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典型肺炎隔离区内孕妇分娩一例

    作者:王玲;张晓丽;赵原卉;刘彦

    2003年春季,北京市广泛流行非典型肺炎(非典).非典的近距离传播,包括呼吸道及接触性传播的特点已被公认.日前,我们在非典隔离居民区内成功地为1例被隔离11 d的产妇接生,现报道如下.

  • 当前产科的形势和任务

    作者:戴钟英;董悦;段涛

    产科是医学中古老的一门学科,直到公元17世纪才逐步走上科学的道路.经历了18世纪产钳的使用(英国)、19世纪开始有专职训练的助产士的出现(瑞典)及抗产褥感染的消毒接生(欧洲);19世纪至20世纪初剖宫产术的发明及改进;20世纪30~40年代,输血、麻醉及抗生素在产科中的推广应用,20世纪50年代,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 MMR)有了大幅度的降低.

  • 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

    作者:龙燕;边旭明;朱兰;滕莉荣;李雷;郎景和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相关因素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初产妇120例,其中阴道分娩72例(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48例(剖宫产组),于分娩后6至8周间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盆底肌电图测定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妇分娩后SUI的发生率分别为21%(15/72)、10%(5/48).阴道分娩组盆底肌电图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2.9±0.8和59±5,左右两侧平均功值为78±5;剖宫产组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7.3±1.7和95±17,左右两侧平均功值109±15,两组各项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年龄(P<0.01)、分娩前体重指数(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P<0.01)及第二产程时间(P=0.003)是产后发生SUI的高危因素;年龄、分娩前后体重指数差、第一产程时间、会阴侧切口长度和角度对盆底肌电图的部分测量值有影响.结论 阴道分娩后SUI发生率与选择性剖宫产相似;产科相关因素可以影响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及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

  • 分娩方式对尿失禁发生的影响

    作者:杨欣;郑虹;廖秦平;陶瑞雪;付纯;彭向丽;王丹;栾艳秋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尿失禁发生及其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年3月至2002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分娩的初产妇1000例,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提供的尿失禁问卷表对其进行电话访问,了解她们孕前、孕期、产后1年及近期排尿情况.根据病例记录的分娩方式及相关资料,共完成有效病例548例.通过SPSS软件包计算各分娩方式中发生尿失禁的比例和程度,及影响尿失禁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1)548例患者中有尿失禁症状者167例(30.5%).(2)对尿失禁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剖宫产及新生儿体重为产后发生尿失禁的影响因素.以阴道顺产发生尿失禁的OR为 1.0计算,剖宫产的OR=0.326,新生儿体重的OR=1.633.在阴道顺产及产钳助产分娩中,仅新生儿体重为发生尿失禁的高危因素(P=0.013,OR=2.081).(3)阴道顺产、产钳助产和剖宫产3者中尿失禁的发生率分别为38.6%(105/272)、43.8%(21/48)和18.0%(41/228),阴道顺产和产钳助产组间尿失禁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与剖宫产组尿失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4)阴道顺产组中混合性、压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的比例分别为 4.4%、33.8%和0.4%.产钳助产组中3种尿失禁的比例分别为 8.3%、35.4%和0.0%.剖宫产组中以上3种尿失禁的比例分别为3.1%、14.5%和0.4%.压力性尿失禁在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的发生率均高于剖宫产组(P<0.05),且重度压力性尿失禁的例数在阴道顺产组中高于剖宫产组(P<0.05).(5)尿失禁发生的时间:167例患者中以产前即有、孕期出现并在产后1年内消失、产后1年内出现并在1年内消失、产后1年内出现并持续1年以上、产后1年以后或近期新出现等5种情况分类,其发生率分别为1.2%(2/167)、7.8%(13/167)、44.9%(75/167)、40.7% (68/167)和2.4%(4/167).结论 (1)与阴道顺产和产钳助产比较,剖宫产可降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2)患者尿失禁的症状主要出现于产后1年内,其中部分患者症状可以持续1年以上.(3)新生儿体重增加使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风险增加.

    关键词: 尿失禁 接生
  • 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影响

    作者:吴超英;任利容;王泽华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行0.1%罗哌卡因+芬太尼(1μg/ml)硬膜外阻滞的190例健康、单胎、足月临产初产妇为镇痛组.另选择同期222例条件相似、未行任何镇痛措施的自然临产产妇为对照组.记录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结果 (1)产程时间比较:镇痛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分别为(426±161)min、(54±27)min、(489±166)min;对照组分别为(364±167)min、(37±22)min、(409±170) 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分娩方式比较:镇痛组阴道器械助产率为20.0%(38/1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14/22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镇痛组剖宫产率及阴道顺产率分别为20.0%(38/190)、60.5%(115/190),对照组分别为28.4%(63/222)、65.8%(146/22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Apgar评分比较:镇痛组新生儿1分钟及5分钟Apgar评分<7分者分别为7.9%(15/190)、2.6%(5/190),对照组分别为4.5%(10/222)、0.5%(1/22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有延长作用及增加阴道器械助产率,但对新生儿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

  • 蛛网膜下腔阻滞加硬膜外阻滞对母儿预后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作者:刘玉洁;曲元;张小松;刘军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加硬膜外阻滞及连续硬膜外阻滞在分娩镇痛过程中对产妇分娩方式及母儿合并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将2001年8月至2004年10月施行分娩镇痛的2593例产妇,分为腰麻加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组)1482例,硬膜外阻滞组1111例;未施行分娩镇痛的4078例产妇为对照组.比较3组产妇在分娩方式、母儿合并症方面的差异.结果(1)分娩方式比较:①剖宫产:联合麻醉组为 423例(28.5%),硬膜外阻滞组为351例(31.6%),对照组为1847例(45.3%), 3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产钳助产:联合麻醉组为231例(15.6%),硬膜外阻滞组为207例(18.9%),对照组为357例(8.8%),联合麻醉组及硬膜外阻滞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阴道顺产:联合麻醉组为828例(55.9%),硬膜外阻滞组为553 例(49.8%),对照组为1874例(46.0%),3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母儿合并症比较:①胎儿窘迫、活跃期停滞、活跃期延长、第二产程延长发生率比较:联合麻醉组分别为33.7%(499/1482)、17.3%(256/1482)、1.8%(27/1482)、6.1%(91/1482),硬膜外阻滞组分别为29.8%(331/1111)、18.1%(201/1111)、1.7%(19/1111)、5.4%(60/1111), 对照组分别为28.5%(1163/4078)、8.3%(337/4078)、0.8%(34/4078)、3.0%(124/4078),联合麻醉组及硬膜外阻滞组的母儿合并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比较:联合麻醉组分别为4.3%(63/1482)、1.0%(15/1482), 硬膜外阻滞组分别为4.1%(45/1111)、0.8%(9/1111), 对照组分别为3.9%(159/4078)、1.4%(56/4078),联合麻醉组及硬膜外阻滞组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中对产妇实施腰麻加硬膜外阻滞镇痛,可降低剖宫产率,但增加产钳助产率.分娩镇痛与发生活跃期停滞、活跃期延长、第二产程延长有关,但不增加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 活跃期时限对分娩方式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作者:章小维;马珂;董悦

    目的 了解活跃期时限的处理对分娩方式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200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进入产程的足月、单胎妊娠、头先露初产妇共1744例.回顾性分析其中417例活跃期时限出现异常(包括活跃期停滞和活跃期延长)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活跃期停滞时间对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分娩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结果 417例活跃期停滞者中,剖宫产者205例,阴道分娩者212例.活跃期停滞发生率为23.9%(417/1744).其中50例伴活跃期延长,发生率为2.9%(50/1744).阴道分娩者中活跃期≥6h者新生儿转儿科率高于活跃期<6 h组[20.6%(26/126)与8.1%(7/86),x2=6.07,P<0.05],剖宫产者中活跃期<6h者宫内感染发生率高于活跃期≥6h者[22.7%(30/132)与6.8%(5/73),x2=8.37,P<0.01].阴道分娩孕妇中,宫口开大6 cm之前停滞者产后出血发生率(4.8%,9/186)、产妇并发症率(3.8%,7/186)和新生儿转儿科率(15.6%,29/186)与官口开大≥6 cm停滞者[分别为6.2%(1/16)、0.0%(0/16)和12.5%(2/1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12、0.01和0.00,P均>0.05).剖官产孕妇中,宫口开大6 cm之后行剖宫产者新生儿转儿科率明显高于宫口开大6 cm之前停滞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6/10)与(19.9%(34/171),x2=8.83,P<0.05].剖宫产孕妇宫口开大3 cm时停滞时间≥4h和<4 h相比,孕妇年龄、分娩孕周、分娩时体重指数、产后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纯以活跃期停滞为指征的剖宫产者新生儿转儿科率较低(11.2%,9/80),而以活跃期停滞合并宫内感染为指征的剖宫产者新生儿转儿科率较高(42.1%,16/38).结论 宫口扩张6 cm以下出现活跃期异常者,母儿情况良好,可适当延长产程观察时限.阴道分娩者如活跃期时限≥6h,要注意新生儿情况.

  • 产妇心理与分娩方式及分娩过程的关系

    作者:匡军秀;魏敏;白骏

    目的观察产妇精神状态(焦虑及抑郁)与分娩方式、分娩过程及产后出血的关系. 方法 92例健康无剖宫产指征的单胎初产妇,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精神状态,按均分划分SAS、SDS高分组及低分组.所有产妇以产科常规进行分娩而不进行干预,观察其分娩方式、产程及产后出血情况. 结果 (1)92例产妇中顺产80例,其中有8例发生产后出血.(2)中学文化程度组较大学文化程度组、顺产组较难产组、无产后出血组较产后出血组的SAS、SDS评分均要低,各组间SAS评分比较的t值分别为3.72、3.75、3.0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SDS 评分比较的 t值分别为4.06(P<0.01)、2.5(P<0.05)、2.62(P<0.05),差异亦有显著性.而SAS高分组产妇的第一、第二产程均较SAS低分组要长,t值分别为6.53、5.4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同样,SDS高分组较SDS低分组产妇的第一、第二产程也要延长,t 值分别为3.69、2.68,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P<0.01). 结论焦虑及抑郁状态可增加难产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故可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提高产科质量.

  • 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成功的影响因素

    作者:罗漫灵;陈旭菲;于燕;钟梅;汪丽萍;黎静;行李琳;李佳;殷为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VBAC)成功的影响因素.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孕妇中,纳入435例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的孕妇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单次剖宫产史,无阴道分娩绝对禁忌证并自愿要求阴道试产;足月妊娠、单胎妊娠、头位、自然临产;不合并内外科疾病.根据入院时体重指数、年龄、本次分娩距前次剖宫产时间、入院时宫口开大及宫颈管消失情况、是否有阴道分娩史、前次剖宫产指征是否为复发型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分组,比较组间VBAC成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VBAC成功的因素. 结果 435例孕妇中,成功阴道分娩315例(7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入院时体重指数< 28[60.9%(56/92)与75.5% (259/343)]、本次分娩距前次剖宫产时间>2年[64.1%(59/92)与74.6%(256/343)]、入院时宫口开大>3 cm[67.1%(235/350)与94.1%(8 0/85)]、宫颈管消失>50%[59.7%(117/196)与82.8%(198/239)]、有阴道分娩史[66.0% (212/321)与90.4%(103/114)]、前次剖宫产指征为非复发型[59.6%(31/52)与74.2%(284/383)]、新生儿出生体重<3 500 g[66.2%(92/139)与75.3%(223/296)]的孕妇,VBAC成功率相对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值(95%CI)分别为1.982(1.220~3.221)、1.644(1.008~2.688)、7.830(3.087~19.875)、3.261(2.098~5.069)、4.814(2.480~9.345)、1.943(1.067~3.538)和1.561(1.005~2.422),P值均<0.05].孕妇年龄≥35岁与<35岁者比较,VBAC成功率[75.0%(36/48)与72.1%(279/3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61,95%CI:0.432~1.717,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宫口开大>3 cm(OR=4.146,95%CI:1.549~11.100)、有阴道分娩史(OR=2.927,95%CI:1.553~5.517)、宫颈管消失> 50%(OR=2.306,95%CI:1.415~3.756)者,VBAC成功率显著升高(P值均<0.05).结论 有阴道分娩史、入院时宫口开大及宫颈管消失情况是VBAC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

  • 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对母儿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王景银;杨清;宜小如;陈子华;王德智;满洁

    目的 探讨经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对母血和新生儿脐血胃泌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择期剖宫产、阴道分娩的孕妇及产后3~5 d的产妇各20例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同时测定20例经阴道产儿和22例剖宫产儿的脐血胃泌素水平.结果 分娩发动后母血清胃泌素水平为(108.23±24.39) ng/L,较未发动宫缩的足月孕妇血清胃泌素水平(78.28±31 .13) ng/L升高(P<0.05);产后3~5 d母血清胃泌素水平为(143.33±35.61) ng/L ,较产前明显升高(与阴道分娩和剖宫产相比分别为P<0.05;P<0.01).经阴道产儿脐血胃泌素水平为(138.37±20.28) ng/L, 明显高于剖宫产儿脐血胃泌素水平(101.23±18.16) ng/L(P<0.05).结论 阴道分娩有利于新生儿胃肠功能的成熟与完善.

  • 生物节律对产妇分娩疼痛、硬膜外镇痛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作者:包菊;曲元;朱赛楠;王东信

    目的 观察生物节律对产妇分娩疼痛、硬膜外分娩镇痛及终分娩方式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3 571例拟行阴道分娩的头位、单胎、足月,且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纳入本研究.根据镇痛开始时间将产妇分为4个时间段组,分别为上午组(7:01 ~13:00) 955例、下午组(13:01~19:00)1 159例、晚上组(19:01~1:00) 763例和凌晨组(1:01~7:00) 694例.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对4组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并比较4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新生儿结局.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Bonferroni法、一般线性模型和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上午组、下午组、晚上组及凌晨组镇痛前NRS疼痛评分分别为(8.6±1.1)、(8.8±1.0)、(8.9±1.0)和(8.7±1.0)分,一般线性模型校正后,NRS疼痛评分分别为(8.6±0.0)、(8.8±0.0)、(8.9±0.0)和(8.7±0.0)分.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下午组与上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晚上组与上午组、凌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镇痛10和30 min后上午组、下午组、晚上组及凌晨组NRS疼痛评分分别为(4.3±1.0)和(1.8±0.9)分、(4.8±1.0)和(2.1±0.9)分、(4.9±1.1)和(2.2±1.0)分、(4.4±1.1)和(1.8±1.0)分,下午组、晚上组与上午组、凌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或0.05);镇痛达标(NRS疼痛评分≤3分)比例分别为19.7%(188/955)和97.4%(930/955)、11.6%(13 4/1159)和96.0%(1 113/1 159)、11.3%(84/743)和95.2%(707/743)、18.7%(130/694)和96.5%(670/694),下午组、晚上组与上午组、凌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或0.05).(3)4组产妇终分娩方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新生儿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下午和晚上2个时间段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镇痛前疼痛程度更重,镇痛1 0和30 min后的效果和镇痛达标率更差,但分娩方式、新生儿结局、分娩镇痛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未受影响.

  • 分娩方式对新生儿后期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钱丽娟;谢佳丽;周冬蕊;康树敏;蒋犁

    目的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分析分娩方式对新生儿后期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3年4月至8月在南京市区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15例(包括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7例和阴道分娩出生的新生儿8例)和混合喂养组15例(包括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8例和阴道分娩出生的新生儿7例).采集生后28d的粪便标本,抽提样本中细菌基因组总DNA,并对其16S rDNA V3可变区进行PCR扩增和DGGE电泳,获得肠道菌群指纹图谱,进行多样性和相似性特征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多样性分析发现,纯母乳喂养组中,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肠道菌群条带数、多样性指数低于阴道分娩出生的新生儿(分别为9.71±4.27与15.12±4.19,2.13±0.39与2.61±0.32,P值均<0.05),优势度指数高于阴道分娩出生的新生儿(0.13±0.04与0.08±0.03,P< 0.05),均匀度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喂养组中,剖宫产儿肠道菌群条带数和多样性指数低于阴道分娩出生的新生儿(10.88±3.23与16.29±5.38、2.26±0.37与2.66±0.31,P值均< 0.05),优势度指数平均值虽高于阴道分娩出生的新生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均匀度指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相似性分析发现,大部分相同分娩方式新生儿的肠道菌群汇聚在一起,提示同一分娩方式新生儿的肠道菌群结构更为相似. 结论 在新生儿后期,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的肠道菌群总体的种类及数量落后于阴道分娩出生的新生儿;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肠道优势菌地位更突出,而阴道分娩出生的新生儿肠道菌种分布更均匀.

  • 非复杂性双胎妊娠的分娩时机与分娩方式

    作者:刘培培;祝彩霞;陈海天;王子莲

    目的 探讨非复杂性双胎妊娠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为临床非复杂性双胎妊娠佳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2012年11月至2015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347例非复杂性双胎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绒毛膜性不同分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dichorionic diamniotic twin pregnancy,DCDA)组(291例)和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monochorionic diamniotic twin pregnancy,MCDA)组(56例).记录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妊娠期合并症和并发症、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等,并分析DCDA组和MCDA组的分娩孕周和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采用t检验、x2检验或Fisher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DCDA组不良新生儿结局的发生率为49.1%(281/572),明显低于MCDA组的75.5%(83/110)(x2=25.698,P<0.05).DCDA组中,在36~36周+6、37~37周+6、38~38周+6分娩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入住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发生率及其他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在<34周、34~34周+6、35~35周+6分娩者(P值均<0.05),而在38~38周+6分娩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为2/8,明显高于在36~36周+6、37~37周+6分娩者(分别为3.1%和1.9%,x2值分别为10.133和13.510,P值均<0.05);MCDA组中,新生儿NICU入住率从<35周分娩时的100.0%(30/30)逐渐降低至37~37周+6分娩时的3/12.DCDA组35~35周+6、36~36周+6、37~37周+6分娩时不良新生儿结局的OR值(95%CI分别为0.237(0.116~0.482)、0.056(0.029~0.108)及0.054(0.026~0.112)(P值均<0.05),MCDA组34~34周+6和35~35周+6分娩时不良新生儿结局的OR值(95%CI)分别为38.894(3.084~490.552)和18.858(1.538~231.222)(P值均<0.05).(2)347例中,阴道分娩1 2例(3.5%),其中DCDA组10例,MCDA组2例.DCDA组中,<34周阴道分娩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为8/14,明显高于剖宫产的22.7%(15/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04,P=0.024). 结论 非复杂性双胎在36~37周+6分娩时不良新生儿结局发生风险低,应根据孕产妇和宫内双胎情况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 新生儿腭畸胎瘤一例

    作者:位凤芝;邓耀成;初平章

    患儿女,22 d,主因呼吸不畅,吸气时喉鸣20余天就诊.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医院接生,分娩前后无窒息,哭声正常.产时见羊水过多,生后1 h即发现呼吸不畅,吸气时有喉鸣,但无进行性加重,可有间歇性缓解.睡眠时打鼾,喂养费力,吃奶常不能连续,吃奶间歇呼吸急促.生后1周去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先天性喉喘鸣.

  • 新生儿期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及其相关问题

    作者:陈昌辉

    我国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规定,设有产科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简称乙肝疫苗)及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n,BCG)预防接种服务.

  • 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性功能的影响

    作者:孙文娟;洪海洁;李苏;张媛;徐永萍

    目的 探讨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10年1月至6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分娩的单胎初产妇19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分为非会阴侧切阴道分娩组(简称非侧切组,n=42)、会阴侧切阴道分娩组(简称侧切组,n=77)和剖宫产组(n=79).采用自制问卷及女性性功能指数(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问卷,调查产后3、6和9个月时的性功能情况,FSFI总分≤26分认为存在女性性功能障碍.采用方差分析及x2检验比较组间FSFI评分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1)产后3个月:侧切组阴道润滑、性满意度、性交疼痛的评分和FSFI总分分别为(3.91±0.74)、(4.02±0.61)、(3.78±0.57)和(23.23±3.19)分,显著低于无侧切组[分别为(4.36±0.87)、(4.30±0.72)、(4.92±0.58)和(25.64±3.91)分];性满意度、性交疼痛的评分和FSFI总分低于剖宫产组[分别为(4.46±0.55)、(4.78±0.53)和(25.42±2.75)分](SNK检验,P值均<0.05).(2)产后6个月:侧切组性高潮、性满意度、性交疼痛的评分和FSFI总分显著低于剖宫产组;性交疼痛评分和FSFI总分低于无侧切组(SNK检验,P值均< 0.05).(3)产后9个月:侧切组性交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无侧切组和剖宫产组(SNK检验,P值均< 0.05).(4)产后3个月时,侧切组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69%(53/77),显著高于无侧切组[43%(18/42)]和剖宫产组[46% (36/79)](x2值分别为7.618和8.611,P值均< 0.05),6个月时发生率依然高于无侧切组和剖宫产组[47%(36/77)与26%(11/42)和30%(24/79),x2值分别为4.809和4.417,P值均<0.05].结论 产后性问题普遍存在,会阴侧切和剖宫产均会导致性问题的发生.

  • 产科临床思维

    作者:段涛

    产科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现代医学尚未形成之前,产科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当时的产科比较原始,主要局限于接生,还处于助产学阶段.现代医学的发展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远在人类开始能够看病做手术之前,就已经有相对固定的人员进行接生了,但与其他学科相比,产科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进入现代医学发展阶段后,从事其他临床专业的人员都是医生,而从事接生的人员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或仅仅接受过助产士的培训,这大大阻碍了产科的发展.

  • 产程图的研究历程

    作者:孟璐璐;苏秀娟;花静;段涛

    20世纪30年代,Wolf首次提出产程图,到20世纪50年代Friedman确立经典的应用模型,再到过去的10多年里张军对既有产程图的改进.本文回顾分析产程图研究的3个主要阶段,即产程图模型的首次提出阶段、Friedman经典产程图阶段、张氏产程图阶段,介绍每个阶段的研究背景、人口学特征及临床应用情况.同时,综合国内近期研究进展以展望新的产程图研究与应用的方向,并针对目前的国情探讨产程图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

  • 不同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下婴儿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

    作者:刘誉;秦胜堂;马京梅;宋依临;冯烨;刘飞;杨慧霞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下婴儿生后6周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9月于我院妇产科出生的6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42例,剖宫产组1 8例;根据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40例,混合喂养组20例.收集婴儿生后6周粪便标本,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针对细菌16S rRNA的V3-V4可变区进行DNA测序,将所测得的序列与SILVA数据库比对分析后,对物种分类信息进行注释,后利用QIIME软件对样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1)60例粪便标本中共发现8个菌门,146个菌属,门水平上以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优势菌;平均相对丰度前8位的属分别是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梭菌属(Clostridium)、克雷伯杆菌属(Klebsiella)、拟杆菌属(Bacteroide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志贺杆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韦荣菌属(Veillonella)、普拉梭菌属(Faecalibacterium).(2)在门水平上,剖宫产组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阴道分娩组较明显升高(0.56±0.10与0.42±0.20,t=2.94),而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分别为0.04(0.01~0.11)与0.20(0.05~0.36),U=223;0.05 (0.01~0.23)与0.09 (0.02~0.29),U=315,P值均<0.05];纯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4个优势菌门的相对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在属水平上,剖宫产组双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较阴道分娩组明显降低[0.01(0.00~0.07)与0.19(0.02~0.36),U=210,P<0.01];同样,纯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8个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3)剖官产组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中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婴儿[分别为5.48±1.19与4.26 (3.61~5.52),U=227;0.94(0.92~0.97)与0.86±0.08,U=194,P值均<0.05];而2组操作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数目和Chao1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纯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的OTU数目、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生命早期是婴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期.不同分娩方式下的婴儿生后6周肠道菌群的构成和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喂养方式下的婴儿肠道菌群差异不显著.

  • 华北地区1068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现状的多中心调查

    作者:曾桢;刘喆;杨慧霞

    目的 探讨华北地区剖宫产史孕妇的分娩方式及其临床特点. 方法 纳入华北地区9个省(直辖市)共24家医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剖官产史再次分娩的1 068例产妇,调查其基本情况、产前检查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分析并比较剖宫产和阴道分娩者的临床特点,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x2检验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1 068例剖官产史孕妇中位年龄32岁(18~45岁).37例(3.5%)曾有阴道分娩史.7例双胎妊娠,此次均剖官产终止妊娠.35例诊断为先兆子宫破裂,均以剖宫产终止妊娠,术中证实子宫均未破裂.无母儿死亡病例.此次妊娠43例(4.0%)经阴道分娩,1 025例(96.0%)剖宫产分娩.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相比孕36周后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更厚[(3.3±0.9)与(2.9±1.1) mm,Z=-2.240,P=0.025],既往阴道分娩史比例更高[16.2%(6/37)与4.6%(31/673),x2=9.570,P=0.009],规律产前检查的比例更低[58.1%(25/43)与73.2%(742/1 013),x2=4.737,P=0.02 6],住院时间更短[(3.7±2.4)与(5.9±3.8)d,Z=-6.043,P=0.000],尽管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更低[(9.1±2.2)与(9.9±3.9)分,Z=-2.410,P=0.016],但5 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0.4)与(9.6±1.3)分,Z=-0.947,P=0.344]. 结论 华北地区剖宫产史孕妇阴道分娩比例低.剖宫产史孕妇阴道试产相对安全,应选择合适病例进行阴道试产,尤其是有过阴道分娩史的孕妇.

242 条记录 3/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