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Virology 중화실험화림상병독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866/R
- 国内刊号: 段树学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拉米夫定治疗引起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变异的研究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 RFLP),研究拉米夫定治疗引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HBV DNA)变异.方法收集240例用拉米夫定治疗52~78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应用PCR RFLP方法扩增HBV 552,528两个基因位点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Nde Ⅰ,Nla Ⅲ酶切分析,同时测定HBV DNA含量,并用DNA序列分析测定3例患者HBV DNA P区基因序列(1例野毒株,1例M552V伴L528M变异,1例M552I变异).结果240例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52~78周后,51例血清HBV DNA出现YMDD变异,其中M552V变异38例,M552I变异13例,L528M和M552V同时变异26例,L528M和M552I同时变异1例.与定量PCR比较,可以测定YMDD变异的低含量为1×104 copies/ml HBV DNA序列分析结果与RLFP测定一致.结论PCR RLFP方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HBV DNA聚合酶变异的方法,可以用来筛查大量的血清标本,适宜作为临床用来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HBV变异的方法.
-
SARS冠状病毒全基因组cDNA芯片的研制以及人重组干扰素α2b抑制SARS病毒复制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在细胞水平上,利用研制的SARS病毒全基因组芯片技术探讨人重组干扰素α2b抑制SARS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方法根据已经发表的SARS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设计包括SARS病毒全基因组的各个可能编码区的PCR引物;将所有PCR产物用来制备SARS病毒的全基因组cDNA芯片.利用该芯片来探讨人重组干扰素α2b抑制SARS病毒复制的分子基础.结果通过PCR方法研制了SARS病毒全基因组的cDNA芯片,并说明cDNA芯片可以准确地检测SARS病毒各个基因的RNA水平.利用这一技术研究了干扰素抗SARS病毒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人重组干扰素α2b可以明显抑制SARS病毒复制过程中几乎所有病毒RNAs的转录,并呈现一定的剂量关系;并发现一个目前还没有确定功能的SARS病毒新基因,命名为U基因,转录早,转录水平高,对干扰素的抑制作用也很敏感;它可能在病毒的转录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SARS冠状病毒cDNA芯片可以用来研究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以及相关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的研究.本文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人干扰素α2b抑制SARS病毒复制的基因转录动态,并就干扰素α2b抑制SARS病毒的可能分子机制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
树鼩、熊猴感染人乙型肝炎病毒肝细胞内感染指征的研究
目的对树鼩、熊猴感染人乙型肝炎病毒(HHBV)后对肝细胞病变进行动态观察.方法10只成年树鼩,28只熊猴接种含人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后,定期肝活检,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对实验动物肝组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80%树鼩感染HHBV后,通过免疫组化在肝组织内可找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50%通过原位杂交可检测到HBV DNA.有25%熊猴的肝组织内可检测到HBsAg,但信号较弱,而肝组织内未发现HBV DNA.结论树鼩感染HHBV后,肝细胞内出现病理改变,适用于对人乙型肝炎的研究.
-
用重组汉坦病毒NP、GP检测急性期HFRS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G、IgM、IgA抗体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急性期IgA、IgG、IgM抗体的变化规律.方法使用套式RT-PCR检测此次病毒感染情况.用杆状病毒表达的汉坦病毒重组核蛋白(rNP)和糖蛋白(rGP)为抗原,使用ELISA方法检测了14例急性期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61份系列血清中的IgA、IgG、IgM抗体.结果14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中,11例患者的血清用RT-PCR检出家鼠型汉坦病毒核酸.几乎所有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早期即有IgA、IgM、IgG抗体的迅速升高,抗rNP抗体滴度明显高于rGP.3种抗rNP抗体中早期IgG上升趋势为显著,IgM与IgA次之,IgM与IgA上升趋势相近,但IgA的滴度明显高于IgM.抗rGP抗体中IgA变化显著,IgG次之.IgM发病2周内总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是发病1周内滴度上升趋势明显,而发病第2周内则呈下降趋势.其中1例RT-PCR阳性的患者,早期IgM未测出,IgA的滴度却较高.1例重度患者,抗糖蛋白IgG、IgM和IgA抗体滴度均低于其他患者,且整个急性期一直维持较低水平.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期IgA、IgG、IgM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抗糖蛋白和核蛋白抗体病患规律不同,检测IgM的同时检测IgA,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一起疑为杯状病毒腹泻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调查四川省广安市感染性腹泻暴发的流行情况,分析发病原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安区机关单位、居委会和农村进行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所采粪便标本进行常规检测和肠道致病菌培养,用PAGE、ELISA和RT-PCR方法进行腹泻病毒病原检测.结果在调查的4 567人中,发病942例,罹患率为20.63%,无死亡病例.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区(x2=22.29,P<0.005),5月10~25日为发病高峰.26份标本中,ELISA方法检出4份杯状病毒阳性,RT-PCR方法确认1例.结论本次感染性腹泻暴发流行的病原可能为杯状病毒.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病理及发病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病理学特征及临床治疗的病理学基础,并探讨SARS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光、电镜观察,对2例SARS系统尸检病例和4例多器官多部位穿刺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应用免疫组化标记并分析肺组织及免疫器官中各淋巴亚群的分布及数量变化;核酸原位杂交结合电镜观察,作SARS冠状病毒(SARS-CoV)在体病原学定位及定量检测.结果6例SARS肺组织均呈弥漫性肺泡上皮损伤,2例尸检肺组织呈急性间质性炎和区域性肺水肿,2例尸检和1例穿刺肺组织中肺泡腔内透明膜形成,1例尸检和2例穿刺肺组织呈脱屑性终末细支气管炎及肺泡炎,2例穿刺病例见早期肺纤维化及肺泡腔机化.SARS肺外器官,2例病程<12 d SARS病例免疫器官呈较广泛的出血坏死性炎,组织细胞及单核细胞样免疫母细胞反应性增生,骨髓组织内单核-粒细胞系统相对抑制,而4例病程>21 d SRAS病例脾脏中央动脉周围T淋巴细胞增生,骨髓像大致正常.体内SARS-CoV存在多种感染靶细胞和靶器官,其中肺脏为主要靶器官,支气管、肾、肾上腺、心肌、胃肠道、淋巴组织及睾丸等也为靶器官.肺组织内以CD8+细胞浸润为主,杂以少数CD4+细胞;淋巴结及脾脏中CD3+、CD4+、CD8+和CD20+淋巴细胞亚群呈不同程度减少及比例失衡,而CD57+、CD68+、S-100+、HLA-DR+细胞相对增加.结论SARS肺脏病变大致呈急性渗出性炎、脱屑性肺泡炎及终末细支气管炎和修复性增生3种病变型或期.SARS-CoV可致以肺脏为主要靶器官的多器官感染.SARS病例免疫器官存在淋巴细胞亚群的不同程度减少及比例失衡,但其损伤是可逆性的.SARS肺脏以细胞免疫反应为主,该免疫反应可能具有清除受感染细胞内SARS-CoV和诱发肺组织免疫损伤的双重作用.
-
人源腺病毒伴随病毒Ⅱ型单克隆抗体Fab段及其全抗体的研制
目的运用噬菌体表面表达技术,获得基因工程抗腺病毒伴随病毒抗体Fab、IgG.方法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的人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提取总RNA,逆转录c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人IgG Fab轻、重链基因,利用pComb3载体构建噬菌体抗体库.用纯化的腺病毒伴随病毒为固相抗原筛选抗体Fab段,并在E.coli中进行分泌性表达.通过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筛选和鉴定Fab抗体,并进行序列测定.然后将其重链和轻链基因克隆到全抗体表达载体pAC-L-Fc上,转染昆虫sf-9细胞,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系统实现全抗体的分泌型表达,免疫沉淀试验鉴定它的抗蛋白.结果分离到一株Fab克隆AAVs-31,腺病毒伴随病毒抗原和抗Fab抗体直接ELISA检测阳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呈阳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是一新的序列,所获得的基因为人源IgG Fab基因,由Gamma链和Kappa链组成.表达的全抗体ELISA反应、免疫荧光反应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均为阳性,免疫沉淀试验结果显示它结合病毒颗粒,不结合任一VP1、VP2、VP3单独衣鞘蛋白.结论用噬菌体表面表达技术首次获得了抗腺病毒伴随病毒Ⅱ型单克隆抗体Fab段,并在真核系统中表达了其全抗体,它们识别的可能是衣鞘蛋白组装时形成的表位.
-
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与促癌物TPA协同作用诱发人胚口腔细胞恶性转化研究
目的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HPVl6)与TPA(12-O-tetradecanog 1 phorbol-13-acetate)协同作用在scid小鼠体内诱发人胚口腔细胞的恶性转化.方法制备包装含有HPV 16 E6/E7基因的逆转录病毒,用此病毒感染人胚口腔粘膜,将组织块接种于scid小鼠右侧肩部皮下,共分为4组:实验组为感染病毒的口腔粘膜和TPA,共接种8只小鼠;病毒组为感染病毒的口腔粘膜,共接种6只小鼠;促癌组为正常口腔粘膜和TPA,共接种6只小鼠;对照组为正常口腔粘膜,共接种5只小鼠.于接种第3日起在左侧肩部皮下注射TPA,每周一次.观察16周后处死动物,对瘤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并作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PV 16 E6/E7基因.结果实验组成瘤率为7/8,其他3组成瘤率皆为0/6、0/6、0/5.实验组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生长活跃的纤维组织细胞瘤,在肿瘤组织中用PCR检测到HPV 16 E6/E7基因.结论口腔细胞在感染含有HPV 16 E6/E7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后,在TPA作用下可以发生恶性转化.
-
抗人巨细胞病毒中和性人源基因工程抗体的研究
目的研究抗人巨细胞病毒(HCMV)人源基因工程抗体.方法采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首先从HCMV感染者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提取RNA,逆转录后用特异性引物扩增轻、重链基因,然后插入噬菌体载体pComb3,构建噬菌体抗体库.使用纯化的HCMV病毒裂解物对噬菌体抗体库进行4轮富集,然后通过ELISA筛选阳性克隆,并对获得的克隆进行功能鉴定.结果克隆和表达了3株抗HCMV人源Fab抗体,经ELISA证明均具有抗原结合活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后通过病毒中和试验证明其中2株具有中和活性.结论获得2株抗HCMV人源Fab抗体,具有一定的中和活性,为下一步研究抗HCMV人源全抗体奠定了基础.
-
酵母表达的重组戊型肝炎病毒结构区ORF2蛋白的抗原性鉴定
目的对应用巴氏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制备的重组戊型肝炎病毒(HEV)结构区ORF2蛋白的抗原性进行鉴定.方法以原核细胞表达的重组HEV ORF2抗原作为对照,应用间接ELISA方法鉴定重组HEV ORF2蛋白在HEV IgM和IgG抗体检测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测定不同保存时间对抗原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比较了两种重组抗原与国外5株HEV ORF2单克隆抗体的反应特性.结果应用酵母抗原可检测到HEV抗体的低包被量为12.5 ng/ml,可检测到HEV IgM、IgG抗体的血清大稀释度皆为1:5 120.重组蛋白与其他类型肝炎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37℃加速试验证实重组蛋白4℃保存12个月可保持良好的抗原性.各株单克隆抗体与酵母表达的HEV ORF2蛋白有更好的反应性,其中4B2、2E2与酵母表达的HEV ORF2蛋白的反应性比与原核表达抗原的反应性分别高出125倍和25倍.结论应用巴氏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制备的重组HEV ORF2蛋白可能包含了更为广泛的构象依赖性抗原表位,具有良好抗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提示其可作为开发戊型肝炎诊断试剂的一个独具优势的候选抗原.
-
不同型别重组人干扰素在细胞培养上抗SARS病毒的研究
目的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α2b、α1b、β1b和ω1b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在人横纹肌瘤(Rda)细胞系培养上测定干扰素的抗SARS病毒活性.结果高度纯化的重组人干扰素α2b、α1b、β1b和ω1b在Rda细胞培养上抑制SARS病毒产生50%细胞病变(CPE)的小活性单位各为(160.5±129.5)IU/ml、(149.0±71.7)IU/ml、(69.5±61.5)IU/ml、(87.3±47.1)IU/ml或各为(0.6±0.5)ng/ml、(10.6±5.1)ng/ml、(3.5±3.1)ng/ml、(0.9±0.5)ng/ml.结论本研究中所用的重组人干扰素在细胞培养上均具有较好的抑制SARS病毒的活性.本研究就各型干扰素抗病毒敏感性的差异及干扰素预防SARS病毒感染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
人巨细胞病毒包涵体--病毒核酸和特异阶段表达抗原的产物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包涵体的组成及意义.方法采用显微切割技术结合PCR和Southern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催化信号扩增法,检测人巨细胞病毒的核酸和3种不同阶段表达的抗原.结果通过液压显微切割系统将组织中巨细胞病毒包涵体游离出来,PCR扩增出预期长度的DNA片段,Southern杂交证实为HCMV的核酸片段,催化信号扩增法检测结果显示包涵体主要表达立即早期和早期抗原DDG9/CCH2,而基质蛋白AAC10则为阴性.结论人巨细胞病毒包涵体的成分包含有病毒DNA和特异阶段表达的抗原产物.
-
广东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目的分离和鉴定引起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方法收集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各种临床标本,用狗肾传代细胞(MDCK)进行病原体分离,并运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用MDCK细胞从非典型性肺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病毒,用SARS病毒聚合酶基因的特异引物,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 RT-PCR),扩增出一个279 nt的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和目前已知的冠状病毒有39%~65%同源性,和来源于不同地区分离的SARS冠状病毒株(中国北京、香港、台湾和德国、意大利等)在同一个位置(第12个碱基)仅有一个碱基不同,由a→t.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显示,该病毒能够和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恢复期血清呈特异的抗体反应.结论这种新的冠状病毒是引起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且能够用MDCK细胞进行分离.
-
从人分离出两株甲型流感H9N2亚型毒株内部基因特性的研究
目的了解2株从人分离出的H9N2亚型毒株内部基因特性,并弄清其来源.方法用R-PCR扩增目的基因,用PGEM-T Vector(美国Promega公司),4℃过夜连接,重组质粒转入dH5α细菌,筛选阳性菌落,酶切鉴定,送六合通公司自动测序.然后进行进化树分析.结果2株测定毒株内部基因均为G9基因系,它们相互间除PA基因有差异外,其余5个基因均相同.结论2株测定毒株的基因组均为G9基因系,它们是由携带不同基因特性H9N2毒株的禽群分别直接感染人,而不是来自同一禽的H9N2亚型流感病毒.
-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胎鼠原代神经元细胞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感染胎鼠原代皮质神经元细胞模型.方法取孕14~16 d昆明小鼠皮质神经元进行细胞培养并感染HSV-Ⅰ.观察倒置光学显微镜下神经元形态变化,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二者的百分比.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观察正常及病毒感染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用特异性HSV-Ⅰ荧光抗体检测神经元受染情况,并利用MTT比色实验检测细胞活性.结果原代培养神经元数量、形态良好.用阿糖胞苷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生长后,神经元纯度较高.培养3 d时加入HSV-Ⅰ感染神经元,HSV-Ⅰ特异性免疫荧光反应阳性,受染神经元形态变化,活性降低.结论HSV-Ⅰ可直接感染原代培养神经元细胞,为进一步研究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较好的体外模型.
-
影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临床预后的早期预测因素研究
目的探寻影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临床预后的早期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例SARS死亡患者及40例治愈出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发病早期临床资料及转归情况,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早期预测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恶化患者与预后良好患者之间在年龄、合并慢性疾病、心肌酶、血氧指标、淋巴细胞计数5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高龄(P=0.009)及较低淋巴细胞计数(P=0.004)与临床恶化密切相关;Cox比例风险分析表明:在40例痊愈患者中淋巴细胞计数较低者(P=0.003)住院时间较长.结论高龄、淋巴细胞计数下降与临床恶化关系密切,可用于预测SARS患者的临床预后.
-
重型肝炎发病时相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研究
目的进一步探讨我国重型肝炎的发病时相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96例临床资料完整、有肝穿刺活检和(或)尸检材料的重型肝炎(SH)病例,其中急性重型肝炎(ASH)14例,亚急性重型肝炎(SSH)21例,慢性重型肝炎(CSH)161例,采用临床与病理观察相结合,辅以肝细胞与胆管细胞标志物(ALB、CK18和CK19)及Ⅰ、Ⅲ型胶原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各型SH的临床-病理发病时相及组织学特点.结果ASH、SSH和CSH的病理发病时相均值分别为(13.4±7.2)d、(77.4±69.3)d和(80.5±63.2)d,其中仅1例HBV性ASH病理发病时相为27 d,1例病原未明,SSH病理发病时相为12 d,小儿ASH和SSH病理发病时相较成人相对偏短.SH病理改变为:ASH呈一次性打击的大块性或亚大块性肝细胞坏死,窦壁网架不塌陷或少量非完全性塌陷,可出现胆管样或腺泡样肝细胞增生;SSH为多次打击引发的亚大块或杂以大块性肝细胞坏死,伴较大量小胆管及胆管样肝细胞增生,肝窦早期充血,中期塌陷,晚期闭塞,以Ⅲ型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增生;CSH则在慢性肝病背景下呈现ASH或SSH病变,病理上无特殊性.结论本组资料中ASH与SSH病理发病时相与中国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临床发病时相的划分基本吻合,但少数病例尤其是小儿SH病例有不符之处;ASH与SSH有其各自独特的病理学特征,而CSH为慢性肝病背景下前二型病变之一的再现,而非独特的病理类型.肝干细胞可能在ASH和SSH的再生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
新生儿TORCH感染的血清学检测与临床分析
目的对新生儿进行TORCH感染的血清学检查及临床表现分析.方法用ELASA法检测血清中TORCH(弓形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IgM.结果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共收治新生儿1 554例,其中48例为TORCH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率高占52.1%;风疹病毒感染占33.3%;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占14.6%.未发现弓形体抗体阳性的患儿.结论新生儿TORCH感染可造成多器官损伤,主要为听力异常、高胆红素血症和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损伤、心肌损伤、血小板减少、先天性心脏病.计划免疫、母亲孕期筛查、新生儿早期筛查、干预治疗非常重要.
-
凝血因子Ⅴ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凝血因子Ⅴ(Ⅴ因子)在重型肝炎预后因素中的作用及其在临床诊断标准中的意义.方法通过比浊法对58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了129例次V因子活性检测,并与同期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进行对比研究;以SPSS及SDAS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生重型肝炎时Ⅴ因子和PTA水平分别为15.3%±9.7%及23.5%±10.0%,随着病情的加重V因子或PTA水平逐渐降低,病死率均逐渐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0);死亡者Ⅴ因子及PTA水平逐步迅速降低,而存活者则逐渐升高.在病情加重或恢复时,PTA较Ⅴ因子先下降或先上升;在14例(24.14%)出现肝性脑病的患者中,10例(92.86%)在病程终末期出现,远晚于V因子水平下降的时间;通过分析可知,Ⅴ因子水平与PTA水平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812),临床测定值基本一致.结论Ⅴ因子水平可作为重型肝炎预后的一个重要预后因素,较PTA水平更为特异.因此,同时测定PTA及Ⅴ因子水平,可以更早地、更准确地诊断重型肝炎;同时应加强重型肝炎患者Ⅴ因子的检测及重视V因子在作为肝衰竭患者行肝移植术时的主要筛选指标的研究.
-
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目的探讨多种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其不同时期内机体微循环的变化.方法检测82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肝功能、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DNA、输血传播病毒(TTV)DNA,并做出相关分析.结果乙型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明显升高(P<0.05),乙肝HBV DNA与血液流变学指标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失代偿期组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明显降低(P<0.05);代偿期组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升高(P<0.05);TTV阳性组与正常对照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乙肝患者体内有微循环障碍,肝硬化患者代偿期机体内呈高凝状态,失代偿期呈低凝状态.TTV阳性患者体内有微循环障碍,TTV对机体有一定的致病作用.血液流变学应作为肝病患者检查的指标.血液流变学与HBV DNA是肝病检查中相对独立的指标.
-
HBV核心与前S1融合蛋白疫苗对HBV转基因鼠的免疫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核心与前S1融合蛋白疫苗(HBV CS1)在HBV转基因小鼠中的免疫治疗效果.方法6只HBV转基因小鼠分成2组,在0周和3周时实验组小鼠腹腔内注射HBV CS1与免疫佐剂(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对照组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与磷酸盐缓冲液PBS.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转基因鼠脾淋巴细胞特异性增殖反应,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中的HBV DNA.结果实验组(1.99±0.35)转基因鼠脾细胞抗原特异性增殖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1.56±0.15);实验组第6周(3.58±0.80)与第9周(3.45±0.70)血清中HBsAg终点滴度与第0周(4.36±1.04)及第3周(4.81±0.98)以及同一时间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HBsAg终点滴度均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小鼠第6周(4.02±0.29)和第9周(3.58±0.17)血清中HBV DNA含量明显低于免疫前(5.55±0.88),而对照组各批血清无此差别.结论HBV CS1蛋白疫苗在HBV转基因小鼠中能诱导特异性免疫,并具有抑制HBV DNA复制和HBsAg表达的治疗效果.
-
发展中的新型病毒性疫苗
疫苗早已成为人类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其中病毒疫苗,对人类预防控制疾病的贡献尤其显著.比如曾经在全球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天花,依靠牛痘苗的广泛预防接种已经被彻底消灭;对儿童造成数以万计的麻痹症而至终生残疾的脊髓灰质炎病,依靠脊灰疫苗的大面积儿童接种已经接近消灭.疫苗生产技术,传统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将病毒大量培养出来,加入适量的灭活剂制成灭活疫苗(早是用动物或鸡胚培养病毒,60年代开始用体外细胞培养繁殖病毒).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研究进展
2002年11月以来我国广东省部分地区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AP),先后7个县/市发生病例,此后病例主要集中在广州市.自2003年3月份以来我国部分省市出现输入性病例.截止2003年6月21日,除台湾省外全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报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共报告5 326例,死亡347例.
-
螨类传播汉坦病毒的研究进展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在我国多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疫区分布广、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属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HV).在中国流行的有由黑线姬鼠携带传播的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和由褐家鼠携带传播的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HFRS病原体的多型性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构成HFRS复杂多变的流行特征.
-
EB病毒潜伏膜蛋白2的研究回顾
Epstein-Barr病毒(EBV)属于疱疹病毒科γ亚科,在人类中广泛传播.大多数EBV的初次感染是在患者幼儿时期,而且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终身携带病毒.EBV与越来越多的人类肿瘤相关,包括由于免疫抑制引起的免疫增生性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NPC、HD和多种T细胞淋巴瘤等疾病.
-
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的实验研究
-
输卵管妊娠妇女巨细胞病毒的感染
-
一种特异的EBER-1原位杂交探针检测石蜡组织中的EB病毒
-
在昆虫细胞表达汉坦病毒的核蛋白及其在血清检测中的初步应用
-
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
HBV-DNA定量与HBV-M检测的联合应用
-
北京医学病毒学分会换届改选及第一次委员会会议纪要
-
关于提高书写英文摘要质量的通知
-
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专科会员制实施办法
-
关于出示刊出论文获奖及获基金资助证明的通知
-
关于我刊启用新FAX并E-mail的通知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