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杂志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linical Medicine 생물의학공정여림상
- 主管单位: 天津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 影响因子: 0.46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7090
- 国内刊号: 12-132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高压氧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昆明小鼠27只,采用无创微动脉夹阻断双侧颈总动脉血流的方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HE染色、透射电镜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神经元的损伤及HBO干预后的改变.结果 光镜显示3组小鼠额叶皮层及海马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实验组与对照组异常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小鼠的皮质和海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观察显示再灌注后额叶皮质及海马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元变性、坏死,实验组损害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小鼠的皮质和海马损伤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O治疗可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促进损伤的修复.
-
初级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的制备
目的 探讨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可行性.方法 将犬骨髓细胞诱导为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后,用Brdu标记平滑肌细胞,DAPI标记内皮样细胞,观察细胞标记的成功率;血管平滑肌样细胞和血管内皮样细胞分层种植于胶原包埋PGA的复合支架表面:将细胞和支架的复合体种植于犬皮下,并设立对照组,分别于植入后的第4、6、8周取出植入皮下的组织工程化血管,进行相关检查分析.结果 免疫荧光提示Brdu、DAPI标记种子细胞效果良好;核呈蓝色荧光的内皮样细胞均匀排列在支架表面:组织工程化血管材料植入动物皮下取出后观察,实验组管壁结构比较清晰,细胞数量也已减少、胶原成分增多,管壁分层明显,可见内膜、中膜和外膜结构,对照组无此特点;免疫荧光观察,8周实验组组织工程血管壁内有Brdu标记的种子细胞存在.结论 以动物的皮下为生物反应器,采用静态培养的方式可强化组织工程血管壁,该组织的结构与天然血管相似,种子细胞同时参与初级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的构建.
-
基于均匀化理论的功能梯度材料力学性质的研究
目的 利用均匀化理论讨论了功能梯度材料的细观结构形式对其宏观性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均匀化理论,研究组分材料泊松比、表观密度、弹性模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 组分材料的泊松比对功能梯度材料的弹性模量的影响不仅与泊松比的大小有关,而且与组分材料的分布形式有关;组分材料的表观密度对功能梯度材料弹性模量的影响可用指数函数模拟;组分材料的弹性模量对功能梯度材料弹性模量的影响可用线性函数模拟;组分材料的分布对功能梯度材料弹性模量的影响甚微.结论 功能梯度材料的弹性模量是受组分材料的泊松比影响的.
-
乳腺癌及周围组织电阻抗频谱特性与其病理学特征的研究
目的 研究人体乳腺癌及其周围组织的电阻抗频谱特性,探究我国妇女乳腺组织电阻抗频谱特性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英国Solartron公司1255B型频率响应分析仪,在1 Hz~1 MHz频率范围内用四电极法离体测量组织电阻抗频谱特性.将每个测量标本做成病理切片用于观察比较.结果 从测量数据看,乳腺癌与其周围组织电阻抗频谱特性差异显著,脂肪组织的电阻率高,乳腺癌次之,腺体组织低,而脂肪组织的特征频率低,腺体组织次之,乳腺癌高.从病理学分析看,乳腺组织病理状态不同则其电阻抗特性也存在差别.结论 人体乳腺癌及其周围组织的电阻抗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发现测量样本的病理状态不同,其电阻抗特性不同.
-
肾上腺肿瘤的腹腔镜治疗
文章就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的适应证、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手术方式、经腹腔路径与腹膜后路径的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比较、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临床效果、腹腔镜肾上腺手术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前景展望进行综述,充分的术前准备,准确的术中操作,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是安全可行的,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器械的改进,腹腔镜微创手术可望成为肾上腺疾病的首选手术方法,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
溶瘤病毒的临床应用
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单纯疱疹病毒-1(herpes simplex virus-1,HSV-1)、呼肠孤病毒(reovirus)、溶瘤腺病毒(oneolvtic adenovirus)等是由嗜肿瘤特性而被用来改造成溶瘤病毒,它特异性识别并感染肿瘤细胞,终导致细胞溶胀而摧毁肿瘤细胞,但无法在正常机体细胞内复制而不具有杀伤作用,理论上具有更高的抗肿瘤效应和更低的副作用.文章就以上溶瘤病毒的国内外临床应用现状及目前仍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综述.
-
高精度一体化电阻抗断层成像数据采集系统
目的 设计一种高精度一体化电阻抗断层成像数据采集系统.方法 根据乳腺EIT检测方法的特点,设计了一套16电极高精度一体化实验系统,包括电极、开关阵列、模拟前端、模数转换及数据传送等.系统采用了24位高精度A/D转换和数据采集系统芯片ADuC834.使用了环形电路板,将所有电路集中在该电路板上,以16个压力测试针作为与外部电极的接合点,实现了无长引线的一体化系统.结果 使用该系统进行了初步成像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成像结果.结论 从成像结果看,采用高精度一体化数据采集系统进行EIT成像是可行的,新系统有更高的测量精度.
-
医院制剂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目的 设计开发完整的医院制剂生产管理系统,使其满足物资的入出存管理和生产管理的需求.方法 在细致分析医院制剂生产的管理流程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资源规划系统,采用客户端朋艮务器模式,应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和PowerBuilder开发工具设计、开发了该系统,主要由库存管理模块和生产管理模块组成,同时具有综合查询、报表输出和系统维护等功能.结果 该系统能够与HIS连接,根据HIS销售情况制定生产计划,通过生产计划和现有库存快速制定采购计划,理顺了医院制剂事的工作流程,能够准确、快捷地输出相应的报表.结论 该系统设计方案可行,系统操作简单,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医院的管理工作.
-
基于LabVIEW的脉搏测试仪的设计
虚拟仪器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测试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文章通过PVdF压力传感器拾取脉搏信息,自行设计搭接硬件电路对脉搏信息进行放大调理,并通过数据采集卡送入计算机,利用LabVIEW编程架构脉搏测试仪,实现了脉搏信号的数据采集、波形显示、波形回放、频谱分析、异常情况警示等功能.对推进脉诊技术客观化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意义.
-
重复肾输尿管畸形的超声诊断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显像技术在重复肾输尿管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重复肾输尿管畸形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7~88岁,平均年龄39.7岁.其中8例经静脉尿路造影、15例经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10例经手术证实,2例系移植肾供体取材时发现.对其超声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5例均为单侧,左肾18例,右肾5例,2例为肾移植供体.完全重复肾输尿管畸形17例,不完全重复肾输尿管畸形8例.7例上位肾、2例上下位肾不同程度积水,8例输尿管扩张.5例合并输尿管异位开口.超声对重复肾输尿管畸形的诊断符合率为84%(21/25).结论 超声是重复肾输尿管畸形的首选检查方法,彩色多普勒显像不仅在观察肾门血管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观察重复肾输尿管开口向膀胱腔内唢尿现象、显示异位的输尿管开口的具体部位具有重要价值.
-
核素显像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胃肠道出血显像及异位胃黏膜显像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诊断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85例,其中小儿62例(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22天~14岁),成人23例(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16~63岁).小儿患者均先行99TcmO4-异位胃黏膜显像,阴性者再行9Tcm-RBC胃肠道出血显像;成人患者直接行胃肠道出血显像.结果 62例小儿患者异位胃黏膜显像阳性率72.58%(45/62),阳性预测值100%;胃肠道出血显像定位诊断阳性率42.5%(17/40),准确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2.35%(14/17).结论 99TcmO4-异位胃黏膜显像对小儿异位胃黏膜症诊断具有很高诊断价值,99Tcm-RBC胃肠道出血显像也可作为消化道出血定位诊断的一种有效方法.
-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提高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7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16~54岁,平均年龄31岁.结果 17例均经B超、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后,行狭窄段切除、输尿管复位成形术.随访时间6个月~5年,右肾积水缓解,输尿管通畅,肾功能正常,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IVP及逆行输尿管造影是主要诊断方法,狭窄段切除、输尿管复位成形术效果良好.
-
18FDG PET显像在霍奇金淋巴瘤分期中的价值
恶性淋巴瘤为一组异质性疾病,因其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肿瘤生物学行为使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但大多有全身播敞的趋势.
-
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治疗肥胖症26例分析
目的 评价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LAGB)治疗肥胖症的有效性、可行性.方法 26例肥胖症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6例,年龄18~36岁,平均年龄27.5岁.身高160~182 cm,体质量88~240 kg,体质量指数(BMI)为34.1~72.5 kg/m2,平均40.6 kg/m2.对患者施行LAGB,观察分析手术前后患者肥胖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26例手术均获成功,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的22例,减质量效果良好.结论 LAGB术后近期疗效可靠,并发症低,是一种外科治疗肥胖症的有效方法.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技巧、复发及术后妊娠情况.方法 子宫肌瘤患者217例,年龄25~43岁,平均年龄32岁(标准差7.3岁).其中有蒂浆膜下肌瘤37例,阔韧带肌瘤4例,宫颈肌瘤7例,肌壁间肌瘤及无蒂浆膜下肌瘤169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laoaroscopic myomectomy,LM).结果 217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217例中13例失访,204例随访11~47个月,平均(29.00±10_32)个月.术后9~47个月复发71例,占34.80%.有生育要求者49例,妊娠率46.67%.21例(21次)妊娠中,1例流产,1例异位妊娠,1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早产(剖宫产),9例足月妊娠,其中7例行剖宫产,2例顺产;9例继续妊娠中[平均(22.00±6.82)周],无一例子宫切口瘢痕裂开.结论 LM后可提高妊娠率,复发率同开腹手术.LM后妊娠是安全的.但剖宫产几率增加.LM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
大龄髋脱位儿童髓关节骨性形态研究及分析
目的 应用CT的原始数据资料,结合反求工程软件,对大龄髋脱位儿童髋关节的病理形态结构做进一步的定量分析研究,以了解大龄髋脱位儿童髋关节的病理形态变化,探讨髋关节骨性形态的测量方法及意义.方法 实验组共44个脱位髋,按照Tonnis分级标准分为2个亚组:半脱位组,共30个髋;全脱位组,共14个髋.单侧脱位患儿的"正常髋"为相对对照组,共41个髋.以Mimics软件读取CT原始数据,进行前处理,得到髋关节的点云数据,输入至反求工程软件Imageware中,对髋臼及股骨头的骨性关节面进行球面拟合,测定股骨头上下两部分对髋臼的匹配程度.结果 大龄髋脱位儿童髋臼球面半径较平、浅(全脱位组为27.470±6.299,半脱位组为24.340±2.637,对照组为21.710±1.975),股骨头发育小;3组中全脱位组表现得更加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股骨头的上下两部分和骨性髋臼关节面匹配误差比较:全脱位组、半脱位组P<0.001,对照组P>0.05,显示股骨头上半部分对髋臼的匹配程度高于下半部分.结论 髋脱位儿童股骨头上下两部分与髋臼的匹配差异提示了复位手术时股骨近端内翻截骨的必要性.适当的内翻截骨可以使匹配程度较高的股骨头上半部作为主要负重区.良好的球面匹配能获得良好的应力分布,从而减少或推迟骨关节炎的发生.
-
TH胶在经皮经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TH胶在经皮经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52岁.静脉曲张程度轻度2例,中度12例,重度6例.肝功能Child-Paugh分级A级15例,B级5例.采用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途径,用TH胶灌注填塞曲张静脉,在拔出导管鞘时用1~2 mlTH胶填塞肝脏穿刺通道.结果 20例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即时闭塞率100%(20/20),肝脏穿刺通道填塞良好,未出现肝包膜严重出血.肝功能各项指标在术后3 d一过性升高,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17例患者随访6~12个月,随访期间无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无死亡病例.结论 TH胶能即时闭塞食管胃底的曲张静脉,治疗和预防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也能够即时填塞肝脏穿刺通道,防止肝包膜下出血,在门静脉高压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介人栓塞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踝臂指数在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研究踝臂指数(ABI)在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作为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116例,分为2组:A组(单纯药物治疗组)77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67±8)岁;B组(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组)39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5±5)岁.详细记录每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心率、血压、空腹血糖、血脂等.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检测ABI.结果 ①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治疗前ABI<0.90:②B组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的ABI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的ABI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ABI在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的治疗中可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介入治疗能够及早改善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的血运,比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介入治疗
目的 评价使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肝血管瘤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49岁.血管瘤位于肝左叶11例,肝右叶32例,同时累及肝两叶者7例:病变单发者30例,多发者20例.有上腹隐痛、腹胀、贫血及腹部包块等症状者22例,无症状者28例.全部病例经B超、CT、MRI和/或肝动脉造影确诊.采用DSA设备,以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捕管,行选择性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其中10例为2次栓塞,40例行1次栓塞.通过导管超选择插管至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使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经肝动脉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瘤体缩小,无严重并发症,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使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
不同培养体系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扩增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培养体系对造血十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其表型的改变.方法 新鲜分离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MNC),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HSC),计数富集得到的CD34+细胞,平均分为3组,每组含CD34+细胞2.2×105:A组(HSC+CK)CD34+细胞接种于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早期作用因子FST组合(SCF、FL和TPO,质量浓度50 ng/ml的SCF、质量浓度100 ng/ml的TPO和FL),并于接种0 d添加质量浓度20 ng/ml IL-3;B组(HSC+MSC)CD34+细胞接种于含MSC feeder的培养瓶.加入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C组(HSC+MSC+CK)CD34+细胞接种于含MSC feeder的培养瓶,加人Stemline TM Ⅱ无血清培养基,加入早期作用因子FST组合首剂添加IL-3(剂量同A组).在培养后4、7、10、14d计数有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细胞免疫表型的改变.结果 0~14 d培养后MNC细胞扩增数C组(HSC+MSC+CK)>A组(HSC+CK)>B组(HSC+MSC),P<0.01.3组间CD34+细胞比例B组(HSC+MSC)>C组(HSC+MSC+CK)>A组(HSC+CK),P<0.01.CD34+细胞绝对数也出现了明显增加,其中C组(HSC+MSC+CK)增加为明显,其次是A组(HSC+CK).其中A组(HSC+CK)培养4 d较0 d(14.68%)CD34+CD38-细胞有明显增加(62.71%,P<0.05),C组(HSC+MSC+CK)CD34+CD38-细胞也略有增加(23.99%);培养7 d时,A组(HSC+CK)、C组(HSC+MSC+CK)CD34+CD38-细胞数明显下降,分别为4.44%和1.38%,而B组(HSC+MSC)CD34+CD38-细胞上升为18.92%,与0 d时比较P<0.05,与A组(HSC+CK)、C组(HSC+MSC+CK)比较P<0.05.结论 MSC和细胞因子的联合应用,一方面使得总MNC细胞得到大量扩增,同时还使扩增后细胞保持CD34+免疫表型,培养体系中加入MSC能更有效/特异地扩增CD34+造血干细胞群.
-
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aGVHD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成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dult 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MSC)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的分子机制.方法 3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aGVHD患者,以每公斤体质量2×106个细胞剂量静脉输注AMSC;应用RT-PCR扩增患者AMSC使用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CR Vβ 24个亚家族的CDR3.了解患者TCR Vβ T细胞的分布情况;应用尼龙毛柱分离外周血T淋巴细胞,再经CD8磁珠分选出CD8+T淋巴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生aGVHD患者使用AMSC前后外周血CD8+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患者发生aGVHD时,有TCR Vβ3及其他亚家族基因表达,输注AMSC后,GVHD得以有效控制,Vβ3不表达:当患者GVHD复发时,Vβ3基因又表达,治疗后不表达;与输注AMSC前相比,输注AMSC后,CD8+T细胞中的CD8+CD28-亚群显著上调(P<0.05),同时,患者的aGVHD得以有效控制.结论 AMSC治疗aGVHD的分子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CR Vβ亚家族基因表达有关.TCR Vβ3可能是AMSC作用的靶基因;同时,AMSC治疗aGVH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上调CD8+CD28-T细胞亚群有关,CD8+T细胞可能是AMSC作用的靶细胞.
-
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浆IL-1α、IL-2和VEGF含量的变化与aGVHD关系的初步探讨
目的 通过动态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血浆中IL一1α、IL-2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变化与临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的关系.方法 32例以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36(22~47)岁.根据移植后aGVHD发生情况分成2组,分别为aGVHD组(24例)和无aGVHD组(8例).对2组患者采用蛋白质芯片方法动态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IL-1α、IL-2和VEGF的含量,来探讨细胞因子IL一1α、IL-2和VEGF的含量变化与aGVHD发生的关系.结果 aGVHD组的IL-2含量在移植后第2周升高并达到峰值,显著高于移植前含量及相同时间无aGVHD组(P<0.01),IL-2的含量变化要早于aGVHD症状出现,而且随着aGVHD的症状控制,IL-2的含量下降.无aGVHD组IL-1α含量在移植后的第3、5周显著高于aGVHD组(P<0.01):血浆VEGF的含量在移植后的第5周无aGVHD组患者达到高浓度.而在aGVHD组,VEGF的高浓度值出现在移植后的第7周.结论 IL-2在allo-PBSCT后含量突然升高提示即将发牛急性aGVHD;无aGVHD组VEGF的峰值要比aGVHD组提前1周出现,可能预示着无aGVHD的患者比aGVHD患者造血重建更早:2组IL-1α含量存整个观察期内波动较大.通过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对IL-2含量并动态观察以预测aGVHD,可能是一个颇具前景的研究方向.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1998 |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