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骶管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法的临床应用与观察

    作者:赵晖

    目的 观察骶管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法在分娩中镇痛效果.方法 接受骶管阻滞麻醉镇痛分娩的76例患者均是单胎头位足月的初产妇,均没有严重的心肺功能异常及产科并发症,均没有骶管阻滞麻醉的禁忌症,另外随机抽取76例同期分娩产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在活跃期(宫口扩张3 cm),没破膜的采取人工破膜,静滴适当催产素.镇痛组采用侧卧屈膝位,9号注射针分别经第二骶后孔进针入骶管,缓注5ml利多卡因(2%).结果 镇痛组产妇经采取骶管阻滞麻醉镇痛后,总有效率97.4%,显著高于对照组44.7%,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方式比较,自然分娩、阴道分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骶管阻滞分娩镇痛效果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骶管阻滞在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

    作者:蒋中晗

    在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方案中,以静脉推注氯胺酮全身麻醉作为主要麻醉方式,但静脉给药量大,患儿苏醒延迟.笔者在运用骶管神经阻滞麻醉结合氯胺酮静脉基础麻醉下行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气腹肌松良好,静脉麻醉药用量明显减少,麻醉效果良好,苏醒迅速,安全性高.具体报告如下.

  • 七氟醚联合骶管麻醉在小儿肠套叠手术的应用

    作者:张瑞权;陈祖涛

    目的:探讨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肠套叠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随机分为A组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和B组基础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各30例,观察麻醉前后血压、脉搏、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的变化程度及术中牵拉反应、术后呕吐。结果:在T0时刻,A组和B组患儿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和T2时刻, A组患儿的MAP和HR未有明显变动,而B组患儿的MAP和HR显著升高,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的肢体活动发生率、苏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A组患儿的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对小儿肠套叠手术麻醉的应用价值较大。

  • 曲马多术前骶管阻滞在妇科腹腔镜全麻术后镇痛效果中的应用——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赵国胜;徐丽;张宁

    目的 观察曲马多术前骶管阻滞用于妇科腹腔镜全麻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A组术前经骶管注入含曲马多100 mg+2%利多卡因5 ml+恩丹西酮4 mg+生理盐水共20 ml溶液,B组手术结束前10 min由莫非氏壶滴入曲马多100 mg+恩丹西酮4 mg.采用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对患者拔管后、离室前以及术后1、3、6 h进行痛觉和镇静程度评分,并记录有无躁动、头晕、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A组拔管后,离室前,术后1、3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t=-5.961,-8.362,-4.038,-3.565;P=0.000),术后6 h VAS评分2组无显著性差异(t=-1.403,P=0.166);A组患者的镇静评分在拔管后,离室前,术后1、3 h明显高于B组(t=9.409,10.407,8.167,4.082;P=0.000),2组术后6 h的镇静程度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428,P=0.670).B组患者拔管后、离室前躁动及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χ2=12.000,P=0.001;χ2=9.600,P=0.002;χ2=13.017,P=0.000).结论 曲马多100 mg术前骶管阻滞是妇科腹腔镜全麻术后较好的镇痛方法之一.

  • 两种麻醉方式对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纪风涛;蔡肖衡;吴强;梁建军;杨勇志;叶西就;苗利萍;曹铭辉

    目的 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herniorrhaphy,LH)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行LH患儿60例,年龄1~5岁,随机分为骶麻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组(C组)和气管内插管全麻组(G组)各30例.检测术中不同时点血浆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并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检测动脉血气,记录术后恢复情况及麻醉费用.结果 C组气腹后各时点Cor、NE、E、ACHT水平与气腹前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G组气腹后上述各指标显著高于气腹前(P<0.05),且显著高于C组同时点(P<0.05).与气腹前比较,C组气腹后MAP及HR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G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儿气腹30 min后PaCO2均显著增加(P<0.05),停气腹后恢复至气腹前水平.C组麻醉苏醒时间明显快于G组[(14.7±4.9)min vs(22.1±5.4)min,t=-5.583,P=0.000];C组术后镇痛需求率显著低于G组(5/30 vs 13/30,χ2=5.079,P=0.024),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6/30 vs 11/30,χ2=2.052,P=0.152);C组麻醉费用比G组明显减少[(599±62)元vs(1964±238)元,t=-30.504,P=0.000].结论 骶麻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可有效抑制小儿LH围术期的应激反应且经济安全,患儿术毕苏醒质量改善.

  • 阴道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耿建祥;黄书亮;徐文华;王琴

    患者48岁,发现阴道前壁赘生物4 d,无疼痛及其他不适.妇科检查:阴道左前壁距阴道外口1/3处可见一3 cm×3 cm大小的赘生物,余无异常,考虑为阴道壁囊肿收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3月因右侧乳腺癌行广泛性右侧乳房切除及右侧腋下淋巴清扫术,2004年4月又因左肾囊肿行左肾1/3切除术.患者现已绝经10个月.身体检查:右侧乳房缺如,左侧乳房未扪及包块.胸部X线片:双肺未见明显异常.B超示:肝、胆、胰、脾、左肾、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右肾上极见一2.3 cm×1.4 cm的液性暗区,提示右肾小囊肿.患者于入院15 d后,在骶管阻滞下行阴道壁囊肿切除术,术中见阴道左侧壁中部一3 cm×3 cm囊性包块,钳夹包块根部并完整切下,未见囊液流出.切除物送病理检查.患者术后10 d痊愈出院.

  • 罗哌卡因用于患儿骶管阻滞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本祯;姚玉笙;骆丽慧;谭玲

    目的 观察1~3岁患儿骶管阻滞术后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进行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对象为2007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择期行腹股沟区手术的80例1~3岁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四组,吸入诱导下用静脉留置针行骶管穿刺,并留置套针于骶管腔,固定于患儿骶尾部,先注入1%利多卡因1 mL/kg至骶管腔,1 h后再注入不同药液(A,B,C组分别注入0.075%,0.100%,0.125%罗哌卡因,D组注人生理盐水)1 mL/kg(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试验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A,B,C和D组患儿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的5.13 h(05%CI 3.90 h~6.36 h),7.20 h(95%CI 6.46 h~7.94 h),7.65 h(95%CI 7.25 h-8.05 h),3.78 h(95%CI 2.45 h-5.10 h).四组患儿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总体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和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A,B,C和D组患儿术后24 h内需要镇痛处理的病例数分别为11例、4例、3例和14例.结论0.100%罗哌卡因1 mL/kg骶管阻滞可为1~3岁下腹壁手术患儿提供满意的术后早期镇痛.

  • 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阻滞在婴儿腹部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王伟;李玉倩;田育斌

    目的:观察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阻滞在婴儿腹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婴儿腹部手术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单纯静吸复合全麻,观察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阻滞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术前、切皮、术中、拔管时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变化,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切皮、术中、拔管时HR、SBP、D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非常显著早于对照组(P<0.01);躁动哭闹发生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阻滞在婴儿腹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优于单纯静吸复合全麻.

  • 两种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全麻在婴幼儿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张甲平;王德彬;王冰

    目的:观察垂直进针骶管阻滞与传统进针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全麻在婴幼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婴幼儿手术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全麻,观察组采用垂直进针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全麻.比较两组穿刺次数、骶管阻滞操作时间、术中氯胺酮用量、心率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骶管阻滞穿刺次数和操作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氯胺酮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心率水平及Wong-Baker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两种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全麻在婴幼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相当,但垂直进针法相对简单和易行.

  • 肛肠手术坐位腰麻效果观察

    作者:王会平

    肛门手术术野狭窄,麻醉不完善常致手术操作困难.我们采用坐位腰麻,并与骶管阻滞组、局麻组比较,坐位腰麻止痛完善,肛周肌肉松弛良好,便于手术操作,术后并发症少.

  • 作者:

    关键词:
  • 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阻滞的麻醉

    作者:苗琼;李超;鲍竹莲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在清醒或基础麻醉下,用0.25%罗哌卡因+0.6%~0.8%利多卡因0.5 ml·kg-1~1ml·kg-1骶管阻滞.结果本组患儿骶管阻滞作用下,手术区域镇痛、肌松至手术结束,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应用0.25%罗哌卡因+0.6%~0.8%利多卡因0.5 ml·kg-1~1ml·kg-1于小儿骶管阻滞,是安全可行的.

  • 社区医院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析

    作者:蒋德军;霍荣华

    目的 总结分析保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方法.方法 采用手法复位、骶管阻滞、骨盆牵引及中西药结合的方法对368例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保守治疗效果良好,总有效率达98.64%,治愈率63.86%.结论 本综合治疗方法疗效好、见效快、易掌握,对基层无手术条件的医务工作者该综合治疗方法值得借鉴.

  • 七氟醚吸入联合骶管阻滞在小儿斜疝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锴;肖辉辉;刘细桂;杜龙;吴安民;邓孔立

    目的 观察七氟醚吸入联合骶管阻滞在小儿斜疝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年龄2~8岁择期行斜疝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用七氟醚吸入联合骶管阻滞麻醉,B组用氯胺酮麻醉.观察两组诱导和苏醒时间,诱导时是否合作,有无喉痉挛、呕吐、术中知晓、术中体动和苏醒期躁动.结果 与B组相比,A组诱导时依从性较好,诱导和苏醒时间较短,术中体动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低(P<0.05),呕吐和术中知晓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七氟醚吸入联合骶管阻滞具有麻醉诱导、苏醒快,不良反应少的优点,能较好的应用于小儿斜疝手术.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在成人肛肠手术应用的临床观察

    作者:袁建虎;李天佐;何金哲;陶琨;董慧

    目的 通过对比不同浓度罗哌卡因成人骶管阻滞的效果及其对机体循环功能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来评价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的佳浓度.方法 90例ASA Ⅰ~Ⅱ择期肛肠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n=30).患者入室后开放静脉,连续监测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俯卧位行改良骶管阻滞,采用1%盐酸利多卡因5ml作为试验剂量,3min后无不良反应.分别给予0.375%、0.5%、0.75%罗哌卡因各20rnl.记录麻醉效果(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高平面、持续时间及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对循环功能的影响(Bp、HR、SpO2变化),不良反应及麻醉满意度.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0.375%组麻醉起效时间[(9.5±4.5)min]显著长于0.5%组和0.75%组[(8.0±3.0)min,(6.0±2.3)min],而维持时间[(5.0±2.1)min]较0.5%组和0.75%组[(7.0±2.3)min,(8.9±3.21min]短,且麻醉效果差.0.75%组起效时间短且维持时间长,但术后运动阻滞程度重、尿潴留发生率较高.结论 0.5%的罗哌卡因应用于成人骶管阻滞起效快、作用维持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少.

  • 3681例肛肠手术改良骶管阻滞效果分析

    作者:何金哲;袁建虎;杨茜芳

    目的 分析改良骶管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3681例行改良骶管阻滞的患者,俯卧或侧卧位下用带7号针头的5ml注射器穿刺,突破骶尾韧带,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注药阻力小,患者局部或放射状酸麻胀感,皮下无气肿即可判断为穿刺成功,一次性注入1%利多卡因15~20 ml及0.375%~0.5%罗哌卡因5~10 ml,总量约25 ml,记录麻醉平面、麻醉效果分级等,常规监测血压(BP)、脉搏(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心电图(ECG)等,咪达唑仑镇静至RamsayⅢ~Ⅳ级.结果 麻醉效果达Ⅰ级者2869例(77.94%)、Ⅱ级者597例(16.22%),共3466例,总成功率为94.16%;轻度局麻药毒性反应反应176例(4.78%).结论 改良骶管阻滞麻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可作为肛肠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 不同麻醉方法在非住院肛肠手术的应用

    作者:袁建虎;李天佐;杨茜芳;叶明;张旭光

    目的 探讨改良骶管阻滞、骶管阻滞复合镇静、静脉全身麻醉和吸入全身麻醉用于非住院肛肠手术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ASA Ⅰ ~Ⅲ级行非住院手术治疗的肛肠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骶管阻滞组(Ⅰ组)、骶管阻滞+镇静组(Ⅱ组)、静脉全麻组(Ⅲ组)、吸入全麻组(Ⅳ组).结果 Ⅰ组、Ⅱ组各观察时点MAP与基础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5时的HR较T1时降低(P<0.05).Ⅲ组和Ⅳ组T2和T5时MAP、HR均显著低于T1时(P<0.05).改良骶管阻滞成功率为95% (57/60).4组PACU停留时间分别为(40.2±8.5)min、(45.7±9.8) min、(42.3±9.9)min、(43.5±10.2) 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离院前疼痛VAS评分各组均<3分.结论 改良骶管阻滞复合咪达唑仑镇静麻醉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可作为非住院肛肠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喉罩静脉或吸入全身麻醉可作为有益补充.

  • 三联疗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92例临床报告

    作者:李向前

    我们于1988年6月至2001年9月采用三联疗法(股动脉药物灌注、骶管阻滞及口服莨菪类药物)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92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92例.男179例,女13例;年龄19~64岁,平均42岁.有吸烟史者占84.6%;Ⅰ期52例,病程0.5~3年,平均1年;Ⅱ期84例,病程1~6年,平均2.5年;Ⅲ期56例,病程1~12年,平均5年.病变部位:左下肢41例,右下肢56例,双下肢95例;合并上肢病变者15例.134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查,152例经下肢血流图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血流减少及管腔闭塞.

  • 小儿骶管复合用药对术后镇痛相关影响探讨

    作者:邝永乐

    目的:探讨小儿骶管复合用药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对珠海斗门区妇幼保健院1~5岁患儿100例进行随机抽样,在患儿静脉麻醉后,按照其体质量1 kg:1 mL的比例配置1%利多卡因作为主要麻醉药,并将其分为4组,使用不同的麻醉方式:A组在局麻药中不添加任何其他药物,B组在局麻药中添加新斯的明2μg/kg,C组在局麻药中加入芬太尼2μg/kg,D组在局麻药中添加曲马多2μg/kg。在术后,及时进行芬太尼护师控制泵注镇痛治疗,依据2、4、6、8、24h时间段进行镇痛的观察,并及时记录镇静评分,统计不良反应出现率。结果 B、C、D组患儿镇静效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3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均明显优于A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D组不良反应出现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骶管复合用药技术,均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与局麻药单独麻醉比较效果更优,不仅麻醉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出现率也有大幅降低。

  • 两种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麻醉效果比较

    作者:刘小青;黄爱兰;李静;甘丽霞;秦丹丹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与单纯静脉全麻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骶管阻滞组(A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单纯静脉全麻组(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单次骶管阻滞复合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麻醉,B组采用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及间断追加芬太尼麻醉.记录入室时(T0)、切皮时(T1)、手术10 min时(T2)、术毕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苏醒时间、SPO2<95%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0相比,B组中MAP、HR均增高(P<0.05),A组MAP、HR均无明显变化(P>0.05);A组苏醒时间短于B组(P<0.05);B组SPO2<95%的发生率>A组(P<0.05);两组患儿均无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结论丙泊酚复合单次骶管阻滞能为小儿下腹部手术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术后苏醒快,可推广应用于这类手术麻醉.

397 条记录 2/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