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源性脑栓塞临床诊治探究

    作者:李丹

    目的 对患有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68 例患有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 两组,平均每组34 例.分别采用血栓通和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结果 抽样患者全部采用CT 检查的方法进行诊断.B 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 组患者;该组患者在治疗后病情出现反复的人数明显少于A 组患者;该组患者在治疗1 年后的存活率明显高于A 组患者;该组患者及其家属对临床治疗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A 组患者.结论 采用CT 诊断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患有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进行准确诊断,采用依达拉奉对该类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理想.

  • 心源性脑栓塞——房颤与脑栓塞

    作者:房玉新

    房颤流行现状房颤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房颤病人脑卒中发病率大约为5%,比一般人群高3~5倍,老年人中有1/4的脑卒中发生与房颤有关.

  • 心源性脑栓塞急性期的护理观察

    作者:彭秀华

    目的:研究和探讨心源性脑栓塞急性期的护理观察要点。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26例心源性脑栓塞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心源性脑栓塞急性期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经过精心的护理干预,126例患者中治愈78例,病情得到缓解43例,未愈出院4例,死亡1例。结论对于心源性脑栓塞急性期患者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并积极预防感染和并发症,以此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18例

    作者:徐晓霞;权青云;陈东丽;李宏图;李峰

    出血性转换(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指在脑梗死缺血区内出现自发性出血转变.因脑栓塞并发出血性转换的发生率更高,给治疗增加了难度,所以,掌握其发生特点有助于此病的诊断和治疗.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6年3月诊治的18例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心源性脑栓塞的溶栓治疗

    作者:贾建平;马欣

    在缺血性卒中的各亚型中,心源性脑栓塞(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CCE)起病急骤,其脑梗死体积较大,神经功能损害通常较重,治疗棘手,预后较差.所谓CCE,是指由来自心脏的脱落栓子阻塞脑供血动脉,从而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占整个缺血性卒中的20%.以往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对症处理、治疗原发病和使用抗凝药,防止病情进展及再栓塞,但疗效欠佳.很多存活的患者出院时,仍遗留严重语言障碍和肢体瘫痪等.

  • 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联合多模式血管再通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作者:傅懋林;戴为正;张永刚;肖雪玲;王双虎;何文钦

    目的 探讨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联合多模式血管再通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2017年2月我院采用动脉取栓术联合多模式血管再通技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22例(研究组),其中动脉取栓后联合球囊扩张术16例,支架置入术4例(Solitair支架3例,Apollo支架1例),动脉溶栓术2例.另择我科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单纯采用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治疗的颅内大血管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1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发病时间至置鞘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内介入治疗术的血管再通情况,入院及出院时NIHSS评分及90 d时mRS评分,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发病时间至置鞘时间及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血管再通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入出院时NIHSS评分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期疗效相近.而研究组90 d后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高灌注脑病、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联合多模式血管再通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远期临床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安全有效.

  •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换瓣术后房颤心源性脑栓塞继发二次出血性转化一例

    作者:刘娟娟;贺丹;闫振;张祥建;张玉笛;张英;张瑞敬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RHD)二尖瓣换瓣术后房颤心源性脑栓塞出血性转化(HT)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本院收治1例RHD二尖瓣换瓣术后房颤心源性脑栓塞继发2次H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经过。结果 RHD二尖瓣换瓣术后房颤长期抗凝但不达标时易出现心源性脑栓塞并发HT,积极给予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预防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抢救成功。结论①RHD二尖瓣换瓣术后房颤患者应重视抗凝药的监测和合理应用;②发生脑栓塞后HT时,应及时补充凝血因子;③严格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抗凝出血危险评估,适时重启抗凝治疗。

  • 阿托伐他汀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孙大宝;王真;苗军;边焕茹;毕学超;刘保萍

    目的 通过研究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阿托伐他汀使用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了解他汀类药物对心源性脑栓塞的免疫和炎症方面的影响,以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栓塞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47例临床诊断为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在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钙胶囊20mg·d-1,对照组则仅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共12w,治疗前后测定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hs-CRP;并且根据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hs-CRP值无明显差别,治疗后治疗组CD4+T、CD4+/CD8+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D8+T、hs-CRP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调节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性,降低hs-CRP,且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能够有效改善症状.

  • 出血性脑梗死20例分析

    作者:于天霞;杜文贞

    临床资料:在20例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小62岁,大80岁,平均69岁。其中心源性脑栓塞16例,脑血栓形成者4例,合并高血压12例,高血脂症8例。 HI诊断前有4例于发病6小时内就诊,行动脉溶栓1例(应用尿激素酶10万U),静脉溶栓3例(应用尿激酶10万U 1例, 30万U 2例)。其余治疗为脑保护、自由基清除剂、促代谢等一般治疗。全部患者均经颅脑CT扫描2次或2次以上确诊。 CT表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HI 18例,大脑前动脉HI 2例,中线移位6例。其出血程度按Ha-cke分型法,即: HI Ⅰ型沿梗死边缘小的斑点状密度增高; HIⅡ型为梗死区内较大的融合斑点影,无占位效应;脑实质血肿Ⅰ型血肿块不超过梗死区30%,伴轻度占位效应;脑实质血肿Ⅱ型血肿块大于梗死区30%,明显占位效应。结果为HIⅠ型4例, HIⅡ型8例,脑实质血肿Ⅰ型5例,血肿Ⅱ型3例。死亡3例,均为血肿型,其中经动脉溶栓者1例,静脉溶栓者2例。 HI发生时间短为4小时,长为10天。临床表现:意识障碍加重6例,低热9例(无感染征象),偏瘫加重4例,病情无显著变化1例。 HI发生后均按脑出血治疗。 讨论: HI是1872年Liedll首次报道的病理现象。 1951年Fisher等在此基础上将其分为动脉性HI和静脉性HI,而前者多见,又称为红色梗死。多发生于在灰质,即大脑皮质及基底节,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常见为72~79%。据报道HI的自发率为7.5~43%,其中以心脏栓子致病者多约占85%。 HI的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与再灌注损伤有关。当脑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后,局部血管远端因缺血、缺氧,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当栓子迁移、溶解或血管再通或侧枝循环建立即出现血液渗出,血压高者血管破裂形成血肿[1~2]。因此人们将高血压(舒张压>100mmHg)视为HI危险因素,另外还包括脑水肿、年龄、意识障碍及溶栓剂量过大等。

  • 依达拉奉对心源性脑栓塞的可行性分析

    作者:王赛君

    目的 观察分析依达拉奉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将72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2组患者均应用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活性氧簇(ROS)数值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GSH-Px水平均高于治疗前,ROS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GSH-Px、ROS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8%,低于对照组的55.6%(P<0.05).结论 依达拉奉能有效缓解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改善患者的神经受损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具有可行性.

  • 中西医结合分期分时段分型辨证治疗心源性脑栓塞

    作者:杨光福;卢智;刘宏祥

    心源性脑栓塞(CCE)是指心脏内的脱落栓子阻塞脑供血动脉,导致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的缺血性卒中.其发病率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0%.CCE具有起病急骤,脑梗死面积较大,神经功能损害较重,治疗棘手,预后较差的特点[1].由于脑血管的解剖特点,CCE较多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本文讨论颈内动脉系统CCE).本病属中医学"中风病""偏枯"等范畴.

  • 心源性脑栓塞37例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朱晓俊;薛莲

    心源性脑栓塞(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CCE)是由于心源性栓子经循环系统致脑血管栓塞,引起相应供血区的脑功能障碍,其起病急骤、症状重、梗死面积大,病情迅速进展达高峰,是心脏病严重并发症。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至2010年37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分析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策略,现报道如下。

  • 心源性脑栓塞18例临床分析

    作者:苏兴涛;安君朋

    心源性脑栓塞是指心脏内的附壁血栓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现将我院收治的18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 心源性脑栓塞溶栓的20例临床观察

    作者:苗阳;于楠

    目的 观察尿激酶静脉静点治疗心源性脑栓塞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例栓子来源于心源性,并为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10),2组均给予常规改善循环、清除氧自由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将100-150万U尿激酶溶于100-2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30分钟滴入,对比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u,每日2次抗凝,共5日.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观察2组患者病情变化.结果 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效果可定.结论 静脉滴注尿激酶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有效.

  • 心源性脑拴塞36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西岭

    目的 评估心源性脑拴塞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 分析2008年--2011年我院内科收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 共纳入心源性脑栓塞患者36例,伴心房颤动者55.5%,发病6个月后病死率达19.4%(7/36),严重残障率50.0%(18/36).结论 心房颤动为心源性脑栓塞常见病因,颈内动脉系统较椎--基底动脉系统更易形成栓塞,前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显著重于后者且预后更差.

  • 疏血通治疗脑梗死42例临床体会

    作者:唐新辉;肖辉;季晓燕

    疏血通注射剂是抗血栓剂,主要成分为水蛭、地龙提取物.我院用该药治疗脑梗死42例,临床疗效较好,现将具体资料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入选标准 42例患者均为住院治疗的脑梗死病人,均符合全国第二届脑梗死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且均由CT扫描证实诊断.1.2不入选标准明确诊断为心源性脑栓塞者;出血性脑梗死者;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原发性疾病;过敏体质者;意识障碍者.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疗效观察

    作者:傅懋林;肖雪玲;戴为正;叶迎安;阮志芳;王双虎;何文钦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病人,其中26例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静脉溶栓治疗,35例采用非溶栓的保守治疗。结果两组病人入院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改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活病人中溶栓组 mRS评分为(1.7±1.1)分,非溶栓组为(3.4±2.1)分,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 PA静脉溶栓虽然对于改善心源性脑栓塞病人近期临床症状方面没有明显优于非溶栓组,但却能够明显改善病人90 d后的远期临床预后,且并未增加病人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也未增加此类病人的死亡率。

  • 心源性脑栓塞的观察与护理对策

    作者:马悦清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CCE)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CCE患者的临床资料,对CCE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主要是加强神经系统、心血管的护理,根据疾病阶段调整护理措施.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好转51例,再栓塞5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11.1%,低于文献报道.结论:在CCE治疗过程中,注意病情变化,加强护理,可降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 心源性脑栓塞90例分析

    作者:高继华;田荣芹;刘素珍

    心源性脑栓塞是指脑动脉被来源于心脏的栓子堵塞而引起的脑栓塞,是脑栓塞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90例分析如下.

  • 心房纤颤致脑栓塞患者的护理

    作者:赵艳

    心房纤颤(房颇)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导致心源性脑栓塞的重要因素.房颤合并脑卒中的患病率约为21.3%,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逐渐增加[1].心房纤颤所致脑栓塞常为大面积梗死,病情严重,预后不良,致死率、致残率高.脑栓塞急性期(28 d)病死率为18%~30%,1年内房颤伴脑卒中患者再发率为23%[2].本文将我科2004-2007年收治的21例心房纤颤致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84 条记录 3/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