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杂志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linical Medicine 생물의학공정여림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天津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 影响因子: 0.46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7090
  • 国内刊号: 12-132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14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杜智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流固耦合分析分层的腹主动脉瘤模型

    作者:杨金有;俞航;刘静;洪洋

    目的:应用基于CT图像的三维重构技术,分别构建血管壁3层模型和单层模型,并应用流固耦合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这两种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比较两者的血流动力学结果,讨论了两种应力模型的优劣,为深入研究血液流动状态与动脉疾病的关系提供帮助。方法采集腹主动脉瘤(AAA)临床CT图像,格式为DICOM,层间距为0.5 mm,每片图像的平面分辨率为512×512,像素大小为0.5 mm。应用医学图像后处理软件构建血管壁3层模型和单层模型,并应用流固耦合方法进行血流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经过多次迭代耦合计算,获得血管壁形变、等效应力等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血管壁位移比较,单层血管壁模型B部分区域的血管壁变形情况略高于3层血管壁模型A,如腹主动脉分叉处模型A变形为1.041×10-3 m,而模型B变形为1.171×10-3 m。血管壁应力分布比较,相同位置的3层血管壁模型的Von Mises值明显高于单层血管壁模型。结论通过对血管壁的变形及等效压力的分析,以及与单层血管壁模型的流固耦合模拟结果对比,得出了血管壁中层结构的变形和受力情况是AAA的形成和破裂的关键,为深入研究血流动力学与AAA疾病的关系提供帮助。

  • 羟基磷灰石涂层钛合金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初探

    作者:朱丽丽;姜华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代骨材料--羟基磷灰石涂层的钛合金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制备羟基磷灰石涂层钛合金材料浸提液后,采用细胞毒性实验以观察实验样品浸提液对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的毒性反应;通过对小鼠尾静脉及腹腔注射试验样品浸提液后,观察其对小鼠的急性全身毒性反应;Ames实验及迟发型超敏反应实验对其遗传毒性及致敏性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羟基磷灰石涂层钛合金材料浸提液对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的相对增殖率(RGR)为96.9%,细胞毒性反应为1级,无细胞毒性反应;对小鼠亦无明显的急性全身毒性作用,实验样品组与阴性对照组动物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遗传毒性Ames实验表明,在活化与非活化条件下,该材料浸提液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株的回变菌落数与对照组比均未增加2倍,对该菌株无诱变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实验显示,该材料浸提液无潜在的皮肤接触致敏性。结论羟基磷灰石涂层的钛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人工晶状体的调制传递函数研究

    作者:易际磐;金成鹏

    目的:将眼球屈光系统看成是一种传递光学信息的低通滤波器,运用调制传递函数(MTF)理论,研究人工晶状体及人工晶状体植入人眼后的有关光学问题;对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眼球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方法使用MTF测定仪测定正常人眼屈光系统MTF的正常值;在精密模型眼中植入各种不同光学结构的人工晶状体,建立研究用模型;运用Zemax光学计算软件对研究模型进行计算,分别用光线追迹办法计算了几何象差、MTF。结果双凸结构的MTF值佳,凸平及凸凹形也有较好的成像质量,较差的为平凸,差的为凹凸形。结论笔者研究对于眼科临床及人工晶状体的设计、生产,以及开发新一代的人工晶状体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 计算机辅助构建气管软骨环并行气管前壁缺损修复实验研究

    作者:王晋平;赵大庆;罗家胜;李海立;郑德育

    目的:探讨利用人工材料在计算机辅助下体外构建气管软骨环进行颈段气管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用β-磷酸三钙(β-TCP)材料制造出气管环。12只成年杂种犬,雌犬4只,雄犬8只,犬龄约2岁,体质量11~13 kg。随机均分为2组。行气管前壁3~5环全层缺损造模(缺损2 cm ×5 cm),在气管切除部位形成一直径约2 cm、长约5 cm的皮管。实验组利用计算机辅助构建气管软骨环阴模,以β-TCP材料制作的内径约2 cm的2个C形气管软骨环支架置于人工皮管外侧,外侧以肌肉覆盖,逐层缝合关闭术腔。对照组以相同方法行气管前壁全层缺损造模,并形成与实验组相同的人工皮管,但皮管外面不置β-TCP构建的软骨环支架。动物饲养至8周时处死取材,行大体解剖、纤维喉镜、CT及常规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所有动物伤口局部未见明显感染征象。对照组1只皮下严重气肿,当日死亡;大体解剖可见修复部分气管前壁塌陷,管腔狭小;其余动物均存活至8周,术后1周出现气喘,术后2周出现进食呕吐及颈部活动受限;纤维喉镜检查,修复部位气管前壁已出现塌陷,有明显的反常呼吸运动。实验组动物均成活良好,未见上述症状。纤维喉镜检查:重建气道通畅。CT检查:植入物位置良好。组织学检查,支架材料已与周围组织融合为一体,组织已长入支架材料的孔隙中。结论实验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使修复支架制作达到个体化,β-TCP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依个体需要快速塑型,能较好地修复气管缺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与病情评估

    作者:刘坤;唐强;王智;姚瑾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或糜烂的基础上,继发完全或不完全血栓形成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目前普遍认为炎症在不稳定斑块的发生、演变和斑块破裂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跨膜信号转导受体家族,是连接先天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纽带,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作为TLR家族的一员,可通过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信号通道,介导炎症反应。已有研究表明,TLR4在ACS急性期促炎反应占优势,患者的TLR4信号通道处于激活状态,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增加。笔者通过观察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LR4的表达的变化,探讨TLR4表达与ACS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 肌萎缩侧索硬化电生理检查研究现状

    作者:张静;张哲成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诊断缺乏特异性生物学指标,主要依靠临床和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毋庸置疑的是,神经电生理检查在ALS早期诊断、证实诊断和评估预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论述电生理检查的重要作用、电生理技术应用、重复神经刺激技术、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技术、经颅磁刺激技术、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阈值跟踪技术研究现状。指出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多种技术对ALS的诊断具有确诊和辅助诊断的意义,其中以同芯针肌电图测定为关键,对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 脑死亡供体肾损伤的相关分子研究进展

    作者:张洋;叶啟发;王彦峰;李玲;胡龙;付贞

    脑死亡供体(DBD)捐献供肾作为一种特殊供体,用此供体行肾移植过程前后肾脏所受损伤的程度、机制、通路等势必与活体及尸体供体肾移植有不同之处。在分子水平,如补体成分、Toll样受体等的表达,对再灌注损伤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就近年来DBD肾损伤中涉及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基于量子点的多功能纳米粒材料在多模态成像和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卞雨霞;刘静;潘杰

    纳米粒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为今后肿瘤的检测和诊断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半导体量子点在生物医学领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章就基于量子点的多功能纳米材料在多模态成像和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做了简单的概述。首先介绍基于量子点的多功能纳米粒子的多模态成像;其次介绍基于量子点的多功能纳米粒在癌症治疗中的研究应用,其中包含了同时成像和化学治疗、同时成像和光动力学治疗,以及同时成像和基因传递的研究。后,对基于量子点的多功能纳米粒的生物医学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RNA结合蛋白HuR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年安;屈亚琦;董瑞

    RNA结合蛋白HuR又称作HuA。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发展与HuR密切相关,HuR过表达可提高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笔者根据国内外已发表的HuR相关文献,主要从HuR的生物学特性及与肿瘤(乳腺癌、胃癌、大肠癌、宫颈癌等)关系的相关进展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为抗肿瘤策略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HuR 肿瘤 研究进展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作者:

    据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4年5月25日[Arthritis Res Ther,2014,16(2):R79.]报道,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及苏北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多家研究中心联合进行了一项用脐带间充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对SLE患者产生满意的临床疗效。
      SLE是一种常见的和潜在致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在于机体产生大量抗体,并与体内相应的自身抗原结合形成相应的免疫复合物,对肾脏、心血管、神经、肌肉骨骼和皮肤产生系统损害。

  •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稿约

    作者: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是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联合主办的生物医学工程及其相关临床医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已成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报道国内外有关生物医学工程及其在临床中的研究、应用,为生物医学工程学和其相关的临床医学工作者架起学科间桥梁。

  •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投稿网站只有知网的http://sglc.cbpt.cnki.net

    作者: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网上投稿路径只有http://sglc.cbpt.cnki.net。《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编辑部只授权一些网站宣传本期刊,如从搜索引擎搜索的医护网(http://qikan.bimtdoctorl.com/577)、医学杂志(http://zhaahi.com)、360网站(http://www.360qikan.com. cn)等。请广大作者、读者注意这些网站投稿系统不能直接将稿件转至《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编辑部。如果您从上述网站已经投稿,那么请及时与编辑部联系(电话:022-24382234,022-84112819)。

  • 新型“纳米补丁”或可促进干细胞增殖分化助力再生医学研究

    作者:

    据Gautrot JE 2014年6月9日(Nano Lett,2014 Jun 9.)报道,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可以通过控制干细胞定殖生长的材料的特性来对干细胞的行为进行特定修饰,这对于开发新型再生医疗及组织工程学技术提供了一定的希望。
      干细胞非常特殊,因为其对于机体器官和组织正常功能的发挥非常必要;此前研究揭示,干细胞可以在坚硬的表面上生长增殖,但是并不能进行分化,分化就是干细胞可以形成在机体中履行不同职能的组织细胞;相比之下干细胞在较柔软表面上就可以进行增殖分化。

  • 科学家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制造出人工血管

    作者:

    据Bertassoni LE 2014年6月7日[Lab Chip,2014,14(13):2202-2211.]报道,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科学家通过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地构建出了人工血管。血管在机体中迂回曲折,承担着运输必要营养物质排出有毒废物的机能,为机体器官的正常工作保驾护航,长期以来开发新型人工血管一直是个难题。
      近年来在制造复杂的人工组织,比如人工心脏、肝脏及肺脏等上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绩,然而开发出人工血管依然是组织工程领域的一项关键挑战;研究者们尝试着通过结合3D打印技术开发特殊的血管水凝胶结构来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者首先利用3D生物打印机开发出了一种琼脂糖纤维模板来作为人工血管的模板,随后用水凝胶覆盖模板,形成一种铸造模具,后通过交联技术来进行加固;利用这种新型技术研究人员已经成功构建出了可以表现出建筑学特性的微通道网络,随后就可以用水凝胶来填满微通道,比如甲基丙烯酸酯明胶或者基于不同浓度水凝胶类的多聚物。

  • 开发出可携带药物靶向杀灭胰腺癌细胞的碳纳米管

    作者:

    据Andreoli E 2014年5月21日(J Mater Chem B,2014 May 21.)报道,美国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特殊定制的短碳纳米管,其或可以将药物运输之胰腺癌细胞中对癌细胞进行靶向杀灭作用。
      许多胰腺癌患者会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而该病5年生存率也只有6%,当前并没有针对胰腺癌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胰腺癌通常不能通过手术来进行治疗,而且利用化学治疗方法也很难对胰腺癌细胞进行作用。

  • 成功实现干细胞靶向基因组编辑

    作者:

    据Genovese P 2014年6月12日[Nature,2014,510(7604):235-240.]报道,意大利San Raffaele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人类造血干细胞(HSC)突破性地实现了靶向基因组编辑。
      基因治疗为一些因基因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疾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传统的方法是采用一种遗传工程载体将突变基因的一个功能拷贝传送到病变细胞添加到基因组中。尽管更为先进的载体,例如慢病毒载体证实提高了安全性和疗效,利用半随机插入载体存在的插入突变及失控性转基因表达风险仍然令人们感到担忧。这些不良效应有可能会触发癌症形成、毒性作用或破坏基因修饰细胞。

  • 科学家利用人体干细胞在实验室成功培育光敏感视网膜

    作者:

    据Canto-Solar MV 2014年6月9日(Nat Commun,2014,5:3903-3903.)报道,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一种人体干细胞在实验室内创造了人类视网膜组织的三维补充物,视网膜组织包含功能性感光细胞,能够对光做出反应,然后将它转化为视觉图像。这些是在实验室内利用人体诱导多能干细胞(iPS)培育的“微型视网膜”里的视网膜圆柱细胞。
      在培养皿上创造了“一种微型”视网膜,它不仅具有视网膜的组织架构,还具有感光的能力。为拯救视觉的研究提供了机会,可能终会促进帮助患有视网膜疾病的病人恢复视力的技术的发展。

  • 新型银纳米颗粒直击肿瘤细胞

    作者:

    据Braun GB 2014年6月8日(Nat Mater,2014 Jun 8. doi:10.1038/nmat3982.)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球状纳米颗粒,其主要由银组成,球状表面包被着一层肽,可以使其对肿瘤细胞进行靶向作用;这种新型纳米颗粒的外壳和内容物并不可拆分,因此不能靶向攻击肿瘤细胞的纳米颗粒就不会被消除和破坏掉。

  • 特殊分子支架--神经变性疾病靶向性疗法的新思路

    作者:

    据Stoica R 2014年6月3日(Nat Commun,2014,5:3996-3996.)报道,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一种特殊的分子支架可以促进细胞的关键部分进行相互作用,进而可以治疗痴呆和运动神经元疾病等,为后期开发治疗神经疾病的靶向药物疗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人员重点对细胞内线粒体和内质网进行了研究,前者是细胞的能量工厂,而后者则可以制造蛋白质并且可以储存进行细胞信号路径的钙信号。内质网和线粒体可以形成紧密的连接,这些连接作用可以行使一系列的细胞功能;然而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的关联性机制研究人员尚不清楚。

  • SPECT/CT检查床常见故障分析及维修

    作者:杨瑞;孟庆乐;曹艳;张乐乐;王峰

    SPECT / CT 是核医学开展常规检查的必备设备,一般SPECT / CT 具有独立的SPECT 与CT 功能,同时也可以进行SPECT 和CT 同机融合。南京市第一医院临床核医学中心SPECT / CT 为GE 公司Millennium VG5型双探头SPECT / CT,具有复合线路功能。于2001年装机至今已运行12年,GE VG5 SPECT / CT 目前仍然承担日常的病人影像采集任务,主要承担骨扫描、甲状腺扫描、肿瘤葡萄糖代谢显像等常规检查。对于老机器的图像质量与机器稳定性的保证是目前设备维护的重中之重。在开展的所有检查项目中几乎都离不开SPECT / CT 检查床,SPECT / CT 检查床轴向移动精度及稳定性是核医学正常工作和图像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

  • 下肢摄片架的研究

    作者:初阳;刘广月

    目的:研究病人下肢外伤行外固定后的摄片难题。方法用1cm×1cm空心不锈钢管制造下肢摄片支架,长40 cm,宽15 cm,高15 cm。试验组:选择45例下肢外伤病人,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15~69岁,平均年龄44岁。对照组:45例下肢外伤病人,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13~71岁,平均年龄43岁。试验组病人侧卧,健侧下肢放在摄片床上,外固定后的下肢放在下肢摄片架上,并用软布条将下肢固定在摄片架上,X射线球管与胫腓骨和摄片床垂直进行摄片。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摄X射线片。结果用下肢摄片支架共摄45张胫腓骨侧位X射线片,优良级片42张,占93.3%。对照组优良级片41张,占9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摄片架可用于病人下肢外伤行外固定后的摄片。

  • 过表达Akt1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作者:周卢琨;曹文彬;姚剑峰;申昱妍;杨欣;王钊;冯四洲;韩明哲

    目的:探讨Akt1过表达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健康C57小鼠,鼠龄7~8周,体质量18~25 g。取该小鼠胫骨和股骨,利用BMSCs的贴壁生长能力进行分离,并对获取的细胞进行流式鉴定。构建Akt1-IRES-GFP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BMSCs,并筛选、扩增Akt1过表达的BMSCs。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测定转染Akt1表达情况。用不同浓度(0、10、50、100 ng/mL)的γ干扰素(IFN-γ)处理Akt1-BMSCs及BMSCs,采用四唑氮化合物(MTS)法绘制生长曲线,通过Ca2+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碘化丙啶(Annexin V/PI)复染,观察不同浓度IFN-γ对Akt1-BMSCs及GFP-BMSCs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成功培养出小鼠BMSCs,高表达CD29、CD44、Sca-1,而不表达CD45、CD34,CD11b、CD31、FLK-1、MHC-Ⅱ。成功筛选并扩增出Akt1-BMSCs;RT-PCR显示,Akt1-BMSCs的Akt1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BMSCs(P<0.01);Western blot显示,Akt1-BMSCs的总Akt1蛋白及磷酸化Akt蛋白均高于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Akt1-BMSCs及GFP-BMSCs的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量均高于95%。细胞增殖及凋亡实验显示,在正常培养及高浓度IFN-γ(100 ng/mL)的刺激下,Akt1-BMSCs显示出了增殖及抗凋亡优势。结论 Akt1-BMSCs比相同代数的BMSCs在正常培养及高浓度IFN-γ(100 ng/mL)的刺激下增殖及抗凋亡能力增强,可用于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 右心室Tei指数监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李一丹;吴雅峰;吕秀章

    目的:应用右心室Tei指数监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EA)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2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4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44.5岁。于PEA术前及术后3个月分别测量右心室Tei指数,并与对应检查时间点右心导管测量的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及右心排血量(RCO)间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PEA术前患者右心室Tei指数增大(0.82±0.25),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心室Tei指数较术前明显减小(0.48±0.30;P<0.01)。右心室Tei指数与PVR之间呈正相关(P<0.001),与mPAP及RCO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可以应用右心室Tei指数这一无创性检查参数监测PEA术前及术后CTEPH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

  • 乳腺不典型炎性病变超声特征分析

    作者:黄嵘森;林鹏;陈志奎

    目的:探讨3种乳腺不典型炎性病变的声像学特征。方法选择经病理检查证实的48例乳腺导管扩张症(年龄16~60岁)、28例肉芽肿性乳腺炎(年龄36~78岁)及20例乳腺慢性炎症(年龄26~64岁)患者,均为女性。回顾性分析声像学表现,总结其超声特征。结果96例乳腺炎性病变患者多无典型的乳腺红肿热痛炎症反应或明确的乳腺炎既往史,3种病变的声像学特征较相似,多呈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病灶,纵横比小于0.7,病灶伴囊性成分及后方回声增强较常见,而点状强回声、高回声晕及腋窝淋巴结肿大少见。结论不典型乳腺炎性病变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检查者应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提高术前超声诊断准确率。

  • microRNA在肠道伤口愈合中的作用

    作者:

    据Chivukula RR 2014年5月27日[Cell,2014,157(5):1104-1116.]报道,美国德州大学癌症研究人员发现,在抑制结肠癌中的一个重要microRNA簇,也在肠道伤口愈合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结果首先在小鼠中获得,其后在人类细胞中得到再现。研究确定了microRNA在调节肠道伤口愈合中的一种新作用。这一发现对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有重要影响,并可能与其他组织中创面愈合机制相关。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两种常见的炎性肠疾病,源于一个异常的免疫反应。结肠慢性损伤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了解所涉及的细胞通路,终可能导致潜在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研究这些微小的“监管机构”(microRNA)如何正常工作,以及在癌症等疾病情况下是如何以一个不正常的方式运作的。

  • 乳腺腺病的超声造影图像分析

    作者:苟凌云;刘健;李琳;刘刚;侯令密;高砚春;谢婷

    目的:分析乳腺腺病的超声造影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腺病女性患者的超声造影资料,年龄26~51岁,平均年龄41岁。患者术前以常规超声检查或触诊发现乳腺肿块入院,应用超声造影剂观察并分析肿块的超声造影特征。结果超声造影表现:①40个病灶不均匀部分或整体增强,18个病灶均匀增强;②40个病灶(40/58,69.0%)为稍高增强或等增强,9个病灶(9/58,15.5%)为高增强,9个病灶(9/58,15.5%)为低增强;③41个病灶(41/58,70.7%)边界欠清晰,无包膜,与周围背景乳腺组织具有一定的延续性,8个病灶(8/58,13.8%)边界较清晰,6个病灶(6/58,10.3%)在增强后其体积较常规超声显示明显增大,边界欠清晰,3个病灶(3/58,5.2%)边界似呈毛刺状,无规律性;④时间强度曲线以慢进型(25/58,43.1%)和同进同出型(20/58,34.5%)为主,另13个病灶表现为快进型(13/58,22.4%)。结论乳腺腺病的超声造影图像有一定特征,在实际的诊断中,超声工作者应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合适的检查结果。

  • 阑尾黏液性囊肿超声表现1例

    作者:邱爽;杨璇;赵丽霞;张倩

    1临床资料
      80岁男性患者,主因发作性胸闷、心前区不适7年,加重2 d,于2013年12月4日入院。入院检查:体温36.5℃,心率75次/分,血压16.0/9.33 kPa(120/70 mmHg)。查体:腹壁平软,腹壁静脉不明显,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未触及包块,腹肌不紧张,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无液波震颤,既往有慢性阑尾炎病史,诉右下腹不适,持续隐痛。下腹部CT:考虑右下腹回盲区囊性占位性病变。消化道造影:盲肠内下壁似见弧形压迹影,阑尾未见明显显影。超声检查:于右下腹相当于回盲区可见一约8.9 cm ×3.5 cm ×3.2 cm异常回声区,形态似阑尾扩张,其基底部与盲肠之间可见一小段形如“靶环形”的阑尾根部,随肠壁蠕动,探头加压可见肿物轻微活动,并于该异常回声区上端可见约3.8 cm ×1.5 cm ×1.3 cm的稀疏絮状低回声,无明显基底,有漂浮感,上端局部后壁增厚,黏膜层欠清晰,内以无回声为主,可见肠蠕动,下侧为盲端,壁层次清晰,其内无血流信号(图1)。超声提示:右下腹异常回声区(考虑阑尾黏液性囊肿)。于患者住院后第8天行阑尾切除术。术中探查所见:切开腹膜后,沿结肠带找到阑尾,约10cm×3cm×2cm,黏膜充血,水肿严重,阑尾头部、体部膨大。病理诊断:阑尾黏液囊肿,阑尾一条,长9 cm,直径2.0~3.5 cm,表面充血。阑尾腔内见淡黄色黏稠样物,阑尾壁厚0.2 cm,内壁光滑。术后抗炎、对症、支持治疗,随访至2014年1月4日无复发。

  • 高黏度骨水泥与传统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彭昊;谭俊峰;刘洋;李明辉;陈方舟;张觅;郑先念

    目的:比较高黏度骨水泥与传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探讨高黏度骨水泥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3年7月治疗并获得随访1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96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69.1岁。分高黏度骨水泥组[91例(112个椎体)]和传统骨水泥组[69例(86个椎体)]。高黏度骨水泥组,采用以色列Disc-O-Tech公司Confidence骨水泥,施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传统骨水泥组,采用PMMA骨水泥,施行PVP。术后对比两组患者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责任椎Cobb角的恢复情况及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并随访观察。结果高黏度骨水泥组与传统骨水泥组VAS评分(1.5±0.8 vs 1.4±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黏度骨水泥组Cobb角恢复优于传统骨水泥组(13.6°±3.1° vs 19.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黏度骨水泥组渗漏率远低于传统骨水泥组(19.6%vs 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得3~48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其中3例出现神经根症状,所有患者未出现感染、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高黏度骨水泥与传统PMMA骨水泥相比,在纠正椎体Cobb角及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方面效果更佳,明显提高了PVP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 自体腘绳肌腱与人工韧带加强系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比较

    作者:晏雄伟;李志权;张洪燕

    目的:比较自体腘绳肌腱(HT)和人工韧带加强系统(LARS)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效果。方法选择61例ACL断裂患者(均为单侧断裂),其中男性37例,女性24例;年龄17~57岁,平均年龄36岁。采用自体HT重建ACL 30例(HT组),采用LARS重建ACL 31例(LARS组)。按Lysholm评分系统及KT-2000检查评估功能。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30个月。 Lysholm评分术后2年HT组和LARS组分别为(90.80±8.87)分、(91.70±6.54)分;KT-2000测试膝关节移动距离分别为(2.58±2.18) mm、(2.39±2.09) mm。两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在术后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Lysholm评分及膝关节稳定性KT-2000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移植物均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LARS是一种良好的替代移植物。

  •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早期急救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陈凤荣;贺永雄;刘斌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早期治疗方法和护理注意事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例伤后3 d内入院的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性120例,女性63例;年龄17~81岁,平均年龄36.5岁。入院时间均在受伤后3 d内,平均26 h(2~68 h),所有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四肢瘫痪,按照Frankel分级:A级95例,B级28例,C级20例,D级40例。脊髓损伤水平:C23例,C311例,C429例, C584例,C637例,C719例。受伤类型:高处坠落伤21例,车祸伤162例。结果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前(4.2±1.8)分,术后1周(7.9±2.2)分,末次随访(10.0±2.0)分。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8 h内行甲强龙冲击治疗65例,行早期气管切开38例,行前路手术110例,后路手术42例,前后路联合手术31例。死亡3例,低蛋白血症20例,肺感染6例,深静脉血栓2例。结论早期正确的治疗措施可有效提高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

  • 经微导管注射不同药物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研究

    作者:赵季红;孙婧;赵鹏;周欣;储毓舜;毕莹;姜铁民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不同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患者66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22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0.5岁。随机平均分为A组(维拉帕米)、B组(替罗非班)、C组(硝酸甘油)。分别记录3组PCI手术结束时血流达到心肌梗死溶栓(TIMI)-3级和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3级的例数、出现无复流到首次开始注射药物的时间、血流恢复TIMI-3级的时间、心肌组织灌注恢复TMPG-3级的时间、PCI手术时间、X射线暴露时间和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与B组血流达到TIMI-3级例数分别为16例、1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明显高于C组8例(P<0.05);A组TMPG-3级例数为16例,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出现无复流到恢复TIMI-3级和心肌组织灌注恢复TMPG-3级的时间分别为(6.6±2.5) min、(6.9±3.1) min,显著小于B组[(8.9±3.1) min、(13.4±4.5) min]和C组[(11.6±2.9) min、(17.1±4.2) min](P<0.05);A组与B组PCI手术时间和X射线暴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明显短于C组(P<0.05);A组与B组术后1周LVEF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3%±7.7%vs 43.2%±8.1%,P>0.05),但二者明显优于C组(37.1%±6.7%,P<0.05)。结论与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相比较,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维拉帕米,可以即刻提高靶血管血流灌注和心肌组织灌注,缩短手术时间,改善心脏功能,是临床实践中改善无复流现象的有效治疗方法。

  • 膝关节软骨负荷运动前后磁共振T2时间与容积变化研究

    作者:陈喆;王红梅;陆勇;沈浮;李智慧;奚小冰;严福华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负荷运动前后膝关节软骨磁共振T2时间和软骨容积变化,探讨利用T2时间和容积变化反映负荷作用下软骨形态变化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为20.1~30.4岁,平均年龄25.7岁。在同等运动负荷前后进行软骨T2 mapping序列成像,测量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平台和髌软骨T2时间;以三维脂肪抑制快速扰相梯度回波(3D-FS-SPGR)序列扫描并采用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重建后测量髌软骨及股骨髁软骨容积。比较负荷前后软骨T2时间变化、软骨容积差异,并分析软骨容积与T2时间变化间的相关性。结果运动前与运动后髌软骨T2时间长,胫骨外侧平台短;运动后不同部位软骨T2时间均降低(P=0.000),股骨内侧髁软骨下降幅度大(t=-27.96,P=0.000);运动后膝关节软骨容积减小(P=0.000),股骨髁软骨容积变化程度(t=-86.71,P=0.000)大于髌软骨(t=-9.42,P=0.000);软骨容积与T2时间变化间无线性相关性(P>0.05)。结论运动后膝关节软骨各部位T2时间和局部软骨容积均减少,但软骨容积与T2时间变化间无相关性;软骨T2 mapping和软骨容积变化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评价负荷作用下软骨形态变化有一定的意义。

  • 正常膝关节软骨MRI T1ρ序列表现初步研究

    作者:李智慧;陆勇;蒋梅花;杜联军;丁晓毅;严福华

    目的:比较正常膝关节软骨MRI T1ρ和三维抑脂扰相梯度回波(3D-FS-SPGR)序列表现,研究T1ρ序列应用于软骨评估的可行性;评估软骨深层与浅层MRI T1ρ值的差异。方法选择经临床和影像确认的26例成年志愿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31.69岁。分析其T1ρ和3D-FS-SPGR序列MRI成像表现。将膝关节软骨划分为髌软骨、髁间窝、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平台6个部分。测量相同层面与位置的T1ρ第一回波和3D-FS-SPGR图像上软骨、软骨下骨、背景噪声的信号强度,比较两者的软骨与软骨下骨对比度比(CNR)和软骨信噪比(SNR)。选取6个部位软骨厚处,把该处软骨厚度等分为深层和浅层,分别测量同像素感兴趣区(ROI)的T1ρ值。对以上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膝关节T1ρ序列第一回波图像上的CNR均值和SNR均值均高于同一部位的3D-FS-SPGR序列,CNR 29.88±10.00 vs 12.08±3.08(t=23.09,P=0.000),SNR 34.70±11.16 vs 14.18±3.46(t=23.929,P=0.000);②正常膝关节软骨深层均值(29.12±8.07) ms,浅层均值(43.23±6.78) ms,浅层T1ρ值显著高于深层表现(t=-24.687,P=0.000)。结论 T1ρ序列可用于软骨临床评估,浅层软骨胶原纤维排列较深层更为致密。

  • 正常成年人椎体氢质子磁共振波谱与个体因素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斌;郭静;黄小华;董国礼;曾南林

    目的: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探讨正常成年人腰椎(L1~L4)椎体的脂水比(LWR)和脂肪含量(FF%)与性别、年龄及体质量指数(BMI)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MRI检查正常的成年人,其中男性52例(52%),女性48例(48%);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46.77岁;平均BMI为22.85。按性别、年龄及BMI进行分组:男性组52例,女性组48例:青年组(≤44岁)44例,中年组(45~59岁)33例,老年组(≥60岁)22例;正常组(18.5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1~L4椎体的LWR和FF%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47~0.54),但与BMI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L1~L4各椎体的LWR和FF%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作者:安建仓;张新华;路广平;袁爱琴;张玉慧

    新生儿具有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的生理、病理特点,因此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患儿多合并较严重的基础性疾病,致使其免疫功能更为低下,易受病原微生物感染。早产儿感染难以避免,并且孕周越小,感染发生率越高,且易形成暴发。有调查表明,在中国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中,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暴发占了整个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60%[1]。找出NICU患儿感染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相应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1998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