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중의잡지
- 主管单位: 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4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68
- 国内刊号: 11-216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黄帝内经》“盐胜血”浅析
基于《黄帝内经》“盐胜血”理论探析盐与血关系,认为咸走肾,盐使津液渗泄,盐者性寒是高盐致瘀的主要中医机理.
-
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病机的相关性探析
从阳虚烦躁的文献学源流、抑郁症“烦躁”的临床特点、相关治疗方药等角度探讨了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的关系,发现阳虚是抑郁症“烦躁”的重要病机,在抑郁症的临床辨治和证候研究中,应避免把“烦躁”的病机简单地归于阴虚或火热,而应该把“烦躁”症状放入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群中进行考察.
-
《伤寒论》“脾家实”临证体会
《伤寒论》第278条“脾家实,腐秽当去”,是对《伤寒论》“扶正以祛邪”治疗思想很好的阐释.“脾家实”即正气充实,脾阳恢复之义.下利为“脾家实”的外在表现,是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一种方式.脾阳恢复,正气得以祛邪外出,湿浊腐秽之邪通过下利从大便而去,腐秽去净则下利自止.临证治疗脾虚湿停病证,着眼于脾虚之根本,从健脾运脾人手,令脾阳脾气恢复,湿浊之邪随下利而去,其病随之而愈.
-
浅论“五脏病皆令人遗”
古今方论,对遗精之证治,多责之于心肾,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查阅研究,结合临床体会,认识到五脏病皆能令人遗,非独心肾,并阐述其生理基础与相互关系.
-
枳苓化浊解毒汤配合穴位敷贴对慢性萎缩性 胃炎患者胃动力的影响
-
自拟调理汤治疗老年糖尿病性便秘30例
-
益气活血解毒利湿法内外结合治疗糖尿病足47例
-
抗骨松汤联合钙尔奇D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60例
-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配合排石汤治疗输尿管结石218例
-
周铭心治疗崩漏经验
-
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思路
-
胥京生辨治带下病九法
-
从“虚损生积”论治肝硬化
中医药在抗肝纤维化、肝硬化方面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古今很多著名中医在治疗积证时都从“瘀”、从“虚”论治.许多在临床运用的具有扶正化瘀功效的中药也被现代的科学研究证明具有改善肝硬化程度的功效.基于多年的临床、实验研究,从以方测证的角度提出“虚损生积”的肝硬化病因病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来阐述.
-
放射性肺炎分期辨治思考
探索放射性肺炎的中医治疗特色,治疗中采用分期辨证,早期清热解毒,中期化痰祛瘀,后期扶正固本、标本同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是中医药治疗的策略之一.
-
温病学透邪思想探析
浅析温病治疗过程中畅汗透邪、轻宣透邪、通络透邪、养阴透邪、调畅气机透邪法的运用特点,进而探析温病学家透邪外达的思想.
-
关于加强中医学派研究的建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学和中药学学科2008年度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项目受理与资助情况分析
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中医学和中药学学科2008年度受理和资助的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项目进行总结,分析了这些项目的学科分布、申请人背景、单位性质等特点和变化趋势,以及受理和评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旨在为本学科的项目申请者与依托单位管理者熟悉本学科的申请与资助情况提供参考.
-
白附子对正常和肾阳虚证大鼠毒性作用的差异
目的 从代谢组学角度探讨正常和肾阳虚证大鼠对白附子的毒性反应的差异.方法 将8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肾阳虚证模型组和正常组,采用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的方法造模,造模结束后,把两组大鼠随机分为低剂量、小剂量、中剂量和大剂量给药组和空白组,每组8只;对各给药组大鼠连续14d灌胃给予不同浓度的白附子溶液,剂量依次为0.32、0.64、1.28、2.56g/(kg·d),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末次给药24h后取血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代谢组学技术检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 结果 氢化可的松造模可引起血浆代谢物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水平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水平的下调.正常大鼠和肾阳虚证大鼠给予白附子后两者内源性代谢产物存在差异,随着白附子剂量的增加,正常大鼠LPC水平和LPE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而模型大鼠LPC和LPE水平基本保持在稳定状态.结论 肾阳虚证大鼠对白附子的毒性反应低于正常大鼠,印证了在证候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毒性评价的合理性.
-
补肾养肝熄风汤对帕金森病小鼠纹状体 神经递质和多巴胺受体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补肾养肝熄风汤对帕金森病(PD)小鼠纹状体神经递质和多巴胺(DA)受体的调节机制.方法 将C57/BL雄性小鼠5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14只.采用MPTP腹腔注射复制PD小鼠模型,正常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0.1ml/10g),中药组以补肾养肝熄风汤灌胃(0.1ml/10g),西药组多巴丝肼灌胃(0.1ml/10g),每日1次,治疗14d.治疗结束后分离取出小鼠纹状体组织,测定纹状体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亮胺酸脑啡肽(LEK)含量以及DA D1、D2受体的含量. 结果 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小鼠纹状体DA、NE、5-HT、LEK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DA、NE、5-HT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纹状体DA D1受体免疫组化指数(IHC)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西药组DA D1受体IHC高于模型组和中药组(P<0.05);中药组、西药组DA D2受体IHC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 结论 补肾养肝熄风汤可提高纹状体下降的DA、NE、5-HT水平,可提高纹状体DA D2受体的含量.
-
补骨脂汤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内BDNF/TrkB、GAP-43蛋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补骨脂汤改善血管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作用靶点.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银杏叶片组、补骨脂汤低剂量组(补低组)、补骨脂汤高剂量组(补高组),每组12只,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手术后第3d开始给药,采用二维电泳分离海马内总蛋白,用ImageMaster软件分析蛋白差异点,用蛋白印迹法、免疫组化分析差异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补高组、补低组总蛋白二维电泳的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发现差异蛋白点19个,其中与空间学习记忆相关的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灰度比值及TrkB阳性细胞数补高量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 补骨脂汤可能通过提高BDNF/TrkB、GAP-43基因的表达水平,改善和治疗血管性痴呆者学习记忆能力.
-
复方莪术散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内膜组织基质 金属蛋白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复方莪术散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采用自体移植法建立EM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复方莪术散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5.85g/(kg·d),11.7g/(kg·d),23.4g/(kg·d)],孕三烯酮组[0.05mg/(kg·d)],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1ml/100g),选取8只作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1ml/100g),各组连续灌胃28d,每天1次.28d后测定大鼠在位以及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 EM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MMP-2和VEGF蛋白表达高于在位子宫内膜组织(P<0.05);复方莪术散在一定剂量关系上能显著抑制异位组织的生长,缩小异位病灶体积,抑制MMP-2和VEGF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孕三烯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莪术散可抑制MMP-2和VEGF表达水平,降低异位病灶的侵袭和血管生成能力,这可能是其治疗EM的机制之一.
-
周霭祥运用青黄散治疗白血病的经验
-
路志正治疗多囊肾经验
-
恶性腹水的发生机制及中医药治疗概况
恶性腹水是进展期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突出表现,预后差,从中医和西医不同角度对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及中医药治疗恶性腹水的现状进行综述.
-
中医抗肝纤维化组方规律的文献研究
目的 研究中医抗肝纤维化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网(CNKI) 1990年1月至2010年1月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的文献,统计药物的使用频次和频率,分析总结规律.结果 共选取符合标准的文献80篇,其中临床研究44篇,动物实验研究36篇,所用中药共136味.临床研究文献中抗肝纤维化使用频率高的前两类药是补虚药(27.76%)和活血化瘀药(23.62%),使用频率在1%以上的药物依次为活血化瘀药8味,补虚药7味,清热药3味,利水渗湿药2味,解表药、泻下药、止血药、消食药、理气药各1味;实验研究文献中抗肝纤维化使用频率高的前两类药是补虚药(30.54%)和活血化瘀药(26.60%),使用频率在1%以上的药物依次为活血化瘀药7味,补虚药8味,清热药3味,利水渗湿药2味,解表药、泻下药各1味.结论 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是抗肝纤维化组方的基本构成要素,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泻下药、止血药、消食药、理气药是主要配伍形式.
-
中药药浴退热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中药药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中药药浴疗法退热疗效的关键因素.方法 将82例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按药液温度(38±1)℃和(40±1)℃2个水平、药液浓度0g/100ml、1g/100ml、2g/100ml 3个水平、药浴时间15、25min 2个水平,采用2×3×2多因素多水平析因设计,分为12组,进行洗浴治疗,观察入组后3天内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绘制体温曲线图,比较不同药液温度、浓度、药浴时间的退热效果和第1、2、3天体温曲线下面积.结果 (40±1)℃组第3天的体温曲线下面积明显小于(38±1)℃组(P<0.05);2g/100ml组第2、3天体温曲线下面积明显小于0g/100ml组(P<0.05);25min组第1、2、3天体温曲线下面积与15mi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药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确切,适宜的药液浓度、温度、药浴时间分别为2g/100ml,(39±1)℃,15~25min.
-
针刺联合电针治疗无抑制性神经原性 膀胱患者56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电针治疗无抑制性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疗效及对膀胱大容量的影响. 方法 将111例无抑制性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西医常规药物及改善肢体功能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针刺四神聪及电针肾俞、会阳穴.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各进行1次日排尿频率测定、尿失禁程度评估及膀胱大容量测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日排尿频率、尿失禁程度及膀胱大容量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针刺四神聪及电针肾俞、会阳穴可明显改善无抑制性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的症状,增加膀胱容量.
-
眼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眼针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和对照组各60例,眼针组主穴下焦区、大肠区、脾区,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每次50m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观察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 眼针组总有效率91.38%,对照组总有效率73.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针组复发率13.89%,对照组复发率43.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腹痛或腹部不适、腹胀、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急迫感以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或P<0.05),其中腹痛或腹部不适、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眼针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眼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患者临床症状、综合疗效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口服匹维溴铵.
-
上感颗粒对不同中医证型病毒性上呼吸道 感染发热患者的退热疗效
目的 评价上感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适用的中医证型.方法 收集8个中心433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分为风寒证、风热证、卫气同病、风邪袭表-寒热不显、风邪袭表-寒热兼夹5个证型,均给予上感颗粒口服,体温<39.0℃时,每日1剂;体温≥39.0℃时,每日2剂,疗程3d.观察各证型患者地域分布情况、即刻退热作用、退热时间及综合疗效. 结果 各证型组体温在给药后2h、3h和4h与给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证型患者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风寒证比较,风热证、卫气同病证患者退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邪袭表-寒热兼夹、卫气同病证型的临床痊愈率高,与风寒证、风邪袭表-寒热不显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上感颗粒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风寒证、风热证、卫气同病、风邪袭表-寒热不显、风邪袭表-寒热兼夹5种证型疗效确切,对寒热兼夹、卫气同病、风热证疗效更佳.
-
补肺通络丸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早期肺间质病变32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补肺通络丸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RA-IL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在甲氨蝶呤基础上口服补肺通络丸,对照组继续单用甲氨蝶呤,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及高分辨率CT(HRCT)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肺总量(TL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其HRCT评分较治疗前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的TLC、DLCO、HRCT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补肺通络丸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早期RAILD能明显改善肺功能,缩小肺间质病变面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
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随机对照试验(RCT)属于一级临床研究设计方案,对多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是公认的评价医疗干预措施效果的佳证据,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 N-of-1)是RCT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单个病例自身作为对照,评价某种药物与对照措施比较对患者本身的差异.中医学临床研究离不开个体化,但目前的临床研究中医个体化特征不能充分体现,这就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N-of-1将科学的临床研究方法与中医自身规律有机结合,其实施过程简单,可操作性强,研究过程与中医临床诊疗模式完全吻合;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符合中医学特征;疗效评价方法上,将每个患者的N-of-1数据加权合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灵活评价中医药的疗效.所以,N-of-1可以用于中医不同治则、不同药物剂量、药物不同加减、名老中医经验继承等的研究,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选登(14) ——王永炎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