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结合体积测量在婴幼儿梗阻性肾积水肾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李姝;张新荣;郭斌;刘浩;姜辉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体积测量在婴幼儿梗阻性肾积水肾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健康儿童及80例单侧肾积水患儿行MR检查,测量肾脏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及肾脏体积,记录患儿的血清肌酐值并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并对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患儿积水侧肾脏ADC值均低于对侧肾脏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积水肾的ADC值与CCr具有正相关性(r=0.555,P<0.05),经体积校正后积水肾ADC值体积乘积与CCr间正相关性明显提高(r=0.868,P< 0.05).结论:ADC值与肾脏体积乘积值对于评估婴幼儿梗阻性肾积水肾功能有一定临床价值.

  • 肝纤维化模型磁共振成像T1、T2和ADC值与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绍林;张雪林;朱幼芙;陈平雁;陈斌;曲华丽

    探索非创伤性检查方法进行肝纤维化的诊断成为众多肝病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检测磁共振成像(MRI)中的T1值、T2值和弥散加权成像(MR-DWI)中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部分血清生化和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MRI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临床意义.

  • 直肠癌术前扩散加权成像层面及感兴趣区的选择对ADC值一致性及重复性的影响

    作者:孙轶群;顾雅佳;童彤;信超;彭卫军

    背景与目的: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定量参数即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一致性及可重复性是众多研究关注的重点.既往研究结果显示b值、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选择等因素对ADC值一致性及可重复性均有一定影响.本研究将探讨直肠癌术前DWI层面及ROI的选择对ADC值一致性及重复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病理证实为直肠腺癌的患者资料,此组患者均行直肠MR及DWI检查.2名不同年资的医师分别在ADC图像上采用肿瘤中心法及轮廓法勾画ROI,层面选择了肿瘤大层、肿瘤大层及其上下两层及肿瘤全层三种方法.其中肿瘤轮廓法采用手动勾画模式,尽量沿肿瘤轮廓勾画ROI.肿瘤中心法使用圆形ROI工具,肿瘤实性部分尽可能圈入而避开病变内坏死或囊变区.两名医师用三种层面和两种ROI放置法间隔2周进行重复测量.使用ANOVA法比较不同层面之间ADC值差异,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ROI之间ADC值差异.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并分别比较同一医师前后两次及两名医师之间测量值的可重复性(Bland-Altman法).结果:将三种层面法测得ADC值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层面的情况下,肿瘤轮廓法测得ADC值均大于肿瘤中心法,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肿瘤全层-肿瘤中心法及轮廓法测量ADC值,组内及组间一致性可达到0.931、0.803和0.913、0.822.医师1前后两次分别采用肿瘤中心法及肿瘤轮廓法测定ADC值,测得的ADC值95%一致性区间为(-0.089?? 3~0.083?? 1)×10-3mm2/s(P:Mean=0, P>0.05),(-0.066??8~0.096??3)×10-3mm2/s(P:Mean=0,P<0.05);医师1与医师2使用采用肿瘤中心法及肿瘤轮廓法测定ADC值,测得的ADC值95%一致性区间为(-0.127?? 5~0.141?? 6)×10-3mm2/s(P:Mean=0,P>0.05), (-0.112?? 0~0.150?? 2)×10-3mm2/s(P:Mean=0,P<0.05).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肿瘤中心法较轮廓法在同一医师前后两次间及两名医师间重复测量一致性区间小,重复性好.结论:不同层面选择对直肠癌ADC值影响不大;而轮廓法测得ADC值大于中心法.肿瘤全层-肿瘤轮廓法及中心法测得ADC值一致性均较高.但肿瘤全层-中心法重复性稍好且操作简便;而肿瘤全层-轮廓法重复性较中心法稍差,但能反映肿瘤整体情况.

  • MRI平扫结合DWI在胃癌术前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上的价值

    作者:耿晓丹;于丽娟;陈慕楠;王文志;李迎辞

    背景与目的:胃癌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术前准确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有利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该研究旨在探讨3.0 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平扫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术前胃癌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该研究前瞻性开展了胃癌3.0 MRI平扫+DWI成像研究,其中35例胃癌患者被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在术前进行T分期及淋巴结良恶性的评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MRI结合DWI与手术病理T分期结果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在MRI上分别测量淋巴结的的长径、短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相对肌肉ADC (relative of muscle’s ADC,rADCm)值(rADCm =ADC淋巴结值/ADC左侧竖脊肌值)以及相对原发灶ADC(relative of primary tumor’s ADC,rADCp)值(rADCp =ADC淋巴结值/ADC胃癌原发灶值)等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胃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各项观测指标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利用ROC曲线下面积的大小评估各项指标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35例患者MRI结合DWI术前 T分期准确率分别为:T1期75%,T2期100%;T3期76.47%;T4期75.00%。良恶性淋巴结的长径、短径、ADC值、rADCm值及rADCp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显示rADCm值曲线下面积大,诊断效能高。淋巴结长径、短径、ADC值、rADCm值和rADCp值的佳截断点分别为9.55 mm、6.05 mm、0.934×10-3mm2/s、0.60和1.083,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59.00%和73.10%、59.00%和69.80%、82.60%和88.50%、83.70%和84.60%、78.20%和80.80%。结论:MRI结合DWI对胃癌术前T分期及淋巴结良恶性的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连华;朱寅杰;薄隽杰;刘东明;黄翼然

    目的: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膀胱肿瘤诊断、分期及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1年2月,共收集73例膀胱占位患者的DWI图像,并结合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DWI诊断膀胱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测量膀胱癌、肿瘤周围膀胱壁、尿液及膀胱炎症的ADC值并进行比较.对膀胱癌患者DWI图像进行肿瘤分期,与常规MR及病理结果对照,对不同分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ADC值进行比较.结果:DWI诊断膀胱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2.3%、75.0%和90.4%.膀胱癌、膀胱炎症、病灶周围膀胱壁和尿液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7±0.25)×10-3 mm2/s、(1.49±0.15)×10-3 mm2/s、(1.47±0.13)×10-3mm2/s和(2.57±0.17)×10-3 mm2/s,膀胱癌与病灶周围膀胱壁、膀胱癌与尿液、膀胱癌与膀胱炎症的平均ADC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WI区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3.2%、68.8%和86.7%,与常规MR的77.3%、50.0%和70.0%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高分级与低分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8±0.13)×10-3 mm2/s和(1.14±0.21)×10-3 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ADC值≤1.04×10-3mm2/s为阈值时,区分高分级与低分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8%和91.7%.结论:DWI及ADC值用于膀胱癌的诊断有较好的效果,同时DWI对膀胱癌肿瘤分期有较高的准确度,ADC值能够量化区分不同分级膀胱尿路上皮癌.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王浩;宋彬;张蓓;魏冉;丁毅;王培军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按照前瞻性设计,对临床拟诊为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100例患者,采用自旋平面回波弥散加权成像(spin-echo echoplanar imaging,SE EPI)序列扫描,b值取800 s/mm2,测量病变区的ADC值,应用SPSS 17.0软件包中的t检验比较良、恶性病变ADC值的差异,并采用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结果:100例患者中,共检出结节155个,位于左叶67个,右叶80个,峡部8个;其中良性结节91个(结节性甲状腺肿87例,占56.13%;腺瘤4例,占2.58%),恶性结节64个(乳头状癌55例,占35.48%;滤泡癌3例,占1.94%;不典型增生6例,占3.87%);恶性结节的ADC值[(1.295±0.281)×10-3 mm2/s]明显低于良性结节[(2.033±0.387)×10-3 mm2/s],差异有显著性(P=0.000);根据ROC曲线确定良恶性界值为1.550×10-3mm2/s,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4%和82.8%,曲线下面积值为0.945.结论:甲状腺恶性结节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低于良性,DWI序列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完全缓解病灶磁共振ADC值可重复性及一致性研究

    作者:杜鲲;管生;胡小波;刘朝;李明省;陈振;彭强

    目的 评估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完全缓解病灶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21个完全缓解病灶在术后第1、3、6个月时由同一名医师同一序列测量ADC值、不同医师间隔1周测量病灶的ADC 值,通过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及绘制Bland-Altman图表确定ADC值测量的可重复性及一致性.ICC值大于0.75表示信度良好,可重复性高,75%的位点位于Bland-Altman图95%的置信区间的参考线内,其一致性高.结果 A医师术后1、3、6个月测量ICC值分别为0.928、0.878、0.934;B医师术后1、3、6个月测量ICC值分别为0.873、0.940、0.871,1周前不同时间A、B医师1、3、6个月测量ICC值分别为0.854、0.940、0.960;1周后不同时间A、B医师术后1、3、6个月测量ICC值分别为:0.788、0.945、0.858,均大于0.75,提示可信度较高,可重复性强.90%的位点Bland-Altman图95%的置信区间的参考线内,数值测量的可重复性高.结论 HCC完全缓解病灶的ADC值稳定,测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可以动态观察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病灶的稳定程度,可及时有效的评估巩固治疗时机.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断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樱花;黄晖;邹轶群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宫颈癌诊断和新辅助化疗(NACT)疗效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宫颈癌患者64例和21例无明显宫颈病变的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和DWI检查,比较病变宫颈癌和正常宫颈及不同分期宫颈组织的ADC值,并分析化疗前后宫颈癌组织的ADC值变化。结果:宫颈癌ADC值明显低于正常宫颈(P<0.05);ADC值诊断宫颈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7,95%可信区间为0.731~0.972;不同分期宫颈癌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治疗后有效患者16例,无效患者6例,有效患者中,第2次化疗后的ADC值明显较第1次化疗和治疗前高(P<0.05),第1次化疗后ADC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效患者在治疗前、第1次及第2次化疗的ADC值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DWI可鉴别宫颈癌和正常宫颈,有助于宫颈癌的诊断和疗效的预测。

  • 弥散张量成像参数比值对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作者:王琨;陈士跃;陈智;张帆;宋庆鑫;侯藏龙;唐沂星;郝强;沈洪兴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弥散张量成像(DTI)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比值、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比值对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症状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入选的50例CSM患者及36例正常对照人群进行MRI及DTI检查,选择脊髓白质前索、侧索、后索和中央灰质4个部位作为感兴趣区(ROI),CSM组测量和计算脊髓受压重平面与C1/2平面的ADC比值和FA比值,正常对照人群测量和计算C3/4、C4/5、C5/6、C6/7平面与G1/2平面的ADC比值、FA比值.对比正常对照人群不同节段、不同年龄间DTI参数比值的差异;对比DTI参数(ADC、FA)和参数比值(ADC比值、FA比值)与CSM患者临床症状(JOA评分)及预后(JOA改善率)相关性的差异;CSM患者按术前JOA评分分为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比较各组间DTI参数比值的差异;按术后JOA改善率分为优、中、差3组,比较各组间DTI参数比值的差异.结果 正常对照人群不同年龄组间4个部位ADC比值、FA比值间差异无统计意义;C3/4、C4/5 、C5/6 、C6/7各平面间脊髓白质前索、侧索、后索ADC比值、FA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脊髓前索、侧索、后索和中央灰质的ADC比值、FA比值与JOA评分、JOA改善率相关性优于ADC值、FA值(P<0.05或P<0.01),且FA比值优于ADC比值.与正常对照人群相比,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患者ADC比值逐渐升高,FA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人群相比,改善率为优、中、差3组CSM患者ADC比值逐渐升高,FA比值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参数比值可消除年龄因素的影响,与CSM患者症状及预后有更优的相关性,可能具有较好的CSM临床症状及预后评估价值.

  • 孤立性肺病灶的病理参数与表观扩散系数值的相关性及其定性诊断价值

    作者:张凤;路青;赵子周;张莹;华小兰;吴华伟

    目的 探讨表现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孤立性肺病灶(solitary pulmonary lesions,SPLs)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其对SPLs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该研究应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以手术切除65例SPLs(恶性52例,良性13例)为研究对象,定量SPLs的多种病理参数(细胞密度,核质比,坏死分数,黏液和病理分级),用多元线性回归分别分析良、恶性SPLs的ADC与多种病理参数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ADC对SPLs的定性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SPLs的ADC与细胞密度(β=-0.40,P<0.001)和黏液(β=0.77,P<0.001)独立相关,良性SPLs的ADC与病理参数无相关性.恶性和良性SPLs的ADC分别为(1.10±0.24) ×10-3、(1.53±0.47)×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鳞癌、不合黏液腺癌和含黏液肺癌ADC分别为(0.98±0.11) ×10-3、(1.08±0.13) ×10-3、(1.69±0.18)×10-3 mm2/s,两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ADC阈值为1.21×10-3 mm2/s时,对SPLs的定性诊断价值高,灵敏度为80.8%,特异度为77.0%,且对鳞癌、不合黏液腺癌和含黏液肺癌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9/9)、82%(22/27)、o%(0/5).鳞癌、不合黏液腺癌和含黏液肺癌的细胞密度分别为373±109、287±51、275±87(每×400高倍视野),其中仅鳞癌与不合黏液腺癌的细胞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肺癌的ADC与细胞密度和黏液独立相关.ADC有助于SPLs的定性诊断,对肺鳞癌的定性诊断准确性较高,对低细胞密度腺癌及含黏液肺癌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不足.

  •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无创性诊断脑胶质细胞瘤异柠檬酸盐脱氢酶1基因的初步研究

    作者:文剑波;徐慰幸子;李郁欣;杨丽琴;陆逸平;刘莉;王东东;熊佶;尹波;耿道颖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无创性诊断弥漫性胶质细胞瘤异柠檬酸盐脱氢酶1(IDH1)基因状态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95例弥漫性胶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肿瘤实性区域IVIM的各影像学参数:灌注比例系数(F)、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mean)、快速表观扩散系数(fastADC)、扩散系数(DDC)、伪扩散系数(D*).计算以对侧脑白质区标化后的参数:相对灌注比例系数(nrF)、相对平均表观扩散系数(nrADCmean)、相对快速表观扩散系数(nrfastADC)、相对扩散系数(nrDDC)、相对伪扩散系数(nrD*).随访所有入组患者的病理学诊断和IDH1基因检查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同级别IDH1基因野生型与突变型各参数差异,有效参数绘制ROC曲线,同时应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计算IDH1基因整体正确预测率.结果 突变型低级别组的F值、ADCmean值、nrADCmean值、DDC值均显著高于野生型低级别组(P值均<0.05),两组间nrF值、D*值、nrD*值、nrDDC值、fastADC值、nrfastADC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突变型高级别组的F值、fastADC值均显著低于野生型高级别组(P值均<0.05),两组间nrF值、ADCmean值、nrADCmean值、D*值、nrD*值、DDC值、nrDDC值、nrfastADC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低级别胶质细胞瘤患者F的切值、敏感度、特异度、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125、0.667、0.625、0.780,ADCmean值分别为1.182、0.750、0.875、0.842,nrADCmean值分别为1.481、0.762、0.875、0.899,DDC值分别为1.193、0.792、0.750、0.774.高级别胶质细胞瘤患者F的切值、敏感度、特异度、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155、0.750、0.750、0.775,fastADC值分别为1.545、0.708、0.875、0.813.低级别胶质细胞瘤联合F值和nrADCmean值得出诊断IDH1基因的整体正确预测率为93.8%,似然比为13.97.高级别胶质细胞瘤联合F值和fastADC值得出诊断IDH1基因的整体正确预测率为82.5%,似然比为46.07.结论 IVIM检查为术前无创性诊断弥漫胶质细胞瘤IDH1基因状态提供了新的方法.

  • 病毒性脑炎的磁共振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表现

    作者:李芳;王振海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 7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28例颅内有病灶者为A组,43例颅内无病灶者为B组;100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3组均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比较病毒性脑炎与正常成人的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结果 A组病毒性脑炎患者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070±0.21)×10-3 mm2/s、(1.110±0.21)×10-3mm2/s、(1.080±0.19)×10-3mm2/s、(1.030±0.18)×10-3 mm2/s;B组病毒性脑炎患者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89±0.05)×10-3mm2/s、(0.813±0.04)×10-3mm2/s、(0.789±0.04)×10-3mm2/s、(0.779±0.03)×10-3mm2/s;正常成人的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96±0.04)×10-3 mm2/s、(0.805±0.05)×10-3mm2/s、(0.785±0.03)×10-3mm2/s、(0.770±0.02)×10-3 mm2/s.A组的平均ADC值较B组及对照组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WI及ADC可反映病毒性脑炎病变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信息,是常规MRI非常有价值的补充,与临床诊断相结合,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但在病毒性脑炎早期尚未形成可见的颅内病灶者,MRI包括DWI及ADC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受到限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王保茎;秦全波;毛怡盛;孙晓民;赵平;孔玲;丁丹卉;常会超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73例经临床证实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为病例组,以20例正常肝脏者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及对照组的DWI图像并测量其ADC值.结果 病例组73例均表现不同程度扩散受限,对照组无扩散受限.DWI检出肝脏恶性肿瘤的敏感度为100%.病例组ADC值(0.835±0.459)×10-3 mm2/s,显著低于对照组ADC值(1.486±0.459)×10-3mm2/s(P <0.01),其中转移性肿瘤ADC值(0.699 ±0.198) ×10-3 mm2/s低于肝脏原发恶性肿瘤ADC值(0.922±0.658)×10-3 mm2/s(P <0.01).结论 磁共振DWI和ADC值在肝脏恶性肿瘤的检出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磁其振表观扩散系数对肝转移瘤化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建辉;王明文;万华;王磊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对肝转移瘤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就诊的胃肠道癌发生肝脏转移的患者80例(转移病灶148个),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12周转移瘤大直径,根据治疗后12周肿瘤大直径变化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比较有效组及无效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12周的ADC值.分析ADC值与肿瘤直径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分析治疗前ADC值和治疗后2周ADC变化率用于预测患者对化疗的效果.结果 治疗前,有效组病灶的ADC值平均值显著低于无效组(P=0.002);在肿瘤ADC值的变化上,化疗2周、12周后,有效组的ADC较化疗前均显著上升,而化疗无效组的ADC则无显著变化;治疗前ADC与肿瘤的直径变化呈现负相关(r=-0.662,P=0.000);治疗后2周ADC变化率与肿瘤的直径变化也呈现负相关关系(r=-0.846,P=0.000).ROC曲线结果表明,以治疗前ADC值预测转移瘤化疗效果的AUC为0.914;治疗后2周ADC变化率预测转移瘤的AUC为0.893;二者联用时对于转移瘤化疗评估的AUC为0.959.结论 化疗前ADC值、治疗后2周ADC值的变化率以及二者联用在胃肠道癌肝转移化疗疗效预测上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扩散加权成像在儿童睾丸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

    作者:谢娜;于根建;李志勇;方佃刚

    影像检查在睾丸肿瘤的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超声(US)是儿童睾丸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但难以判断病变的良恶性[1].扩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评估细胞内外自由水扩散系统的技术,这种方法初用于在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的诊断,但后来发现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区分组织的良恶性[2].本文探讨DWI对儿童睾丸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

  • 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友;欧阳刚;徐寿勇;周林赟;浦英彦

    目的 评价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慢性损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对28例临床确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髓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检查.分析病变处信号特点并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部分各向异性(FA)值. 结果 所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能完成DTI检查,后处理图像颈髓显示清晰,无明显图像变形及伪影.18例(64.3%)表现为颈髓病变T2WI高信号的患者均出现颈髓受压平面ADC值升高,FA值下降,与正常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10例(35.7%)颈髓病变T2WI高信号阴性患者中,3例(30%)病变处平均ADC值及FA值较正常值无明显变化;7例(70%)颈髓受压平面ADC值升高,FA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DTI较常规MRI更早期而准确地诊断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慢性损伤,是一种显示脊髓型颈椎病颈髓病变和观察病变修复过程的有效手段.

  • 弥散加权成像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尚亚雷

    目的 分析归纳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常规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PCNSL的常规磁共振成像特点,测量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统计学分析病灶的ADC值特点.结果 16例PCNSL的ADC值(0.628±0.093)×10-3mm/s.结论 ADC值测量对PCNSL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 ADC值与eADC值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施蒋巍;戴鸿志;沈莉;陆大军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值)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与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乳腺病变患者进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66个病灶均被病理证实,包括40例IDC及26例纤维腺瘤。测量两组病变病灶的ADC值及eADC值,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病变ADC值及eADC值。通过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AUC),评价ADC与eADC对IDC与纤维腺瘤诊断能力,并通过约登指数,计算ADC值与eADC值鉴别两者的佳阈值。结果IDC的ADC值为(0.8±0.24)×10-3mm2/s,纤维腺瘤的ADC为(1.4±0.36)×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3,P<0.05)。IDC的eADC值为0.4542±0.13074,纤维腺瘤的eADC值为0.2069±0.073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93,P<0.05)。ADC值、eADC值的AUC分别为0.962、0.950。ADC值的阈值为1.1×10-3mm2/s,此时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2.3%。eADC值的阈值为0.3183,此时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100%。结论ADC值与eADC值对鉴别IDC与纤维腺瘤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可成为动态增强扫描的重要补充。

  • MRS联合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进军;贾文霄

    目的 探讨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使用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6例前列腺癌(PCa)及31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进行MRS和DWI数据分析.测量PCa癌区、BPH外周带及中央腺体的ADC值,以ADC值≤1.24×10-3 mm2/s作为前列腺癌阳性的诊断标准.以MRS观察枸橼酸盐(Cit)、胆碱(Cho)、肌酸(Cr)的化学位移以及 Cho+Cr与Cit的比值(CC/C),以CC/C≥0.911为阳性体素标准.结果癌区的ADC值平均为(1.161±0.205)×10-3 mm2/s,BPH外周带、中央腺体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701±0.317)×10-3 mm2/s、(1.501±0.266)×10-3 mm2/s,癌区ADC值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4.62%、83.87%、84.21%.MRS结果为:PCa癌区CC/C值明显升高,平均值为2.54±1.78,BPH CC/C平均值为0.80±0.4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C值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2.31%、80.65%、85.96%.二种参数结合使用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2.31%、93.55%、92.98%.结论 联合使用MRS和DWI技术,特异度和准确率均有明显提高,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白质损害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付剑亮;常诚;李文彬;赵玉武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观察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脑白质损害程度,探讨DTI对SIVD白质损害的评估及与阿尔茨海默病(AD)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分为3组,分别是健康老年人(NC)、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AD患者,每组各20例.行常规MRI和DTI扫描后,测定相同感兴趣区(RO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比较.结果:SIVD组下额枕束、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上纵束等部位FA值下降,ADC值升高,与NC、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比较,AD组前额叶、颞叶、海马、下额枕束、胼胝体膝部和扣带束等部位FA值降低,颞叶、海马等部位ADC值升高,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DTI可以用来评估痴呆患者白质损害的程度,SIVD患者以下额枕束、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上纵束等部位受累为主,可作为与AD鉴别的客观指标.

760 条记录 13/38 页 « 12...10111213141516...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