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免疫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munology 국제면역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哈尔滨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7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394
- 国内刊号: 23-153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CD4+CD25+Tr细胞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表达的生物学意义研究
CD4+CD25+调节性T(Tr)细胞在维持外周自身耐受从而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抑制严重的炎症性疾病和下调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它们的免疫抑制机制的分子基础和迁移特性仍不明确.对CD4+CD25+Tr细胞上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表达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群细胞的作用机制.了解CD4+CD25+Tr细胞、趋化性细胞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和表达于CD4,+CD25+Tr细胞上的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以及它们与不同的抗原提呈细胞(APCs)之间的作用的新研究进展十分必要.
-
细胞黏附分子与移植免疫
细胞黏附分子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黏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是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多个环节的重要成分,在同种异体移植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白细胞浸润移植物的级联反应、T淋巴细胞的活化及效应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是器官移植干预治疗中极具吸引力的靶分子.
-
树突状细胞与自身免疫的关系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通过传导不同的调节信号调节T细胞应答 或耐受.因此,DC很有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的有力工具和靶点.近来很多数据表明DC在启动自身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啮齿类动物和人体自身免疫病中的DC表型和DC-T细胞的相互作用可以阐明自身免疫病的部分发病机制,并且可以通过调节异常DC的功能达到免疫治疗的目的.
-
可溶性CD83与免疫抑制
CD83是树突状细胞(DC)上重要的表面标志,同时也是重要的功能分子.对CD83功能的认识是从对可溶性CD83(sCD83)研究开始的.sCD83主要通过膜结合型CD83(mCD83)蛋白水解形成,存在于正常人血清中,具有免疫抑制活性.sCD83通过影响细胞骨架抑制DC的功能.在某些血液病和病毒感染患者血清内浓度升高,并引起免疫抑制,导致血液肿瘤细胞和病毒的免疫逃逸.sCD83能够显著抑制实验性自身免疫病病变的发生,在治疗自身免疫病方面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
IDO、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耐受
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是一种免疫调节酶,可催化色氨酸分子中吲哚环氧化裂解,从而沿犬尿酸途径分解代谢的限速酶.而树突状细胞(DC)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APC),是唯一能够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APC.IFN-y等可刺激其表面表达IDO,并通过降解色氨酸,使局部组织中的色氨酸耗竭,代谢产物犬尿氨酸含量增加,从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因此DC表面表达IDO可能在诱导免疫耐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RANKL/OPG系统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骨质重建是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动态平衡过程,破骨细胞是骨吸收的效应细胞.类风湿性关节炎(RA)致残的主要原因是关节软骨及骨的破坏,破骨细胞(OC)在RA骨破坏的病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护骨素(OPG)系统对破骨细胞生成起决定作用,也是治疗RA的新靶点.
-
RNAi DC在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致耐受树突状细胞(Tol DC)可以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近年来在移植免疫耐受诱导及自身免疫病治疗等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应用价值.利用近年来发展的RNA干扰(RNAi)技术可以特异性沉默DC某些基因表达构建出RNAi DC,是诱导致耐受性DC产生的又一新方法.
-
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间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脐带血、肌肉、骨骼、软骨、脂肪、血管等的多能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细胞贴壁生长,呈成纤维样细胞表型,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细胞.因间质干细胞具有易分离扩增、基因转染、支持体外造血、体内造血重建以及免疫调节作用等特点,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
昆明白族和彝族人群HLA-DRB1/DQB1等位基因遗传特点及频率分布比较
目的 研究昆明白族和彝族儿童HLA-DRB1/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比较昆明白族和彝族人群的遗传特点.方法 采用PCR-SSP基因分型技术,分别对70名白族儿童和70名彝族儿童进行HLA-DRB1/DQB1基因分型.结果 昆明白族儿童在HLA-DRB1位点上共检出13种等位基因,依次为DRB1*08(20.7%)、*04(16.4%)、*12(16.4%)、*15(8.57%)、*0901(8.57%)、*14(6.43%)、*11(5.71%)、*16(5.00%)、*13(4.29%)、*07(2.86%)、*03(2.86%)、*01(1.43%)、*10(0.71%);HLA-DQB1位点上共检出7种等位基因,依次为DQB1*0301(23.6%)、*06(21.4%)、*05(18.6%)、*04(18.6%)、*0303(7.14%)、*0302(6.43%)、*0201(4.29%).彝族儿童在HLA-DRB1位点上共检出12种等位基因,依次为DRB1*12(33.57%)、*0901(11.43%)、*04(11.43%)、*01(8.57%)、*11(7.86%)、*14(7.14%)、*15(7.14%)、*08(5.00%)、*03(2.83%)、*13(2.14%)、*07(1.43%)、*16(1.43%);HLA-DQB1位点上共检出7种等位基因,依次为DQB1*0301(45%)、*05(22.14%)、*0303(12.14%)、*04(6.43%)、*06(6.43%)、*0201(4.29%)、*0302(3.57%).组间比较HLA-DRB1/DQB1等位基因总体分布及诸多等位基因频率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昆明白族和彝族人群HLA-DRB1/DQB1等位基因分布具有各自遗传特点.
-
涎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超声表现4例
患者1,女性,20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颌下腺区肿块,蚕豆大小,无疼痛,发热及明显不适.1年来肿块似无明显增大,但局部有色素沉着及瘙痒.超声表现:左侧颌下腺区可见1.8 * 1.6 * 2.0cm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似可见包膜回声,内部回声欠均匀,并可见少许条索状偏强回声成分.彩色多普勒显像可见结节内星点状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示低速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为0.68.超声提示:左侧颌下腺结节,首先考虑混合瘤.手术切除左侧颌下腺结节,结节大小2 * 3*3cm,包膜完整,呈实性.术后病理诊断:颌下腺嗜酸细胞性淋巴肉芽肿.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