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增强CT检查中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护理干预对比研究

    作者:王荃;李红敏;王莉;王丽伟

    目的:分析增强CT检查时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基本因素,并实施护理干预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CT检查的效果。方法:随机将464例进行CT检查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2例。观察组患者检查全程给予增强CT检查的专科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例采用常规检查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注射对比剂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9例,发生率为3.4%;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27例,发生率为1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843,P<0.05)。结论:对增强CT检查患者实施有效的专科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增强检查CT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注射对比剂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 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对良恶性胆道狭窄的鉴别价值分析

    作者:吕文武

    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对良恶性胆道狭窄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治的63例胆道狭窄患者,全部入选患者均对其进行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联合增强 CT 检查诊断及 X线摄片检查诊断,并将患者的病理检查诊断结果为标准,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准确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入选患者的相关检查操作均完成后显示,MRCP联合增强CT检查对于良性胆道狭窄的诊断准确性为94.87%,恶性胆道狭窄的诊断准确性为95. 83%;X线摄片分别为74.36%、83.33%;分析对比显示,MRCP联合增强 CT 检查的诊断鉴别准确性明显高于 X 线检查(p<0.05).结论:在胆道狭窄患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应用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检查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准确性,临床应用价值高.

  • 增强CT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术前评估的价值

    作者:高洋;张文海;李建一;张扬;贾实

    目的 研究增强CT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乳腺外科近2年71例已病理证实第三站淋巴结(LevelⅢ)有转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采用Siemens64排CT,扫描范围自颈部至乳房下缘.分析增强CT影像:有无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的大小、形态、有无强化;通过测定CT净增强值,探索转移淋巴结的CT征象.分别总结归纳增强CT及乳房彩超对腋窝淋巴结的诊断指标;对LevelⅢ淋巴结的大小及CT净增强值进行平均值分析;分析LevelⅢ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位置相关性.结果 对腋窝淋巴结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三维彩超分别是70.4%、85.7%、64.0%、50.0%,增强CT分别是88.7%、90.6%、83.3%、94.1%;增强CT对LevelⅢ淋巴结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分别是95.8%、90.5%、98.0%、95.0%,同时计算出转移的LevelⅢ淋巴结长径>(8.7±1.3)mm,短径>(5.3±0.5)mm,CT净增强值>(50.0±9.0) HU,且形态大部分以圆形或椭圆形的实心淋巴结为主.结论 增强CT对LevelⅢ淋巴结的正确诊断率明显高于三维彩超,LevelⅢ淋巴结的转移与肿瘤的位置没有相关性.

  •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术前评估

    作者:贾实;薛今琦;张文海;李建一;张扬

    目的:探讨超声、增强CT结合临床体格检查的综合评估方法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乳腺外科2012至2013年31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采用临床触诊、乳腺彩超及乳腺增强CT等方法,对腋窝淋巴结的情况分为阴性组、倾向阴性组,可疑阳性组及阳性组进行分析。 ROC曲线法评价诊断效能,并分析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等指标。结果本评估方法ROC曲线阴影下面积为0.859。其中在对淋巴结阴性组和阳性组的评估中腋窝淋巴结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1.3%、93.8%、92.5%、94.0%及90.9%。结论本评估方法的诊断效能可较为准确的评估腋窝淋巴结状况并对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双重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胃癌TN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圆;沈若霞;邵晖;年英华;钏志睿;杨丽春;罗晓茂

    胃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属于胃癌的高发区,据《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报道,在全国恶性肿瘤的发病中胃癌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胃癌术前诊断及分期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胃癌患者目前多是因症就诊,故早期胃癌患者的就诊率低,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进入中晚期,或因症状较轻未能引起重视,或因症状不典型而被临床误诊,有一些患者即使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却因惧怕胃镜检查而使病情延误,近年来随着经静脉超声造影新技术的发展及口服胃肠超声助显剂的改良更新,超声逐渐应用于胃肿瘤的诊断.

  • 浅析CT与增强CT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传明

    目的:对比研究CT与增强CT对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灶的诊断价值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11月间已经被我院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腹腔肿瘤腹腔转移患者10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CT与增强CT检查,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增强CT组诊断符合率为94.3%,显著高于CT组的60.4%(P<0.05),同时其小种植灶、种植灶宽、种植灶长均显著优于CT组(P<0.05).结论:在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灶方面,增强CT较CT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其不但诊断准确率更高,而且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对小种植病灶的诊断,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增强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效果观察

    作者:贺国中

    目的:观察增强CT扫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指导治疗的价值。方法:通过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方式,将4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对急性胰腺炎和重症胰腺炎的阳性检出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CT平扫为88.9%,CT增强为97.8%。结论:CT增强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意义重大。

  • 良恶性胆道狭窄应用磁共振胆胰管造影+增强CT诊断的临床分析

    作者:岑之龙

    目的:分析良恶性胆道狭窄应用磁共振胆胰管造影+增强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93例胆道狭窄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良性患者(n=46)和恶性患者(n=47),患者术前均行磁共振胆胰管造影和CT增强检查,以术后病理学为金标准分析磁共振胆胰管造影+增强CT诊断恶性胆道狭窄的准确性.结果:磁共振胆胰管造影+增强CT诊断恶性胆道狭窄的敏感性为(95.74%),特异性为(97.83%),准确性为(96.77%),漏诊率为(4.26%),误诊率为(2.17%),其中诊断准确性与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磁共振胆胰管造影+增强CT可有效鉴别良恶性胆道狭窄病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探讨超声造影和CT对肝硬化结节诊断的分析与比较

    作者:王慧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和CT对肝硬化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50例,分别对其进行超声造影、CT平扫及增强CT检查,比较三者诊查方式结果,并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超声造影检查和CT平扫对小肝癌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超声造影和CT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超声造影、CT平扫和增强CT检查对肝硬化再生结节的检出率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增强扫描较CT平扫和超声造影对小肝癌诊断率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而超声造影和平扫无显著性差异.同时三者对肝硬化再生结节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所以在临床中对于肝硬化患者建议直接进行增强CT检查.

  • 肝脏增强CT扫描在肝癌诊断中的研究价值

    作者:叶伟

    目的 总结肝脏增强CT扫描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3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接受肝脏增强CT扫描,总结其影像学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均CT扫描检出34个病灶,其中单发性19例,多发性11例,以肝右叶为主要受累区,病灶直径2~21cm,平均(12.02±2.58)cm;以病理学为金标准,CT确诊肝细胞癌者15例,胆管细胞癌者8例,混合性癌6例,误诊1例,确诊率96.67%.结论 肝脏增强CT应用于肝癌患者的诊断中确有较好效果,可清晰显示病灶位置、大小,为肝癌的明确提供依据,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增强CT高压注射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护理及体会分析

    作者:肖龙英

    目的 分析增强CT高压注射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护理及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6月期间进行增强CT诊断的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造影剂外渗预防护理)及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进行增强CT诊断的造影剂外渗情况.结果 进行CT诊断后,试验组的造影剂外渗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进行增强CT高压注射造影剂的患者进行造影剂外渗预防护理,可以有效减少造影剂外渗情况,值得临床相关医务人员进行推广应用.

  • 肝癌介入治疗后增强CT和MR对比研究

    作者:庄翔;张强

    目的 对比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后使用增强CT及MR检查治疗效果.方法 选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原发肝癌行介入治疗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治疗后2个月分别使用增强CT及MR对所有患者进行复查,且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对增强CT及MR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已知在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前共检出病灶115个,介入治疗后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后可见病灶中阳性病灶65个,阴性病灶35个,不确定病灶15个;使用增强CT检查后阳性病灶51个,阴性病灶49个,不确定病灶23个;使用MR检查后阳性病灶62个,阴性病灶39个,不确定病灶14个.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增强CT及MR检查结果的阳性灵敏度、假阴性率以及总符合率可知MR都要优于CT,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后复查治疗使用MR检查比增强CT具有更高的阳性灵敏度与成像显著性,且具有更低的假阴性检查率,MR可以分辨肿瘤坏死与存活组织,从而进行疗效评估,并且反映瘤细胞内组织学变化、能量代谢及功能变化等情况,还能避免CT检查中碘油沉积及周围血管的影响,因此MR可以作为肝癌介入治疗后的首选检查方法.

  • 增强CT和彩色超声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比较

    作者:刘宏俊

    目的 总结分析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增强CT与彩色超声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增强CT以及彩色超声实施检查,回顾分析诊断结果.结果 在轻型急性胰腺炎检出率方面,增强CT高于彩色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胆总管结石以及胰管扩张等检出率方面,彩色超声高于增强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增强CT与彩色超声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采用增强CT与彩色超声联合诊断,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程向华;朱祥胜;朱宜春;李敏

    目的:评价常规超声、超声造影(CEUS)及增强CT(CECT),在诊断肝细胞癌(HC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先后行常规超声、CEUS及CECT的22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结果常规超声、CEUS与CECT三者比较,HCC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68.2%、95.4%、86.3%,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与CECT对HCC的诊断明显高于常规超声,对HCC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合理使用CEUS与CECT能提高HCC的诊断水平。

  • 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在周围型肺肿块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评析

    作者:孙永华

    目的:探讨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在周围型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2月于我院经CT肺部平扫诊断为周围性肺肿块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增强CT、MRI、增强CT+MRI三种检查方式的影像资料,分析三种方式对周围型肺肿块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增强CT+MRI诊断方式的敏感性达到95%,与增强CT和M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MRI诊断方式的特异性要明显高于其余两种方式(P<0.05)。结论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在周围型肺肿块鉴别诊断中,具备较高敏感性与特异性,能够较好地帮助肺肿块良恶性的判断。

  • 分析胃增强CT与超声双重造影诊断胃间质瘤临床价值

    作者:王晓妮;孙晓飞

    目的:探讨胃增强CT与超声双重造影诊断胃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收取2013年4月至2015年8月间于我院就诊的胃间质瘤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胃增强CT与超声双重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将84例胃间质瘤患者分为高危型33例及低危型42例,分别纳入高危组及低危组.高危组肿瘤大小〉5cm患者例数明显多于低危组,有液化坏死现象的患者也明显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胃间质瘤总检出率为95.35%,超声双重造影胃间质瘤总检出率为86.05%,联合检测胃间质瘤检出率高达97.67%,高于两种方法单独检测,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定位准确率为65.85%,超声双重造影定位准确率为97.30%,联合检测定位准确率高达100%,较单独检测差异显著(P〈0.05).结论:增强CT与超声双重造影在不同类型胃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中各具优势,二者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胃间质瘤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 探讨增强CT在肺癌患者中的诊断及常规方法的效果对比

    作者:孙赞江;毕秀娟

    目的:研究分析增强CT和常规方法在肺癌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来我院诊治的4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检查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诊断,实验组采用增强CT诊断,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95%对我院治疗总体满意,高于对照组(P<0.05);增强CT诊断效果理想,20例早期肺癌得到确诊,肺癌确诊率为50%,高于对照组(32.5%)(P<0.05);13例肺结核,7例肺炎,总体确诊率为100%,高于对照组(77.5%)(P<0.05).结论:肺癌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增强CT进行诊断效果理想,确诊率高,值得推广使用.

  • 护理干预对于增强ct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防治效果分析

    作者:赵希燕;阎春森

    目的:护理干预对于增强ct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防治效果分析.方法:通过将166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观察、对于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结果:通过分析发现,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同时满意度升高.结论: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 增强CT与胃镜检查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对比观察

    作者:朱岳智;牛琼;张金娣

    目的:对增强 CT与胃镜检查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观察.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 1 50 例肝硬化患者,均给予增强 CT 检查与胃镜检查,对增强 CT与胃镜检查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对比观察.结果: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轻度静脉曲张患者为 32(21.33%),中度静脉曲张患者为 26(17.33%),重度静脉曲张患者为 23(15.33%),总人数为81(54.00%);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轻度静脉曲张患者为36(21.33%),中度静脉曲张患者为28(18.66%),重度静脉曲张患者为28(18.66%),总人数为 92(61.33%),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增强 CT进行检查,能够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有利于促使患者及时接受治疗以改善身心状况,值得进行应用和推广.

  • CT增强扫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后肿瘤残留及新发病灶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朱宗跃;李武;李安琪;韩炜;胡慧玲;周延虎

    目的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方法之一,但TACE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发现肿瘤残留及新发,本文研究目的为探究增强CT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TACE术后肿瘤病灶的残留及复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治疗的18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患者在接受TACE治疗后5个月,入院进行增强CT复查.DSA的时间选择在CT扫描后的第3-7天.将检查结果交至专业的影像科诊断医生及介入科医生阅片.结果 DSA结果示:共检出病灶213例,病灶直径大小0.9cr-6.8cm之间,其中新发病灶41个,残留病灶97个,稳定病灶75个.不同病灶的碘化油沉积图形不同.平扫结果显示67个病灶为“完全型”;129个病灶为“缺损型”;17个病灶为“稀疏型”.在上述检测出的病灶中,增强CT扫描诊断为肝癌复发的病灶89个,病灶检出率23.00%(89/213),患者肝癌复发检出率28.80% (53/184);DSA结果示,病灶检出率64.79% (138/213),患者肝癌复发检出率42.93% (79/184).以上结果显示出,DSA与增强CT相比,对于肝癌复发转移的病人检出率更高,且病灶检出率也同样优于增强CT扫描(P<0 05).结论 在TACE术后应用增强CT及DSA两种检查手段,可以得到肿瘤病灶的残留率,碘化油的沉积图,肿瘤血管的走形,肿瘤病灶的新发情况,是原发性肝癌重要的术后随访手段.值得推广.

365 条记录 17/19 页 « 12...11121314151617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