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중화미생물학화면역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4-5101
  • 国内刊号: 11-230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海二路38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沈心亮
  • 类 别: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期刊荣誉:
  • 人gp130结合分子与TLE1分子通过同源的Q结构域相互作用

    作者:刘飞;金伯泉;刘崟;李德敏;朱勇;欧阳为明;谢鑫

    目的确定人gp130结合分子(GAM)与transducin like enhancer of split 1 (TLE1)分子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及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以深入研究这两种分子的功能. 方法扩增编码GAM与TLE1分子不同结构域的cDNA,构建含有这些不同结构域的酵母双杂交载体,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分析和免疫共沉淀试验,研究这两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 DNA序列测定证实成功构建了含GAM与TLE1分子不同结构域的酵母双杂交载体,酵母双杂交分析表明GAM与TLE1分子通过氨基端的Q结构域相互结合,免疫共沉淀试验证实了这一发现. 结论证实GAM与TLE1分子通过氨基端的Q结构域相互结合.

  • 艾灸对小鼠巨噬细胞IL-12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云飞;赵粹英;洪娴;施征;马晓;张英英;王虹英

    为了验证IL-12在艾灸前后的变化及探讨IL-12在艾灸抑瘤中的作用,我们观察了艾灸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IL-12的诱生能力及IL-12的mRNA表达.

  • 细胞因子及抗-CD3单抗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活化作用

    作者:孙婧;陈红松;张毅;高燕;王松霞;李若冰;王宇

    探讨联合应用IFN-γ、IL-2及抗-CD3单抗对分离自健康供血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的诱导活化作用,并以单独应用IL-2作比较,分析了细胞活化的特征性标志.同时通过动态测定这些标志,认识了免疫细胞活化的动态过程.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树突状细胞摄取和提呈颗粒化抗原的能力与颗粒载体的大小相关

    作者:李杰;T.Fifis;彭军;徐从高

    目的研究体外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对2种不同大小bead-OVA复合物(0.04μm bead和1.0μm bead)的摄取及classⅠ途径抗原提呈能力. 方法以2 h骨髓粘附细胞为前体细胞,用GM-CSF(1 000U/ml)和IL-3(10ng/ml)培养5 d,观察细胞对FITC标记的2种bead-OVA复合物的摄取,PMA、amiloride、cytochalasin D对摄取的抑制,以及细胞摄取后表达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情况,同时用OVA表位特异性T细胞杂交瘤检测细胞摄取后通过classⅠ途径活化CTL应答的能力. 结果树突状细胞对1.0μm bead-OVA的摄取明显高于对0.04μm bead-OVA,前者被上述3种抑制剂显著抑制,后者仅对amiloride和PMA抑制作用敏感,CCD无明显抑制作用.与摄取结果相反,0.04μm bead-OVA较1.0μm bead-OVA诱导更强的CD8细胞免疫应答,表型分析显示,细胞摄取0.04μm bead后,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表达显著高于1.0μm的bead. 结论树突状细胞对2种bead的摄取能力和摄取机制不一样,0.04μm bead尽管摄取效率不如1.0μm bead,但通过classⅠ途径提呈抗原的效率显著高于后者.

  • 携耶尔森菌HPI大肠埃希菌的致泻性调查

    作者:潘劲草;孟冬梅;黄志成;孙建荣;施世锋;刘克洲

    HPI(high-pathogenicity island)为高致病力群耶尔森菌(包括鼠疫耶尔森菌、假结核耶尔森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生物群1B)中发现的一种毒力岛,介导铁载体耶尔森杆菌素(siderophore yersiniabactin)的生物合成和摄取,为菌株致小鼠死亡所必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许多大肠埃希菌分离菌株中先后也发现了此HPI[1,2],然而,目前尚不明了大肠埃希菌中检出的HPI是否与菌株的致病性有关.我们对分离自杭州各类人群的大肠埃希菌菌株,应用菌落原位杂交技术和PCR技术检测HPI的保守核心区中irp2基因,以期了解携HPI的大肠埃希菌菌株的流行状况,探讨HPI与大肠埃希菌菌株致泻性的关系.

  • 双歧杆菌脂磷壁酸激活巨噬细胞活性机制的研究

    作者:朱惠明;王立生;黄勋;王玉林;师瑞月;罗伟香;马晓东

    目的 从信号分子PKC和细胞内游离Ca2+([Ca2+]I)这一途径探索青春型双歧杆菌的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 LTA)激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机制,同时观察巨噬细胞之间缝隙连接通讯(GJIC)的变化。 方法 γ-32P ATP磷酸转移法测定巨噬细胞总PKC活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a2+]I浓度的变化;激光漂白后荧光恢复技术(FRAP)观察GJIC的状态。 结果 (1) LTA能明显提高巨噬细胞总PKC活性,呈剂量依赖性; (2) LTA可显著升高巨噬细胞[Ca2+]I的水平,并且EDTA和维拉帕米处理组、肝素和普鲁卡因处理组以及EDTA、维拉帕米、肝素和普鲁卡因处理组巨噬细胞内[Ca2+]I亦升高,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 巨噬细胞被LTA刺激后,其平均荧光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LTA可通过提高PKC活性,升高[Ca2+]I的水平以及增强GJIC的功能来激活巨噬细胞。

  • O139群霍乱弧菌染色体中整合两种CTXΦ前噬菌体基因组的多样性

    作者:陈爱平;阚飙;陈拱立;陈亢川;刘延清

    目的研究同时携带两种CTXΦ基因组的O139群霍乱弧菌中CTXΦ基因组的多样性. 方法 Southern blot检测分离自福建的部分O139霍乱弧菌菌株中ctxAB和zot基因的多态性,然后选取ctxAB和zot基因拷贝数差异较大的3株菌,扩增其调控抑制基因rstR基因片段,克隆并进行序列测定、分析. 结果此3株菌染色体zot杂交条带多于ctxAB 2~5条,提示1个菌株染色体上有编码ctxAB的CTXΦ以及不编码ctxAB的CTXΦ两种基因组.以保守区设计的引物扩增此3株菌的rstR区,均得到2条大小不同的条带,分别克隆后进行测序,经GenBank同源性检索,发现在此3个菌株染色体中分别有来自El Tor型的CTXETΦ与不编码ctxAB的nct-CTXO139Φ、来自加尔各答型的CTXcalcΦ与nct-CTXO139Φ、以及CTXETΦ与新报道的一种具有独特rstR序列的CTXΦ类基因组两两共存于1个菌株染色体上.这3个菌株还具有不同的16S核糖体基因杂交图谱. 结论不同rstR序列的CTXΦ基因组可以共存于1个菌株染色体中,提示CTXΦ家族进化过程中的复杂分化,CTXΦ家族在不同霍乱菌株间的出现及传递、在霍乱弧菌菌株的变异分化中具有相关性.

  •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1研究

    作者:吴勤动;朱玲玲;朱永良;石益海;钱可大

    采用ELISA法检测了205例慢性胃病患者血清sICAM-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sICAM-1)水平,收集因上消化道症状来本院作胃镜检查的慢性胃病患者205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5.43±12.24岁,男132例,女73例,诊断均经电子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5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09例,消化性溃疡42例.每例经尿素酶试验、14C-尿素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Hp) IgG抗体检测和血清sICAM-1检测.上述四项Hp检测至少两项阳性者判为Hp感染阳性.18例健康体检正常者血清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

  • 青春型双歧杆菌脂磷壁酸对巨噬细胞的免疫活性影响

    作者:王立生;朱惠明;潘令嘉;黄勋;张亚历;姜泊;周殿元

    双歧杆菌的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 LTA)有较强的免疫活性作用,能激活巨噬细胞以及增强单核细胞的呼吸暴发.作者观察了青春型双歧杆菌的LTA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后分泌的TNF-α活性以及IL-12、NO的含量,同时检测巨噬细胞的体外杀瘤活性,旨在探讨它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 福氏2a志贺菌磷酸烯醇丙酮酸盐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作者:杨朵;金奇;杨帆;朱俊萍;黄海蓉;楚雍烈;侯云德

    目的克隆福氏2a志贺菌301株染色体编码与代谢相关的酶类基因,分析结构特点并进行同源性比较,以期部分阐明其与大肠杆菌生化特性相似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方法鸟枪法随机克隆福氏2a志贺菌染色体DNA,经探针杂交和末端核苷酸序列测定筛选出带有磷酸烯醇丙铜酸盐合成酶(pps)完整基因的阳性克隆,利用exonuclease Ⅲ制备嵌套缺失体亚克隆,采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核苷酸序列. 结果福氏2a志贺菌301株pps基因(全长2 474bp)与大肠杆菌pps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8%和97.6%.编码区上游和下游存在较多变异.福氏2a志贺菌301株pps基因与GenBank中其它菌株pps基因的同源性均低于55%. 结论福氏2a志贺菌pps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大肠杆菌pps基因核酸序列高度同源.

  • 赖型钩端螺旋体及澳洲型钩端螺旋体的ompL1和flaB2抗原基因序列分析

    作者:王敏;戴保民

    目的 构建赖型钩端螺旋体017株及澳洲型钩端螺旋体607株外膜蛋白抗原基因ompL1和内鞭毛抗原基因flaB2的重组质粒,并分别对ompL1及flaB2基因进行序列分析。 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ompL1及flaB2,并将其分别克隆到pcDNA3.1/Myc-His(+)载体T7启动子下游,构建抗原基因表达质粒,进行序列测定分析。 结果 序列分析显示赖型钩体017株与澳洲型钩体607株的ompL1相同碱基949个(98.85%),碱基变异11个(1.15%);flaB2的相同碱基823个(96.94%),碱基变异26个(3.06%),呈很高的保守性。 结论 赖型钩体017株与澳洲型钩体607株的ompL1及flaB2分别具有高度同源性。

  • 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CAP60与荧光蛋白融合表达系统的构建

    作者:潘炜华;廖万清;顾菊林;霍克克

    荚膜是新生隐球菌的主要毒性因子,目前Chang等已克隆了4种荚膜基因:CAP59、CAP64、CAP60及CAP10.已知这4种基因对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形成都是必须的,缺失任何一个基因都会使新生隐球菌变成无荚膜表型.搞清荚膜形成的任何一个生理、生化机制都将在新生隐球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带来突破性的进展.我们建立荧光蛋白作为标记与荚膜基因CAP60融合表达,为进一步的研究创造条件.

  • 乙型肝炎病毒D基因型系统进化树分析

    作者:阎丽;侯金林;郭亚兵;林裕龙;骆抗先;牛贞玉

    目的研究HBV D基因型不同毒株全基因进化关系. 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克隆及核酸序列测定的方法,测定了1例中国人慢性无症状携带者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D基因型全基因序列.此D基因型毒株全基因序列GenBank Accession为AF280817,将GenBank中已发表的HBV D基因型30株的全序列进行了系统进化树分析. 结果中国株HBV D基因型与源于瑞典(Sweden)的4株HBV D基因型全基因的进化距离近;地中海地区及欧洲国家系HBV D基因型分布的优势地域,亚洲并非HBV D基因型分布的优势地域. 结论 HBV D基因型病毒株传入来源、迁移的方向不同以及病毒株在具有不同遗传和免疫特质的宿主中的长期选择是形成HBV D基因型病毒进化差异的原因.

  • 乙肝病毒核心启动子部分缺失对其活性及X蛋白转式激活作用的影响

    作者:彭劼;骆抗先;郭亚兵;侯金林;陈金军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20/21bp缺失(nt1 748/1 747~nt 1 767)的核心启动子(CP)的活性及CP部分缺失对X蛋白转式激活作用的影响. 方法将HBV CP nt 1 601~1 860区段克隆到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CAT3-Basic)上,构建重组pCAT3质粒(20d-pCAT3、21d-pCAT3、wt-pCAT3)转染HepG2细胞以检测CP活性.将wt-pCAT3与野毒株型或CP 20/21bp部分缺失的含1.2拷贝HBV全基因重组质粒(P3.8Ⅰ、20d-P3.8Ⅰ、21d-P3.8Ⅰ)共转染HepG2细胞以检测X蛋白的转式激活作用.ELISA方法检测CAT表达量. 结果 PCR扩增和双酶切初步筛选的克隆株,经测序终鉴定重组质粒克隆成功.重组pCAT3质粒转染HepG2细胞表明,CP缺失的重组表达载体(20d-pCAT3、21d-pCAT3)较野毒株型CP的重组表达载体(wt-pCAT3)产生的CAT量明显下降,均仅为后者的14.2%;共转染试验表明,wt-pCAT3 可被P3.8Ⅰ产生的完整X蛋白转式激活,而分别不能或仅能较弱地被共转染的20d-P3.8Ⅰ、21d-P3.8Ⅰ产生的截短的X蛋白所改变. 结论 HBV 20/21bp缺失的CP活性较野毒株型CP活性显著下降;CP20/21bp缺失株的X蛋白难以发挥转式激活作用.

  • 人源抗甲型肝炎病毒Fab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复性

    作者:于长明;宋宏彬;杜桂鑫;徐静;徐志凯;王海涛

    目前已有用于接触前预防的甲肝疫苗,但对于接触后预防,则多采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作被动免疫.血源性免疫球蛋白虽应用效果好,但可能被血源中难以检测的病原体污染;鼠源抗体易引起人抗鼠抗体反应.因此基因工程人源抗体有望成为接触后预防的首选制剂.本文在从噬菌体抗体库筛选的抗甲型肝炎病毒(HAV)人源抗体的基础上,选用大肠杆菌高效表达该抗体Fab,并对表达产物进行了复性.

  • 反式作用丁型肝炎病毒核酶体外切割活性的研究

    作者:潘光锦;韩金祥

    丁型肝炎病毒(HDV)在复制过程中,基因组RNA及复制产生的抗基因组RNA均具有自我裂解的活性--核酶(Ribozyme)活性.HDV核酶是在所发现的核酶类型中唯一在人体的细胞中具有天然裂解活性的核酶.通过对HDV核酶的研究,已经确定了85nt长度的核酶活性区,并且其二、三级结构也有了阐明.本文根据Anne T等人提出的HDV核酶自我裂解时的假结样(pseudoknot-like)二级结构,将85nt的HDV核酶从其J(1/2)连接处分成两段,一段作为核酶,一段作为底物,设计HDV核酶的反式作用形式;将反式作用HDV核酶的基因重组入载体.

  • 戊型肝炎病毒Ⅳ型的ORF3及ORF2蛋白的分片段表达、纯化及抗原性分析

    作者:王佑春;张华远;辜文洁;李卓;李振勇;王云龙;郝娃;蓝海云;林京香;Tim J Harrison;李河民

    目的 调查戊型肝炎病毒(HEV)Ⅳ型在北京地区的急性散发性肝炎中的分布。 方法采用RT-nPCR的方法检测300例急性散发性肝炎患者中HEV RNA,并对阳性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然后对其基因型进行分析。 结果 在300例急性散发性肝炎患者中PCR阳性为25例,测序证实25例PCR阳性者中,24例为HEV的基因序列;其中9例为HEVⅠ型,15例为HEVⅣ型,占HEV感染的62.5%(15/14)。 结论 在北京地区的部分急性散发性肝炎中HEVⅣ型感染占戊型肝炎的较大比例。

  • 猪戊肝病毒的克隆和部分序列分析

    作者:王佑春;张华远;蓝海云;辜文洁;林京香;吴星;李河民

    目的 研究乙肝病毒“a”决定簇129Leu变异株免疫原性低下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用野毒株质粒DNA(p3.8Ⅱ)及用p3.8Ⅱ组建的129Leu、129His、145Arg(分别称为p3.8Ⅱ 129L、p3.8Ⅱ 129H 、p3.8Ⅱ 145R)重组质粒DNA转染HepG2细胞,检测转染细胞上清HBsAg、HBeAg水平及胞内HBV复制情况。以重组质粒DNA免疫BALB/c及C57BL/6鼠,比较各重组质粒DNA免疫鼠后诱生的抗体水平及脾细胞特异性IFN-γ水平。对各重组质粒DNA表达S基因“a“决定簇作亲/疏水性分析。在134例HBs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中用PCR-SSCP筛选后测序方法,寻找“a”决定簇变异株。 结果p3.8Ⅱ 129L重组质粒免疫鼠血清的抗-HBs效价与脾细胞诱生的IFN-γ在2种品系鼠中均低于野毒型或p3.8Ⅱ 129H免疫鼠(P<0.05)。在134名HBs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仅有9/134(6.9%)出现“a”决定簇氨基酸变异,但其中1例为129Leu变异。 结论 129Leu变异株的T、B细胞免疫原性低下主要是由于该氨基酸变为亮氨酸所致,可能与该位点变为亮氨酸后疏水性增高有关。该变异株检出率虽然不高,但确实存在于慢性乙肝患者中。

  • 小柴胡汤对体外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的心肌细胞酶组织化学的影响

    作者:蒋丽敏;王雪峰;魏克伦;杜凤兰;李微;魏宏斌

    小柴胡汤由柴胡、人参、黄芩、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七位中药组成.小柴胡汤具有抗炎作用,能够调节T细胞亚群,影响心肌抗体的产生,有助于机体清除病毒.人参能诱导心肌细胞产生干扰素,提高心肌收缩力,并能改善细胞代谢.

  • 甲型肝炎病毒吕8株基因型的研究

    作者:毛群颖;张华远;万宗举;陈统球;史荔;褚嘉佑

    目的对甲型肝炎病毒吕8株第25代细胞适应株的部分基因序列作基因克隆分析. 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从细胞培养产物中克隆病毒并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 结果吕8株与HM175/7MK-5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高为98%/96%,基因型属于ⅠB 亚型. 结论吕8株与中国地区以前报道的大多数甲肝病毒株有较大差异,进一步证明了在中国除了ⅠA亚型外还存在其它基因型的甲肝流行.

  • 雷公藤多甙对哮喘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状态的调节作用

    作者:沈其昀;王利民;王健华;许以平;朱丽君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GTT)对哮喘患者的抗炎、平喘作用的机理. 方法选择60例过敏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GTT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可溶性IgE低亲和力受体(sCD23)含量,采用逆转录PCR检测IL-4 mRNA表达量,采用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检测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BRA). 结果哮喘患者上清液中IL-4、sIL-2R、sCD23含量、IL-4 mRNA表达量及BRA均显著增高,而IFN-γ含量显著减少.治疗组经GTT治疗后,上清液IL-4、sIL-2R、sCD23含量、IL-4 mRNA表达量及BRA均显著降低,而IFN-γ含量显著增高.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 结论 GTT能显著抑制哮喘患者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能纠正体内TH1和TH2细胞因子的失平衡状态,并能降低BRA.这可能是GTT抗炎、平喘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

  • 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HLA-DR基因频率

    作者:陈向东;谭淑珍;彭立人;朱章菱;孙倩美;刘敬忠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 NS)是肾小球疾病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其症状为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和低蛋白血症.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为了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尤其是DR抗原与本病的免疫遗传机制有否关联,以往的学者多采用血清学技术或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PCR-SSO)技术检测NS患者的HLA-DR基因频率.本研究利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检测成人原发NS患者的HLA-DR基因频率,试图发现与本病关系密切的HLA-DR等位基因,从免疫遗传学方面研究本病的发病机理.

  • T细胞受体库及细胞因子表达与胃癌进展及转移的关系

    作者:张筱茵;陈咏仪;刘泳;周希圣;樊代明

    目的了解在胃癌的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与机体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特征. 方法采用高敏感的放射性标记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胃癌病人癌组织、非癌性粘膜组织及外周血各细胞亚群中细胞因子及T细胞受体亚家族mRNA的表达. 结果进展期胃癌外周血CD8+ T细胞中的增殖性T细胞克隆数低于早期胃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病例外周血CD8+ T细胞和CD4+ T细胞中的增殖性T细胞克隆数较无转移组明显减少(P=0.00017、P=0.016).有淋巴结转移病例的癌组织,其CD8+ T细胞中IL-6、IL-8、TNF-α和CD4+ T细胞中IL-4 mRNA的水平(0.43±0.17、0.42±0.11、0.18±0.05、0.08±0.03)均较非癌性粘膜组织中的(0.08±0.02、0.17±0.05、0.08±0.03、0.01±0.00)增高(P=0.040、P=0.020、P=0.017、P=0.034);而无淋巴结转移病例的癌组织与非癌性粘膜组织中各细胞因子的表达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 结论胃癌病人T细胞受体库及细胞因子表达与胃癌进展及转移相关,进展期胃癌及发生转移的病例免疫系统受到抑制.

  • 疑似强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与B13抗原关联的分析

    作者:戴宇东;袁红;张益红;柯苑

    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AS)发病相关已得到公认.美国、加拿大、挪威和荷兰白种人的HLA-B60抗原可增加HLA-B27阳性个体的AS易感性[1].我们在对疑似AS患者检测HLA-B27抗原中,发现相当多的患者存在HLA-B27/B13抗原关联现象,结果如下.

  • 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彤;庄辉

    在自然界、某些工业生产环境(如发酵工业和废水处理)以及人和动物体内外,绝大多数细菌是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的表面,以生物膜(biofilm, BF)方式生长,而不是以浮游(planktonic) 方式生长.BF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BF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虽然人类第一次借助显微镜观察到的是人牙菌斑BF细菌,但多年来经典细菌学主要是研究浮游生长的细菌,而忽视了对BF细菌的研究[1,2].

  •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物的免疫原性研究

    作者:朱为;尹行;余生玲;毕慧;黄帼英;金铭;于宝珍;徐裕忠;曹婕;陈哲文;何祥昆

    目的制备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PS)结合物,观察其免疫原性. 方法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经溴化氰活化后共价接上己二酰肼手臂,在碳二亚胺催化下与精制破伤风类毒素(TT)偶联制备结合物.单独多糖、多糖结合物和TT按相同程序免疫NIH小鼠,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多糖抗体滴度和特异性及抗TT抗体滴度. 结果用上述实验方法制备的结合物具有多糖和蛋白质的抗原性,免疫小鼠可诱导高滴度的血清抗多糖IgG抗体,免疫2针后高滴度抗体至少持续存在3周.血清抗体可中和多糖.加强免疫提示有免疫记忆性.结合物还可诱导产生一定水平的TT抗体. 结论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到TT上可明显增强多糖在小鼠中的免疫原性,为制备结合疫苗并研究其对婴幼儿的免疫原性提供了实验基础.

  • BCG/恶性疟MSP-2、CSP多价疫苗免疫小鼠应答类型研究

    作者:张仁利;吴少庭;高世同;林敏;郑春福;陈雅棠;李富荣

    目的探讨恶性疟原虫FCC-1/HN株裂殖子表面蛋白-2 (MSP-2)和环子孢子蛋白(CSP)与BCG多价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应答的特性及抗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机制. 方法将重组pBCG/MSP-2和pBCG/CSP多价疫苗经皮下注射BALB/c小鼠,小鼠经多价疫苗免疫8周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脾脏T淋巴细胞的分化,并体外培养脾脏细胞,用夹心ELISA法测定IFN-γ和IL-2的产生;用血清学方法测定免疫鼠IgG抗体的动态变化,在体外测定抗体介导的抑制实验.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疫苗组CD4+和CD8+ T淋巴细胞有显著性的增高,体外培养的脾脏细胞IFN-γ有高浓度的分泌.同时,免疫鼠血清对疟原虫抗原都表现了较高水平的IgG类抗体反应,抗体对原虫的增殖产生明显抑制. 结论恶性疟原虫FCC-1/HN pBCG/MSP-2和pBCG/CSP多价疫苗诱导了以TH1为主的免疫应答类型.

  • 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日本血吸虫免疫原的模拟短肽

    作者:王敏;易新元;曾宪芳;周东明;张顺科;章洁;李忠杰;王庆林;袁仕善

    目的从噬菌体随机12肽库免疫筛选出大鼠对血吸虫天然抗性的模拟靶表位,探讨其抗日本血吸虫的免疫保护效果. 方法用粗提大鼠血清IgG作固相配体筛选噬菌体12肽库,按吸附-洗脱-扩增的淘洗过程进行3轮筛选;随机挑取噬菌体克隆用ELISA检测其特异性,并对其中的2个克隆进行测序;用混合噬菌体克隆免疫小鼠3次,分别在0、1、3周进行,第5周每鼠经腹部感染40±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45 d后剖杀冲虫,计虫数及肝卵数. 结果经3轮筛选,特异性结合噬菌体富集增加了200多倍,随机挑取20个噬菌体克隆经ELISA鉴定,有19个克隆能与大鼠血清呈特异性反应.自动测序仪测序的2个克隆的序列与GenBank的已知序列无同源性.与对照组相比,混合噬菌体克隆免疫小鼠的减虫率为33.6%,减卵率为59.8%. 结论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可获得天然抗血吸虫抗性的短肽,这些短肽分子能诱导一定程度的保护性免疫

  • 蛋白激酶ERK活化介导IFN-α在人骨髓瘤细胞系U266上的增殖促进效应

    作者:宋伦;黎燕;于鸣;沈倍奋

    目的 研究IFN-α在人骨髓瘤细胞系U266上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采用MTT方法检测IFN-α对U266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FACS方法检测IFN-α作用下U266细胞生长周期及其表面IL-6R、gp130等分子表达水平的改变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能够介导细胞生长的Ras/MAPK途径中蛋白激酶ERK在IFN-α刺激作用下的活化情况,并同时观察Ras/MAPK途径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作用后ERK激酶活化和细胞生长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 IFN-α能够促进U266细胞周期行进,同时表现出细胞增殖促进效应;但它不影响U266细胞上IL-6R和gp130分子的表达。IFN-α可明显激活蛋白激酶ERK,PD98059作用后ERK活化受抑,同时IFN-α在U266细胞上的生长促进效应明显下调。 结论 IFN-α通过激活蛋白激酶ERK介导其在U266细胞上的增殖促进效应。

  • 跨膜型和分泌型TNF-α在内毒素性休克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尹丙姣;李卓娅;余上斌;姜晓丹;龚非力;徐勇;冯玮;熊平

    目的研究跨膜型TNF-α(mTNF-α)的消长与内毒素性休克发生、发展的关系,探讨mTNF-α在内毒素性休克中的作用和机理. 方法首先使用埃希大肠杆菌死菌液制备大鼠内毒素性休克模型,并分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中的分泌型TNF-α(sTNF-α)、腹腔巨噬细胞表面上的 mTNF-α.然后,在给大鼠注射死菌液之前30 min,分别注射TNF转化酶(TACE)反义寡核甘酸(5mg/kg)或抗TNF-α多克隆抗体(5mg/kg).6 h后分别检测sTNF-α、mTNF-α水平;检查肺、肾等内脏器官的病理改变;并且监测各组大鼠的血压变化. 结果在内毒素性休克过程中,mTNF-α表达的动态变化不同于sTNF-α,mTNF-α在注射菌液30 min后开始升高,4.5 h达高峰,随后有所下降,但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TACE反义寡核苷酸能有效地抑制mTNF-α转化为sTNF-α,使腹腔巨噬细胞表面上的mTNF-α表达明显增高(P<0.001),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肺、肾等脏器无病理改变;抗TNF-α多克隆抗体能中和sTNF-α,其结果与前者基本相似. 结论内毒素性休克的病理过程主要与sTNF-α及其诱导的其它促炎细胞因子如IL-1β、IL-6、IL-8等有关,而mTNF-α则可抵抗内毒素的攻击,稳定血压,限制炎症反应及保护组织免受损伤,为临床治疗休克和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实验依据.

  • 哮喘豚鼠肺组织嗜酸粒细胞IL-5和GM-CSF mRNA的表达及药物治疗的影响

    作者:赖克方;王长征;郭晓明;郭先健;钱桂生

    哮喘肺组织嗜酸粒细胞(Eos)存活依赖于细胞因子IL-3、IL-5、GM-CSF的刺激.通常认为,Eos的存活因子主要来源于激活的T淋巴细胞.近年来研究表明,一些过敏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Eos亦能表达IL-3、IL-5、GM-CSF等多种细胞因子[1].本研究采用过敏性哮喘豚鼠模型和组织细胞原位杂交(ISSH)方法,对哮喘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Eos IL-5、GM-CSF mRNA的表达及其与凋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 cagA基因阳性幽门螺杆菌培养滤液对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1生长的影响

    作者:陈洁平;沈鼎明;杨致邦

    目的研究cagA+幽门螺杆菌(Hp)培养滤液对人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制备Hp培养滤液,PCR鉴定cagA基因.采用倒置显微镜、电镜、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单细胞微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仪等,观察Hp(cagA+)培养滤液对GES-1细胞的作用. 结果经Hp(cagA+)培养滤液处理的GES-1细胞,细胞核增大、畸形、核染色质变粗、核仁肥大、核分裂.生长曲线可见细胞增生活跃,增殖率195%.克隆形成试验显示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增强,增殖率达到337.5%.流式细胞仪S期细胞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Hp(cagA+)培养滤液可使GES-1细胞形成彗星现象. 结论 Hp(cagA+)培养滤液可以导致GES-1细胞的生长特性改变,呈现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及生长特征.DNA损伤可能是cagA诱导GES-1细胞生长特性改变的机制之一.

  • 乙肝患者重叠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肝组织学观察

    作者:郎振为;郭新会;许德军;陈晓莉;杨月;胡中杰;宋晨朝

    乙型肝炎患者可重叠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近年来,一些血清学的资料提示,CMV重叠HBV感染后可以加重患者的临床症状.我们采用免疫组化对一组乙肝患者肝组织中的CMV进行了检测,并对HBV与CMV在肝组织中表达与分布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

  • 戊型肝炎病毒Ⅳ型在300例急性肝炎中的感染比例

    作者:蓝海云;王佑春;李卓;张华远;郝娃;辜文洁;林京香;李河民;Tim J Harrison

    目的调查戊型肝炎病毒(HEV)Ⅳ型在北京地区的急性散发性肝炎中的分布. 方法采用RT-nPCR的方法检测300例急性散发性肝炎患者中HEV RNA,并对阳性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然后对其基因型进行分析. 结果在300例急性散发性肝炎患者中PCR阳性为25例,测序证实25例PCR阳性者中,24例为HEV的基因序列;其中9例为HEVⅠ型,15例为HEVⅣ型,占HEV感染的62.5%(15/14). 结论在北京地区的部分急性散发性肝炎中HEVⅣ型感染占戊型肝炎的较大比例.

  • 乙肝病毒"a"决定簇129Leu变异株免疫原性低下的机理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芳;张燕萍;马张妹;武力;闻玉梅;何丽芳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a"决定簇129Leu变异株免疫原性低下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用野毒株质粒DNA(p3.8Ⅱ)及用p3.8Ⅱ组建的129Leu、129His、145Arg(分别称为p3.8Ⅱ 129L、p3.8Ⅱ 129H 、p3.8Ⅱ 145R)重组质粒DNA转染HepG2细胞,检测转染细胞上清HBsAg、HBeAg水平及胞内HBV复制情况.以重组质粒DNA免疫BALB/c及C57BL/6鼠,比较各重组质粒DNA免疫鼠后诱生的抗体水平及脾细胞特异性IFN-γ水平.对各重组质粒DNA表达S基因"a"决定簇作亲/疏水性分析.在134例HBs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中用PCR-SSCP筛选后测序方法,寻找"a"决定簇变异株. 结果p3.8Ⅱ 129L重组质粒免疫鼠血清的抗-HBs效价与脾细胞诱生的IFN-γ在2种品系鼠中均低于野毒型或p3.8Ⅱ 129H免疫鼠(P<0.05).在134名HBs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仅有9/134(6.9%)出现"a"决定簇氨基酸变异,但其中1例为129Leu变异. 结论 129Leu变异株的T、B细胞免疫原性低下主要是由于该氨基酸变为亮氨酸所致,可能与该位点变为亮氨酸后疏水性增高有关.该变异株检出率虽然不高,但确实存在于慢性乙肝患者中.

  • 大肠杆菌O157∶H7基因组分析的启示

    作者:徐建国

    大肠杆菌O157∶H7是1982年新发现的一种病原菌,近年来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地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2001年美国和日本先后发表了大肠杆菌O157∶H7 EDL933和SAKAI菌株的基因组序列[1,2].Perna等报道[2],与大肠杆菌K12 MG1655菌株的序列比较,EDL933菌株有很多外源性基因的插入.因此,将大肠杆菌K12 MG1655菌株特异性的序列命名为"K"岛,将大肠杆菌O157∶H7 EDL933菌株特异性的序列命名为"O"岛, 发现ELD933菌株有分子量大于50bp的177个"O"岛和234个"K"岛.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