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 중국골여관절외과
- 主管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316/R
- 国内刊号: 翁习生 郝晓健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乳腺癌脊柱转移手术治疗预后因素分析
背景:目前国内对于乳腺癌脊柱转移的研究主要是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的疗效,而关于乳腺癌脊柱转移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较少.目的:研究乳腺癌脊柱转移手术治疗的预后因素.方法:检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2005年1月至2015年9月诊断为乳腺癌脊柱转移的患者,对31例接受脊柱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女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生存期与患者因素(入院时年龄、诊断乳腺癌到出现脊柱症状的时间间隔、术前Frankel评分、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肿瘤因素(术前Tomita评分、Tokuhashi评分、术后病理显示ER或PR受体状态)、治疗方式因素(全脊椎切除、术中失血、术前或术后放疗、术前或术后化疗)的关系.结果: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37.0个月(95%CI:29.7~44.3).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Tomita评分(2~3/5~7)、Tokuhashi评分(5~7/8~14)、ER或PR受体状态(阳性/阴性)为潜在预后因素.多因素Cox分析提示Tomita评分、激素受体状态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Tomita评分、ER或PR受体状态是预测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预后较具参考价值的指标.
-
应用带锁髓内钉行胫距跟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血友病性踝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背景:踝关节是血友病性关节炎的常见受累部位,此类患者往往较早出现终末期表现而接受手术治疗.目的:探讨应用带锁髓内钉行胫距跟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血友病性踝关节炎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终末期血友病性踝关节炎患者10例(12足),均为男性;年龄21~48岁,平均32.7岁;其中甲型血友病7例,乙型血友病3例.术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29~53分,平均46.2分.入院后由血液科会诊通过凝血因子预实验确定围手术期替代方案,应用带锁髓内钉行胫距跟融合术(12足).结果:手术用时65~88 min,平均72 min;术中出血平均30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4.3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X线片检查示踝关节完全融合.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78~89分,平均83.5分.1例患者术后复查发现双侧假体周围骨折,术后半年随访骨折愈合良好,其余患者均未发生伤口愈合不良、内固定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在制定良好的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方案后,应用带锁髓内钉行胫距跟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血友病性踝关节炎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钽棒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限元研究
背景:钽棒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然而目前其相关生物力学特性变化的报道较少.目的:探索钽棒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力学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单侧ARCOⅢa期股骨头坏死并行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患者1例,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股骨近段的螺旋CT扫描.应用专业医学建模软件Mimics及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建立正常组、坏死组、钽棒联合骨瓣修复组三组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Patran分析不同载荷下股骨近端的力学特性变化.结果:三组模型与实际股骨的情况完全吻合.坏死模型呈囊性变的压力骨小梁与正常骨小梁交界处存在应力集中.钽棒联合骨瓣修复模型股骨近端的力学特性接近正常,结果明显优于坏死模型.结论:钽棒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背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是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但骨量较低的患者术后易产生螺旋刀片切出、髋内翻等并发症.目的:探究PFNA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采用PFNA治疗200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抗骨质疏松手段的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唑来膦酸进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抗骨质疏松症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髋部和椎体骨密度、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髋部VA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髋部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1年腰椎骨密度和髋部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率为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P<0.05).结论:PFNA联合唑来膦酸能有效提高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骨密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与开放性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对照研究
背景: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中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MIS-TLIF)与开放性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Open-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采用MIS-TLI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患者28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照射时间、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并与同期行Open-TLIF手术的28例患者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定期随访,并根据ODI评分和影像学检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变节段、术前ODI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组手术时间和术中X线透射时间长于Open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Open组(P<0.05).术后3、6、12、18个月,两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MIS组术后出现1例假体移位融合不良.结论:与开放TLIF相比,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等优势.
-
腰椎间孔内镜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短期疗效的初步研究
背景:随着我国人口加速老龄化,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日益增多.目前对于腰椎间孔内镜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仍存在争议.目的:分析腰椎间孔内镜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我科31例经腰椎间孔内镜治疗的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7例,女14例;年龄75~97岁,平均(79.6±5.1)岁.根据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3个月、术后1年随访时的VAS、JOA评分与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第1天、3个月及1年的下肢痛VAS评分及JOA评分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腰痛VAS评分优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术后第1天腰痛VAS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术后1年的治疗优良率高达83.9%.无一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出现基础疾病加重或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腰椎间孔内镜术是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特别是针对合并有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具有显著优势.
-
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背景: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加速康复中的作用尚存争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在TKA加速康复中的作用.方法:网络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Ovid、Sciencedirect及中文数据库万方、CNKI,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所有相关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利用RevMan 5.2软件对所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8篇(574例TKA).初步结果显示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能有效控制TKA术后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增加术后第1天的血糖水平,但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可能对术后早期血栓标志物水平的控制及膝关节功能康复有一定积极作用.结论: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在不增加TKA术后并发症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对加速康复有重要作用.但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给出确定性的结论.
-
同种异体骨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吸收及空洞形成报告
背景:胸腰椎骨折经后路撑开复位后,椎体高度可以得到恢复,但椎体内会形成空腔.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72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取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椎板间开窗,经伤椎椎体后缘骨折线椎体内植骨方法治疗,植骨材料选用同种异体骨颗粒.男473例,女252例;年龄14~57岁,平均33.27岁.神经功能分级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CT扫描了解异体骨在椎体内分布情况.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2~24个月取出内固定,取出内固定后3个月摄腰椎X线片了解脊柱后凸Cobb角变化.结果: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200~500 ml,平均300 ml.植骨量3~9 g.7例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渗液,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随访24~48个月,平均36个月.56例ASIA分级为A级的患者无改善,余患者均获1~2级恢复.损伤节段后凸平均Cobb角由术前32.9°恢复至术后11.1°.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压缩剩余高度42.6%恢复至术后9.2%.伤椎椎体后缘平均高度由术前压缩27.5%恢复至术后10.9%.椎管前后径残留程度由术前平均45%恢复至术后15.6%.术后6个月椎体内同种异体骨有吸收现象,术后12个月56%患者椎体内有空洞形成,21例螺钉断裂.在内固定取出后3个月,Cobb角增至14.1°,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压缩至12.6%,后缘平均高度压缩至13.2%.结论:同种异体骨椎体内植骨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期疗效满意,后期易出现植骨吸收、空洞形成及矫正度丢失现象.
-
DAA入路空心钉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观察
背景:目前,关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还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应用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DAA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并获随访的58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资料.男32例,女26例;年龄18~60岁,平均38.4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受伤原因:车祸伤22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10例,摔伤1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88 h,平均10 h;受伤至手术时间1~8 d,平均3.6 d.所有患者均为GardenⅣ型骨折,且闭合复位治疗未成功.根据X线片结果判断骨折愈合及股骨头坏死情况,必要时行MRI检查.根据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5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年,平均3.3年;手术时间45~96 min,平均52 min.术后3个月开始部分负重,6个月后完全负重.术后完全负重时间6~8个月,平均6.5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即刻和3年在X线片上测量的患肢Garden复位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62~98分,平均90.3分.3例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愈合率为94.8%.6例患者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10.3%.无一例出现感染.4例大腿外侧部麻木,是由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所致,术后3个月均基本恢复.术后3年Harris评分,优41例,良8例,一般6例,差3例,优良率为84.5%.结论:对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中闭合复位不成功的病例,采用DAA入路空心钉内固定可直视下完成骨折的复位、固定,手术操作简便,骨折愈合率高,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疗效满意.
-
膝关节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背景:骨关节炎是影响广大老年患者活动能力的常见疾病,对于这类患者,膝关节单髁置换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保留膝关节正常本体感觉等诸多优点.目前国内关于膝关节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报道不多.目的:评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应用单髁置换治疗的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37例患者(47膝)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隐性出血量.对患者术前、术后的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进行评估.并于末次随访时摄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片,判断假体是否沉降或松动.结果:所有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68.6±17.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98.4±16.8)ml,平均术后引流量为(153.2±37.5)ml,平均隐性出血量为(104.3±21.7)ml.术后HSS膝关节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提高,VAS评分较术前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X线片可见假体位置好.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可靠,其创伤小、出血少,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条件下,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
全膝关节置换挛缩问题的处理与术后效果
背景:膝关节炎合并挛缩畸形限制了膝关节的活动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对该类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是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目的:探讨膝关节炎合并挛缩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同时总结挛缩等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本组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60~75岁,平均69岁.膝关节骨关节炎25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挛缩畸形17例,类风湿关节炎屈曲挛缩合并外翻畸形8例.对全膝关节置换中的截骨、挛缩组织松解、屈伸间隙不平衡、假体放置角度等问题的处理进行总结,并通过手术前后下肢机械轴、股骨外翻角、胫骨外翻角、活动度、KSS评分、WOMAC评分的对照分析,综合评价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膝关节的挛缩畸形被矫正;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挛缩畸形的膝关节前伸功能由术前155°±4°恢复至172°±7°,骨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前伸功能由术前170°±7°恢复至178°±5°;胫骨外翻角、KSS评分、WOMAC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膝关节炎合并挛缩畸形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效果可靠,但应对全膝关节置换的软组织平衡等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做到个体化诊治.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焦虑抑郁与功能锻炼情况的相关研究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是治疗晚期髋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术后的康复尤为重要,而大多数患者术后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目的:探讨THA后,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与术后髋关节功能锻炼后恢复情况的关系.方法:214例因髋骨关节炎接受THA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术后1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术后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当SAS+SDS评分≥100分时,视患者有较为严重的焦虑抑郁症状,归其入试验组.当SAS+SDS评分<100分时,将患者归入对照组.同时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与WOMAC评分对患者髋关节功能锻炼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术前Harris与WOMAC评分均无显著差异,但试验组患者年龄显著大于对照组.试验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而WOMAC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异,且随着时间的延续差异性增强.THA后,在所有患者中,在功能锻炼后,SAS+SDS评分与Har-ri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与WOMAC评分呈明显正相关,且随着时间的延续相关性增强.结论:THA后,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功能锻炼的效果.术后在院内及院外均应实施心理干扰,防止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以增强患者康复锻炼的效果.
-
经皮自旋转撑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对比研究
背景: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逐步被应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目的:对比研究经皮自旋转撑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RTS)与常规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因单纯胸腰椎骨折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5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采用RTS系统的微创组37例,采用常规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开放组28例.比较两组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等情况,在术前、术后1 d、术后1年比较患者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开放组相比,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少,患者卧床时间、住院天数时间短,但两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区别.两组术后1 d、术后1年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1 d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的VAS评分微创组较开放组低(P<0.05).两组术后1 d的ODI评分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且RTS组下降更加明显,与开放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RTS组患者基本无疼痛症状,开放组患者仍存在一定的疼痛情况(P<0.05).结论:RTS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出血少、创伤小、康复周期短等优势,且治疗效果与开放手术基本相同,远期疗效好,具有微创性.
-
踝关节陈旧性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多由急性踝关节扭伤疾病失治、误治或积劳成疾所致.其主要的危害是后期的踝关节不稳,相关文献显示高达20%~40%的踝关节扭伤将演变成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大多数学者认为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伤害是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在松弛位愈合后造成的踝关节不稳,其中尤以踝关节外侧不稳多见.患者多表现为行走不平地面时的恐惧感或不稳定感、长时间行走时关节的酸痛及酸胀感,以及踝关节活动受限.本文对踝关节陈旧性扭伤的诊断、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及进展进行综述.
-
退变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的基础研究进展
退变性脊柱侧凸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是其确切病因仍不清楚.近年来,随着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在探索退变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的基础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进一步明确其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奠定了基础.本文就退变性脊柱侧凸目前病因学的基础研究进行综述,希望为下一步研究提供资料.
-
骨段滑移术治疗骨缺损的临床应用进展
骨段滑移术是Ilizarov医生在牵拉成骨理论基础上设计的治疗骨缺损的特色方法,其通过外固定架对骨缺损的肢体提供支持固定,然后在缺损骨干的上端或下端截骨,将外固定架可滑移的钢针固定在截断的骨段上,按照既定的方向、合适的速度与频率滑移骨段,截骨端在承受持续牵拉的截骨面之间产生新骨,当骨段滑移至与骨缺损的另一端对合时,对合端在压应力作用下转化成骨,从而修复骨缺损.随着Ilizarov技术在国内的推广,骨段滑移术也为骨科医师在治疗骨缺损、骨不连、骨感染、骨肿瘤等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就骨段滑移术治疗骨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
骨组织支架的新进展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社会人口年龄中位数的增加,骨科疾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移植骨是用于修复骨缺损的良好材料,但是有二次手术及骨量来源等诸多限制.而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骨植入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植入部位所需的机械强度、耐摩擦等性能,但由于其生物惰性,骨组织的生成不足,无法与骨组织形成紧密的骨性结合,导致不可避免的骨植入物松动.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现在的支架通常是多孔的、复合的.本文从多孔支架、微载体、植入物表面理化性质,植入物复合无机离子、细胞因子、干细胞等方面阐述新型支架内的组织生成.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低氧共培养条件下对髓核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背景: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髓核(NP)细胞共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条件下的干细胞向NP细胞表型的分化.一些研究表明,在动物试验中干细胞影响退变的NP细胞.少有研究人BMSCs对NP细胞的影响,特别是在低氧条件下.目的:建立同一患者的BMSCs和NP细胞的共培养模型,探讨在低氧环境下BMSCs对NP细胞的生物学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患者的NP细胞和BMSCs.并将其分为两组.A组为NP细胞单独培养组,B组为NP细胞与BMSCs共培养组.两组细胞均连续培养14 d.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两组细胞形态及数量,用流式细胞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细胞死亡.用细胞计数kit-8试剂盒(CCK8)评估细胞增殖,进一步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外基质(ECM)和NP细胞特殊表型的标记的表达.结果:培养14 d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单独培养组可见NP细胞贴壁和延伸,NP细胞的数量比培养前多.在共培养组,NP细胞形态是纺锤形,贴壁、延伸比单培养组好,NP细胞的数量远远超过培养前,并且多于单独培养组.CCK8检测表明,培养14 d后,与单独培养组相比,共培养组的NP细胞更多(P<0.05),单独培养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共培养组(P<0.05).在低氧和与BMSCs共同培养条件下,蛋白多糖(AGG)、胶原Ⅱ(COL2),SOX-9,角蛋白19(KRT19),碳酸酐酶Ⅻ(CA12)和低氧诱导因子(HIF)表达增加.RT-PCR检测表明这些基因和蛋白的合成、分泌在与BMSCs共培养的NP细胞组中明显高于NP细胞单独培养组.结论:在体外更接近体内条件的低氧直接共同培养条件下,BMSCs可能会通过调节ECM和调节基因来保护或激活退化的NP细胞.为BMSCs治疗椎间盘退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思路.
-
慢病毒介导SIRT1基因表达降低的ATDC5细胞模型建立
背景: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基因是一个与衰老关系密切的基因,可以通过调节PI3K/AKT、NF-κB等信号通路影响到组织及机体的衰老过程,并参与骨科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建立慢病毒介导的SIRT1基因表达降低的ATDC5细胞模型,可以为研究SIRT1基因相关的骨科系统疾病如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提供实验基础.目的:构建携带小鼠SIRT1基因的RNAi慢病毒载体,将其转染ATDC5细胞系,建立SIRT1基因表达降低的ATDC5细胞模型.方法:根据RNAi序列设计原则设计并合成SIRT1基因的RNAi靶点序列,连接GV248(框架结构:hU6-MCS-Ubiquitin-EGFP-IRES-puromycin)载体,转化后经阳性克隆测序及PCR鉴定,质粒抽提后导入293T细胞,包装慢病毒,取上清检测滴度.将含有小鼠SIRT1基因RNAi的病毒颗粒转染ATDC5细胞系,并于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行RT-PCR检测ATDC5细胞中SIRT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经测序、PCR检测可知,SIRT1基因的RNAi靶点序列与GV248载体连接成功,并包装成高滴度的慢病毒.携带小鼠SIRT1基因的RNAi慢病毒感染ATDC5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显示感染率较高,RT-PCR检测发现,携带SIRT1基因的慢病毒感染组SIRT1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386±0.117,与阴性对照病毒感染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敲减效率为61.4%.结论:成功建立SIRT1基因表达降低的ATDC5细胞模型,为研究SIRT1基因相关骨科系统疾病提供实验基础.
-
腰椎间盘突出自发性重吸收伴邻近节段突出加重一例报道
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腰腿痛是骨科门诊常见的疾病之一,大多数患者经过保守治疗能够得到好转或治愈.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出的髓核组织可能发生体积缩小、甚至自发消失.1984年, Guinto等[1]报道了第一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组织自发性吸收的案例,此后,椎间盘突出髓核组织自发吸收的报道日益增多.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并发症,然而,突出髓核组织重吸收伴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加重的病例极为罕见.2016年8月我院门诊收治1例L5/S1突出髓核组织自发吸收伴L4/5椎间盘突出加重患者,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