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伤杂志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중국골상
- 主管单位: 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83/R
- 国内刊号: 李为农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陶瓷对陶瓷与金属对聚乙烯全髋关节置换后的早期效果比较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回顾性研究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对符合标准的42例患者(44髋)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类型为DePuy公司Pinnacle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假体(CoC组)和Duraloc金属对聚乙烯全髋关节假体(MoP组),均为非骨水泥型人工关节.其中CoC组20例22髋,男12例,女8例,年龄21~49岁;MoP组22例22髋,男13例,女9例,年龄42~55岁.手术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术后给予常规抗凝治疗及相应功能锻炼.术后患者进行定期临床与放射学随访,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测量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并按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无脱位、松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两组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陶瓷对陶瓷全髋在改善患者症状及髋关节活动度方面与传统的金属对聚乙烯关节疗效相当,其优点和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因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是年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较为理想的关节界面选择.
-
“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病发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病临床发病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3月至2011年10月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的333例患者作为颈椎病组纳入研究,男119例,女214例,平均年龄(48.11±12.21)岁;健康受试者组受试者30例(来源于曙光医院研究生及进修生、社区人员),男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5.27±10.12)岁.分别从症状体征、动态触诊、X线评价3方面综合判断两组受试者颈椎“骨错缝筋出槽”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的症状体征、动态触诊、影像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病组有87.99%(293/333)发生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与健康受试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结论:颈椎“骨错缝筋出槽”是颈椎病临床发病的关键病理环节之一,为颈椎病临床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双螺钉系统与3枚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双螺钉系统与3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8例,女29例;年龄31~71岁,平均50.6岁;左侧41例,右侧26例.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双螺钉系统组(A组)30例,男19例,女11例;空心加压螺钉组(B组)37例,男19例,女18例.按Pauwells角分型:Pauwells角≥50°空心加压螺钉组22例,双螺钉系统组16例;Pauwells角<50°空心加压螺钉组15例,双螺钉系统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切口感染、术后并发症、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置入满意率、骨折不愈合发生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内固定失效率、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结果:6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30~59个月,平均42个月.从围手术期指标分析,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切口感染、术后内科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双螺钉系统组为(31.1±9.7) min;空心加压螺钉组为(40.4±12.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术后评估及中远期并发症分析:在内固定置入满意率、骨折复位质量、骨折不愈合发生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内固定失效率上,Pauwells≥50°的病例,双螺钉系统组未出现退钉、断钉、螺钉切割股骨头等失效病例,而空心加压螺钉组有2例出现退钉,2例出现螺钉切割股骨头,2例螺钉未完全进入股骨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auwells<50°的病例,双螺钉系统组出现1例螺钉松动的失效病例,空心加压螺钉组有1例出现螺钉切割,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螺钉松动、退钉及切割股骨头的患者年龄都大于65岁.术后6、30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确实等优点.与传统的3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比较,双螺钉系统组具有更少的手术时间,更少的内固定失败率,更高的患髋功能评分.特别对于Pauwells角≥50°的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
Wiltse入路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采用Wiltse入路经椎弓根植骨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14~55岁,平均4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15d,平均3d.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5例,平地滑跌伤7例,交通事故伤20例,重物压砸伤4例.所有患者术前行MRI检查排除病理性骨折,并测量多裂肌与长肌肌间隙距中线的距离,制定个性化方案,经椎弓根植骨器械采用自制改装套管针(用于椎体成形术).骨折按AO分型:A1型压缩型骨折33例,A2型劈裂骨折5例,A3型爆裂型骨折18例.56例中16例伴有脊髓损伤.术前神经功能损伤按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2例,D级9例.术前腰痛Denis分级均为P5.按Frankel分级、腰痛Denis分级对神经功能及腰痛情况进行评估;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价矫正效果.结果:5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均超过24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2例,D级4例,E级7例.腰痛Denis分级:P1(无痛)32例,P2(偶有微痛,不需治疗)18例,P3(中度痛,偶服药)6例.伤椎前缘高度由(13.38±4.72) mm增加至(22.18±1.44) mm,Cobb角由(28.39±2.64)°减少至(10.07±3.05)°,术后无断钉、断杆、内固定松动、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结论:Wiltse椎旁入路结合椎弓根植骨应用于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避免复位后的“蛋壳”椎体.掌握显露途径、制定详细术前计划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Ⅱ期行髋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
目的:研究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失败后Ⅱ期行髋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对24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18~58岁,平均42.9岁.术后行X线检查,并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4个月(25 ~48个月),1例术后并发髋关节脱位,未发现髋关节感染、松动或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Harris评分为90.9±4.3,优18例,良4例,可1例.结论:Ⅱ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股骨头坏死,术中手术难度增加,但可以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
-
数字化摄影与多层螺旋CT在足踝部骨折及脱位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比较数字化摄影(DR)与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足踝部骨折及关节脱位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52例足踝部骨折及脱位患者(男37例,女15例,年龄15~49岁)的DR及MSCT资料,并与手术或出院诊断对比,比较两者诊断骨折数量、关节脱位的区别,采用R统计软件Wilcoxon符号秩检验(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2例MSCT结果与术后或出院诊断结果完全相符.MSCT诊断骨折172处,DR诊断骨折98处,两者在骨折诊断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1 081,P<0.05);MSCT诊断关节脱位24例,DR诊断关节脱位16例,两者在关节脱位诊断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21,P<0.05).MSCT纠正DR骨折诊断定位6例.结论:MSCT对足踝部骨折及关节脱位的诊断优于DR.DR应首选2个部位的检查.当DR诊断结果不明确或与临床症状不相符时应选择MSCT及多平面重建(MPR)检查,可避免漏诊及误诊.
-
上颈椎不稳前路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目的:探讨上颈椎不稳前路内固定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10年9月,采用寰枢椎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上颈椎不稳83例,男59例,女24例;年龄20~68岁,平均42岁.其中齿状突螺钉内固定36例,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16例,C2,3前路钢板内固定23例,齿状突螺钉联合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5例,齿状突螺钉联合C2,3钢板内固定2例,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C2.3钢板内固定1例.结果:1例颈脊髓完全损伤患者,行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余病例获得随访,时间8个月~3年,平均15个月.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所有病例寰枢椎获得稳定.36例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及5例齿状突联合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者,未植骨,齿状突骨性愈合.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病例:1例并发肺部感染死亡;1例齿状突ⅡC型粉碎性骨折并寰枢关节前脱位,齿状突及植骨未骨性愈合,但寰枢关节纤维连接无不稳定表现;1例寰枢椎陈旧性前脱位Ⅰ期前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Ⅱ期后路Brooks钢丝内固定后路植骨,寰枢椎骨性融合.其他病例均植骨并获骨性融合.结论:上颈椎不稳患者,根据不同的骨折及不稳类型,选择相应的前路内固定,可取得较好疗效.
-
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尾骨骨折脱位
目的:评价治疗尾骨骨折脱位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5月至2010年3月治疗的尾骨骨折脱位患者56例,按手术与否分为手术组和手法组.其中手术组27例,男7例,女20例,平均年龄(48.1±0.6)岁(29~62岁),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法组29例,男8例,女21例,平均年龄(47.5±0.9)岁(19~54岁),采用非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对其进行X线检查,确诊为尾骨骨折脱位.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及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术后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7.2个月.手术组Ⅰ/甲切口为26例,Ⅱ/甲切口为1例;临床症状在出院时的显效率为92.6%,末次随访时的显效率为100%;VAS评分的改善率为97.6%,改善率评定为优;经手术治疗的27例患者术后1~2年取出内固定,无任何不适症状,VAS评分均为0分.手法组29例患者,临床症状在出院时的显效率为72.4%,末次随访时的显效率为82.8%.VAS评分的改善率72.1%,改善率评定为良.两组间的临床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尾骨骨折脱位应及时治疗,对于手法复位失败、复位后X线显示不稳定和直肠刺激症状较重的患者,应积极采取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
骶管注射疗效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节段、类型、病程的关系
目的:观察骶管注射对不同节段、类型、病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疗效,为临床适应证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11年5月采用骶管注射治疗的3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8例,女151例;年龄16~78岁,平均45岁;病程2 d~41年,平均4.1年.突出节段:L3,4 51例,L4,5 142例;L5S1 136例,均为单节段突出.中央型137例,侧方型145例,极外侧型47例.329例患者按不同的突出节段、类型、病程(大于6个月和小于6个月)进行分组,分类比较各组疗效.结果:L5S1突出组的疗效优于L3.4、L4,5突出组.病程小于6个月组疗效优于病程大于6个月组.侧旁型疗效优于中央型、极外侧型.同时满足3个条件组(病程小于6个月、L5S1突出、侧旁型突出)疗效优于不满足组.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痘,治愈患者均经电话及门诊随访1年,复发率为0.05%.结论:病程较短、下段及侧旁型突出的疗效较好,更适合用骶管注射治疗;同时满足病程小于6个月、L5S1突出、侧旁型突出的采用骶管注射疗效好.
-
镍钛记忆合金弓齿钉辅助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探讨镍钛记忆合金弓齿钉辅助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镍钛记忆合金弓齿钉辅助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17例粉碎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9例,女8例;年龄23~48岁,平均33.7岁;均为伤后3周内手术的新鲜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Ⅴ型1例,Ⅵ型16例.2例同时伴有腓总神经损伤.结果:17例全部获随访,随访时间10~22个月,平均18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12周16例患者伸屈膝关节达健侧水平,1例患者屈膝功能稍差.术后3~5个月均获骨性愈合,1年后取出内固定,均未发生骨折复位丢失或再骨折.至末次随访未发现骨块移位、内置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按照胥少汀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标准:优9例,良4例,中4例.结论:镍钛舍金记忆弓齿钉的设计适应胫骨上段不规则的解剖结构,持续应力加压作用可促进骨质愈合,多点锁定可避免局部软组织大范围剥离,结合锁定钢板形成三维空间固定,有效地恢复解剖结构,是治疗粉碎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
-
中空螺钉固定加带线铆钉修复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
目的:观察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32例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中空螺钉固定,外侧副韧带损伤采用带线铆钉在韧带附着点予以固定修补治疗,术后均予石膏托固定踝关节于90°背伸轻度外翻位,2周拆线并扶双拐带石膏托下地不负重行走,6周后去除石膏,支具保护下部分负重行走2周,8周后完全负重.术后参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的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2例均获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个月,全部病例跖骨骨折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5周(8 ~24周).参照AOFAS踝与后足的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18例,良14例.结论:利用中空螺钉固定加带线铆钉修复能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方法.
-
改良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
目的:探讨改良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改良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7~15岁,平均9.8岁.骨折类型:稳定型骨折(横断或短斜型)9例,非稳定型骨折(粉碎性骨折或长斜型骨折)7例.对患儿的放射学结果和并发症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Flynn评判标准对术后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6例患儿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1~32个月,平均21个月.无切口感染、骨不连及内固定物失效或断裂.骨折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0.1周.骨折愈合按照Flynn评判标准进行评估,优14例,良1例,差1例.结论:使用改良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儿童转子下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固定方法,有利于患儿早期活动,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并发症.
-
慢病毒介导SOX9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细胞中的基因表达
目的:构建携带小鼠SOX9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体外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观察小鼠SOX9基因在小鼠间充质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从含有小鼠SOX9基因的质粒提取总RNA,利用RT-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连接目的基因与经Age-Ⅰ酶切线性化的慢病毒载体,转化感受态的大肠杆菌对质粒进行扩增,筛出阳性转化子,经293T细胞包装,收集病毒后,通过基因测序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的方法对质粒进行鉴定.Lenti-SOX9-EGFP体外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利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是否成功,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转染效率.同时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SOX9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携带SOX9基因慢病毒载体,Lenti-SOX9-EGFP能高效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经SOX9基因转染的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表达目的基因产物.结论:利用慢病毒介导SOX9基因成功地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而且SOX9基因在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中得到表达,这为SOX9修复软骨损伤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
活血通络方加不同引经药对股骨头坏死兔成骨相关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方配伍不同引经药对股骨头坏死兔血清骨钙素(BGP)、骨形态发生蛋白-2(BPM-2)含量及股骨头BMP-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98只,体重2.2~2.8 kg.84只兔经液氮冷冻左侧股骨头法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后,随机分为6组,每组14只:模型组,活血通络方组,以及活血通络方分别加牛膝、独活、细辛、桔梗组(分别简称活骨、牛膝、独活、细辛、桔梗组).另外14只设为伪手术组.造模后药物组分别给予相应的中药,模型和伪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所有动物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 μg·kg-1· d-1,连续7d).实验2、4周时分别取材,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血清BGP和BMP-2含量,左侧股骨头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原位杂交法检测BMP-2mRNA表达.结果:与伪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股骨头空骨陷窝率显著增多,2周时血清BGP升高,4周时血清中BMP-2含量及股骨头BMP-2mRNA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活骨组空骨陷窝率降低,2、4周时血清BGP、BMP-2含量及股骨头BMP-2mRNA的表达均升高.与活骨组比较:牛膝组4周时空骨陷窝率显著减少,血清BGP、BMP-2及股骨头BMP-2mRNA升高;桔梗组空骨陷窝有降低趋势,且2、4时周血清BGP降低,2周时血清BMP-2降低,4周时股骨头BMP-2 mRNA降低;独活组2周时血清BMP-2含量和股骨头BMP-2mRNA的表达升高;细辛组各项指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引经药牛膝可以进一步提高活血通络方上调血清BGP、BMP-2含量和股骨头内BMP-2mRNA表达的作用,这可能是其促进骨成有效防治股骨头坏死的机制之一.
-
保守疗法干预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重吸收现象1例
患者,女,42岁,主因腰痛2年,加重伴左下肢疼痛麻木半月余于2011年12月17日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入院.患者于2009年出现腰部疼痛,经休息后症状好转,反复发作,患者未予重视.2011年12月劳累后腰痛症状加重,并出现左下肢疼痛麻木,经休息后未见好转,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时腰部疼痛,伴左下肢疼痛麻木,不能站立及行走.查体:腰椎生理曲度浅,腰部肌肉紧张,L4,5、L5S1棘间压痛及双侧旁开1.5 cm处压痛,伴明显左下肢放射痛,腰骶部叩击痛,左侧梨状肌压痛伴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左25°,加强试验左侧阳性,左小腿外侧及左足指、背麻木,拇指麻木为重,鞍区皮肤感觉正常,左胫前肌及左足拇指背伸肌力Ⅳ级.腰椎MRI(图1a,1b)示腰椎骨质增生;L4下缘、L5上下缘许莫氏结节;L4.5、L5S1椎体终板炎;L4,5、L5S1椎间盘退变;L4,5椎间盘左后脱出,L5S1椎间盘略后突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L4,5).
-
扳手腕致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例
患者,男,19岁,因扳手腕致左上臂疼痛伴活动受限14h入院.查体:左上臂肿胀、压痛明显,可触及骨擦感,浅感觉无明显异常,左肘伸屈活动受限,左手各指活动良好,末梢血供正常,感觉正常.予肱骨远端正侧位X线片示:左侧肱骨远端骨皮质不连续,移位明显(图1a,1b).诊断:左肱骨远端骨折(AO分型:13A3).
-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软骨代谢作用于骨坏死疾病的研究进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骨坏死疾病的发生与软骨细胞代谢异常有关,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β-catenin 的激活能促进软骨细胞分化,同时也能促进软骨分化中的细胞死亡.因此暗示该通路能够通过调节软骨代谢影响骨坏死疾病的发生发展.其次,软骨细胞特异性β-catenin基因条件敲除小鼠模型的成功建立,有助于阐明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调节软骨代谢的作用机制,为骨坏死疾病的病机阐述以及针对性治疗提供支持.本文就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软骨代谢与骨坏死三者间的关系展开综述.
-
运用钽棒植入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
股骨头坏死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多诱发股骨头塌陷,给患者尤其是中青年患者造成严重伤害.钽棒因其与骨组织在结构学和力学特性上接近,且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很好的适应生物体内环境,因而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具有巨大的潜能.钽棒植入术作为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法,在国内外已有着广泛运用,目前普遍认为其适合于ARCO Ⅰ、Ⅱ期患者,并具有手术过程相对简单、风险小和并发症少等特点.但由于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困难、钽棒作用局限以及医务工作者相关经验差异等因素,造成了目前医学界对于钽棒疗效好坏,甚至是否继续使用钽棒等问题的争论.随着科技的发展,将钽棒植入术与相关生物技术结合,必定能提高股骨头坏死疾病的疗效.
-
重视结核病诊治和脊柱结核手术时机的选择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全国第5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1]显示,耐多药率为6.8%,耐药结核病的危害日益凸显.北京胸科医院统计骨关节结核尤其是脊柱结核是一种常见的肺外继发性结核病,骨与关节结核约50%为脊柱结核.我国结核病疫情渐趋紧张,尤其是难治性结核病的比重增加,使整个结核病控制难度加大且任重道远.不规范治疗是造成脊柱结核复发和耐药的重要原因[2].本期的几篇文章[3-5]和近期文献[6-12]也有一定新意,做了一些工作,但需要加强结核病认识,继续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发展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增多,特别是手术方法,近20年大量的研究和文献报道涌现[13-15],对治愈脊柱结核起到很好的指导意义,但脊柱结核作为一种细菌性、免疫反应性全身性疾病,非结核病专科医院的医生对于一些特异性检查及骨关节结核的病理生理过程认识不足,导致对手术时机的把握欠佳,引起本可避免的手术失败、结核复发、耐药结核菌的产生,因此增加对结核病认识,把握脊柱结核的手术时机对于防止复发、耐药及治愈脊柱结核有着重要意义.
-
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
目的:探讨Ⅰ期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5月对12例胸椎结核患者行术前、术后常规抗痨治疗,Ⅰ期行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45岁,平均病程15个月.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植骨融合、局部后凸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病灶清除彻底,植骨融合良好.手术时间120~210 min,平均170 min;术中出血量200~1 000 ml,平均510 ml.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28.7±9.2)°,术后平均(8.2±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无内固定并发症,无后凸矫正丢失,无结核复发.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恢复为E级.结论:单纯Ⅰ期后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具有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后凸畸形矫正明显、融合率高等优点.
-
前路Ⅰ期病灶清除加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
目的:探讨经前路腹膜外途径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单钉棒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3月至2011年2月采用经前路腹膜外途径,彻底清除病灶,大块髂骨支撑植骨,单钉棒椎体侧前方内固定治疗腰骶段(L3-S1)结核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4~61岁,平均38.5岁;病程3~14个月,平均5.5个月.病变节段:L3,42例,L4,55例,L42例,L5S16例,L4-S13例.术后常规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定期复查血沉及CT、X线片,监测抗结核治疗效果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中显露充分,病灶清除彻底,无大血管、神经、输尿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42个月,平均13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块无移位,植骨融合良好;血沉、C-反应蛋白正常,结核病变无复发.结论:经前路腹膜外途径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单钉棒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能Ⅰ期完成病变的切除和腰骶椎的重建,在此区域单钉棒内固定是可行的.
-
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原因分析及再手术疗效观察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对再手术治疗效果观察随访.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27例再手术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21~65岁,平均36.5岁.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导致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和作用强度,针对主要原因采用个体化手术治疗.再手术方式:单纯病灶清除术5例,病灶清除和窦道切除术7例,Ⅰ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8例,Ⅰ期经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2例,单纯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5例.术后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定期检查血沉、X线或CT三维重建评估结核活动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脊柱结核术后复发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根据作用强度大小排列为:术前术后未行正规化疗、术后积液未早期发现和处理、自身营养状况差、术中病灶清理不彻底、术后脊柱稳定性差.再次手术术中无大血管、神经或输尿管损伤,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正常.术后8~12个月影像学复查提示椎间隙植骨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位置正常.结论:脊柱结核再手术原因复杂且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诊断和治疗难度大.术前应详细分析复发的主要原因,强调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和个体化手术治疗,同时应加强营养和支持治疗.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