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 종류구여림상
- 主管单位: 山西肿瘤防治通讯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355/R
- 国内刊号: 贾力涛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放射性核素~(89)Sr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晚期肺癌骨转移疼痛的治疗方法,评价放射性核素~(89)Sr对肺癌骨转移疼痛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56例未接受过任何放疗的支气管肺癌骨转移患者,按每次1.48×10~7Bq/人标准静脉注射~(89)Sr治疗.随访6个月,根据以下参数评定:疼痛程度及疼痛发作频率,分别赋予量化值并获疼痛评分,疼痛评分的比较采用t检验;根据治疗前后骨显像显示的病灶大小或数目的 变化,对病灶疗效进行分级;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其治疗前后变化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变化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治疗后6个月内,疼痛程度缓解的患者占77%(43/56),其中13例疼痛消失,占23%.疼痛评分由治疗前(7.3±3.6)分下降至治疗后(5.3±3.4)分,降低明显(t=2.928,P<0.05).治疗后病灶消退14例,缩小或变浅5例,总有效率为34%(19/56).治疗前后CEA由(33.64±18.15)μg/L显著下降至(21.36±11.65)μg/L(t=4.26,P<0.01),NSE由(27.16±10.12)μg/L显著下降至(12.56±4.23)μg/L(t=4.26,P<0.05).白细胞及血小板在治疗后1个月降至低,白细胞降低幅度约27.9%,血小板降低约19.7%,3个月时血象正常率为75%(42/56).结论 放射性核素~(89)Sr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效果好、安全、不良反应轻,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沙利度胺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沙利度胺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变化.方法 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Ⅲ/Ⅳ期NSCLC的初治或未采用NP方案化疗的复治患者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P方案+沙利度胺)36例和对照组(NP方案)2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VEGF、bFGF的水平.结果 治疗组有效(RR=CR+PR)为44.4%(16/36),临床受益(CBR)为77.8%(28/36);对照组RR为23.8%(5/21),CBR为42.9%(9/21).两组RR及CB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5.1个月,对照组为3.0个月,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位TTP延长(P=0.05).治疗组CBR的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CBR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进展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均比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CBR者治疗后血清bFGF均有所下降,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进展的患者治疗后血清bFGF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NP方案能显著延长晚期NSCLC患者中位TTP,提高患者的RR及CBR.沙利度胺联合NP方案具有协同作用,且不明显增加化疗的不良反应;根据血清VEGF水平可推测病情进展;VEGF和bFGF在NSCLC血管形成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血清VEGF和bFGF水平可能作为NSCLC患者疗效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
let-7a2在肺腺癌中表达状况的研究
目的 探讨let-7a2在肺腺癌中的表达状态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以U6为内参,对15例手术切除的肺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let-7a2基因表达的检测,检测的数据采用2~(-△△CT)法进行分析.结果 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15例患者中,let-7a2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为0.8733±0.4821,较正常肺组织(2.4527±1.0111)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16,P<0.001).结论 let-7a2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下调,可能参与了肺癌发生、发展过程.
-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目的 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3例NSCLC组织和10例正常肺组织中MCM2的表达,分析NSCLC中MCM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对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 正常肺组织中未见MCM2的表达,NSCLC组织中MCM2阳性表达率为87.7%(46/7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分化的NSCLC中MCM2表达高于中高分化者(P=0.008),肺鳞状细胞癌中MCM2表达高于腺癌(P=0.005).MCM2高表达患者的死亡风险较低表达者明显升高(RR=3.389,95%CI=1.803~7.146,P<0.001),累积生存率显著降低(P=0.001),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MCM2的表达是N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P=0.041).结论 MCM2能很好地反映NSCLC细胞的增殖能力,MCM2检测对判断NSCLC的发展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为NSCLC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
XIAP mRNA和Survivin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mRNA和SurvivinmRNA的表达,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59例NSCLC患者肿瘤和正常组织标本.采用RT-PCR检测XIAP mRNA和Survivin mRNA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XIAP mRNA在肿瘤组织的表达率高于正常组织,分别为61.0%(36/59)和30.5%(18/59)(P<0.05),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Survivin mRNA在肿瘤的表达率高于正常组织,分别为81.4%(48/59)和23.7%(14/59)(P<0.05),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结论 XIAP和Survivin可能在NSCLC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一定作用,有可能成为NSCLC诊断的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
三种标志物对监测肺癌患者血液微转移的评价
目的 了解检测外周血液癌胚抗原mRNA(CEA mRNA)、细胞角蛋白19 mRNA(CK19mRNA)和端粒酶在监测肺癌血液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外周血液标本应用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03例肺癌患者(肺癌组)、57例非癌性肺部疾病患者(非肿瘤组)及36例健康志愿者(健康组)CEA mRNA和CK19 mRNA,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微孔板杂交-酶联免疫分析检测端粒酶.结果 肺癌组血液三种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肿瘤组和健康组(P<0.001),CEA mRNA和端粒酶的敏感度显著高于CK19 mRNA(P<0.01),TNM Ⅲ、Ⅳ期的阳性率显著高于Ⅰ期(P<0.05).结论 检测血液CEA mRNA、CK19 mRNA和端粒酶有助于发现肺癌血液扩散,其中CEA mRNA和端粒酶的价值高于CK19 mRNA,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敏感度.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C及其受体VEGFR-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VEGF受体-3(VEGFR-3)在人类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0例NSCLC患者术后标本行VEGF-C、VEGFR-3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计数阳性率,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0例NSCLC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68.3%(41/60),VEGFR-3阳性表达率为53.3%(32/60),VEGF-C的表达与肺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04),VEGF-C、VEGFR-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09),肺癌组织中VEGF-C与VEGFR-3的表达亦相关(r=0.27).结论 NSCLC组织中VEGF-C、VEGFR-3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淋巴结转移相关.VEGF-C是促使肿瘤组织内淋巴管形成,促进肺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
-
一线序贯应用厄洛替尼与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化疗后序贯给予厄洛替尼在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客观缓解率和不良反应.方法 23例PS 0~1分的Ⅲ_B~Ⅳ期NSCLC患者一线接受GC化疗方案(吉西他滨1250 mg/m~2第1、8天,顺铂75 mg/m~2第1天或卡铂AUC=5第1天),并序贯给予厄洛替尼(150 mg,第15天至第28天),每28 d为1个周期,观察患者的客观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3例患者接受95个周期的化疗,所有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7例(30.4%),疾病稳定(SD)14例(60.9%),疾病进展(PD)2例(8.7%);总体客观缓解(RR)30.4%,疾病控制(DCR)91.3%.Ⅲ度以上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3例(13.0%),皮疹2例(8.7%),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各2例(8.7%),没有出现治疗相关的间质性肺病.结论 GC化疗方案序贯厄洛替尼治疗模式的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在患者可耐受范围内,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CT引导三维重建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晚期肺癌近期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通过三维重建设定射频消融(RFA)治疗方案,采用多极锚状电极射频治疗肺癌的疗效.方法 对2007年2月至2009年1月25例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在64排螺旋CT定位引导下,采用RITA射频肿瘤消融仪,用锚状电极经皮穿刺到肺癌组织内进行RFA治疗,治疗靶温度90℃.结果 25例患者经CT引导行RFA 29次,10例患者病灶复查CT有不同程度缩小,23例患者复查~(18)F-FDG符合线路显像(SPECT)提示均出现摄取值缺损,2例出现摄取值下降.无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发生.结论 CT定位下经皮多极锚状电极RFA治疗肺癌安全可行,减瘤效果明显.
-
全肺切除术后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全肺切除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94例施行单侧全肺切除术后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临床分型、病因分析和心脏监护.结果 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者占36.2%(34/94),以窦速为多见.术前心电图正常者与异常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2.5%(16/71)和78.3%(18/23);术后行镇痛治疗者与未行镇痛治疗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4.2%(15/62)和28.1%(9/32).结论 全肺切除术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受年龄与既往病史、低氧血症、心脏应激性增强等因素影响.术前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术后保持血氧平稳、呼吸道通畅及有效镇痛能有效减少心律失常发生.
-
凝血酶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胸膜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经病理确诊为恶性胸腔积液68例,采用前瞻性研究,将患者按性别及不同年龄段分为两组,每组34例.经闭式引流放净胸腔积液后,治疗组注入凝血酶1500~3000 U;对照组注入化疗药物(采用MFT方案17例,CD方案17例).结果 治疗组完全缓解(CR)12例,部分缓解(PR)18例,无效(NC)4例,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CR 5例,PR 13例,NC 16例,总有效率为52.9%,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生存率、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不良反应小.结论 胸膜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是一种不良反应小,可耐受的有效治疗方法.
-
肺癌侵犯心脏的胸部增强CT表现
目的 探讨胸部增强CT诊断肺癌侵犯心脏的可能性.方法 24例肺癌患者均曾行超声心动图(USG)及胸部增强CT检查,其中2例患者同时行PET-CT检查.比较USG阳性与增强CT表现.结果 USG检出心房内结节8例,右室内结节1例,共9例.其对应病例增强CT表现:心房缘锯齿形充盈缺损,正常心房面积缩小,且与肺、纵隔肿块密接5例;心房内单发低密度充盈缺损边缘光滑,并中央静脉瘤栓或静脉为肿瘤包埋3例;右室低密度充盈缺损1例.结论 增强CT心房缘锯齿形充盈缺损,并与肺、纵隔肿块连接;心房单发低密度充盈缺损边缘光滑,并累及中央静脉均提示肺癌侵犯心房.
-
多层螺旋CT对局灶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局灶性肺炎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4例经病理证实的局灶性肺炎患者的CT表现,所有病例胸部X线摄片均拟诊为周围型肺癌.结果 14例病灶均位于肺野周边部,病变以宽基底与胸膜相连9例,病变边缘呈锯齿状或有粗长毛刺11例,有周围血管充血聚拢9例,周围存在卫星病灶5例,有胸膜凹陷征4例,3例发现空气支气管征.结论 CT检查对局灶性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经胸导管注入羟基喜树碱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恶性胸腔积液52例
目的 分析胸腔内留置静脉导管注入羟基喜树碱及白细胞介素-2(IL-2)与单纯注入羟基喜树碱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100例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腔并保留,在胸腔积液引流干净后)治疗组52例,由导管交替注入羟基喜树碱和IL-2;对照组48例,由导管注入羟基喜树碱.注药后两组均夹管5 d后再引流,无积液引出后再注入上述药物,夹管保留5 d,一般注药2~4次.未行全身化疗,4~6周后复查B型超声、胸部CT,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8.5%(46/52);对照组有效率62.5%(3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基喜树碱联合IL-2胸腔内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有效率较高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血清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糖类抗原125水平与肺癌分期及近期疗效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与肺癌分期、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 46例确诊为肺癌的患者,化疗前后常规检查血清CEA、NSE、CA125,评估其变化,所有入组患者均完成4个周期化疗.结果 46例患者中,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升高者为60.8%(28/46),其中小细胞肺癌(SCLC)为66.7%(6/9),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为59.9%(22/37);血清CEA、NSE、CA125表达水平增高的发生率:SCLC分别为33.3%(3/9)、66.7%(6/9)及11.1%(1/9);NSCLC分别为51.3%(19/37)、21.8%(8/37)及43.6%(16/37).SCLC局限期CEA、NSE、CA125表达水平增高发生率分别为0、50.0%(1/2)、0,广泛期为42.8%(3/7)、71.4%(5/7)及28.5%(2/7);NSCLC Ⅲ_B期分别为31.3%(5/16)、0、18.6%(3/16),Ⅳ期分别为90.4%(19/21)、19.1%(4/21)及80.9%(17/21).化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降低,与近期疗效相关.结论 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肺癌分期、疗效有关,晚期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增高,化疗后明显下降.
-
左胸径路保留食管裂孔的食管癌根治术
目的 探讨保留食管裂孔的左进胸食管癌根治术对减少术后膈疝、膈肌血管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的作用.方法 采取常规左后外侧切口第6肋间入胸探查肿瘤切除的可行性,在膈肌中心腱处打开膈肌,向食管裂孔方向至膈肌动脉距离裂孔约2 cm处,保留食管裂孔.探查腹腔情况后,充分游离胃,通过膈肌裂孔,行食管胃经食管床颈部吻合.结果 30例患者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出血、膈疝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保留食管裂孔的左进胸食管癌根治术,既能保留原有的食管裂孔的生理功能,又能较好地预防术后膈疝及膈肌血管出血,减少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
-
CpG ODN诱导树突状细胞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CpG ODN是含有CpG基序的脱氧寡核苷酸,它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激活自然杀伤(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B细胞和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诱导并增强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应答;同时还可以诱导产生Th1型免疫反应,下调Th2型反应,调控免疫应答类型.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抗原加工提呈、抗原识别及T细胞激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近年来,以DC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就近年CpG ODN与DC免疫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化学疗法对肿瘤的分子免疫调控研究
除了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对荷瘤机体的免疫调节是化学疗法发挥作用的另一重要方面.清除调节性T细胞,骨髓来源的免疫抑制细胞和调节肿瘤细胞表面凋亡受体的表达,增加肿瘤细胞对免疫效应的应答能力是其相关的分子机制.化学疗法的作用新机制为临床合并免疫,中医药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
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困境与希望
个体化治疗已经成为提高肺癌治疗疗效的希望所在.目前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非常有限.文章从基于病理组织学类型选择治疗方案的局限性、一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失败后未定的后续治疗、维持治疗研究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外周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检测在指导TKI治疗选择方面是组织标本的替代抑或陷阱等几方面论述了个体化治疗的困境与希望.
-
泰安市主要恶性肿瘤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泰安市主要恶性肿瘤相关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方法 对泰安市主要恶性肿瘤食管癌、肺癌、胃癌、肝癌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食管癌和胃癌的共同危险因素为喜食干、硬、烫、油炸、动物性食物,大量饮酒、家族癌症史,主食煎饼与食管癌发病有关;经常吸烟、居住地及其周围有污染源增加肺癌的患病概率;乙肝病毒感染、慢性肝病史、情绪不稳定、暴饮暴食是影响肝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经常饮茶对4种恶性肿瘤具有保护作用,生吃大蒜、常吃蔬菜水果、奶类豆类食品对预防食管癌、胃癌的发生均有保护作用.结论 在人群中倡导适当锻炼,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膳食习惯,能够有效预防主要恶性肿瘤的发生.
-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癌
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早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但部分早期肺癌患者诊断时因高龄、心肺功能差等原因不能耐受手术切除.这部分患者大多数接受胸部放射治疗,但肿瘤局部控制率和长期生存率均不理想.近年来,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技术开始应用于早期肺癌的治疗.多个临床研究显示射频消融治疗肺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长期治疗效果令人鼓舞.但仍需要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确定CT引导射频消融对早期肺癌的治疗效果.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维持治疗的新进展
目前含铂两药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然而,标准一线化疗方案的疗效已达到了一个平台,晚期NSCLC患者在一线治疗获得了客观缓解或疾病稳定后的维持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培美曲塞成为晚期肺癌患者一线治疗达到缓解或稳定后的新的治疗手段,其耐受性好,提高了总体生存时间和无疾病进展时间,并且对于非鳞癌患者疗效显著.厄洛替尼(商品名:特罗凯)与一线化疗序贯治疗能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有研究表明标准治疗后的晚期NSCLC患者,无论病理类型、种族、性别、年龄、吸烟状态,应用厄洛替尼维持治疗均可临床获益且耐受性好.含铂两药一线化疗后使用吉非替尼(商品名:易瑞沙)维持治疗,可以给腺癌患者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
-
肺癌新TNM分期系统解析及外科治疗策略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已公布了新修订的肺癌TNM分期系统.该系统是在完成了全球范围内大量肺癌病例的数据回顾、验证及统计学分析后,向国际抗癌联盟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提出修改建议并被采纳的.主要修订有:原发肿瘤(T),将T_1分为T_(1a)(≤2 cm)、T_(1h)(>2 cm,≤3 cm);将T_2分为T_(2a)(>3 cm,≤5 cm)、T_(2h)(>5 cm,≤7 cm),将>7 cm者定义为T_3,原发肿瘤所在肺叶内发现结节定义为T_3,同侧非原发肺叶内出现结节定义为T_4;区域淋巴结(N),未行修订;远处转移(M),恶性胸腔积液和对侧肺内结节定义为M_(1a),其他肺外远处转移定义为M_(1b).新分期反映了肺癌工作者对肺癌的新认识并带来了肺癌外科治疗策略的改变.
-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进展
外科手术是早期肺癌治疗的首选.肺癌的标准术式是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但淋巴结清扫对肺癌的治疗作用尚存争议.近年来以胸腔镜为代表的微创胸外科技术在临床广泛开展,胸腔镜肺叶切除的安全性已得到认可,但用于肺癌的外科治疗是否能达到如同开胸手术一样的功效,尚未达成共识.医学影像技术进步使更多的早期肺癌得以被发现,对于直径小于2 cm的周围型肺癌,肺段切除或楔形切除能否取代肺叶切除成为此类型肺癌的标准手术方式,还有待新的证据出现.
-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新进展
随着对分子生物学理解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恶性肿瘤尤其是肺癌的发生、发展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针对特定信号转导通路的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这类药物往往低毒、高效,为治疗肺癌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文章就近几年关于肺癌靶向一线、维持、二线治疗等进展进行综述.
-
本刊常用缩写词汇
关键词: 常用缩写 -
2009年北京胸外科学术年会隆重召开
-
迎着新年的太阳前行
岁月轮回,新元初启.蓦然回首,伴随着我国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本刊已悄然走过了24年.在这24度春秋的求索中,我们坚守办刊理念和宗旨,虽经历曲折,却执著前行--1995年公开发行,2005年成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2006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一个个闪光的瞬间串连起发展的脉络,延伸出前进的航向.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