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学报杂志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복건중의약대학학보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影响因子: 0.54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4-5627
- 国内刊号: 35-132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头穴丛刺结合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治疗丘脑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经皮电刺激治疗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丘脑出血并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的丘脑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介入头穴丛刺治疗,并进行1个月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评价2组疗效,对比2组患者丘脑痛的疼痛程度变化、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降低,FMA、BI指数评分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FMA、BI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可降低患者丘脑痛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
综合康复治疗幼儿还原体肌病病例报告
目的:探讨还原体肌病(RBM)的病例特点与康复治疗方法.方法:收集RBM患儿1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肌肉病理及基因检测结果.对患儿采取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对患儿作康复评定,评估其转移能力、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GMFM评分等.结果:基因检测示FHL1基因c.C369G杂合突变,病例特点均符合RBM表现.经综合康复治疗后,患儿肌力、GMFM-88、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可维持RBM患儿肢体肌力及平衡能力,促进运动功能和转移能力恢复,延缓疾病进展.
-
毫火针联合电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30例
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电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同时结合毫火针法.电针治疗每日1次,毫火针治疗隔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和Portmann评分拟定疗效判定标准对2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Port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或P<0.05),且治疗组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H-B功能分级疗效及Portmann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安全性和疼痛耐受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电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科研思路探讨
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发病机制角度分析中医证型分型与西医客观指标的关联,提出中西医理论是互通的,且中西医汇通思想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向.
-
西方整骨学科概述
本文从整骨技术学习者的角度,简述西方整骨学科的起源及发展史,并对人的整体性、自愈能力、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联、借助手法进行评估及治疗等整骨学科相关内容进行介绍,旨在让广大读者对西方整骨学科有初步的了解.
-
肉苁蓉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组织干细胞增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肉苁蓉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β-catenin蛋白及p-β-catenin水平的影响,探讨肉苁蓉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6组(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低剂量、中剂量及高剂量组),采用颅内注射6-羟基多巴胺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给予肉苁蓉水煎剂后,第3、7、14天分别进行行为学步幅试验;第14天行为学检测后,处死大鼠,提取海马组织蛋白,Western Blot检测6组海马GSK-3β、β-catenin、p-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步幅试验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步幅明显减小(P<0.01).肉苁蓉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步幅明显增大(P<0.01).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SK-3β、β-catenin及p-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高剂量组GSK-3β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低、中、高剂量组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p-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论:肉苁蓉能改善帕金森病的行为障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GSK-3β、p-β-catenin蛋白的活性,增加β-catenin蛋白表达,启动Wnt信号通路,对帕金森病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
-
中风Ⅱ号对PC12细胞化学损伤模型TLR4/MyD88/NF-κB通路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风Ⅱ号口服液对PC12细胞化学损伤模型TLR4/MyD88/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制作PC12细胞化学性损伤模型,用中风Ⅱ号合药血清干预,并设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进行比较,MTT法测定细胞增殖,RT-PCR检测TLR4、MyD88、TRIF、NF-κB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LR4、MyD88、TRIF、NF-κB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C12细胞增殖显著降低(P<0.01),TLR4、MyD88、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风Ⅱ号含药血清低剂量组、高剂量组PC12细胞增殖显著升高(P<0.01或P<0.05),TLR4、MyD88、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或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PC12细胞增殖显著升高(P<0.01或P<0.05),TLR4、MyD88、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中风Ⅱ号可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进而调控炎症级联反应,保护PC12细胞化学性损伤.
-
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目的:应用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观察MET对AS活动期的疼痛、关节活动度、肌力、炎症指标的改善情况,寻求针对AS患者功能障碍的可行的物理治疗方法.方法:将AS活动期患者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10例和对照组14例,2组均采用常规药物(塞来昔布)治疗,实验组同时接受MET治疗.针对AS不同的功能障碍点,以疼痛VAS评分为依据,分别运用MET技术中的多种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共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2组的疼痛(VAS)、关节活动度(ROM)、肌力(MMT)、强直性脊柱炎Schober试验、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性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性指数(BAS-FI)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实验组疼痛VAS、BASFI、BASDAI、ESR、CRP明显降低(P<0.05),肌力、颈椎ROM、胸椎ROM、腰椎ROM、Schober评分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疼痛VAS、ESR明显降低(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疼痛VAS、BASFI、BASDAI明显降低(P<0.05),肌力、腰椎ROM、Schober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肌肉能量技术可应用于活动期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对疼痛、腰椎关节活动度、肌力、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标的改善具有明显的疗效.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氟西汀治疗肝气郁滞型卒中后抑郁33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氟西汀治疗肝气郁滞型卒中后抑郁(PSD)的效果.方法:66例PS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给予rTMS联合氟西汀治疗,对照组仅接受氟西汀治疗,rTMS每日1次,氟西汀每晨1次,共治疗2周.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中医肝气郁滞型证候评分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2组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NIHSS评分、HAMD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抑郁症状改善程度、中医证候评分改善程度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副反应事件出现率比较,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早期可改善PSD患者抑郁状态和中医证候,恢复缺损的神经功能,与氟西汀联合应用能降低氟西汀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依从性.
-
强化康复护理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强化康复护理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0例稳定期CO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则给予强化康复护理,即运动训练、呼吸肌训练、长期家庭氧疗、营养支持、健康教育、心理与行为干预等.分别于训练前,训练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后比较2组患者的6 min行走试验(6MWT)、Borg指数评分及St George's呼吸问卷(SGRQ)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6MWT距离在不断提高,3个月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Borg指数评分在不断下降,3个月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SGRQ评分在不断下降,6个月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稳定期COPD患者行强化康复护理可改善其呼吸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强化康复护理的效果呈现出一定的时间累积效应,说明长期坚持效果更好.
-
功能性电刺激四肢联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四肢联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5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FES四肢联动组(治疗组)23例和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22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为每日1次,每次1h,每周5次,持续训练8周.治疗组加以选择性刺激患侧下肢肌肉,电极片分别置于股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腓肠肌,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限,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次,连续8周.治疗前后测试2组受试者FES四肢联动训练指标(运动总距、总功率及平均电刺激值),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评分和10 m步行能力测试(10mWT).结果:治疗后2组运动总距、总功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平均电刺激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运动总距的增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MA-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治疗组的增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10mWT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且治疗组的减少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FES四肢联动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
骨科康复治疗现状与思考
骨科临床治疗措施中,康复治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康复手段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康复、中医推拿针刺等,将诸多康复治疗手段综合运用是行之有效的康复措施.随着医学模式发生变化,心理康复也越来越受重视.对骨科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康复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
-
从俩三化汤看外风对脑卒中发病及病程的影响
脑卒中是当今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一类疾病,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关于脑卒中的记载和治疗,其中“三化汤”就是有名的治疗脑卒中的方剂.通过对于两个“三化汤”的古籍查阅及现代医家的理论总结,试图进行方解分析,发现两个方子都重视强调“外风”这个因素,这对现代脑卒中的治疗及预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医方考·痿痹门》之五痿探究
《医方考》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方论专著,其痿痹门详细概述了“五痿”的病因、病机、主治方药及方论,五瘘与心、肺、肝、肾的病变密切相关,本文就肺痿、脉痿、筋痿、骨痿、痿蹙进行理、法、方、药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脾胃在这五痿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旨在为临床治疗与康复提供理论依据.
年 | 期数 |
2018 | 03 04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