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2例

    作者:易端;郑清;曾鸿;郭向阳

    脑氧饱和度监测是一种新型无创反映脑氧供需平衡的监测手段,我院2014年1~12月应用脑氧饱和度监测指导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例,结果显示脑氧饱和度监测准确实时反映脑血流及脑供需平衡关系的变化,指导围术期用药调整,优化麻醉计划,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 同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颈动脉支架术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

    作者:徐荣伟;张建彬;樊雪强;叶志东;刘鹏

    目的 探讨同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联合颈动脉支架术(CAS)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接受同期CEA联合CAS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决定手术方案,5例先行CEA,3例先行CAS.1例因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同期还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 本组手术成功率100%,术中均使用了颈动脉转流管、血管补片及脑保护装置.1例术后出现过度灌注综合征,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其余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未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神经损伤及伤口并发症.术后随访18 ~48个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全部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无再狭窄,无死亡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经过全面评估、精心准备及严格管理,同期CEA联合CAS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是可行和安全的.

  • 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王睿;陈鑫;徐明;汪黎明

    冠状动脉和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属同源性疾病.据统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中,6.0%~8.7%合并有严重颈动脉狭窄和脑部症状,60岁以上的患者人群,这一比例更高达11.8%.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我们共对2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了CABG和颈动脉内膜剥脱(CEA)联合手术,现报告如下.

  • 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作者:李庆;孔晴宇;陈忠;朱俊明;刘永民;郑斯宏;唐小斌;许尚栋;孙立忠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大血管中心23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同期或分期行CABG和CEA治疗,男16例,女7例.年龄53 ~ 82岁,平均(65.9±4.0)岁.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病变3例,2支病变3例,3支病变17例.1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单侧颈动脉狭窄17例,双侧狭窄6例,直径狭窄≥70%.依据患者两处病变病情严重程度而采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同期或分期治疗,术后观察围手术期发生卒中、心肌梗死的及死亡情况,并随访.结果 7例患者同期行CEA和CABG,其中1例同时行二尖瓣置换;13例患者先期行CABG后行CEA;3例患者先行CEA后行CABG.围术期死亡1例(4.3%),无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卒中.随访6个月,随访期内患者未发生死亡、卒中、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结论 同期还是分期行CABG和CEA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个性化治疗是降低手术风险的关键.

  • 脑高灌注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桂红;姜卫剑;王拥军

    高灌注综合征(CHS)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罕见的严重的并发症,也可见于颅外或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成形术中.在脑动脉成形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提高临床医师对CHS的防治意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对CHS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危险因素、神经影像学检查及预防、治疗等方面综述,以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

  • 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邱利君;经屏

    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之一,目前研究证实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认知功能下降.其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本文对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基于临床试验证据讨论颈动脉狭窄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耀铭;张一鸣;李志清

    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任何针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颈动脉剥脱术(CEA)以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都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研究证明,CAS切实可行,与CEA相比,具有相同的效果,且降低了治疗风险,已经被患者和临床医师广泛接受.一直以来,国外一些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针对CEA与CAS哪个更有优势,争论激烈却尚未给出一致的结论.近年来,介入治疗中的CAS被广泛研究并用于临床,并被认为是取代CEA的一种有效术式.本文利用一些研究机构的新数据,旨在总结颈动脉狭窄治疗的相关问题,尤其是对目前进行的CEA和CAS这两种治疗措施的重要试验及其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回顾和总结,以利于临床并进一步推广CAS的临床应用.

  • CD4O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斑块中的表达及影响斑块稳定性的研究

    作者:张白;惠品晶;国风;马亮;吕琦;颜燕红;黄亚波;惠国桢

    目的 研究CD40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颈动脉易损斑块及稳定斑块中的表达,探讨CD40与MMPs表达的相关性及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的粥样硬化斑块标本32例次,根据术前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及是否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分为易损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标本中CD40及MMP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易损斑块组CD40和MMP-9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稳定斑块组显著增高(P<0.01);MMP-2蛋白表达水平亦较稳定斑块组明显增高(P <0.01);CD40mRNA与MMP-2 mRNA(r=0.43)、CD40 mRNA与MMP-9 mRNA(r=0.90)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CD40不但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而且可能通过调控MMP-2、MMP-9的表达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作者:张白;惠品晶;黄亚波;汤文宇;吕琦;颜燕红;惠国桢

    目的 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如何防止脑缺血及过度灌注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 29例(35例次)接受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分为双侧狭窄组及单侧狭窄组.设定经颅多善勒监测指标以调控血压.临时阻断(以下简称临阻)后,若术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Vm)低于临阻前的70%,则提升血压;解除临阻后,若术侧MCA Vm超过临阻前的100%,则降低血压.手术前、后均行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磁共振成像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1)两组患者:临阻前,术侧MCA Vm较麻醉前下降(P=0.000);临阻后,MCA Vm略低于临阻前(P>0.05),血压升高(23.76±9.15)%(P=0.000);解除临阻后,MCA Vm较临阻前增加(P =0.000),血压下降(6.70 ±6.89)%(P=0.000).(2)两组间比较:临阻后,双侧狭窄组术侧MCA Vm较单侧组减低(P<0.05),血压升高幅度较单侧组大(P<0.01);解除临阻后,双侧狭窄组血压下降幅度较单侧组小(P<0.05),两组间MCA V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预后:患者脑灌注均改善.结论 经颅多善勒在CEA术中实时监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脑灌注,并指导麻醉调控血压,从而预防CEA围手术期脑缺血及过度灌注,提高手术成功率.

  • 术前预测脑高灌注综合征的影像研究进展

    作者:兰怡娜;娄昕

    高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少见但致死率极高的并发症.因此,术前预测CHS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影像学技术是目前常见的预测方法.笔者主要对当前常见影像技术预测CHS的方法及新进展进行综述.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的处理

    作者:陈学东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9例因短暂性脑缺血伴有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表现消失,部分患者慢性脑缺血症状也得到明显的改善.术后未出现偏瘫或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短暂性脑缺血病人经Doppler超声或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或核磁血管成像检查发现一侧或双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大于50%者,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者,分期手术治疗较为安全.作好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 颈丛联合麻醉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效果观察

    作者:李丽;燕燕;崔宇宏;陈淑慧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颈丛麻醉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效果.方法:选择经血管造影检查证实颈动脉狭窄且拟行CEA 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颈丛麻醉,对照组单纯使用罗哌卡因麻醉,对比观察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术中局麻药物追加次数、静脉麻醉药物使用及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情况.结果:(1)两组在手术时间、阻断时间、出血量及液体输入量等方面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2)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4.06±0.81)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6.36±0.70)min(P<0.05);观察组麻醉维持时间(318.00±23.23)min,显著长于对照组的(261.40±20.99)min(P<0.05).(3)观察组舒芬太尼用量(1.80±2.23)μg,显著少于对照组的(5.30±3.41)μg(P<0.05);观察组咪达唑仑用量(0.84±0.85)mg,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92±0.86)mg(P<0.05).(4)观察组心动过速发生率1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0%(P<0.05);观察组血压升高发生率1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0%(P<0.05);两组间心动过缓及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共发生心血管事件19次,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8次(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颈丛麻醉用于CEA效果较好.

  • 64层CT血管造影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及内膜切除术或支架置入术后随访的价值

    作者:高艳;李坤成;杜祥颖;杨延辉;刘佳宾;刘建

    目的 通过与DSA对比,评价64层容积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内动脉(ICA)狭窄,及其在内膜切除术和支架置入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同时进行CTA和DSA检查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40例,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实验(NASCET)的方法,由2名不了解患者情况的放射科主任医生分别对80支颈内动脉进行CTA的曲面重建和DSA测量.以远心端颈内动脉作为参考,以DSA为金标准,以狭窄率50%及70%为界计算CTA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等.内膜切除术和支架置入术前、术后CTA测得的ICA狭窄处直径及横切面面积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结果 以狭窄率超过70%为标准,37支血管中35支DSA和CTA检查结果一致(95%),CTA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95%可信限(CI)为85%~100%]、95%(95%CI为82%~100%)、95%(95%CI为82%~100%)、98%(95%CI为92%~100%).CTA检测内膜切除术和支架置入术后ICA狭窄处直径及横切面面积较术前有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A是筛查ICA狭窄的一种有效手段,也可作为ICA内膜剥脱术和支架置入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

  • 患者颈动脉斑块中脂联素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崔明;刘恒方;张敏;高灵利;王建平

    目的 探讨脂联素(Adiponectin,ADPN)在患者颈动脉斑块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3月期间外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32例患者,切除的颈动脉斑块标本作为治疗组(A组).按照Virmani颈动脉斑块分类方法将颈动脉斑块病理学分为:Ⅲ型以下5例(A1组),Ⅳ~Ⅴ型8例(A2组),Ⅵ~Ⅶ型19例(A3组).21例腹部外伤切除的肠系膜上动脉标本作为对照组(B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及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颈动脉斑块组与对照组标本中脂联素(ADPN)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颈动脉斑块组织中ADPN的表达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病理学的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治疗组中ADPN的表达水平[0.34 (0.013,0.057)]显著低于对照组[0.76(0.347,0.429)];②32例治疗组患者中,与A1组[0.42(0.241,0.632)]相比,A2组[0.31(0.136,0.552)]颈动脉斑块组织中ADPN的表达显著下调,A3组[0.19(0.034,0.644)]下降为显著,与A1、A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病理分型级别高颈动脉斑块中的ADPN表达呈低水平,两者之间具有负相关(r=-0.53,P=0.012).结论 ADPN在颈动脉斑块中异常表达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即颈动脉斑块病理分型级别越高,ADPN相对表达越低.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作者:郭茂华

    目的 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5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12例.年龄51~72岁,平均65.1岁.术前明确的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诊断的为32例,有症状且影像学检查明确脑梗死诊断的8例.结果 1例患者术后30d内出现脑出血,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术后随访3 ~ 24个月,随访到36例,随访率64.2%,有2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缺血性卒中,手术侧及未手术侧各1例,余患者病情均较稳定.结论 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缺血性脑病治疗体会

    作者:李泽平

    我院自2006年5月-2008年12月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由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 颈动脉内膜剥脱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作者:张颖莹;仝现州;李培亮;侯国亮

    脑卒中是高致残率及死亡率的疾病,据国外文献报道,在发达国家致病已上升到总死亡原因的第3位,在我国对一过性脑缺血调查发现发生率为180人/10万人口[1]且5年内卒中率达40%~50%.

  • 围手术期治疗对CEA术后并发症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兵;崔文军;崔小兵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治疗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主要术式.2006年1月-2008年3月,我科针对173例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TIA的患者实施CEA177次.现报道如下: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护理

    作者:马安琴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重度的动脉硬化,会使大脑血液供应减少,出现头晕、头痛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甚至发生"缺血性脑中风"而威胁生命.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作者:亓跃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24例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围术期均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干预效果.结果 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出院时症状均得到显著好转,记忆力明显改善,无语言障碍等.复查颈动脉超声显示24例患者颈动脉通畅程度良好,手术后恢复期有1例切口皮下血肿.24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围术期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同时术后并发症较少,对患者预后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10 条记录 3/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