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痨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tituberculosis 중국방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防痨协会
- 影响因子: 2.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6621
- 国内刊号: 11-276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2011-2015年北京市昌平区结核病防治所初诊患者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结核病防治所(简称"结防所")初诊患者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为我区MTB与HIV双重感染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昌平区结防所初次就诊的5673例18岁以上的患者(结核病患者2946例,非结核病患者2727例)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信息采集.本次研究共调查5673例,收回有效问卷5673份,问卷合格率为100.00%.使用SAS 9.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调查对象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92.77%(5263/5673).18~岁、35~岁及≥60岁年龄组的知晓率分别为96.05%(3231/3364)、89.99%(1511/1679)和82.70%(521/630),知晓率水平随着年龄组的提高而降低(χ2趋势=167.93,P=0.000);户籍人口的知晓率(93.75%,2788/2974)高于非户籍人口(91.70%,2475/26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3,P=0.003);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和职高、大专或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调查对象的知晓率分别为86.20%(1812/2102)、95.91%(986/1028)和96.93%(2465/2543),知晓率水平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192.38,P=0.000).结论 昌平区结核病防治所门诊就诊者中老年人、非户籍人口和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强对流动人口、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
71例肺结核并发肺癌患者的CT表现特征及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分析肺结核并发肺癌的CT表现特征及病理类型.方法 选取2011年3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就诊的临床及CT扫描资料齐全的肺结核并发肺癌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肺结核通过痰涂片或痰培养、CT扫描、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治疗动态观察综合确诊;肺癌通过痰检癌细胞、支气管镜或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胸腔镜及手术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确诊.观察分析研究对象的CT表现特征及病理类型分布情况.结果 71例研究对象中,非活动性肺结核45例,活动性肺结核26例;并发腺癌32例、鳞癌31例、小细胞肺癌8例.活动性肺结核并发肺癌患者中鳞癌构成比(50.0%,13/26)高于腺癌(38.5%,10/26)和小细胞肺癌(11.5%,3/26);非活动性肺结核并发肺癌患者中腺癌构成比(48.9%,22/45)高于鳞癌(40.0%,18/45)和小细胞肺癌(11.1%,5/45),但两组患者不同病理分型肺癌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P=0.904).研究对象肺癌与肺结核病灶出现部位位于同侧者占74.6%(53/71),不同侧者占25.4%(1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51,P<0.01);位于同侧同叶者占56.3%(40/71),同侧不同叶者占18.3%(13/71),不同侧者占25.4%(18/71),病灶位于同叶者的构成比明显高于位于同侧不同叶者及位于不同侧者(χ2=27.51、16.69,P值均<0.01).研究对象肺癌CT表现按部位分型包括中心型24例(33.8%),其中,按病理分型分为小细胞癌8例(33.3%,8/24)、腺癌1例(4.2%,1/24)、鳞癌15例(62.5%,15/24);周围型肺癌47例(66.2%),其中,按病理分型分为腺癌31例(66.0%,31/47)、鳞癌16例(34.0%,16/47);不同病理分型在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07,P<0.01).周围型肺癌患者中37例患者(78.7%,37/47)病灶位于胸膜下.3例患者为肺结核动态观察中发现并发肺癌,其中,2例腺癌,1例鳞癌.结论 肺结核并发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肺结核与肺癌病灶位于同侧、同叶者居多;CT诊断为中心型肺癌者,鳞癌和小细胞肺癌居多;CT诊断为周围型肺癌者,腺癌居多.
-
山东省泰安市"十一五"和"十二五"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泰安市"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结核病防治(简称"结防")规划实施效果,为泰安市结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从国家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分别导出2006-2010和2011-2015年泰安市结核病患者发现、追踪和治疗转归数据;其他数据来自结核病防治日常监测报表资料,以及省结核病防治中心和市财政局有关经费拨付文件等.采用Excel 2003软件和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结果 "十一五"期间,全市用于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总经费为1077.79万元,累计接诊67289例可疑症状者,共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4936例,全市非结防机构报告肺结核及可疑患者总体到位率89.74%(5849/6518);全市的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93.00%(7643/8218),复治涂阳治愈率88.92%(1765/1985);5年间估算可节约医疗费用438.93万元,挽回社会经济总价值达153561.27万元,政府每投入1元钱,可产生142.89元的社会经济效益."十二五" 期间,全市用于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总经费为1350.74万元,累计接诊73641例可疑结核病症状者,共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2146例,全市非结防机构报告肺结核及可疑患者总体到位率99.07%(9507/9596);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94.18%(4479/4756),复治涂阳治愈率89.38%(724/810),5年间估算可节约医疗费用290.42万元,挽回社会经济总价值达228866.02万元,政府每投入1元钱,可产生169.65元的社会经济效益.结论 泰安市"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效益更为显著.
-
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的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1月北京地坛医院经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132例(并发组)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并与同时期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132例无免疫损伤的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特征. 结果 并发组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10.6%,14/132)明显低于对照组(47.0%,62/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7,P<0.01);并发组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为196×106(106~307×1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86×106/L(435×106~977×106/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75,P<0.01).并发组并发肺结核较常见(69.7%,92/132);并发血行播散性肺结核、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腔淋巴结结核及肝脾结核的比率分别为24.2%(32/132)、30.3%(40/132)、21.2%(28/132)、13.6%(18/132)、12.1%(16/13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3%(11/132)、15.9%(21/132)、8.3%(11/132)、6.1%(8/132)、3.8%(5/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25、9.90、8.70、4.27、6.26,P值分别为<0.01、<0.01、<0.01、0.039、0.012).并发组累及3组以上淋巴结、淋巴结融合、淋巴结直径≥2.0cm及不均匀强化的发生率分别为80.3%(106/132)、72.0%(95/132)、65.2%(86/132)、84.8%(112/13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2.4%(56/132)、34.8%(46/132)、32.6%(43/132)、40.9%(54/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94、36.55、28.03、54.59,P值均<0.01).并发组淋巴结均匀强化、无强化及淋巴结钙化的比率分别为9.1%(12/132)、6.1%(8/132)、6.1%(8/13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6.4%(48/132)、22.7%(30/132)、19.7%(26/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7.95、14.87、10.94,P值分别为<0.01、0.016、<0.01). 结论 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以不均匀强化为主,病变多累及3组及以上淋巴结,较少出现钙化,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较低,CD4+ 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以上特点有助于提示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的诊断.
-
干酪乳杆菌对利福平和异烟肼联用所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干酪乳杆菌代田株(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LcS)对RFP和INH联合用药所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72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 LcS低、中、高剂量组,双环醇组,每组12只.模型组,LcS低、中、高剂量组及双环醇组大鼠每天灌胃RFP(50mg/kg)和INH(50mg/kg),2h后LcS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10×108、20×108、40×108菌落形成单位(CFU)/kg的LcS,持续28d.正常对照组大鼠灌胃0.9%生理盐水(20ml/kg),双环醇组大鼠灌胃7.5mg/kg双环醇,每天1次,持续28d.检测大鼠肝脏指数、肝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血清谷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RFP和INH给药28d后,模型组大鼠肝脏系数升高到(3.14±0.15)%,肝匀浆中MDA和SOD分别达到(4.52±0.52)nmol/mg蛋白和(72.51±11.05)U/mg蛋白;血清ALT和ALP分别达到(65.45±20.10)U/L和(322.79±61.73)U/L,TBA、TBIL、DBIL、IBIL分别达到(91.34±16.93)μmol/L、(7.82±2.53)μmol/L、(4.70±1.29)μmol/L和(3.69±0.54)μmol/L.LcS补充后,与模型组相比,LcS高剂量组大鼠肝脏系数降低到(2.88±0.12)%;LcS低、中、高剂量组大鼠MDA含量明显下降,分别达到(2.94±0.48)nmol/mg蛋白、(2.82±0.36)nmol/mg蛋白和(2.62±0.28)nmol/mg蛋白;SOD活性明显增强,分别达到(84.60±8.50)U/mg蛋白、(86.28±5.52)U/mg蛋白和(2.62±0.28)U/mg蛋白.与模型组相比,LcS高剂量组的ALT、ALP均降低,分别为(49.92±15.32)U/L和(280.70±54.32)U/L;LcS低、中、高剂量组的TBA水平分别降低到(67.63±18.95)μmol/L、(55.32±19.17)μmol/L和(52.92±23.00)μmol/L;LcS中、高剂量组的DBIL和IBIL水平也明显降低,其中DBIL分别降低到(3.64±1.68)μmol/L和(2.92±0.86)μmol/L,IBIL分别降低到(3.21±0.22)μmol/L和(3.12±0.42)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模型组相比,双环醇组大鼠的血清TBA、TBIL、DBIL、IBIL水平分别降低到(64.49±22.41)μmol/L、(6.33±1.46)μmol/L、(3.54±1.21)μmol/L和(3.01±0.36)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干酪乳杆菌能减轻RFP和INH联合所致的大鼠肝损伤.
-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对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以肺部弥漫性粟粒样病变为主要征象的112例患者的MSCT资料.以5mm层厚的常规CT扫描重建为1.25mm的薄层图像,以1.25mm层厚的薄层CT行冠状面多平面重建(MPR)和大密度投影(MIP),比较4种图像对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和胸膜下透亮带的显示率. 结果 112例患者的4组CT图像中,常规CT、薄层CT、MPR和MIP判定为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分别为101例(90.2%)、105例(93.8%)、105例(93.8%)和111例(99.1%),MIP对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的显示率高于常规CT(χ2=10.00,P=0.002)、薄层CT(χ2=6.00,P=0.031)和MPR(χ2=6.00,P=0.031).常规CT、薄层CT、MPR和MIP发现胸膜下透亮带分别为65例(58.0%)、62例(55.4%)、81例(72.3%)和84例(75.0%),MIP对胸膜下透亮带的显示率高于常规CT(χ2=19.00,P<0.01)和薄层CT(χ2=22.00,P<0.01),MPR对胸膜下透亮带的显示率也高于常规CT(χ2=16.00,P<0.01)和薄层CT(χ2=19.00,P<0.01). 结论 在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的MSCT诊断中,MIP图像有助于明确判定病变是否存在,MIP和MPR重建图像有助于显示胸膜下透亮带,对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肝脾结核的CT和MRI表现特征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并发肝脾结核患者的CT和MRI表现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临床确诊为AIDS并发肝脾结核的26例患者(观察组),以及无免疫相关疾病的其他患者并发肝脾结核者41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和MR增强扫描.观察CT和MR增强扫描的表现特征,如病灶部位、范围(单发或多发)、形态、强化方式、并发其他脏器结核情况等.应用SPSS 19.0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肝脾病灶的分布上(34.62%,9/26)与对照组(12.20%,5/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P=0.035).观察组粟粒型肝脾结核、粟粒-结节型肝脾结核、并发其他器官结核、淋巴结结核发生率分别为34.62%(9/26)、23.08%(6/26)、84.62%(22/26)、76.92%(20/26),均高于对照组的7.32%(3/41)、4.88%(2/41)、58.54%(24/41)、12.20%(5/41),仅脓肿型肝脾结核[19.23%(5/26)]低于对照组[43.90%(18/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6,P=0.005;χ2=5.01,P=0.025;χ2=5.03,P=0.025;χ2=19.60,P<0.01;χ2=4.30,P=0.038).对照组粟粒及小结节型MR扫描T2WI呈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部分结节延迟强化.结论 观察组中肝脾结核病灶更易累及脾脏,并且病灶形态以粟粒型、粟粒-结节型多见,而且并发淋巴结结核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对AIDS并发肝脾结核患者CT或MRI表现特征的认识,有利于临床早期明确诊断.
-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CT表现及其与CD4细胞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CT表现及其与CD4细胞的关系,以提高对耐多药肺结核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诊治的137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观察组),及对抗结核药物敏感的肺结核患者130例(对照组).根据CD4细胞<200个/μl、200~400个/μl、>400个/μl 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分为A、B、C及A1、B1、C1各3个小组.两组患者均做胸部CT扫描及CD4细胞检测.对病变范围、形态、性质等CT表现及CD4细胞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析观察组的影像表现与CD4细胞水平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病变累及3个肺叶以上的患者分别为118例(86.1%)、69例(53.1%),全肺受累分别为84例(61.3%)、26例(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4.73,47.00, P值均<0.01).在病变形态上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多发播散结节85例(62.0%)、39例(30.0%),纵隔淋巴结肿大101例(73.7%)、29例(22.3%),多发空洞96例(70.1%)、22例(16.9%),胸膜增厚86例(62.8%)、36例(27.7%),增殖90例(65.7%)、35例(26.9%),纤维灶75例(54.7%)、28例(21.5%),并发毁损33例(24.1%)、7例(5.4%),支气管扩张95例(69.3%)、22例(1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54,62.85,76.40,33.08,40.27,31.04,18.32,74.46,P值均<0.05).观察组空洞平均内径(30.3±4.9)mm,大于对照组的(21.3±4.2)mm(t=10.19,P<0.01).其中观察组A、B、C小组空洞平均内径分别为(21.4±3.0)mm、(24.7±3.4)mm、(30.7±3.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56,P<0.01).观察组CD4细胞平均(425.6±156.5) 个/μl,低于对照组的(734.4±215.6) 个/μl(t=-13.45,P<0.01).B小组平均(303.8±57.9)个/μl,B1小组平均(352.3±65.3)个/μl,两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P<0.01).C小组平均(603.8±188.3)个/μl,C1小组平均(852.5±231.4)个/μl,两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8,P<0.01).结论 观察组CD4细胞低于对照组患者,前者肺内病灶分布广泛,容易多叶段受累、多发播散,多发空洞、慢性病程及并发症表现较多,其CT表现与CD4细胞的高低有一定关系.
-
CD4+ CD28- T淋巴细胞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与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及外周血中CD4+ CD28- 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方法 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治疗的40例胸腔积液患者的胸腔积液及外周血标本,其中结核性胸膜炎患者20例,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20例;另外选择同期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员18名作为正常对照组.40例胸腔积液患者通过胸腔穿刺采集胸腔积液,所有受试者通过真空采血法抽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胸腔积液及外周血中CD4+CD28-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对结核性胸膜炎组、非结核性胸膜炎组胸腔积液中CD4+CD28-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对3组外周血中CD4+CD28-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结核性胸膜炎组、非结核性胸膜炎组的胸腔积液和外周血的CD4+CD28-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结核性胸膜炎组胸腔积液中CD4+CD28-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14.69±4.06)%]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胸膜炎组[(9.75±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P<0.01).3组外周血CD4+ CD28- 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P=0.029);其中结核性胸膜炎组外周血中CD4+CD28-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5.26±2.92)%]分别高于非结核性胸膜炎组[(3.76±2.07)%]和正常对照组[(3.29±1.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P=0.046;t=2.61,P=0.012).结核性胸膜炎组中,胸腔积液和外周血的CD4+CD28-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14.69±4.06)%、(5.26±2.92)%]呈正相关(r=0.54,P=0.013);非结核性胸膜炎组胸腔积液和外周血的CD4+ CD28- 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9.75±3.40)%、(3.76±2.07)%]无相关性(r=0.03,P=0.424). 结论 CD4+CD28- 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的变化影响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生、发展,在其中可能扮演重要的免疫调节角色.
-
经支气管镜腔内超声非实时引导下行肺活检对菌阴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经支气管镜腔内超声(endobronchial ultrasonography,EBUS)非实时引导下行肺活检对菌阴肺结核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 方法 对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福州肺科医院就诊、且行常规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未能发现病变的46例菌阴肺结核患者,行EBUS非实时引导下的肺活检,观察诊断阳性率、不同部位肺部病灶发现率及安全性. 结果 通过EBUS非实时引导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46例菌阴肺结核患者中,40例肺部周边发现病变,病变总体发现率为86.96%(40/46).40例通过EBUS技术发现病灶的患者中,32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明确诊断,诊断阳性率为80.00%(32/40);6例通过EBUS技术未发现病灶的患者,再次行常规支气管镜肺活检,常规支气管镜肺活检诊断阳性者3例(3/6);其余的11例患者,7例通过CT引导下肺穿刺病理检查明确诊断,4例通过胸腔镜手术病理检查明确诊断.40例通过EBUS技术发现病灶的患者中,病灶位于右上叶者诊断阳性11例(11/13),病灶位于右中叶者诊断阳性2例(2/3),病灶位于右下叶者诊断阳性8例(8/10),病灶位于左上叶者诊断阳性7例(7/8),病灶位于左下叶者诊断阳性4例(4/6).46例患者支气管镜肺活检后的主要并发症为咯血(39.13%,18/46)和胸痛(13.04%,6/46),未出现气胸等并发症;均未进行特殊处理,自行缓解. 结论 EBUS非实时引导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诊断率高,并发症少,适用于菌阴肺结核的诊断.
-
2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血糖水平与CT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血糖水平与CT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资料完整的2型糖尿病并发初治肺结核(DM-PTB)住院患者99例,根据空腹血糖(FPG)值分为3组:轻型组38例,FPG≤11mmol/L;中型组32例,FPG 11~16.7mmol/L;重型组29例,FPG≥16.7mmol/L.分别对各组胸部CT特征、血糖水平及痰菌阳性情况进行分析.使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不同血糖水平组CT特征及痰菌检查结果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9例DM-PTB患者中,CT发现右肺上叶前段病变65例,左肺上叶前段病变59例,右肺下叶基底段病变59例,左肺下叶基底段病变58例,3叶及以上同时发现病变者71例.27例病变形态为斑片、结节状影,其余72例以片状、团片状干酪性病变为主;各组干酪性病变CT发现率分别为47.37%(18/38)、81.25%(26/32)和96.55%(2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38,P=0.000);各组空洞发现率分别为34.21%(13/38)、59.38%(19/32)和75.86%(2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54,P=0.03).各组患者痰菌阳性率分别为39.47%(15/38)、65.63%(21/32)和89.66%(2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45,P=0.000).结论 DM-PTB胸部CT检查有其特征性的表现,血糖水平与干酪性病变、空洞性病变存在相关性,能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
-
广州市越秀区学校肺结核患者发现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越秀区学校肺结核患者发现工作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探索学校早期发现传染源的措施,为制订学校肺结核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广州市越秀区居住、工作或就读的312例在校师生肺结核患者痰涂片和发现方式方面的资料,对在校师生患者在发现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相关资料应用Stata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学生患者23.6%(65/276)是通过主动发现,76.4%(211/276)是通过被动发现;教师患者66.7%(24/36)是通过主动发现,33.3%(12/36)是通过被动发现;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P<0.001);(2)涂阳患者中被动发现占83.9%(104/124),主动发现占16.1%(20/124);涂阴患者中被动发现占63.3%(119/188),主动发现占36.7%(69/188);涂阴、涂阳患者发现方式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P<0.001);(3) 菌阳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发现患者占0.27%(5/1855);发现PPD强阳性者占14.4%(253/1755),其中只有5.5%(14/253)接受预防性抗结核治疗.结论 在校学生肺结核患者主要通过被动方式发现,而教师肺结核患者主要通过主动方式发现.加强学校群体的年度健康体检和涂阳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主动发现患者,有利于早期发现和控制传染源,避免聚集性疫情发生.
-
广西壮族自治区四种结核病防治模式的实施效果综合评价
目的 综合评价广西壮族自治区4种结核病防治(简称"结防")模式实施效果,为完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 抽样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4种结防模式(CDC模式、定点医院模式、结防院模式和结防所模式)地区,通过现场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批量测试等方法 收集资料,确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综合评价广西4种结防模式的实施效果.结果 共确定12个综合评价指标,分别为配套经费到位率(X1)、结防人员配备率(X2)、初诊患者查痰率(X3)、批量测试量化误差发生率(X4)、总体到位率(X5)、新涂阳患者治愈率(X6)、涂阴患者完成疗程率(X7)、县(区)级对乡镇级督导工作完成率(X8)、确诊病案信息录入及时率(X9)、录入信息一致率(X10)、结防人员总体满意度(X11)、肺结核患者总体满意度(X12).CDC模式地区X1至X12指标数据依次为84.6%、84.2%、64.8%、66.7%、97.7%、88.4%、83.1%、88.2%、100.0%、55.0%、36.0%、80.0%;定点医院模式地区X1至X12指标数据依次为100.0%、94.1%、86.3%、22.2%、99.6%、93.3%、83.6%、138.7%、99.6%、30.0%、44.7%、74.6%;结防院模式地区X1至X12指标数据依次为100.0%、74.1%、57.0%、42.9%、99.7%、88.3%、91.3%、68.5%、98.9%、20.0%、41.1%、74.8%;结防所模式地区X1至X12指标数据依次为100.0%、74.3%、48.6%、33.3%、97.5%、96.2%、95.1%、75.0%、99.8%、35.0%、21.7%、78.1%.定点医院模式地区在肺结核患者的发现、治疗和管理工作中具有优势,实施效果综合评价结果 排序位居第一(Ci=0.692).结论 在相关经费补偿和各项保障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的前提下,定点医院模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但需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行.
-
四种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对肺结核患者的适用性评价
目的 评价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微型营养评定法(MNA)、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主观全面评定法(SGA)4种常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对肺结核患者的适用性. 方法 按住院号连续选取2016年3月广州市胸科医院新入院肺结核患者124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NRS2002评分表、MNA评分表、MUST评分表、SGA评分表,共发出调查问卷124份,回收有效问卷110份,有效率为88.71%;同时测量白蛋白(Alb) 及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以BMI<18.5(和)或Alb≤30g/L为营养不良评价标准,计算4种筛查工具与营养不良评价标准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结果 肺结核患者总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7.27%(52/110),其中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8.18%(42/110)、蛋白营养不良及混合性营养不良发生率均为4.55%(5/110).4种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对结核病患者营养风险评价存在较大差异,NRS2002筛查出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为57例(51.82%)、MNA筛查出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为89例(80.91%)、MUST筛查出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为52例(47.27%)、SGA筛查出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为9例(8.18%),4种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营养风险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33,P<0.01).NRS2002筛查时间为(4.03±0.25)min、MNA筛查时间为(8.99±1.25)min、MUST筛查时间为(4.06±0.31)min、SGA筛查时间为(4.18±0.5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2.88,P<0.01). 结论 NRS2002较其他3种筛查工具更适用于肺结核患者临床营养风险筛查.
-
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征,并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菌学,以及临床确诊的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CT表现特征,根据并发真菌感染的种类将患者分为曲霉菌组(61例)、念珠菌组(48例)、隐球菌组(3例),总结比较组间CT表现特征.结果 肺结核并发常见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曲霉菌组54.4%(61/112)、念珠菌组42.9%(48/112)、隐球菌组2.7%(3/112).其中曲霉菌组与念珠菌组比较,各项临床症状(咳嗽、咯痰、发热、咯血丝痰、胸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CT表现常见斑片影96例(85.7%)、结节影95例(84.8%)、空洞影93例(83.0%)、树芽征改变74例(66.1%)、磨玻璃样密度影60例(53.6%).念珠菌组与曲霉菌组肺部感染病灶累及肺叶较广,且曲霉菌组累及3个肺叶以上者(98.0%,47/48)明显多于念珠菌组(80.3%,4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1,P=0.005).曲霉菌组在斑片影(93.4%,57/61)、空洞影(93.4%,57/61)、磨玻璃样密度影(63.9%,39/61)表现上较念珠菌组(77.1%,37/48;72.9%,35/48;39.6%,19/48)多见,而念珠菌组以树芽征(79.2%,38/48)、段性或大叶性实变影(39.6%,19/48)较曲霉菌组(59.0%,36/61;3.3%,2/61)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6,P=0.014;χ2=8.60,P=0.003;χ2=6.40,P=0.011;χ2=5.00,P=0.025;χ2=22.76,P=0.000).曲霉菌组中93.4%(57/61)的感染者可见曲菌球表现,其中37例为典型曲菌球.隐球菌组仅3例,均可见结节影,多位于胸膜下,且1例结节内可见内壁光滑的空洞.结论 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有一定CT表现特征,CT扫描显示的图像特征有助于提示真菌感染的可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37例卵巢及输卵管结核的CT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卵巢及输卵管结核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滨州市结核病防治院2009年5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37例卵巢及输卵管结核患者,其中11例通过腹腔镜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其余26例经临床病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随访确诊.37例患者均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患者子宫附件区病变的形态、密度、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强化特点等进行观察. 结果 37例患者CT平扫表现为子宫附件区囊性(3例)、囊实性(20例)、实性(14例)肿块;27例患者病变与子宫及周围结构粘连;37例患者伴盆腔或腹盆腔积液23例,其中少量积液19例(呈包裹性积液15例),中等量积液3例(呈包裹性积液2例),大量积液1例;附件区钙化灶4例.37例患者CT增强扫描显示子宫附件区囊性肿块边缘强化23例,囊壁均匀;实性部分轻度强化3例,环状强化及蜂窝状强化31例,其余3例为囊性肿块;腹膜均匀增厚20例,网膜污迹样增厚4例,呈饼状网膜1例,肠系膜污迹样增厚12例;腹、盆腔淋巴结环状强化5例. 结论 CT检查对卵巢及输卵管结核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子宫附件区对称性软组织块呈多发环状、蜂窝状强化可能是相对特异的CT特征.
-
1814例可疑耐药结核病患者筛查结果分析
对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在广西龙潭医院就诊的可疑耐药结核病患者2345例的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培养阳性标本通过硝基甲酸培养基生长试验法进行菌种鉴定,并采用比例法对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氧氟沙星、卡那霉素和卷曲霉素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1814例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临床分离株中,总耐药率23.59%(428/1814);新发耐药率23.37%(243/1040),复治耐药率23.90%(185/774);各类型耐药率顺位由高到低为:单耐药率10.14%(184/1814),耐多药率9.04%(164/1814),多耐药率4.19%(76/1814),广泛耐药率0.22%(4/1814).本研究结果 提示,就诊患者中总耐药率、耐多药率较高,以获得性耐药为主.应加强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管理,提高治愈率.
-
吡嗪酰胺致超敏反应性肝损伤、高热、皮疹一例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为抗结核药物治疗中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不同国家、地区报告的抗结核药物引起的DILI发生率不同,甚至差异很大,我国约为2.55%[1],在英国,DILI的发生率在2%~28%[2];不同的抗结核药物引起DILI的发生率也不同,对于欧美患者异烟肼(INH,H)有较高的发生率,而在我国吡嗪酰胺(PZA,Z))与利福平(RFP,R)是常见的导致DILI的药物[3].但由于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常采用联合用药,临床诊治时往往不能及时明确何种药物所致的DILI.临床上,吡嗪酰胺引起DILI、高尿酸血症的报道较多[4-5],但导致药物性超敏反应者鲜有报道.笔者通过报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肺结核科收治的1例以肝功能损伤、高热、皮疹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的诊疗过程,探讨引起该患者药物性超敏反应的原因,进一步明确吡嗪酰胺可以引起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为吡嗪酰胺相关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
利奈唑胺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现状及认识
目前,耐多药结核病(MDR-TB)和泛耐药结核病(XDR-TB)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但因治疗尚缺乏有效的药物,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利奈唑胺(linezolid,LZ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生素,对结核分枝杆菌(MTB)有杀菌作用,其临床疗效已得到一系列临床研究证实.但在使用过程中,对该药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作者就LZD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现状、作用特点和使用过程中面临的耐药性、安全性、使用剂量等问题做一综述,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LZD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认识.
-
肺外结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及研究进展
磁共振成像是体层摄影术的一种,有高于CT扫描数倍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可以敏感地检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同时,可以任意做直接的多方向体层摄影、三维成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间-波谱分布的四维图像.在中枢神经系统、骨关节、腹腔、生殖系统及少见部位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
重视肺结核及其并发病变的影像学分析与诊断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通常由结核分枝杆菌的直接侵袭所致,但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也可以作为并发病变出现,即机遇性感染.此外,诸如糖尿病患者不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其高血糖水平又能够促进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从而易于感染肺结核.由此可见,肺结核与其他相关疾病并发存在,不仅是临床诊断与鉴别的常见问题,也是影像分析、诊断与鉴别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
正确发挥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作用
肺结核至今仍然是危害我国人群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对于肺结核的防控,医学影像学的作用不容置疑.然而,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对于影像学检查技术和方法的正确使用,以及理解和诠释影像学表现的能力和水平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基于影像学诊断肺结核的"同质化"水平仍然需要提高.
关键词: -
Meta分析方法在结核病领域的应用及常见误区解析
Meta分析是对原始研究的二次综合分析与评价,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的研究选题、全面的文献搜集、准确的入选标准、研究的质量评价、必要的异质性检验和敏感度分析、努力发现偏倚和重视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作者通过总结结核病相关Meta分析文章中的常见错误,以期引起大家对Meta分析方法 质量控制的重视,更好地促进Meta分析及其方法 在结核病控制工作中的应用.
-
一例血行播散性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分析
笔者收集整理了1例血行播散性结核病(DTB)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该患者临床诊治过程的分析讨论,希望增强临床医生对于DTB 的重视与认识,提高诊断与治疗能力.该患者以发热、咳嗽3个月,活动后气促、头痛、双耳听力下降、双下肢水肿5d、双肺弥漫粟粒状结节影待查(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可能性大)入住长春市传染病医院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与治疗中心,入院后综合患者实验室检查,行腰椎穿刺术、头颅MR增强扫描,发现颅内病灶,考虑诊断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球型)、肝功能异常,白细胞(WBC)减少症,血小板(PLT)减少症,胰腺肿大原因待查,根据肝功能情况及血液系统改变情况,给予抗结核、抗感染、保肝及支持对症治疗,患者病情无好转.自行出院后于多家医院就诊治疗(停用全部抗结核药物,仅给予激素治疗),肺部病变、血液系统改变较前好转,但颅内病灶较前加重,经颅内病变组织活检术后病理证实为结核病.综合患者前期实验室检查,考虑肝脏、胰腺、脾脏改变不除外播散性结核病可能,终诊断为血行播散性结核病,给予积极抗结核、激素及支持对症治疗,但患者病情重,症状未见好转,经检查证实患者并发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经多次调整治疗方案无效后,终死亡.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