、丹红注射液及桂哌齐特注射液致患者发生药源性发热伴皮疹的可能性较大。结论:对已发生药源性损害的患者更应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不多用”的用药原则,以免遭受二次药物损害。
-
333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厦门市2013年中成药不良反应(ADR)报告的特点与规律,为加强中成药的ADR监测提供参考。方法:按照患者的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剂型、引发ADR的主要药品、累及器官或系统、ADR的类型等项目,对333例中成药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3例中成药ADR报告中,女性占64.56%;涉及136种中成药,其中报告3例次及以上的有35种,占总例次的61.26%;口服用药引起的ADR多,占59.76%,其次是静脉给药,占26.43%;ADR的临床表现以感觉器损害多,占77.77%,其次是消化系统,占39.04%。结论:中成药的ADR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做好监测以促进其用药安全。
-
医院抗肿瘤静脉用药的合理配置与使用
目的:提高抗肿瘤静脉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收集静脉用药集中配置中心(PIVAS)各工作环节相关资料和我院近5年抗肿瘤静脉用药的不合理用药医嘱、医护沟通记录等,依据《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药品说明书、相关文献及药学工具书等,从合理配置、合理使用及不良反应防治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要点探讨。结果与结论:为保证抗肿瘤静脉用药的安全、有效,应从溶媒、剂量、给药方式、给药顺序、给药时间、辅助用药等方面全面监控。我院开展PIVAS集中配置后,抗肿瘤化疗药、辅助用药及中药注射剂使用行为逐步得以完善、规范。
-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三门峡医院2009-2013年大肠埃希菌耐药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2009-2013年我院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方法:使用Excel统计、分析2009-2013年我院检验科分离的1518株大肠埃希菌对常用的22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数据。结果: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逐年增高;除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磷霉素、呋喃妥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外,其余15种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我院大肠埃希菌耐药形势严峻。减少侵入性操作、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减少大肠埃希菌耐药率的有效措施。建议加强医院感染科、药剂科、细菌室的相互合作,做好细菌耐药预警工作,协助临床医师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
-
肝移植术后高血压患者的药学监护
目的:加强对肝移植术后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阐述肝移植后高血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确定肝移植术后高血压药物的选择及监护要点。结果与结论:肝移植患者高血压药物的选择,应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其可能的禁忌证、不良反应及与免疫抑制药物的相互作用,进行个体化给药。目前,CCB类药常被作为首选药使用。
-
化疗联合免疫调节优化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化疗联合免疫调节优化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42),化疗方案均为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利福喷丁+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治疗组前6个月加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治疗。结果:治疗18个月后,治疗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咳嗽、低热等症状改善率分别为76%、63%,痰菌阴转率分别为65.2%、52.3%,病灶吸收率分别为58.7%、45.2%,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化疗联合免疫调节治疗,在改善症状、痰菌转阴、病灶吸收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是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有效措施。
-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稿约简则
-
复方斑蝥胶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评价
目的:探讨复方斑蝥胶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36例,根据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FAP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化疗期间同时给予复方斑蝥胶囊口服。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毒副反应及成本-效果比。结果:观察组的进展率为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3%(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8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8%(P<0.05)。观察组发生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神经毒性、总胆红素升高、血清肌酐水平升高等毒副反应的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的成本-效果比为77.1,对照组用药的成本-效果比为80.8。结论:在原发性肝癌化疗期间辅助应用复方斑蝥胶囊可以提高疗效,且毒副反应少,更安全、经济。
-
艾愈胶囊辅助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目的:探讨艾愈胶囊辅助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并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住院治疗、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证实的NSCLC患者1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两组患者均为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DP方案)治疗;观察组加用艾愈胶囊辅助治疗,每次3粒,每日3次,连用6周。比较两组疗效、毒副反应及成本-效果(C/E)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50.0%)明显高于对照组(2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23,P<0.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减少率、血小板降低率、恶心呕吐发生率(31.6%、13.2%、11.8%)明显低于对照组(47.4%、42.1%、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87、4.136、4.536,P<0.05);观察组的C/E(127.74)明显低于对照组(185.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愈胶囊辅助化疗中西医结合治疗NSCLC符合药物经济学原则,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研究
目的: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寻找有效的抗菌药物组合。方法:选取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株72株,采取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药联合体外抑菌试验,判断抗菌药联合应用效应。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利福平、米诺环素、美罗培南联合应用及米诺环素与美罗培南联合应用对耐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左氧氟沙星联合应用主要表现为无关作用,小部分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结论:建议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可联合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利福平、美罗培南或者联合应用米诺环素和美罗培南进行治疗。
-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大山楂丸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测定大山楂丸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荧光分光光度法。方法:以槲皮素为对照品,设定荧光激发/发射波长为281/352 nm,激发和发射光狭缝宽度为5 nm,在300~500 nm波长范围内测定荧光光谱。对酸度、表面活性剂、温度、反应时间及铝离子浓度等影响因素进行考察,优化试验条件。结果:在盐酸酸性介质中、无表面活性剂、常温下、反应时间30 min、铝离子浓度为2×10-4 mol/L时,体系的荧光强度大且稳定。当槲皮素的浓度范围在0.2×10-5~1.5×10-5 mol/L之间时,荧光强度(F)和槲皮素浓度(c)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2.4×10-8 mol/L。3批大山楂丸中总黄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56、27.85、25.13 mg/g,与《中国药典》方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测定大山楂丸中总黄酮的含量。
-
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方法:检索PubMed、CNKI和万方数据库,收集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PONV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试验组干预措施为常规麻醉方法加昂丹司琼与地塞米松,对照组干预措施为常规麻醉方法加或不加生理盐水。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PONV的效果。结果:共纳入6篇RCT文献,涉及试验组176例、对照组19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PONV的效果优于对照组。恶心、呕吐及PNOV合并效应的比值比(OR)与95%置信区间(95%CI)分别为0.14[0.07,0.30]、0.11[0.05,0.24]、0.18[0.09,0.36]。结论: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对妇科腹腔镜手术PNOV的预防效果显著。
-
HPLC法测定养阴降糖胶囊中哈巴苷和哈巴俄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养阴降糖胶囊中哈巴苷和哈巴俄苷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采用C18柱(4.6 mm×10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3%磷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0 nm;流速为1.0 ml/min。结果:哈巴苷、哈巴俄苷进样量分别在19.240~384.800 ng(r=1.0000)、17.568~351.360 ng(r=1.0000)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33±1.85)%(RSD=1.88%)、(97.43±1.13)%(RSD=1.37%)。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养阴降糖胶囊的质量控制。
-
益心舒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的住院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吸氧、平喘、化痰、扩张支气管、合理抗生素及减轻心脏负荷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心舒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疗程28 d)与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1 ml/d,皮下注射,疗程14 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气分析指标方面,治疗组PaO2、PaCO2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方面,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定量和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益心舒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
-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抗菌药物治疗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CAP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感染性疾病,在成人和儿童中均有较高的发病率。据文献报道,CAP在普通成人中的年患病率为0.1%~1.16%,65岁以上人群的年患病率约为2.5%~4.4%;门诊患者中CAP的病死率为1%~5%,住院患者中平均为12%,ICU患者中为40%[1]。因此,对该病的治疗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及其临床应用评价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是由链霉素或小单细胞菌产生或经半合成制取的一类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或其他基团以苷键相结合的碱性抗菌药物,其具有水溶性好、性质稳定的特点。该类药通过直接干扰细菌蛋白合成并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而发挥广谱抗菌活性,尤其对葡萄球菌属、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等具有良好的作用。氨基糖苷类药为静止期杀菌性抗菌药物,属于浓度依赖性杀菌药物,且具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细菌对该类药的耐药性主要是通过质粒传导产生钝化酶而形成的。本文拟对氨基糖苷类药的药动学(PK)与药效学(PD)特点、作用机制、耐药机制与耐药现状及其临床应用等情况进行介绍。
-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及其临床应用评价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为广泛的一类抗感染药,其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根据β-内酰胺环是否连接有其他杂环以及所连接杂环的化学结构差异,又可分为青霉素类(Penicillins)、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头霉素和氧头孢烯类(Cephamycins)、单环β-内酰胺类(Monobactams)以及β-内酰胺酶(ESBL)抑制剂(Be-ta-lactamase inhibitors)。β-内酰胺类药抗菌活性强、毒性低、构效关系明确、品种多、抗菌范围广、临床疗效较好,其通过共价键与细胞壁合成有关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且选择性好,是重要的一类抗感染药。本文拟对β-内酰胺类药的分类及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以及药动学(PK)和药效学(PD)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介绍。
-
卡达唑胺--一种治疗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新药
艰难梭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产芽孢的厌氧性革兰阳性细菌,是引起医院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常见细菌,大多寄生在人体肠道内,主要通过产生两种致毒因子(毒素A和毒素B)而发挥毒性。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是由肠道内的艰难梭菌引起的,通常是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的结果,是导致老年住院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2]。CDAD可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和白细胞增多,从而诱导肠黏膜炎症(结肠炎)。后者可恶化,终导致伪膜性结肠炎、巨结肠症、肠穿孔、败血症和中毒性休克[2]。目前,CDAD的抗菌药物治疗包括万古霉素和甲硝唑,但这两种药物对严重病例的治疗效果均有限,且近年来复发率已上升至30%[3],甲硝唑的耐药情况也不容乐观[4-5]。近30年来,只有一种新型抗生素--非达霉素被批准用于该适应证,对急性CDAD感染的治疗效果与万古霉素相当,复发率也较低。然而,对于流行性传染病,包括艰难梭菌剧毒菌株NAP1/BI/027,非达霉素的复发率仍然偏高(24%)[6],对于CDAD再发病例的治疗复发率为20%[7]。另一方面,在CDAD的治疗中,由于万古霉素等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已出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8-10]。上述这些不断增加的感染威胁和持续的复发风险,促使一些公司寻求替代性的治疗方法。由瑞士Actelion公司开发的治疗CDAD的新药--卡达唑胺(Cadazolid),目前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阶段,该公司于2014年2月底宣布,美国FDA已授予新型抗菌药物卡达唑胺合格传染病产品(QIDP)认定和快速通道地位,将该药开发应用于CDAD的治疗。本文就此新药的相关情况作一综述。
-
抗菌药物--让我喜欢让我忧
自以青霉素和磺胺为代表的抗菌药物问世以来,在保障人类健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历经大半个世纪已使多种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与此同时,细菌的耐药性亦不断加剧,尤其是在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即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情况下,不断出现的、令全球震惊的“超级细菌”更是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2014年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一次发布了关于全球性抗菌药物耐药性的评估报告,涉及144个国家,结果令人非常担忧: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正在变成事实,即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正严重威胁全球人类的公共健康,除非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协调一致,采取紧急行动坚决抵御细菌耐药性,否则全球将走向“后抗生素时代”。当前,医疗市场竞争越趋激烈,医疗机构是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大多取决于自律,但实践表明,只要有经济利益诱惑与驱使,一切社会行为的合理性与正当性都不可能通过“自律”的途径与方式来实现!实践充分证明,一方面完善监管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另一方面,真正认识抗菌药物的两面性,并做到个体化用药,以及众多利益相关者参与,才能有效遏制细菌的耐药势头!为此,本期集中刊登7篇专家撰写的文章,拟从各个方面介绍抗菌药物的新动态,期望能达到本刊之目的:为读者提供药物评价与分析!
-
我国细菌耐药性的趋势与临床对策
人类与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共同组成生物链,其中包括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在相互并存和繁衍中,人类不断地与病原微生物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其重要手段就是在不断研制和发现新型抗生素和化学治疗药,真可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药物在打击和“锤炼”着后者的同时,病原微生物也在不断地翻新或发生变异,以至于耐药菌(毒)株不断地出现;同时,人类也在寻求高效、速效、低毒的武器,与病原微生物的斗争是医、药学家永恒探索和追寻的课题,克服院内、外感染已成为临床一线医师、药师主要思考的问题。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及临床应用评价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吡酮酸类化学合成药,具有4-喹诺酮结构。该类药具有抗菌谱广、体内分布广、半衰期较长、不良反应程度轻等特点,在临床应用广泛,常用品种主要包括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其作用机制是作用于脱氧核糖核酸(DNA)螺旋酶和(或)拓扑异构酶Ⅳ,造成酶-DNA复合物断裂,抑制细菌DNA合成,起到快速杀菌作用,但近年来细菌对该类药的耐药性逐渐增多[1]。2014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抗菌素耐药:全球监测报告》指出,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耐药且耐药率高[2]。本文拟复习近年来相关国内外文献,对氟喹诺酮类药的耐药机制、临床应用等情况进行概述,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研究进展
氟喹诺酮类是在喹诺酮结构的基础上,6位引入氟原子、7位引入哌嗪环或其他衍生物后形成的新一代喹诺酮类药。该类药自出现以来,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发展到第四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通过与细菌DNA促旋酶、拓扑酶发生交互作用,影响DNA的合成而起到杀菌作用,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和耐药菌株均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在临床方面应用广泛。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