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중화미생물학화면역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4-5101
  • 国内刊号: 11-230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海二路38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沈心亮
  • 类 别: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期刊荣誉:
  • 重组铜绿假单胞菌分泌蛋白PA3611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初步观察

    作者:陈思遐;邓凯丽;沈自燕;冯旰珠

    目的 探讨重组蛋白PA3611能否在体外使大鼠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方法 通过DNA合成、基因扩增、载体构建、诱导表达、纯化等过程制备重组蛋白PA3611;利用CCK-8法检测PA3611刺激对支气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镜下观察经PA3611作用后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运用Western blot法和qPCR法检测支气管上皮细胞细胞E-钙粘蛋白(E-CAD)与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水平.结果 DNA测序证实成功制备重组蛋白PA3611;重组蛋白PA3611刺激能抑制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增殖(P<0.05),诱导其细胞形态学发生EMT变化,抑制E-CAD表达及促进α-SMA的表达(P<0.05).结论 重组铜绿假单胞菌分泌蛋白PA3611可以诱导大鼠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EMT,其具体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 miR-155缺陷抑制小鼠表皮朗格汉斯细胞功能减轻皮肤炎症反应

    作者:张妍;宋翔;时立新

    目的 探讨小分子miR-155在小鼠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发生过程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方法 通过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小鼠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小鼠耳朵炎性变化并测量小鼠耳朵肿胀程度;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分析野生型(WT)和miR-155缺陷鼠(miR-155KO)表皮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LC)和γδT数量的变化;通过FCM分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以评价miR-155对LC成熟的影响;通过FCM检测吞噬Dextran-FITC的阳性细胞比例以评价miR-155对LC吞噬能力的影响;将LC和OTⅡ小鼠CD4+T共培养,并采用佛波酯(PMA)和ionomycine刺激及Golgi stop阻断,通过FCM检测CFSE分裂峰及IFN-γ和IL-17水平以分析LC刺激CD4+T增殖和分化的能力.结果 与WT小鼠相比,miR-155KO小鼠耳朵炎性程度和肿胀程度明显减轻;miR-155缺失不影响表皮LC和γδT细胞数量,但下调MHCⅡ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miR-155缺失不影响表皮LC的吞噬功能,但下调LC刺激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及IFN-γ和IL-17的表达水平.结论 在小鼠接触性皮炎发生过程中,miR-155缺陷能够下调表皮朗格汉斯细胞的功能,提示miR-155可能参与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

  •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通过IL-6下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reg

    作者:欧阳寻丽;袁博;李寒;汤亚微;魏晶;张彦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 FLS)异常活化是RA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募集其他炎性细胞等方式加重关节侵蚀破坏. 调节性T细胞( regulatory T cell, Treg)是具有免疫负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 我们推测FLS在RA炎症环境中分泌的炎症因子可能会影响RA患者外周血Treg的比例,本研究旨在阐明RA-FLS对Treg细胞是否具有免疫调控作用及可能的作用途径.

    关键词:
  • 普通小麦对OVA诱导小鼠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作者:金永龙;刘希光;肖文静;宋浩;崔银实;朴春姬

    目的 旨在探讨普通小麦(TA)对卵清蛋白(OVA)致敏小鼠过敏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25只BALB/c雌鼠随机分为对照组、OVA组、TA 100 mg/kg组、TA 200 mg/kg组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组,每组5只.将OVA 20μg与氢氧化铝1 mg溶解于100μl PBS溶液中,并向每只实验组小鼠腹腔内注射以致敏小鼠,而对照组小鼠腹腔内则注射100μl 0.9%生理盐水,饮用水饲养.首次致敏后2周,重复上述操作,并将不同浓度药物稀释于1%CMC溶液中继续饲养,饲养过程中记录每只小鼠的过敏症状与行为评分.首次致敏后12 d对照组、实验组小鼠外耳皮下分别注射20μl 0.9%生理盐水与OVA溶液,6 h、24 h测量每只小鼠外耳厚度,24 h后剪取各组小鼠外耳组织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观察过敏症状.首次致敏后6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经腹主动脉采集的血液经离心、取上清后,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IgE、IgG1、TNF-α、IL-4及抗OVA IgE、IgG1了解各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取出的脾脏组织提取其淋巴细胞后接种于培养皿,以不同的药物刺激后利用ELISA检测Th1细胞因子(IFN-γ、IL-12)及Th2细胞因子(IL-4、IL-5、IL-13),利用RT-PCR检测脾淋巴细胞中IFN-γ、IL-4、IL-5、IL-12及IL-13的表达情况.结果 OVA组小鼠的过敏症状行为评分与外耳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其与TA呈剂量依赖性降低,组织病理学结果也证实了上述结果.ELISA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血浆中IgE、IgG1、IL-4及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其水平与TA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尤其是IgE、TNF-α在TA高浓度组显示出与DEX组相似的抑制效果.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Th1细胞因子(IFN-γ、IL-12)的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水平与TA未显示出剂量依赖性效应,而DEX组显示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组Th2细胞因子(IL-4、IL-5及IL-13)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组的IL-4、IL-5、IL-13表达均较OVA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在TA 100μg/ml组中其表达较OVA组分别降低了约60%、18%与20%,显示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TA可能通过选择性抑制Th2细胞因子(IL-4、IL-5、IL-13)及IgE、IgG,而未抑制Th1细胞因子(IFN-γ、IL-12),在保持体内免疫平衡的基础上有效降低过敏相关免疫应答,从而发挥抗过敏作用.本研究为新型抗过敏治疗药物(TA)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 中国汉族人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173G/C基因多态性与免疫相关性疾病易感性的关系:Meta分析

    作者:杜向荣;宋守君;薛海波;马蕾;袁厉兵

    目的 探讨在中国汉族人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173G/C基因多态性与免疫相关性疾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CNKI、PubMed、EMbase和WOS数据库,搜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英文文献,应用Revman 5.3及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我们终纳入9篇文献,其中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哮喘、贝赫切特综合征、伏格特-小柳-原田三氏综合征、成人斯蒂尔病、特应性皮炎等9种免疫相关性疾病.综合Meta分析显示MIF-173G/C与上述免疫相关性疾病之间存在相关性(隐性遗传模型:OR=1.92,95%CI:1.44~2.58;显性遗传模型:OR=1.44,95%CI:1.28~1.61;等位基因模型:OR=1.34,95%CI:1.22~1.34;纯合子模型:OR=1.98,95%CI:1.51~2.60;杂合子模型:OR=1.24,95%CI:1.11~1.40;P均<0.01).另外,以中国南、北方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北方人组中除杂合子模型外,隐性遗传模型(OR=2.03,95%CI:1.24~3.31)、显性遗传模型(OR=1.51,95%CI:1.24~1.83)、等位基因模型(OR=1.37,95%CI:1.22~1.54)以及纯合子模型(OR=2.08,95%CI:1.31~2.30)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南方组的5种遗传模型(隐性遗传模型:OR=1.88,95%CI:1.31~2.69;显性遗传模型:OR=1.40,95%CI:1.22~1.61;等位基因模型:OR=1.29,95%CI:1.10~1.52;纯合子模型:OR=1.93,95%CI:1.38~2.71;杂合子模型:RR=1.19,95%CI:1.08~1.31;P均<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IF-173G/C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人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病的易感基因.

  • 体外联合用药对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作者:张思琴;卢鸿;曹建明;徐春泉;张晓亚;郑相阔;董郭枫;周铁丽

    目的 评价黏菌素分别与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和磷霉素联用对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2014—2015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576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黏菌素对鲍曼不动杆菌小抑菌浓度(MIC),并采用菌谱分析法(PAPs)筛选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通过棋盘法设计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黏菌素分别与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和磷霉素联用及各自单用时对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值,并通过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评价联合抑菌效果.结果 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的576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未获得黏菌素耐药菌株.通过PAPs筛选共获得9株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黏菌素与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和磷霉素联用后对异质性耐药菌株的MIC值较单用时均降低.其中,与美罗培南联用后对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联合抗菌活性表现为协同作用的占55.6%,相加作用占33.3%,无关作用占11.1%,不存在拮抗作用;与左氧氟沙星联用后对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联合抗菌活性表现为协同作用的占55.6%,相加作用占22.2%,无关作用占22.2%,不存在拮抗作用;与磷霉素联用后对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联合抗菌活性表现为协同作用的占77.8%,相加作用占22.2%,不存在无关和拮抗作用.结论 黏菌素与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或磷霉素联用对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与美罗培南或左氧氟沙星联用的抗菌活性较少表现为无关作用,均无拮抗作用.

  • 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夫西地酸的耐药性检测及分子特征研究

    作者:陈舒影;陈筑;刘莉;林纯婵;金晔;郝志浩;余方友

    目的 调查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夫西地酸的耐药情况并对其进行相关分子特征的研究.方法 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0月—2016年3月间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共1333株,用K-B法筛选耐夫西地酸菌株,并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夫西地酸的小抑菌浓度(MIC值).PCR法检测耐药基因fusB、fusC、fusD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基因(spa基因),同时用测序方法对fusB、fusC、fusD阴性的耐药菌株进行fusA基因突变检测.PCR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管家基因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 133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检出52株对夫西地酸耐药,占3.90%.2013—2016年的耐药率分别为:5.3%(7/132)、3.5%(20/571)、4.1%(21/510)、3.3%(4/120).夫西地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2、4、8、64和>64μg/ml分别占26.9%(14/52)、34.6%(18/52)、13.5%(7/52)、1.9%(1/52)、23.1%(12/52).52株夫西地酸耐药株中,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型共发现13种序列型(ST),其中以ST630为主,占50%(26/52),其次为ST5,占17.3%(9/52);spa分型共19种序列型,以t4549(11/52)、t2460(8/52)、t377(8/52)为主.52株耐夫西地酸的菌株中耐药基因总携带率为17.3%(9/52),其中fusB基因阳性菌株共7株,fusD阳性株共2株,未检测到fusC阳性菌株.另外,本研究中共检出11株fusA基因突变菌株,占21.2%,且MIC值均>64μg/ml,分子分型以ST5-t2460为主.结论 夫西地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且保持相对稳定的耐药趋势.对夫西地酸高水平耐药的机制与fusA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 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机制研究

    作者:林婕;侯渊博;卢鸿;曹建明;陈栎江;孙瑶;周铁丽

    目的 探讨肺炎克雷伯菌对多黏菌素的耐药机制.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3株多黏菌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FK1149、FK1920和FK1934)和3株体外诱导多黏菌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FK660R、FK713R和FK729R),通过PCR检测多黏菌素耐药相关基因,包括pmrAB、phoPQ、mgrB、crrAB、mcr-1和mcr-2;采用PROVEAN平台预测耐药相关蛋白质的生物功能改变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mrH、pmrC、mgrB和pho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SDS-PAGE银染试验检测3株临床分离的多黏菌素耐药菌株中是否存在脂多糖(LPS)缺失现象;同时通过接合转移试验检测是否存在耐药性转移的可移动性元件.结果 本研究检测到多黏菌素耐药株中存在PmrA(G53V)、PmrB(T157P和R256G)、MgrB(F44C)和CrrB(E189K)等多种有义突变,在FK713R和FK729R中分别检测到ISkpn14和IS5-like插入序列;所有耐药菌株中均未检测到mcr基因;与对照菌株相比,所有临床多黏菌素耐药菌株和诱导多黏菌素耐药菌株中pmrH和pmrC基因的表达量均增加,phoP和mgrB的表达水平也发生了变化;临床耐药株FK1149中存在LPS部分缺失.结论 本研究中,pmrAB或mgrB基因突变引起的LPS修饰是肺炎克雷伯菌对多黏菌素耐药的主要机制;首次在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检测到可能与多黏菌素耐药相关的PmrA(G53V)、MgrB(F44C)和CrrB(E189K)突变.

  • 大蜡螟感染模型在肺炎克雷伯菌毒力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汤怡颖;胡仁静

    目的 评价肝脓肿相关肺炎克雷伯菌的大蜡螟感染模型,建立肺炎克雷伯菌毒力检测的新方法.方法 收集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分离肝脓肿相关肺炎克雷伯菌12株,痰液、尿液中分离的20株肺炎克雷伯菌作为经典非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经典组);所有菌株进行黏液丝试验,PCR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常见的高毒力的荚膜血清型(K1、K2、K5、K16、K20、K54、K57),大蜡螟毒力试验测定同一时间段不同血清荚膜型的80%致死量(80%lethal dose,LD80)以及在同一浓度下达到80%幼虫死亡的时间(80%lethal time,LT80).结果 肝脓肿组荚膜血清型主要为K1、K2、K5、K20、K57,分别占41.7%(5/12)、8.3%(1/12)、8.3%(1/12)、8.3%(1/12)、33.4%(4/12);经典组未检出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肝脓肿组黏液丝试验阳性率为75%(9/12),经典组的黏液丝试验的阳性率为10%(2/20).大蜡螟毒力试验显示在浓度为1×105 CFU/ml至1×108 CFU/ml时,不同的菌株对大蜡螟幼虫的致死率呈现浓度依赖性,接种12 h后,K1、K57组的死亡幼虫数量显著高于K2、K5、K20组及经典组;接种96 h肝脓肿组的LD80分别为:1×106 CFU/ml(K1、K57);1×107 CFU/ml(K2、K5、K20).结论 我院分离的肝脓肿相关肺炎克雷伯菌均为高毒力菌株,大蜡螟模型菌液接种后12 h可进行肺炎克雷伯菌毒力的检测.

  •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临床免疫原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聂建辉;王佑春;黄维金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常见的经性传播的病毒感染,该病毒的持续感染可以引起宫颈、肛门等部位的癌症,目前已有3种上市疫苗可以预防HPV感染及由其导致的疾病.HPV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是其发挥保护作用的基础,HPV疫苗临床免疫原性评价至关重要,为疫苗免疫持久性研究、小年龄组免疫桥接、不同免疫程序比较等方面提供了数据支持.但目前尚无统一的临床免疫原性评价方法,不同疫苗临床试验免疫原性数据可比性较差,亟待建立与疫苗保护相关性较高的高通量免疫原性评价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标准物质,在不同实验室完成方法转移和验证,实现检测结果的可比性,推动HPV预防性疫苗的研发和评价工作.

  • 16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中和表位及型内变异分析

    作者:宁婷婷;聂建辉;黄维金;王佑春

    世界范围内,宫颈癌是妇女第二位高发肿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引发宫颈癌的主要原因,在所有高危型HPV中,HPV16流行广泛.HPV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L1)可以自组装成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其形态及抗原性与天然病毒类似,可以刺激机体产生高效价保护性中和抗体.中和表位是HPV VLPs疫苗的结构基础,疫苗的效力主要取决于中和表位的完整性.目前基于中和单抗的HPV16表位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随着免疫压力的增加,HPV16的型内变异株越来越多.1204条HPV16 L1氨基酸序列构建的进化树可以分为4个进化分支.同时,将其与114K参考序列相比,共挑选出8个"高频突变位点",6个"特有突变位点"和20个"表位相关位点".HPV诱导的中和抗体绝大多数都是型特异性的,但同一型别内的HPV所诱导的中和抗体对型别内的所有L1变异株是否都能保护尚无定论.剖析HPV16型的抗原表位及型内变异情况对设计高效价、高覆盖率的预防性疫苗至关重要.

  • Toll样受体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在HBV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丽萍;黄俊;程计林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仍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HBV入侵机体后产生持续性感染涉及的免疫机制十分复杂,HBV在与宿主免疫系统的博弈中也进化出了一系列策略影响固有免疫效应,异常的固有免疫可能是导致病毒持续性感染的诱因之一.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被模式识别受体(pathogens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进而启动固有免疫应答.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是PRRs家族的重要成员,TLRs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在与HBV相互作用并引起HBV感染相关的免疫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关系到病毒的早期清除和随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激活.本文就TLRs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与HBV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及基于TLRs免疫治疗策略的相关成果进行综述.

  • 2010—2016年丽水地区肺炎克雷伯菌blaKPC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黄建胜;丁卉;史杨;赵赟安;武蓉珍;赵志钢

    目的 分析丽水地区blaKPC基因分布特征,探讨肺炎克雷伯菌blaKPC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变迁规律.方法 收集丽水市中心医院2010—2016年从临床分离的所有非重复产KPC菌株,以梅里埃VITEK 2 Compact系统鉴定菌种,MLST法分析菌株ST型,复制起始子分析法鉴定质粒类型,PCR法扩增检测转座子结构,并以二代测序技术测定质粒DNA序列进而验证blaKPC基因定位,后从菌株、质粒、转座子三个水平分析本地区blaKPC基因的流行规律.结果 共收集blaKPC基因阳性菌株125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11株,占88.8%,且以ST11型为主(103株).肺炎克雷伯菌中,IncF质粒阳性占48.6%,主要整合缺失型Tn1721/Tn4401嵌合体(48/54株);而未分型质粒占50.5%,主要整合野生型嵌合体(54/56株).其中,94.4%的IncF质粒阳性菌分离自2011—2014年,而后急剧减少;而76.8%的未分型质粒阳性菌分离自2014—2016年,且逐年上升.结论 ST11型肺炎克雷伯菌是丽水地区blaKPC基因的主要宿主,且携带含缺失型嵌合体的IncF质粒和野生型嵌合体的未分型质粒的菌株在2014年前后交叉流行,现以后者为主.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