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肿瘤生物治疗的研究趋势及思考
肿瘤生物治疗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疗法,上溯千余年,在中医药中有"扶正祛邪、软坚散结、以毒攻毒、活血化瘀"等利用中药来治疗癌症的治则.19世纪末,西方提出Coley毒素治疗癌症,现代肿瘤免疫治疗概念的建立始于1953年,动物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的发现--肿瘤免疫学的诞生,此后至1983年多种非特异性生物制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等)的大量临床应用和动物实验为人类的肿瘤免疫治疗奠定了科学基础.20世纪中叶,伴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重组的细胞因子的出现,第一例肿瘤病人自体CTL过继性免疫治疗的问世,Bosenberg oldham等提出BRM概念,建立了现代肿瘤生物治疗的理论和技术,成为继肿瘤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三大常规治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树立了肿瘤生物治疗新的里程碑.
-
MICA分子在器官移植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MICA (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related chain A)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 MHC)Ⅰ类相关基因A编码的多态性细胞膜糖蛋白分子。MICA基因位于人类第六号染色体MHC基因复合体Ⅰ类区域,包含长而紧密开放的阅读框,编码MICA分子[1]。该基因由6个外显子组成。分别编码L-信号肽,胞膜外α1、α2和α3结构域,跨膜区( TM)和胞浆尾。其分子结构与MHC Ⅰ类分子很相似,不同之处在于MICA分子不与β2微球蛋白结合,也不提呈抗原肽[2]。然而,MICA蛋白分子能够与自然杀伤( NK )细胞表面的活化性受体NKG2 D结合[3],激活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功能。 MICA分子主要表达在人体的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等。由于MICA基因在人群中存在多态性,Zou 等人在Stasnty 教授实验室对MICA在器官移植免疫反应的作用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了人体抗 MICA 移植抗原的抗体[2-4]。早评估MICA抗体与肾移植免疫排斥的相关性[5],即移植前预存MICA抗体的病人组在接受肾移植术后一年的移植物存活率比没有预存MICA抗体的病人组显著性下降( P<0.001)[4]。 MICA 多态性抗原具有与HLA抗原一样的特性,而且在器官移植的病人中发现了抗供者MICA抗原特异性抗体(DSA)[6]。由于正常淋巴细胞表面缺乏MICA基因表达产物,目前临床上设计的以供者T和B淋巴细胞和受者血清进行的器官移植前交叉配型实验尚无法检测到这种抗体的存在。因此,被MICA抗原致敏的病人对移植物排斥可能处于高风险的状态。目前临床组织相容性配型实验室利用MICA虚拟配型方法可以排除这种风险。本文将对近10多年来国内外对MICA在移植免疫反应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
-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和HLA研究进展
MHC是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A)的一组基因群,是一组存在于各种脊椎动物某对染色体特定区域的基因.MHC编码的基因产物为MHA.器官或组织移植时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MHA,也称移植抗原.人类的MHC即人类WBC抗原(HLA)基因复合体位于人的第6对染色体的短臂上,是目前已知复杂的人类基因系统.
-
动脉脱细胞三维胶原支架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I(MHC I)抗原的免疫组化观察
采用异种动物血管制作组织工程血管的支架,再种植宿主自体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是目前较理想的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模型.然而,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细胞外基质和脱细胞后残留的细胞碎片都具有抗原性,尤其是细胞膜上的MHC是一种强烈的移植抗原,如何处理生物支架的抗原性是构建全生物化组织工程血管的一个关键问题之一.同时,在支架种植细胞前检测其抗原性的强弱也是必须的基础技术之一.本文选择血管壁组织细胞高表达的MHC I作为检测指标,观察血管支架处理前后MHC I的变化情况.
-
医学遗传学理论与实践(4)--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由于外科显微手术技术的进步、脏器保存技术的改善、配型技术的不断完善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使器官移植成为临床一种成熟的治疗方法,但排斥反应仍是器官移植成功的大障碍.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识别自我与非己.因此,移植物中含有受者体内所缺乏的移植抗原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根本原因.移植抗原又称组织相容性抗原(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组织相容性是指不同个体间进行器官移植时移植物被宿主(受体)能否"容忍"的特性.若被"容忍"则移植成功,反之则被排斥.
-
肿瘤生物治疗研究趋势及思考
肿瘤生物治疗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疗法,上溯千余年,在中医药中就有"扶正祛邪、软坚散结、以毒攻毒、活血化瘀"等利用中药来治疗癌症的治则.19世纪末,西方提出Coley毒素治疗癌症,现代肿瘤免疫治疗概念的建立始于1953年,动物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的发现--肿瘤免疫学的诞生,此后至1983年多种非特异性生物制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等)的大量临床应用和动物实验为人类的肿瘤免疫治疗奠定了科学基础.20世纪中叶,伴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重组的细胞因子的出现,第一例肿瘤病人自体CTL过继性免疫治疗的问世,Bosenberg oldham等提出BRM概念,建立了现代肿瘤生物治疗的理论和技术,成为继肿瘤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三大常规治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树立了肿瘤生物治疗新的里程碑.
-
记忆T细胞在器官移植背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免疫记忆是高等动物获得性免疫的一个重要特征.自然状态下,人类很少遇到同种抗原或移植抗原,然而体内却或多或少存在一定数量同种反应性的记忆性T细胞.
-
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研究进展
同种异体组织器官移植,由于供体中含有受者体内所缺乏的移植抗原是引起移植排斥免疫反应的根本原因.诱导受体对器官移植供体产生特异免疫无反应状态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佳手段.目前用全身放射(TBI)或全身淋巴结放射(TLI),抗淋巴细胞血清(ALS)或抗胸腺球蛋白(ATG),单克隆抗体(MAbs)加异基因供体骨髓(DDBMC)或血液或细胞输入等方法建立了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动物模型,有些方法用于临床.本文主要综述近年在诱导受体产生移植免疫耐受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者介绍:孙治君(1962-),男,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