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 림상혈액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
- 影响因子: 1.0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2806
- 国内刊号: 42-128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CEIA-LIF法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干扰素-γ水平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单个CD8+T细胞内干扰素-γ(IFN-γ)的绝对含量.方法:用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激光诱导荧光法对再障患者外周血单个CD8+T细胞内IFN-γ的水平进行定量检测.结果:2例重型再障(SAA)患者免疫治疗前外周血单个CD8+T细胞内IFN-γ的水平分别为(151.53±28.92)z mol和(223.72±45.23)z mol,免疫治疗后相应的降为(45.57±13.90)z mo1和(36.44±9.66)z mol,正常对照为(47.47±17.97)z mol.经统计分析,SAA患者治疗前、后及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激光诱导荧光法可以检测到外周血单个CD8+T细胞内IFN-γ的z mol水平,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应用于临床.
-
CD56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CD56分子对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细胞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应用G显带技术及流式细胞仪对45例M5患者分别进行核型及免疫表型检测,并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45例患者中CD56表达阳性17例(37.78%),其中正常核型2例(11.76%),异常核型15例(88.24%),以8号三体和11q23异常易见(分别占23.53%,29.41%);伴CD56抗原表达的患者高表达CD11b,CD14(P<0.01,P<0.0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偏高,骨髓及外周血中原始和幼稚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较多出现髓外浸润,尤其以淋巴结肿大(P<0.05)和肝脾肿大(P<0.05)明显,伴二系以上受累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中枢神经系统及皮肤浸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伴CD56阳性的患者出现较低的完全缓解率及较短的生存期(P<0.05).结论:CD56阳性的M5患者易出现异常核型,高表达CD11b,CD14,预后较差.
-
DNA纤维在间期核FISH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为了提高细胞分裂间期细胞核基因检测的分辨率,以协助临床诊断.方法:用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DNA Fiber-FISH)技术检测M2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M2)相关易位基因,观察50个间期核荧光信号,并与间期核FISH比较.结果:DNA Fiber-FISH所显示的荧光信号明显比间期核FISH显示的荧光信号易于辨认.结论: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核基因的检测中,与间期核FISH相比,DNA Fiber-FISH分辨率更高.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期骨髓一过性不典型巨核细胞增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FAB-M7)以外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化疗期间一过性不典型巨核细胞增生(AMH)现象.方法:对45例AML患者化疗后不同间隔经一步法骨髓抽吸涂片-活检切片双标本取材,同时观察涂片与切片内的AMH.结果:①各例于化疗前均未检出AMH;②34例于诱导化疗中检出AMH,8例于完全缓解(CR)期看到AMH;③诊断至发生AMH的时间在2~15周间.25例(55.6%)患者于治疗初8周内发生AMH;④32例(71%)于骨髓涂片内检出AMH,而42例(93%)于切片内发现AMH,切片优于涂片;⑤6例定期随访,骨髓涂片和切片内的AMH均于32周内消失.结论:通晓此种化疗后初数月内的一过性AMH现象,对于避免误诊及改变治疗有意义.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经全反式维甲酸缓解后维持治疗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索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达完全缓解(CR)后理想的维持治疗方案,提高APL的长期无病生存时间.方法:将我院21例初治的APL患者均经ATRA治疗达CR后,维持治疗方法为三氧化二砷(As2O3)、ATRA及6-巯基嘌呤(6-MP)加甲氨喋呤(MTX)序贯交替治疗3年;观察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监测微小残留病.结果:21例患者对上述治疗均有较好的顺从性,有11例患者维持治疗超过2年,无复发病例;PML/RARα融合基因初诊时均为阳性,12例持续转阴,其中维持治疗超过2年的11例患者均转阴;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少见且较轻.结论:用上述维持治疗经ATRA达CR的APL初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其不良反应较传统的联合化疗轻,作者认为As2O3、ATRA与6-MP加MTX序贯交替治疗可能是APL理想的维持治疗方法.
-
MMP-2和MMP-9在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及与白血病髓外浸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急性白血病发生和髓外浸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生物素化鼠抗地高辛标记的原位杂交法检测MMP-2和MMP-9在初治、复发、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骨髓原代细胞中的表达.结果:MMP-2和MMP-9在初治,特别是有髓外浸润表现者和复发急性白血病骨髓原代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和正常对照者;关于亚型的研究发现,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4+M5)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急非淋(非M4+M5)组.结论:MMP-2和MMP-9可能通过增强白血病细胞降解细胞外基质(ECM)等机制参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和髓外浸润过程,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不同年龄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损表现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损临床表现以及预后.方法:将本院7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按年龄分成<65岁和≥65岁2组,观察骨损表现形式(溶骨性损害、广泛的骨质疏松)、发生部位(颅骨、颈椎、胸肋骨、腰骶椎、骨盆、四肢长骨)、高钙血症和骨损的关系以及相关预后、骨损和血β2-微球蛋白(β2-MG)的关系.结果:≥65岁组溶骨性损害发生率要高于<65岁组.前者溶骨性损害常见部位是颅骨和胸肋骨;后者常见部位是腰椎和胸肋骨.并发高钙血症的老年患者预后可能较差.<65岁组β2-MG异常患者中,非骨痛起病者预后好于骨痛起病者.结论:骨损表现及其相关预后指标在不同年龄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意义不同.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IC异常和临床特点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MIC)异常变化及临床特点.方法:对65例MDS患者的血液学、免疫学、遗传学异常改变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中外周血象全血细胞减少36例(55.4%),2系细胞减少19例(29.2%),分类可见幼红细胞35例(53.8%),幼粒细胞27例(41.5%).贫血60例(92.3%),以中重度为主58例(89.2%),表现为大细胞或正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异常56例(86.2%),以减少为主45例(69.2%).血小板减少41例(63.1%).65例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55例(84.6%),1系或1系以上病态造血54例(83.1%),11例难治性质血患者病态造血不明显(16.9%).59例行骨髓病理学检查:3系不同程度病态造血30例(50.8%),粒系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29例(49.2%).45例行骨髓细胞流式细胞仪(FCM)免疫表型测定,表现2系或2系以上异常40例(88.9%).41例做FCM-DNA倍体分析,检出DNA非整倍体26例(63.4%).32例做骨髓细胞染色体分析,发现异常克隆13例(40.6%).结论:MDS临床表现不典型,血液学改变复杂,缺乏特异性,部分RA病态造血不明显,仅依靠形态学难以做出正确诊断,应提倡MIC分型诊断.
-
HLA位点不全相合的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HLA不完全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新方法.方法:将8例白血病患者接受FBC预处理方案后行异基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联合移植,观察造血重建和移植相关的并发症情况.结果:1例2位点不合患者植入失败,其余7例完全植入,白细胞恢复时间13.5 d,血小板恢复15.1 d,7例患者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57.1%(4/7),局限性慢性GVHD发生率83.3%,未出现严重的心、肝和肺脏并发症.移植后6个月生存率62.5%.结论:用FBC预处理方案和GCSF动员后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联合移植的方法对于HLA不相合的移植安全有效.
-
131Ⅰ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后并发白血病1例
患者,男,15岁.因发现白细胞减低2个月入院.患者1995年被诊断为Graves病,后长期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诊.药物治疗5年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症状控制良好,血常规检测正常.患者于2000年7月甲亢复发,调整用药后至2001年8月仍未能控制,且症状加重.于是改用核素131Ⅰ治疗,同年10月口服131Ⅰ 222 MBq.半年后甲亢症状改善,白细胞低至4.2×109/L,再予药物控制.2002年12月甲亢症状又复加重,再次于2003年2月口服131Ⅰ 370 MBq.同年底发现白细胞降至2.3×109/L,于当地医院行升白细胞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进一步诊治.薛胜利,通讯作者,E-mail:xuesl@21cn.com
-
血红蛋白病并发海蓝组织细胞增多1例
患儿,男,5岁.因面色苍白1年余,于2003年8月26日入院.患儿1年前体检发现面色苍白并伴冷汗,但家长未予以重视.1月前至当地医院检查血常规提示:Hb 70 g/L,补充铁剂治疗1月余复查血常规示Hb为74 g/L,转入我院诊疗.患儿发病前无明显诱因,否认输血史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及过敏史;母孕期体健,否认急性感染史、用药史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入院时体检:体温37.3℃,脉率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0/60 mmHg(1 mmHg=0.133 kPa).一般情况差,慢性病面容,全身皮肤黏膜苍白,巩膜轻度黄染,全身浅表淋苘巴结未扪及,无出血点及紫癜,无牙龈出血与鼻出血,无骨痛,无尿红;头部检查无异常;双肺无啰音,心界不大,律齐;腹部无异常.
-
苯丁酸钠联合其他诱导分化剂治疗难治性白血病2例
笔者通过应用苯丁酸钠(PB)联合其他诱导分化剂治疗2例难治性白血病,以探讨PB在血液肿瘤诱导分化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
以副肿瘤高钙危象为初发表现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并淋巴瘤细胞白血病1例
患者,男,17岁.因双上肢疼痛3月余,皮肤结节半月余,于2004年7月23日入院.患者2004年4月踢足球时摔伤右肘关节,经X线摄片示:右尺骨鹰嘴骨折,未作特殊处理.之后出现双侧肩肘关节疼痛,自服止痛药,贴止痛膏后,疼痛好转.
-
急性白血病患者肺耐药相关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肺耐药相关蛋白(LRP)的表达与临床病情和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SABC)检测57例AL患者及14例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LRP的表达.结果:①AL初治组LRP表达阳性率(30.00%)与完全缓解组阳性率(2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难治复发组LRP表达阳性率(61.90%)较完全缓解组与初治组明显增高(均P<0.05).②37例化疗后AL患者LRP阳性表达17例,LRP阴性表达20例,LRP阴性组缓解率显著高于阳性组(P<0.05).结论:AL患者LRP高表达与临床耐药有关,有可能成为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
拓扑替康与足叶乙甙及环磷酰胺联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拓扑替康与足叶乙甙及环磷酰胺组成TEC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期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将34例患者确诊后即应用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DA)方案治疗,DA方案治疗两疗程后未达缓解或缓解后复发者均予TEC方案治疗两个疗程,其疗效及毒副作用均与DA方案作自身对照.所有患者定期检查血常规、骨髓及肝、肾功能等.分别观察两种方案的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34例中经TEC方案治疗有14例达完全缓解,4例达部分缓解,完全缓解率为41.17%,总有效率为52.94%;16例无反应.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TEC方案疗效优于DA方案,毒副作用无明显加重.结论:TEC方案对CML急变期具有确切疗效,宜于临床推广.
-
CAG方案治疗低增生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CAG方案治疗低增生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疗效.方法:20例低增生AML患者采用CAG方案(阿糖胞苷10 mg/m2,皮下注射,每12 h 1次;阿克拉霉素10~14 mg/(m2·d),静脉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300μg/(m2·d),皮下注射,14 d为1个疗程,观察化疗前后肝、肾功能,心电图,血生化及骨髓象变化.结果:20例经1~2个疗程治疗后完全缓解11例(55.0%),部分缓解4例(20.0%),未缓解5例(25.0%),总有效率达75.0%.结论:CAG方案可作为治疗低增生AML一线方案使用.
-
急性白血病BRAF癌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探讨BRAF基因突变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意义.方法:应用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及DNA测序方法对22例AL患者进行BRAF基因外显子11~15突变检测.结果:1例患者外显子12扩增产物DHPLC出现额外色谱峰,测序结果显示在内含子12+35位点G→C变异;其余样本各外显子均未见DHPLC改变.结论:AL中BRAF癌基因突变可能并不常见;内含子12变异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三氧化二砷联合维生素C治疗难治或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维生素C(VitC)治疗难治或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31例难治或复发性MM患者,采用As2O310 mg加5%葡萄糖溶液500 m1,静脉滴注,每日1次;VitC 1000 mg加5%葡萄糖溶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疗程为28 d.根据血清M蛋白及骨髓瘤细胞减少情况判断疗效,分为部分缓解、进步、无效.同时观察MM患者贫血程度、骨髓瘤细胞百分率、肾功能及血电解质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部分缓解5例,进步11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51.6%.主要不良反应为疲劳、恶心、呕吐.结论:As2O3联合VitC治疗难治或复发性MM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患者易耐受.
-
病因不明的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长期随访33例
目的:为终明确病因不明的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诊断.方法:对33例经过详细检查仍不能明确的全血细胞减少且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随访期间,每3~6个月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结果:33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9(9~108)个月,其中28例病因得到明确,占84.8%.结论:随访也是诊断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的有效方法之一.
-
脐血基质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造血支持功能的比较
目的:探讨脐血基质细胞造血支持功能并与骨髓基质细胞进行相关比较.方法:选择脐带血10份,骨髓标本10份,采用体外培养的方法,观察了脐血基质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以及其对造血的支持功能,并与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了相关比较.结果:①脐血基质细胞的形态以圆形和椭圆形为主,脐血基质细胞贴壁时间晚于骨髓基质细胞.②骨髓基质细胞层上悬浮细胞产率在第1、2、3,周均高于脐血细胞层上细胞产率,且两者都高于无贴壁细胞层,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骨髓基质细胞层和脐血基质细胞层上的粒单系祖细胞集落(CFU-GM)产率都高于无贴壁细胞层,脐血基质细胞层上的CFU-GM产率低于骨髓基质细胞层,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脐血基质细胞有支持造血干/祖细胞生长的作用,但其造血支持功能不如骨髓基质细胞.
-
rhG-CSF动员对供者CD4+T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了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动员过程中对健康供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和CD4+T细胞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受体和Tac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双色荧光标记和三色荧光标记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rhG-CSF动员前CD4+T细胞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比例的中位数为26.34%,动员后为25.24%,动员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G-CSF动员使CD4+T细胞CD62L的表达率显著下降(P<0.01),动员前的表达率中位数为42.72%,动员后为4.82%.动员前后CD4+T细胞CD44和整合素LFA 1表达率均为100%;动员前VLA-4表达率的中位数为84.49%,动员后为85.66%;动员前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CR-4表达率的中位数为84.78%,动员后为86.34%;动员前CD25表达率中位数为29.72%,动员后为26.24%,rhG-CSF动员对CD4+T细胞LFA-1、CD44、VLA-4、CXCR-4和CD25的表达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rhG-CSF动员造成CD4+T细胞CD62L的表达率显著下降.
-
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研究白血病免疫表型的特点.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对209例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CD13、CD33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特异和敏感的指标,CD2、CD7是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特异和敏感的指标,CD19、CD10是B-ALL特异和敏感的指标.结论:运用流式细胞术对白血病进行免疫分型可以极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AL初治及复发患者化疗前后血清bFGF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47例AL初治患者血清bFGF水平为(60.57±25.62)pg/L,8例复发患者为(72.26±21.44)pg/L,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的(24.06±5.97)p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例完全缓解(CR)患者血清bFGF水平(27.33±9.04)pg/L,较CR前明显下降(P<0.01),接近于正常人对照组的水平(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难治组血清bFGF的水平为(85.20±31.45)pg/L,明显高于非难治组的(60.03±22.97)p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难治组血清bFGF水平(63.36±16.62)pg/L与非难治组的(55.02±22.84)p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bFGF的检测对了解AL的发生、发展及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
核孔蛋白Nup98与白血病
核孔复合物(NPC)是近年来发现的贯穿于核膜作为细胞核与细胞质物质交换的惟一通道,在细胞正常的生长与分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已发现核孔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与数种人类疾病相关,与肿瘤关系尤为密切.在许多急性白血病中都可以检测到与核孔蛋白Nup98有关的染色体易位、融合基因及转录产物,说明核孔蛋白Nup98的异常与急性白血病关系密切,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
抗原提呈细胞与同种异基因移植后免疫重建
在骨髓移植和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等造血细胞移植后,机会感染的易感性是随着供者来源的免疫系统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因此,移植后宿主的免疫系统的及时重建对于移植物的终植活和抗移植后并发症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急性白血病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发生率、产生融合基因的常见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MLL双色断裂分离重排探针检测50例AL患者(49例初治,1例难治)的11q23/MLL基因,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对于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阳性的患者,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形成的6种常见融合基因类型.结果:6例AL有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发生率为12%,2例为AML-M5,4例为ALL且均为B-ALL.2例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阳性的AML M5患者融合基因均为MLL/AF9,其中1例为初治,发病时左侧小腿有白血病细胞浸润,本例患者化疗1疗程获CR;1例为难治性AL患者,于第3个疗程化疗后才达CR.4例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阳性的B-ALL患者中有2例于诊断后3周内死于全身衰竭和感染,化疗未获CR,其中1例患者的融合基因为MLL/ENL,1例未扩出融合基因产物;1例于诊断后第2天因DIC脑出血死亡,未进行化疗,其融合基因为MLL/AF9;1例发病时胸椎有白血病细胞浸润,1疗程化疗后获CR,其融合基因产物未扩出.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检测AL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快速、灵敏的方法,巢式RT-PCR是检测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所产生的融合基因类型简便可行的方法;有11q23/MLL基因易位重排的AL患者临床症状凶险,预后差.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