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tomatology 중화구강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0098
- 国内刊号: 11-214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基于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牙髓卟啉单胞菌毒力因子分析
目的 分析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Pe)和不同毒力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表达量相近的蛋白,筛选Pe潜在的毒力因子.方法 将Pe ATCC35406分别与Pg高毒力株PgW83、低毒力株Pg ATCC33277进行全细胞蛋白质组学比较,采用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与纳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nano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Nano-LC-MS/MS)相结合的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通过同位素标记肽段、质谱检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分析Pe ATCC35406分别与PgW83、Pg ATCC33277之间表达相近的蛋白数及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结果 Pe ATCC35406和Pg W83比较时共鉴定到l 210个蛋白,其中表达量相近的蛋白130个(占蛋白总数的10.74%),包括89个功能蛋白和41个未知功能蛋白;Pe ATCC35406和Pg ATCC33277比较时共鉴定到1 223个蛋白,其中表达量相近的蛋白110个(占蛋白总数的8.99%),包括72个功能蛋白和38个未知功能蛋白.Pe ATCC35406与不同毒力的Pg表达相近的蛋白集中在外膜蛋白和蛋白酶,包括有致病作用的重组活化基因A(recombination activation geneA,RagA)、脂蛋白、伴侣蛋白Dnak、Clp家族蛋白(ClpC和ClpX)以及多种铁结合蛋白等,主要行使催化活性和结合功能,参与代谢和细胞进程.Pe ATCC35406与Pg W83表达相近的毒力蛋白种类和数目相对多于与低毒力Pg ATCC33277表达相近的蛋白.结论 脂蛋白、氧气耐受蛋白、铁结合蛋白等可能为Pe ATCC35406潜在的毒力因子,Pe的致病能力与高毒力Pg更接近.
-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口腔颌面部特征及颜面肌MRI分析
目的 研究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a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dystrophy,FSHD)患者口腔颌面部临床及其影像学特征,为口腔临床医师明确FSHD诊断、改善FSHD面型及提高咀嚼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肌病科12例FSHD确诊病例(FSHD组)和20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健康对照组)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口腔检查,记录恒牙龋失补牙数(decayed missing filled teeth,DMFT)、简化牙石指数(calculus index-simplified,CI-S)、咬合关系和大开口度;运用咬合压力测试仪检查大(佮)力;制取口腔全牙列模型,测量腭弓宽度和大腭高度;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下颌平面角(mandibular plane-frankfurt horizontal plane angle,MP-FH);颌面部MRI显示咬肌、翼内肌、翼外肌受累程度与范围,不同层面观察肌肉的外形、肌肉内脂肪浸润分级.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 FSHD组无明显性别差异,平均就诊年龄(27.5±8.1)岁,发病年龄(15.7±7.5)岁.FSHD组喜进软食9例;闭眼困难4例;鼓腮困难8例;撅嘴面容10例;错(佮)畸形9例.FSHD组DMFT(4.0±2.3)、CI-S(5.8±2.1)、男性大腭弓高度[(20.5±2.1) mm]、女性大腭弓高度[(17.9±1.6)mm]及下颌平面角(31.8°±2.2°)均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FSHD组男性腭弓宽度[(34.8±1.4) mm]、女性腭弓宽度[(33.7±1.5) mm]、男性大(佮)力[(451.7±39.0)N]、女性大(佮)力[(326.7±21.6)N]及大开口度[(3.5±0.4)cm]均显著小于健康对照组(P<0.05).颌面部MRI结果显示,咬肌11例、翼内肌6例、翼外肌5例外形不对称;上述3块肌肉轻度脂肪浸润,主要集中在0级、1级和2级.结论 FSHD患者存在口腔卫生差、咀嚼功能低、开口度小、腭盖高拱、多数有不同程度的错(佮)畸形;颌面MRI显示咬肌、翼内肌、翼外肌呈不同程度、不对称性肌萎缩和脂肪浸润;临床医师对待颜面肌受累的口腔疾病应重视全身疾病的诊断与评判.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hPDLC)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探讨其对促进牙周骨组织再生的作用.方法 收集新鲜拔除的前磨牙,分离其牙周韧带并进行hPDLC原代培养.取第4代hPDLC,分别给予0、2、4、6、8、10 μmol/L EGCG处理,处理24、48、72 h时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CCK)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培养第7、14天时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培养第21天时采用茜素红对矿化结节进行染色及定量分析,处理7d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PCR)检测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2,Runx2)、ALP和Ⅰ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 4μmol/L EGCG作用于hPDLC 24 h时促进细胞增殖,8、10 μmol/L EGCG作用于hPDLC 24、72h时抑制细胞增殖.2、4、6、8、10 μmol/L EGCG成骨诱导21 d时均可见红染的矿化物,hPDLC吸光度值分别为0.119±0.001、0.167±0.003、0.173±0.003、0.110±0.001、0.083±0.003,除10 μmol/LEGCG组与无EGCG组(0.077±0.001)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均显著高于无EGCG组(P值均<0.05).各浓度EGCG均可促进细胞Ⅰ型胶原、ALP表达,其中4、6 μmol/L效果显著;4、6μmol/LEGCG可促进细胞Runx2表达,且4μmol/L组促进效果优于6μmol/L组.结论 4μmol/LEGCG在早期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4~6 μmol/L EGCG能显著增强hPDLC的成骨向分化.
-
导航及内镜技术联合正颌手术矫治髁突骨软骨瘤伴颌骨畸形数字化流程的建立与应用
目的 建立导航及内镜联合正颌手术矫治髁突骨软骨瘤伴颌骨畸形的数字化流程,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就诊的36例单侧髁突骨软骨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数字化三维手术设计与模拟技术于术前确定手术方案,术中在导航及内镜辅助下精确切除患侧髁突,同期行正颌手术矫正伴发的颌骨畸形.术后行CT检查,采用ProPlan CMF 2.0软件将术后CT三维模型与术前虚拟截骨模型进行匹配,分别在虚拟截骨平面和实际截骨平面上取对应4个点(乙状切迹和下颌支后缘与髁突截骨平面的交点分别定为前点和后点,两点连线中点的垂线与截骨平面内外侧边缘的交点分别定为内点和外点);测量虚拟截骨平面与实际截骨平面上对应点间的直线距离,分析髁突切除术截骨误差.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后CT显示髁突骨软骨瘤均被完全切除,术前设计与实际手术的截骨量基本一致,其中前点的截骨误差小,为(0.24±0.17) mm,而后点的截骨误差大,为(3.86±1.03) mm.术后随访6~ 12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 导航及内镜技术联合正颌手术矫治髁突骨软骨瘤伴颌骨畸形的数字化治疗流程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不同骨龄患者上颌快速扩弓后腭部形态变化的三维测量分析
目的 评价不同椎骨骨龄患者上颌快速扩弓前后腭部形态变化的差异,探讨扩弓后上颌牙性及骨性变化与骨龄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3月于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处于不同生长发育期需行上颌快速扩弓治疗的患者37例,按不同颈椎骨龄分组,分为生长加速组(13例)、生长高峰组(13例)和生长减速组(11例),于扩弓前后分别拍摄锥形束CT影像,使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获取腭部三维模型并测量.使用SPSS 17.0软件,对各组扩弓前后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扩弓前后变化量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生长加速、生长高峰及生长减速组患者扩弓后均发生了牙齿和牙槽骨的倾斜及腭中缝的打开.第一磨牙角扩弓前后变化上,生长加速、生长高峰及生长减速组分别减小2.66°±1.04°、3.53°±0.81°和12.32°±1.64°,生长加速组与生长高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显著小于生长减速组(P<0.05).腭穹窿角扩弓前后变化上,3组分别增大6.01°±2.06°、4.79°±1.31°、6.73°±1.7l°,生长加速组与生长减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显著大于生长高峰组(P<0.05).腭侧釉质牙骨质界宽度扩弓前后变化上,3组分别增大(7.37±1.31)、(6.68±0.72)、(5.13±1.42) mm,生长加速组与生长高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显著大于生长减速组(P<0.05).腭中部宽度扩弓前后变化上,3组分别增大(5.72±1.68)、(4.82±1.66)、(3.42±1.15) mm,生长加速组与生长高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显著大于生长减速组(P<0.05).腭中缝宽度扩弓前后变化上,3组分别增大(3.14±0.45)、(2.98±0.51)、(0.96±0.83) mm,生长加速组与生长高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显著大于生长减速组(P<0.05).结论 不同骨龄的青少年均可通过快速扩弓打开腭中缝,生长加速和高峰期患者较生长减速期患者均可获得更多的骨性效应和较小的牙性效应,在生长高峰期快速扩弓可大程度地避免牙槽骨倾斜.
-
不工艺三维打印钛合金的表面性能及其对细胞影响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电子束选区熔化(electron beam melting,EBM)和激光选区熔化(select laser melting,SLM)三维打印工艺对钛合金表面性能及细胞的影响,为三维打印钛合金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EBM和SLM制备钛合金(Ti-6A1-4V)试件,以锻造钛合金试件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试件表面成分及EBM和SLM试件表面接触角、粗糙度及表面形貌.同时观察3组试件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的黏附、增殖和细胞超微结构,并比较细胞培养液离子析出情况.结果 EBM和SLM试件表面接触角均>65°,均为疏水性材料;两组试件表面粗糙度、表面形态相似,均可形成钛氧化膜,但不是利于细胞黏附的佳表面结构.3组析出Ti、A1、V离子的含量均为微克级,不足以对细胞黏附和增殖造成影响.BMSC在3组试件上的黏附和增殖能力相近,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数量增加明显;未见黏附于3组试件上的BMSC细胞器超微结构有损伤.结论 EBM与SLM工艺制备的钛合金具有良好的表面性能及细胞相容性.
-
牙周内镜辅助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索应用牙周内镜辅助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进行牙周炎基础治疗,评估牙周内镜技术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综合二科门诊的中重度牙周炎患者11例,共58对双侧同名牙(受试牙均须满足至少1个位点探诊深度≥6 mm、附着丧失≥3 mm),采用分口自身对照设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一侧行内镜辅助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术(scaling and root planing,SRP)(内镜组),另一侧行传统的SRP(SRP组).以超声洁治后1周为基线,基线时与术后6周、术后3个月分别测量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前后各项牙周指标的变化及两组的差异.结果 共116颗患牙(前牙26颗,后牙90颗)的696个位点纳入临床观察.术后6周和术后3个月时,两组的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和附着丧失均较基线时显著下降(P<0.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6周相比,仅内镜组在基线探诊深度≥6 mm位点,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有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探诊深度分别为(4.0±1.2)、(4.4±1.3) mm,P<0.01;附着丧失分别为(3.8±0.9)、(4.1±1.1)mm,P<0.05].两组临床指标在基线、术后6周以及术后3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前牙探诊深度≥6 mm的位点,内镜组术后3个月时探诊深度[(3.2±0.9) mm]显著低于SRP组[(3.7±0.9)mm] (P<0.05);同时附着丧失[(2.9±1.2)mm]也低于SRP组[(3.6±1.3)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结论 牙周内镜辅助SRP在临床上能取得显著疗效,对深牙周袋的中远期预后,尤其是在前牙的应用上更具优势.
-
唾液外泌体的研究进展
唾液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性的体液,具有留取简便易行、非侵入性及安全的优点而备受研究者青睐.唾液的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研究极大提高了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揭示了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唾液外泌体(exosome)作为唾液研究进展中的一个新发现,不仅可以作为治疗的药物载体,其内包含的蛋白质、mRNA、miRNA还可作为潜在的疾病诊断的标志物.本文综述了唾液外泌体的生物特性、分离方法及与疾病关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血管生成与髁突生长发育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
血管生成是髁突软骨内骨化过程至关重要的步骤,受一系列内源性生长因子和调节因子调控.本文综述下颌骨髁突的生长发育与血管生成的关系,以及血管生成在调控髁突生长中的作用,并分析临床价值,以期为探讨髁突生长调控提供参考.
-
咬合重建相关临床问题浅析
咬合重建修复治疗是一个复杂的序列治疗过程.治疗过程可能涉及垂直距离的改变、全牙弓(秴)面的再造.本文主要探讨咬合重建修复治疗中临床医师关注的三方面问题:①如何确定合适的垂直距离;②(秴)平面的改建;③咬合重建修复治疗中遇到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问题.咬合重建修复治疗的全程中,修复医师应注意运用多学科协作的思维方式,结合患者个体差异进行分析、设计、治疗和修复,终达到健康、功能、美学的统一.
-
关于诺贝尔奖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现状的分析
每年十月,引人瞩目的当属诺贝尔奖获奖名单的揭晓,足见大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情.201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教授,主要是基于他在细胞生物学自噬领域所做的一系列原创性工作,以及他的发现对肿瘤治疗及其他慢性疾病治疗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
龋损管理:龋坏组织去除的专家共识
近30年来,尽管许多国家的龋病患病率逐年下降,但龋病仍然是世界上流行的疾病,影响着数十亿人口[1],在全球产生巨额的医疗费用[2].因此,如何管理龋病以减少其对人类的影响,已经成为口腔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龋病管理策略时需要有充分的临床证据做指导.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据支持在此基础上形成推荐规范[3].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
1996 |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