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术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变化趋势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术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下降趋势及不同治疗方法的适应证.方法 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对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计划生育科,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120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20例中7例行B超下清宫术,63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宫腔镜下妊娠胚物清除术,41例行UAE+B超或腹腔镜监测下宫腔镜下妊娠胚物清除术,9例行UAE+宫腹腔镜联合瘢痕妊娠切除及子宫修补术,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术后不同时期血hCG的下降趋势.结果 (1)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术后48 h、术后1周及术后2周血β-hCG下降百分比的平均值分别为(84.5±9.7)%、(97.7±3.2)%及(99.6±1.2)%,术后血β-hCG水平降至正常时间为(22.4 ±6.7)d.(2)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患者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血β-hCG下降百分比在不同手术方法与术后恢复时间的交互作用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超下清宫术后血β-hCG下降百分比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 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血β-hCG水平在术后3周左右降至正常水平;对于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应依据胎囊着床瘢痕部位的程度、胎囊与子宫浆膜层薄处肌层厚度、局部血流情况、血β-hCG水平、胎囊大小、突向膀胱情况及患者生育要求等来决定.
-
妊娠期糖尿病母亲的适于胎龄儿婴儿期生长发育模式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母亲的适于胎龄儿(AGA)子代婴儿期的生长发育模式.方法 本研究以2011年1至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的AGA婴儿为研究对象.以GDM孕妇所生的AGA为GDM组,共70例,其中男36例(51.4%),女34例(48.6%);以非GDM孕妇所生的AGA为对照组,共154例,其中男66例(42.9%),女88例(57.1%).两组AGA婴儿出生后定期在3、6、12月龄时进行体重及身长测量,计算体质指数(BMI),评价其生长速度,并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GDM组AGA男婴在3、6月龄时体重、身长及BMI均小于对照组AGA男婴,12月龄时GDM组AGA男婴体重、身长及BMI均大于对照组AGA男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AGA男婴0~3个月及3~6个月体重增长值及身长增长值均低于非糖尿病母亲的AGA子代男婴,其中3~6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4)比(1.4±0.4)kg,P=0.040;(4.9±2.3)比(6.3±1.2)cm,P=0.026];GDM组AGA男婴6~12个月体重增长值与身长增长值均高于对照组AGA男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0.5)比(1.8±0.5)kg,P=0.361;(8.4±1.3)比(7.8±1.4)cm,P=0.464].结论 GDM子代男婴在出生后0~6个月生长迟滞,随后出现生长追赶,提示GDM孕妇宫内高血糖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可能延续到了出生后的早期.
-
logopenic型和非流利型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的认知和言语障碍的比较
目的 比较原发性进行性失语logopenic型和非流利型两种临床亚型认知和言语障碍的差异,分析言语和认知障碍对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不同影响.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门诊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共纳入logopenic型原发性进行性失语(lv-PPA)7例,非流利型原发性进行性失语(nfv-PPA)5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0名.所有患者和对照者均完成MMSE、CDR、ADL,成套语言量表、头颅核磁.所有患者完成11C-PiB-PET检查.结果 lv-PPA患者言语障碍为词语提取障碍、命名和复述障碍,而nfvPPA表现为突出的发音失用和发音失真.lv-PPA发病年龄[(56±5)岁]低于nfv-PPA[(61±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Iv-PPA患者病程在1.5年内进展到痴呆水平,日常生活能力显著受损,伴有多项顶叶皮质功能障碍如观念运动性失用、Gerstmann综合征和结构性失用.4例nv-PPA患者在2年病程内仅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未见顶叶皮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保存较好.与言语障碍相比,顶叶皮质功能障碍与整体认知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具有更强的相关性(r=-0.868,r=-0.922).11C-PiB-PET检查7例lv-PPA均为阳性,5例nfv-PPA均为阴性.结论 相比nv-PPA,lv-PPA患者认知障碍和顶叶皮质障碍更为显著,病情进展更快.与言语障碍相比,皮质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更强.
-
Jo-1综合征的临床及骨骼肌病理特点
目的 报道16例Jo-1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Jo-1综合征的16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肌肉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的平均起病年龄为41±14(21 ~68)岁,女性占87.5%,病程中位数为9.5(1 ~192)个月.主要临床表现包括13例肌无力(81.2%)、10例关节炎(62.5%)、8例间质性肺病(50%)、5例皮肌炎样皮疹(31.2%)、3例发热(18.8%)、2例雷诺现象(12.5%)、2例技工手(12.5%),3例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和1例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血清平均CK为3 054±2 058(470 ~5 222)U/L.所有患者抗Jo-1抗体阳性,合并出现的抗体包括1例抗Mi-2抗体、5例抗Ro-52抗体、5例抗核抗体.4/5例患者行肌电图检查呈肌源性损害特点.肌肉病理表现包括14例(87.5%)肌束衣水肿、断裂、炎细胞浸润.13例萎缩肌纤维,其中7例(43.8%)主要位于束周区域.8例肌纤维坏死,其中4例(25%)主要位于束周区域.11例出现再生肌纤维,其中5例(31.2%)主要位于束周区域.CD8阳性的T-淋巴细胞、CD20阳性的B-淋巴细胞、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不同程度浸润,多数位于肌束衣.MHC-Ⅰ在肌纤维膜不同程度表达,其中7例(43.8%)束周肌纤维胞质阳性表达.7例(43.8%)束周肌纤维膜补体沉积,2例(12.5%)束周毛细血管补体沉积.结论 本组Jo-1综合征患者的主要表现是肌无力、关节炎和间质性肺病,可以合并皮肌炎样皮疹、发热、雷诺现象、技工手.肌束衣水肿、断裂伴随炎细胞浸润常见.部分患者可出现束周肌纤维病变.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酰胺质子转移成像信号的初步应用
目的 将磁共振(MR)酰胺质子转移(APT)成像技术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评价其主要参数在3.5 ppm的磁化转移比率的不对称性[MTRasym(3.5 ppm)]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5年3-11月来北京医院急诊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参与本项研究,终有18例患者入组,其中男14例、女4例,平均年龄72岁,年龄范围52 ~92岁,病发时间≤24 h,其中2例≤6 h.所有患者均在3.0TMR下接受颅脑MR扫描.除常规脑卒中扫描协议外,患者加扫APT序列(饱和时间0.8s,饱和强度2 μT).APT加权(APTW)图通过计算MTRasym(3.5 ppm)形成,直观评价患者APTW,扩散加权成像(DWI)及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上信号表现.应用Shapiro-Wilk检验样本整体、缺血梗死区以及正常表现白质区(NAWM)的MTRasym(3.5 ppm)值的分布,并使用趋势P-P图对分布的满意度进行评价.使用配对t检验及两样本t检验分别分析患者急性缺血梗死区与其对侧正常表现白质区MTRasym(3.5 ppm)的差异.结果 (1) 18例患者缺血梗死区DWI及FLAIR上均表现为高信号,APT加权图上13例患者梗死区表现为APT效应减低,而5例则表现为等APT效应;NAWM区域,14例为等APT效应,4例APT效应减低.(2)样本整体(W=0.964,P=0.288)、缺血梗死区(W=0.962,P=0.645)及NAWM(W=0.929,P=0.187)的MTRasym(3.5 ppm)值符合正态分布;趋势P-P图所示样本中部分数据的正态偏差值的绝对值>0.06.(3)患者缺血梗死区的MTRasym(3.5 ppm)(-0.035%±1.020%)显著低于对侧NAWM (0.386%±0.790%)(t=-2.273,P =0.036);缺血梗死区与NAWM的两样本分组比较中,两者MTRasym(3.5 pp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6,P=0.175).结论 MTRasym(3.5 ppm)能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评价,并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行走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及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将符合入选标准的5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层后,应用Minimize计算机软件按2∶1∶1随机分为四通道FES组(n=29)、单通道FES组(n=15)、安慰电刺激组(n=14).3组患者常规治疗相同,四通道组给予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四通道FES治疗,单通道组给予单通道FES治疗,安慰电刺激组电刺激治疗与四通道组相同,但治疗时无电流输出.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3周.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接受下列评定:Fugl-Meyer运动评定中的下肢部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速度、表面肌电图检测步行中下肢主动肌/拮抗肌协同收缩率(CI)、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 治疗3周后,四通道组FMA、BBS、10 m步行速度分别由治疗前(23.0±2.2)、(31±71)和(0.23±0.10)分提高至(28.4±1.5)、(42±6)和(0.43±0.09)分;单通道组分别由治疗前(21.9±3.4)、(31±6)和(0.24±0.09)分提高至(26.6±1.8)、(38±5)和(0.34±0.08)分,安慰电刺激组分别由治疗前(23.6±3.0)、(33±5)和(0.25±0.09)分提高至(26.0±2.4)、(36±4)和(0.29±0.08)分,3组患者的FMA、BBS、10 m步行速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四通道组评分明显高于单通道组和安慰电刺激组(P<0.05).3组的MBI评分也明显提高,但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表面肌电图检测发现,3组患者患侧股四头肌/腘绳肌的CI均明显下降,与单通道组和安慰电刺激组比较,四通道组的CI下降幅度尤为明显(P<0.05).结论 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的行走功能.
-
绝经早期妇女不同药物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绝经早期不同药物治疗对妇女绝经症状、生活质量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为随机、开放、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08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绝经早期妇女,共143例.将143例妇女随机分为5组:结合雌激素(CEE)+醋酸甲羟孕酮片(MPA)组30例,戊酸雌二醇(E2V)+MPA组27例,E2V+黄体酮胶丸(P)组29例,坤泰胶囊组30例,升麻提取物希明婷组27例.激素治疗组服用12个周期,坤泰胶囊组及升麻提取物组服用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6、9及12个月评估入组患者的绝经症状(KMI)及绝经期生活质量(MENQOL),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评估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的血清学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FBG)及空腹胰岛素(FI).结果 (1)KMI:治疗后各个药物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E+ MPA组低(13±1),治疗后各测量时间点均比治疗前低(P<0.01).(2) MENQOL:治疗后各个药物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E+ MPA组低(84 ±3),其次为坤泰组(85±3),治疗后各测量时间点均比治疗前低(P<0.01).(3)心血管危险因素指标变化:CEE+ MPA组FBG用药后比用药前降低(P <0.05);E2V+ MPA组TC、LDL、FI用药后比用药前降低(P <0.05);E2V+P组FBG与FI用药后比用药前降低(P<0.05).结论 激素补充治疗与植物药、中成药均可有效改善绝经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预防心血管危险因素,均可为绝经早期,深受绝经症状困扰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
基于立体定向脑电图皮质电刺激技术的岛叶及岛盖脑功能定位研究
目的 利用立体定向脑电图皮质电刺激研究对岛叶及岛盖的功能解剖进行定位,帮助定位其癫痫发作的症状产生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8月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行癫痫术前评估,并有SEEG电极触点在岛叶及岛盖的20例患者的皮质质电刺激资料,将电极置入后头颅CT与术前MRI图像进行融合及三维重建,再与拔除电极之后MRI所示的穿刺轨迹比对,对电极触点进行精确定位.在相邻电极触点进行双相方波刺激,刺激频率为50 Hz,波宽0.3 ms,根据刺激皮质部位的不同,刺激强度从0.2 ~3 mA调节.刺激时间为5 s.岛叶按解剖分为前短回、中短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后长回及岛极.岛盖按解剖分为眶盖、额盖、中央前盖、中央盖、顶盖及颞盖(包括颞横回).结果 20例患者中,位于岛叶的电极触点数为106个,电刺激有反应数为51个,反应率为48.11%,岛盖触点数418个,电刺激有反应数为132个,反应率为31.58%.将电刺激反应的症状分为躯体感觉、疼痛、听觉、口咽部症状、言语障碍、植物神经症状及其他不能分类的症状.躯体感觉主要见于顶盖及岛中央后回,岛极、眶盖及额盖并不出现,疼痛觉分布较为分散,听觉只见于颞盖(颞横回)及后长回,口咽部症状只见于中央盖,言语障碍只见于中央前盖、额盖及颞盖,植物神经症状主要见于岛极和中短回.结论 立体定向脑电图皮质电刺激诱发出的岛叶及岛盖症状分布的特异性,有助于对岛叶及岛盖解剖及生理功能的理解,有助于评价各个岛回及岛盖在癫痫症状产生或相关致痫网络中的作用.另外,对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中岛叶及岛盖SEEG电极的置入策略具有重要价值.
-
机器人二尖瓣成形术术后7年随访结果分析
目的 总结机器人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经验和长期随访结果,对机器人二尖瓣成形术的远期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方法 2007年1月至2014年9月共110例患者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达芬奇机器人微创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患者年龄14 ~65(45±12)岁,男女比例2.3∶1,95.5%(105/110)被诊断为二尖瓣反流,4.5%(5/110)为二尖瓣狭窄,大部分患者(63.3%)采用三角或四边切除方式进行成形.术中共植入成形环93例,成形环植入的方法有:镍钛U形夹(58.1%,54/93)、连续缝合(31.2%,29/93)以及Cor-KnotTM缝合装置(10.8%,10/93).收集临床数据,在术后定期进行心脏超声复查,随访长持续时间为术后7年.结果 研究过程中,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外科医师完成,1例中途改为正中开胸.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为70 ~ 152(121.0±34.3) r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7 ~ 122(82.6 ±25.3)min.术后2例(1.82%)发生卒中,3例(2.73%)患者需进行二次手术.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50个月(1个月~7年),94.5% (104/110)的患者未进行二次手术.结论 机器人二尖瓣成形术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并有良好的远期效果.
-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动物模型及其脑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
目的 研究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估,观察不同脑区星形胶质细胞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方法 将1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CON组,n=6),糖尿病组(DM组,n=6),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组(DD组,n=6).DM组和DD组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64 mg/kg诱导糖尿病,CON组大鼠予等量枸橼酸缓冲液.在此基础上,DD组采用28 d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CUMS)方法制备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大鼠模型.随后,利用开野实验(Open-field)及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行为学变化,验证模型是否成功.取材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脑额叶、海马及下丘脑GFAP的表达.结果 DM组及DD组大鼠进食及饮水量增加,消瘦,毛色晦暗,DD组大鼠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二便增多.DM及DD组大鼠在应激前后均始终保持高水平随机血糖(>33.3 mol/L).CUMS处理后第0、14和28天,与CON组相比[(245±14)、(276±21)、(314±25)g],DM组[(176±10)、(161±8)、(160±13)g]及DD组[(176±11)、(157±8)、(154±12)g]大鼠体质量于应激后明显下降(均P<0.01).在28d CUMS处理后,Open-field实验显示DD组大鼠总路程、活动时间及活动次数[(4.1±3.1)、(115±73)、(26±13)]均明显少于CON组[(9.3±3.2)、(200±53)、(40±11),P<0.05];在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中,DD组及DM组大鼠站台穿越次数[(0.5±0.5)、(0.5±0.6)]均明显少于CON组大鼠[(2.6±2.2),P<0.05].大鼠额叶、海马CA1区及下丘脑GFAP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MOD),DD组[(0.18±0.03)、(0.19±0.02)、(0.21±0.02)]明显低于DM组[(0.26±0.03)、(0.27±0.03)、(0.30±0.04),P<0.01],而明显高于CON组[(0.13±0.04)、(0.15±0.02)、(0.16±0.03),P<0.05或P<0.01].结论 利用一次性腹腔注射STZ联合28 d适当的CUMS方法可成功建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大鼠模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大鼠额叶、海马及下丘脑星形胶质细胞内GFAP表达情况与糖尿病及正常大鼠均有显著差异,这有助于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
-
自噬在胶质母细胞瘤治疗中作用
胶质母细胞瘤又称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是胶质细胞瘤中恶性程度高的类型,也是神经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成人原发颅内恶性肿瘤的一半.GBM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中位生存期仅15个月左右,5年生存率<10%[1].自噬(autophagy)是一种在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现象,通过自噬可以使自身的细胞器和细胞质进行讲解和再循环,从而维持细胞自我稳态,促进细胞生存[2].一直认为,放化疗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放化疗在促进细胞凋亡的同时,亦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保护性自噬,从而使细胞对放化疗产生抵抗,从而保证细胞存活,而通过抑制这种保护性自噬,可以增强放化疗的作用[3].然而,也有研究显示,放化疗亦可导致细胞自噬性死亡,是放化疗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另一种方式[4].现就自噬在GBM治疗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关键词: -
精准休克治疗:要重视重症超声导向的六步法休克评估流程
休克是细胞氧利用障碍导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是重症患者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之一[1].重症医学科(ICU)中大约有1/3的患者都会出现休克[2]休克治疗中关键的早期发现休克、明确休克的类型以及动态监测循环血流动力学信息反馈治疗.在休克治疗中,如果需要进一步血流动力学评估,首选超声心动图方法[3-4].而如何通过重症超声早期发现休克,鉴别休克类型和进行动态评估就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CCUSG)在前期的临床研究观察和重症超声临床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重症超声导向的六步法休克评估流程,其核心内涵是按照血液流体动力学的规律,沿着下腔静脉、右心功能、左心收缩功能、左心舒张功能、动脉张力而进行.重症超声导向的六步法评估流程应用于休克患者管理的价值在于可以简单快捷评估患者的流量状态、前负荷及容量反应性,心脏功能,外周血管阻力,组织灌注等全方位的血流动力学信息,精准指导临床治疗[5].现就精准休克治疗,如何进行重症超声导向的六步法休克评估流程进行解析.
关键词: -
血浆B型脑利钠肽联合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对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
目的 探讨血浆B型脑利钠肽(BNP)和二尖瓣舒张早期峰流速/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比率(E/E')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脓毒症休克患者127例,采集患者临床、实验室和生存数据,入ICU 6 h内进行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E/E',并留取血标本测定血浆BNP浓度.结果 脓毒症休克患者年龄(59.9±17.3)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为(16.8±5.8),95例(78.4%)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其中,28 d和60d病死率分别为36.3%和42.3%.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示,年龄、冠心病、血肌酐、血乳酸、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E/E'和APACHEⅡ评分与病死预后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示,血乳酸、BNP(x2=9.4,P=0.002)、E/E'(x2 =4.89,P=0.02)和APACHEⅡ评分(x2=10.6,P=0.001)是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60d病死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BNP和E/E'预测60 d病死佳切点分别为338.8 pg/ml和10.8,ROC下面积分别为0.89(敏感度:83.7%;特异度:81.4%)和0.83(敏感度:76.7%;特异度:72.9%).此外,在BNP和临床因素预测脓毒症休克死亡的基础上,E/E'能提供独立额外地预测其60d病死价值(x2=59.3比47.8,P <0.001).结论 血浆BNP和E/E'是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血浆BNP和E/E'指标能更加准确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生存预后进行危险分层.
-
采用床旁超声波对重症患者鼻肠管快速定位方法的观察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快速定位重症患者鼻肠管位置的方法.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EICU)符合指征的重症患者70例.以床旁盲插法置入鼻肠管,应用床旁B超定位,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及肠系膜上动脉、上静脉之间(可见血管征)探查鼻肠管,并与常规听诊、抽吸液观察定位方法比较,以X线及CT为金标准,评价床旁B超定位新方法的效能.比较常规法、床旁超声方法行鼻饲管定位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比较床旁超声血管征法和常规听诊法、抽吸观察法进行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结果 70例重症患者经CT确认鼻肠管胃内异位4例(异位率5.7%).听诊法和抽吸液观察法的敏感度分别为78.6%、72.7%,特异度分别为25.0%、75.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5%、97.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14.2%,准确度分别为75.2%、72.0%.床旁B超血管征方法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准确度达100%,除阳性预测值外,其余明显高于常规听诊法及抽吸液观察法(P<0.05).结论 应用床旁超声血管征法确定EICU重症患者的鼻肠管管位置较传统定位法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而且该方法简单、快速、无辐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外科重症腹腔感染患者使用米卡芬净与卡泊芬净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对严重腹腔感染的外科危重症患者使用米卡芬净和卡泊芬净进行抗真菌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5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因严重腹腔感染且合并腹腔念珠菌感染(IAC)高危因素而采用棘白菌素进行经验性治疗的患者共47例.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IAC高危因素、腹腔感染特点、抗真菌治疗、腹腔感染其他相关治疗及预后相关信息在米卡芬净组和卡泊芬净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47例患者APACHEⅡ评分(19.0±7.7)分,IAC确诊率为23.4%.按接受的棘白菌素类别分为米卡芬净组(26例)和卡泊芬净组(21例),棘白菌素的治疗时间为10(5,13)d.米卡芬净组和卡泊芬净组患者在基本信息、IAC高危因素、腹腔感染特点和腹腔感染其他相关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SOFA评分、体温及消化道外真菌定植方面均有显著性改善,仅有治疗前后白细胞下降情况两组不同[分别为米卡芬净组(12.5±5.4) 109/L比(9.8±4.3) 109/L,P=0.013;卡泊芬净组(12.9±5.4) 109/L比(10.4±4.7)109/L,P=0.134].两组间消化道功能改善情况、突破念珠菌感染发生率、新发器官衰竭发生率、30 d死亡率、ICU停留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因为严重不良反应而停药的患者.结论 严重腹腔感染且同时具有IAC特异性高危因素的患者,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进行此类患者的经验性治疗可能是有效的,米卡芬净和卡泊芬净进行严重腹腔感染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当.
-
罗格列酮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ROSI)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96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术(CLP)制作脓毒症大鼠急性肾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盲肠结扎穿刺加ROSI给药组(CLP+ ROSI组)、盲肠结扎穿刺组(CLP组)、假手术加ROSI给药组(Sham+ ROSI组)、假手术组(Sham组),各组分别在术后0、6、12、24 h各取6只大鼠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并应用H&E染色检测肾脏组织病理改变,检测肾脏组织的髓过氧化物酶活性(MPO),免疫印迹测定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PPARs)及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凋亡相关蛋白在肾脏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2、24 h CLP+ ROSI组MPO升高的水平较CLP组有明显减少[(4.07±0.16)比(4.62±0.08);P12=0.01,P24=0.006],6、12、24 h CLP组与Sham组之间肾脏组织MPO浓度比较有明显升高[(4.62±0.08)比(1.30±0.06);P6 =0.00,P12 =0.00,P24 =0.00].6、12、24 h CLP+ ROSI组与Sham+ ROSI组之间肾脏组织MPO浓度比较有升高[(4.07±0.16)比(1.27±0.06);P6 =0.00,P12=0.00,P24=0.00].与Sham组和Sham+ ROSI组相比,CLP+ ROSI组、CLP组均出现大鼠脓毒症症状,以及器官功能障碍,而CLP+ ROSI组的大鼠症状及器官功能障碍程度较CLP组减轻.CLP组PPARγ及Bcl-2的表达较CLP+ ROSI组明显降低.结论 ROSI作为配体激活PPARγ,减轻了脓毒症时的炎症反应,减少肾脏细胞凋亡,改善了肾脏功能,减轻肾脏损伤,对大鼠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有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