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WI结合ADC值鉴别睾丸病变的价值

    作者:黄梦娜;高雪梅;程敬亮;屈昭慧;黄梦月;吕晓婷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鉴别睾丸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5例睾丸病变患者,其中良性病变18例,恶性病变17例.均行MRI平扫、DWI扫描,并测量正常部分和病变的实质部分的平均ADC值.采用 K ruskal-W allis检验分析三者平均ADC值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鉴别良恶性病变的佳ADC阈值.结果 33例睾丸正常部分的DWI呈均匀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137 ± 0.119)×10-3mm2/s,18例良性病变的扩散多不受限,平均ADC值为(1.104 ± 0.463)×10-3mm2/s,17例恶性病变DWI呈高信号,平均ADC值为(0.778 ± 0.198)×10-3mm2/s,恶性组与正常组、恶性组与良性组的平均 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与正常组的平均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鉴别睾丸病变良恶性的ADC阈值为0.911×10-3mm2/s,敏感度82.4%,特异度82.4%.结论 DWI结合ADC值有助于鉴别睾丸病变的良恶性.

  • ADC值在宫颈神经内分泌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春艳;程敬亮;白洁;薛康康;张勇;陈苑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宫颈神经内分泌癌(NECUC)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NECUC、39例宫颈鳞癌和21例宫颈腺癌患者的MR平扫和DWI资料,测量病变的ADC值,比较NECUC与宫颈鳞癌、宫颈腺癌间的差异,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DC值的诊断价值.结果 NECUC、宫颈鳞癌和宫颈腺癌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66±0.11)×10-3 mm2/s、(0.86±0.11)×10-3 mm2/s和(1.04±0.17)×10-3mm2/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鉴别诊断NECUC与宫颈鳞癌的ADC阈值为0.681×10-3 mm2/s,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4.9%、75.0%、90.2%;鉴别诊断NECUC与宫颈腺癌的ADC阈值为0.824×10-3 mm2/s,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5.2%、91.7%、93.9%.结论 ADC值对NECUC与宫颈鳞癌及宫颈腺癌的鉴别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 多b值DWI在宫颈癌及CIN Ⅲ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洁;张亚利;林瑞贞;杜中立;陈敏;吴雪丽

    目的 分析正常宫颈及宫颈癌、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 Ⅲ)的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的特点,探讨其对宫颈癌诊断和判断病理类型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或活检证实宫颈癌患者54例(腺癌15例,鳞癌36例、神经内分泌癌3例)和CIN Ⅲ 9例,行常规MR和多b值DWI扫描.对比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癌组织的多b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测得的不同病理类型宫颈癌、CIN Ⅲ与正常宫颈的ADC值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宫颈的宫颈内膜、结合带及肌层3层结构可以在不同b值的DWI上显示,各层之间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的多b值ADC值与正常宫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腺癌、CIN Ⅲ、神经内分泌癌的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b值DWI的ADC值有助于宫颈癌及CIN Ⅲ的诊断,并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存在相关性.应用多b值DWI检查可以提高宫颈癌、CIN Ⅲ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 DWI评价正常中晚孕期胎盘成熟度的初步研究

    作者:石慧;冯咏辉;姚青;李裕;曾斯慧;刘鸿圣

    目的 探讨M RI常规序列在中晚孕期胎盘成熟度分级的运用及胎盘表观扩散系数(ADC)与孕周的关系.方法 收集因B超疑诊母体其他疾病或胎儿畸形而进一步行M RI检查的单胎妊娠孕妇52例,依不同孕龄(GA)分为3组:Ⅰ组 GA 18~26周(n=29);Ⅱ组 GA 27~33周(n=14);Ⅲ组GA 34~40周(n=9).在1.5T M RI仪行胎盘常规序列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包括2组不同扩散因子b值组合:0 s/mm2、200 s/mm2、800 s/mm2及50 s/mm2、200 s/mm2、800 s/mm2,计算2组ADC值,用一元线性相关分析胎盘ADC值与孕周的关系.结果 半傅里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能清晰显示胎盘的3层结构并对成熟度进行分级判定.b值组合为0 s/mm2、200 s/mm2、800 s/mm2对应的ADC值与孕龄显著负相关(r= -0.900,P<0.001);b值组合为50 s/mm2、200 s/mm2、800 s/mm2对应的ADC值与孕周并不相关(r= -0.037,P=0.795).结论 MRI能够显示正常胎盘成熟进程的形态学变化.b值设为0 s/mm2、200 s/mm2、800 s/mm2时,胎盘ADC值随胎盘成熟呈下降的趋势.

  • 3.0TMRI 对青年女性正常子宫ADC 值周期性变化的研究

    作者:杨晶;敦旺欢;马雪英;麻少辉;张宇辰;刘继新;张明

    目的:研究青年女性正常子宫体各结构表观扩散系数(ADC )值在不同月经周期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生理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19例健康青年女性分别于围排卵期、分泌晚期及月经期接受3次子宫体扩散加权成像(DWI)(b=0,1000 s/mm2)扫描,后分别测量子宫内膜、结合带及子宫肌层的ADC值并分析各结构ADC值的差异及其在不同月经周期的变化规律。结果特定月经周期不同子宫结构ADC值之间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子宫肌层ADC值高,子宫内膜居中,结合带低;特定子宫结构在不同月经周期下ADC值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F=55.674,P<0.05);月经周期与子宫结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12.501,P<0.05)。结论不同结构区及月经周期会对子宫ADC值产生影响,采用ADC值分析子宫病变时,应考虑到子宫不同结构区、不同月经周期对子宫ADC值的影响。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Ⅰa期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范光荣;陈翠芬;朱志军;王小鹏;严芳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对Ⅰa 期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Ⅰa期子宫内膜癌患者18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22例,其中子宫内膜增生9例,子宫内膜息肉8例,黏膜下肌瘤变性5例,所有患者均行 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的平面回波成像(EPI)序列,b 值为0 s/mm2和1000 s/mm2。结果Ⅰa 期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肌瘤变性的 ADC 值分别为(0.89±0.21)×10-3 mm2/s、(1.45±0.19)×10-3 mm2/s、(1.29±0.32)×10-3 mm2/s、(1.32±0.29)×10-3 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8.021 P =0.00,one-way NOVA ),两两组间比较(LSD)Ⅰa 期子宫内膜癌和各组良性病变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DC 值测量对Ⅰa 期子宫内膜癌有很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 膀胱癌不同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级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研究

    作者:车英玉;程敬亮;杨子涛;建国;王庆伟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结合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膀胱癌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级中的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42例膀胱癌患者均行磁共振 T2 WI 及 DWI 检查(b 值取0,1000 s/mm2)。依据病理结果分为 Ta~T1期(非肌层浸润性)、T2期(肌层受累)和 T3~T4期(膀胱周围及其他组织受累)3组;同时将其中36例尿路上皮癌患者依据组织学分级标准分为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乳头状肿瘤组、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组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组。分析肿瘤的 MRI 表现特点,并在 DWI 序列上测定各组病变的直径和 ADC 值,比较各组之间膀胱癌病变大小和 ADC 值有无显著差异。结果DWI 图像所示高级别组病变直径平均为(4.52±1.61)cm,显著大于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乳头状肿瘤组(2.28±0.51)cm 和低级别组(1.69±0.53)cm。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乳头状肿瘤的平均 ADC 值为(1.46±0.30)×10-3 mm2/s,显著高于低级别尿路上皮癌(1.17±0.11)×10-3 mm2/s 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0.83±0.27)×10-3 mm2/s (P <0.01)。Ta~T1期组平均 ADC 值(1.24±0.13)×10-3 mm2/s,显著高于 T2期组(1.01±0.09)×10-3 mm2/s 和 T3~T4期组(0.82±0.21)×10-3 mm2/s (P <0.01)。结论DWI 结合常规图像更利于观察膀胱癌的病灶形态,DWI 及 ADC 值对膀胱癌组织学分级及病理分期评估能提供更有用的临床价值。

  • 前列腺脓肿的 MRI 表现及 ADC 值定量分析

    作者:任静;耿江红;徐健;刘会佳;黄旭方;印弘;宦怡

    目的:探讨前列腺脓肿的常规 MRI 和 DWI 表现特点。方法收集本院行 MRI 检查的前列腺脓肿患者8例,其中7例行 DWI 扫描(b 值分别为0 s/mm2和1000 s/mm2),2例行 CT 平扫,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和临床随诊证实。回顾性分析其 CT、常规MRI 和 DWI 表现并比较其 ADC 值,采用配对 t 检验比较脓肿与周边相对正常的前列腺组织之间的 ADC 值差异,P <0.05认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例前列腺内3个脓肿灶,2例前列腺内2个脓肿灶,其余4例均为1个病灶,4例脓肿突破前列腺包膜,累及直肠前脂肪间隙。脓肿在 T1 WI 呈低信号,T2 WI 呈高信号,2例脓肿内见少量双低信号气体影。脓肿在 DWI 序列呈明显的高信号,ADC 值为(0.854±0.223)×10-3 mm2/s,明显低于前列腺组织的 ADC 值(1.416±0.168)×10-3 mm2/s (P <0.05)。结论前列腺脓肿具有特征性 MRI 表现,在 DWI 序列扩散受限,MR 能清晰显示其大小、数量以及周围受累的情况,应作为前列腺脓肿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ADC 值在前列腺癌诊断及临床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宋志强;杜向东;马静;方佳;陈丽佳;宋法亮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在前列腺癌临床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照组10例(健康志愿者),实验组216例,疑似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癌的患者,均行前列腺 T1 WI、T2 WI 及 DWI。实验组中124例经前列腺穿刺或手术后获取病理资料,并收集相关临床及生化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前列腺增生组、前列腺癌组。87例前列腺癌病例按照TNM 分期、Gleason 分级、危险因素分级进行分组。对各组 ADC 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的 ADC 值较前列腺增生、正常前列腺组低,组间 ADC 值有统计学差异性(F=11.72,P<0.0001)。ADC 值与临床 TNM 分期无相关性(r=-0.235,P =0.143)。ADC 值与 Gleason 分级、危险因素分级呈负相关(r=-0.542,P <0.05;r=-0.529,P <0.05)。不同病理级别、危险因素分级的前列腺癌的 ADC 值有统计学差异性(F =4.84,P =0.0102;F =3.423,P =0.0371)。结论磁共振 DWI 的 ADC 值对前列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病情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DTI及DTT在鉴别中央腺区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价值

    作者:巩涛;袁淑绘;李莉莉;王光彬;王滨;毛宁;王倩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对中央腺体(CG)区前列腺癌(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 )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行常规 MRI和DT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CG-PCa 16例和BPH 30例,测量2组病变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FA)值,比较其间是否存在差异。运用种子点法对病灶大层面对前列腺进行纤维追踪,得出DTT图,由2名资深放射科医生采用4级评分制对其进行评分,比较2组病变区纤维的走行、密度及连续性的差异。结果 BP H 组ADC值为(1357±163)×10-6 mm2/s,FA值为(356±116)×10-3;CG-PCa组ADC值和FA值分别为(1058±196)×10-6 mm2/s、(407±132)×10-3。2组间 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名医师对2组 DTT图评分一致性较好(k =0.723),CG-PCa组评分分别为2.9±0.9,2.8±1.0;BPH 组为1.8±0.7;1.7±0.8。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 ADC值在鉴别CG-PCa及BPH 中具有重要价值,但 FA值的意义不大。DTT 图对前列腺的描述更加直观,对两者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

  • 3.0T磁共振超高b值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啸;余永强;刘斌;钱银锋;王海宝;柏亚

    目的 探讨3.0T 磁共振超高b值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前列腺癌疑似患者,比较癌区和非癌区的平均ADC值;以穿刺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确定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及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佳ADC临界值;同时对癌区的ADC值与Gleason分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癌区和非癌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6±0.23 )×10-3mm2/s和(1.15±0.23)×10-3mm2/s,两者具有显著差异(t=-8.36,P<0.001);ROC曲线确定ADC值诊断前列腺癌的临界值为0.84 ×10-3mm2/s,敏感性为 79.2%,特异性为88.3%,曲线下面积为0.88;癌区ADC值与Gleason分级有显著的负相关(ρ=-0.395,P=0.025).结论 3.0T超高b值DWI不仅可以定性、定量诊断前列腺癌,还可以预测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及预后.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IgA肾病病理分级及肾功能评价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帅文;辛仲宏;张皓;郭顺林;翟亚楠

    目的 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在IgA肾病病理分级中的相关性.方法 对照组20例正常志愿者及病例组经Hass系统评级分为Ⅰ~Ⅴ级的53例经肾脏穿刺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患者,共73例实验对象进行MR检查,并测量ADC值.结果 当b值为600 s/mm2、900 s/mm2时,对照组及Ⅰ级病例组分别与Ⅲ级、Ⅳ级和Ⅴ级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Ⅳ级和Ⅴ级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病理分级与所测ADC值呈显著负相关,且发现病例组Ⅳ级和Ⅴ级肌酐清除率低于正常值并与其余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脏的ADC值在一定程度较肌酐清除率更能反映出IgA肾病的病变程度.

  • 膀胱癌表观扩散系数值与PCNA、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国兴;汪波;郝楠馨;吴颖为;王轶彬;王中秋;陶晓峰

    目的 通过测定膀胱癌肿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Ki 67的不同表达程度及与其表观扩数系数(ADC)值相关性,探讨应用ADC值从分子水平诊断膀胱癌恶性程度的价值.方法 对45例膀胱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检查并进行ADC值的测定(b=800 s/mm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SP法)检测45例膀胱癌标本中PCNA、Ki 67的表达情况.结果 膀胱癌肿瘤组织PCNA、Ki 67表达级别增高,ADC值降低,PCNA、Ki 67高表达组ADC值分别为(0.79±0.12)×10-3mm2/s、(0.77±0.10)×10-3mm2/s,低表达组ADC值分别为(1.12±0.15)×10-3mm2/s、(1.05±0.08)×10-3mm2/s,PCNA、Ki 67表达程度与肿瘤的ADC值呈显著负相关(r=-0.832、r=-0.741,P<0.05).结论 膀胱癌ADC值能从分子水平反映细胞增殖程度,为膀胱癌术前恶性程度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 前列腺癌的MR波谱与MR扩散加权成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志强;王霄英;郭玉林;李飞宇;郭雪梅;蒋学祥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诊断中氢质子磁共振波谱(3D1H MRS)和MR扩散加权成像(DWI)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14例前列腺癌患者行MRS和DWI检查.依病理结果,将前列腺6分区归类为痛区和非癌区.分别测量每个分区的(胆碱+肌酸)/枸椽酸盐[(Choline+Creatine)/Citrate,(Cho+Cre)/Cit]的比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4例前列腺癌的癌区和非癌区的(Cho+Cre)/Cit均值分别为2.68±1.29和1.14±0.34,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94,P=0.000);癌区和非癌区ADC值分另0为(1.22±0.25)×10-3mm2/s和(1.59±0.19)×10-3mm2/s,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7,P=0.000).前列腺癌的癌区(Cho+Cre)/Cit比值与ADC值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387,P=0.003).结论 前列腺癌的痛区(Cho+Cre)/Cit比值与ADC值有相关性,2种检查方法的联合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空间定位和分期的准确性.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子宫肌瘤高能聚焦超声刀疗效监测的应用

    作者:郏潜新;徐俊卿;任小龙;印弘;魏光全;葛雅丽;常英娟;宦怡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子宫肌瘤高能聚焦超声刀(HIFU)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HIFU治疗子宫肌瘤患者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磁共振及超声检查,磁共振检查包括常规自旋回波与扩散加权成像,并与术前、术后1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对照,观察肌瘤的常规磁共振信号与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变化.结果 在常规MRI,肌瘤T1信号在术后1个月开始升高,T2信号在术后1个月开始降低.HIFU治疗前肌瘤体积平均值为(86.3±7.5)cm3,术后1周为(84.8±6.9)cm3,缩小率为1.8%,术后1个月为(71.5±8.6)cm3,缩小率为17.1%,术后6个月为(52.4±7.8)cm3,缩小率为39.3%,6个月后肌瘤体积变化不明显.HIFU治疗前肌瘤的ADC值平均值为1.78×10-3mm2/s,术后1周平均值降低为1.49×10-3mm2/s,并一直持续降低至术后6个月,术后6个月又轻度升高.肌瘤在DWI呈高信号,并于术后1月进一步升高,在术后6个月稍有降低.结论 与超声及常规磁共振比较,扩散加权成像能更早、更敏感、更特异地反映HIFU术后子宫肌瘤的病理改变,可作为监测其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 前列腺癌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研究

    作者:任静;宦怡;常英娟;赵海涛;葛雅丽;张劲松;刘燕丽;徐俊卿

    目的 研究不同b值前列腺癌的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比较表观扩散系数(ADC)之间的差异,探讨佳b值的选取.方法 对20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Pca)患者行DWI扫描,b值分别取0 s/mm2,250 s/mm2.500 s/mm2和750 s/mm2,观察前列腺癌不同b值的DWI表现,计算前列腺癌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对比度,测量癌灶的ADC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前列腺癌在b=0 s/mm2时呈低信号影,b=250 s/mm2时5例呈低信号影,6例呈等信号影,9例表现为稍高信号影,b值取500 s/mm2和750 s/mm2时呈高信号影,b值分别取250 s/mm2,500 s/mm2和750 s/mm2时,Pca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依次为(6.355±4.261)%,(11.426±5.689)%和(19.528±5.712)%,在不同b值DWI测得前列腺癌与周围组织对比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57,P<0.05);Pca的ADC值依次为(1.463±0.143)×10-3mm2/s,(1.199±0.121)×10-3mm2/s和(0.929±0.120)×10-3mm2/s,不同b值测得前列腺癌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618,P<0.05).结论 750 s/mm2是较佳b值,Pca呈高信号影,获得的DWI图像对比度好,可测得相对准确的ADC值,有助于其定性诊断.

  • 内分泌治疗后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ADC值变化初步研究

    作者:李飞宇;王霄英;肖江喜;蒋学祥

    目的 运用MR扩散加权成像研究内分泌治疗前后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ADC值变化情况.方法 28例B超引导下经直肠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外周带癌病人.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前列腺外周带归类为癌区和非癌区.所有病人在内分泌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内均进行了单次激发EPI序列的MR扩散加权成像检查,计算各个分区内的ADC平均值,并对所得数值进行配对或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治疗前,所有非癌区(107个)和癌区(61个)的ADC平均值分别为(2.21±0.61)×10-3mm2/s(mean±SD)和(1.65±0.46)×10-3 mm2/s,2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t=4.36,P=0.039,独立样本t检验).经过了3~6个月的内分泌治疗后,非癌区和癌区的ADC值均出现了下降,非癌区ADC值下降至(1.33±0.48)×10-3 mm2/s,癌区下降至(1.28±0.53)×10-3 mm2/s,均与内分泌治疗前该组区域的ADC值有统计学差异(t=5.28,P=0.024和t=7.39,P=0.015,配对样本t检验).但是在治疗后癌区和非癌区ADC值之间原有的统计学差异消失(t=0.58,P=0.639,独立样本t检验).结论 内分泌治疗后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ADC值均会出现下降,其中以非癌区下降为明显,致使癌区和非癌区原有的ADC值统计学差异消失.

  •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ADC值定量分析

    作者:李飞宇;王霄英;许玉峰;肖江喜;蒋学祥

    目的 运用MR扩散加权成像对不同类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ADC值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前列腺癌ADC值进行比较. 方法 17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在术前3个月内均进行了前列腺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EPI序列,b值为0 s/mm2 和800 s/mm2,电切术后对标本进行了组织学分类,将增生组织分为腺体型增生和间质型增生,并分别测量其.ADC值.另外还选取了15例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病人,测量其癌区的ADC值.对所得3组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腺体型增生、问质型增生、前列腺癌的ADC值分别为(1.80±0.20)×1013 mm-3/s、(1.56±0.18)×10-3 mm2/s、(1.27±0.21)×10-3mm2/s,3组问具有统计学差异(F=47.366,P<0.01,one-way ANOVA),两两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腺体增生和间质增生间有62%的ADC值重叠,腺体增生和癌之间有22%的ADC值重叠,间质增生与癌之间有57%的ADC值重叠. 结论 用ADC值可以定量评价不同类型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增生与前列腺癌的ADC值有统计学差异,但存在部分重叠,以间质型增生重叠较明显.

  • 不同b值对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ADC值及其差值的影响

    作者:李飞宇;王霄英;肖江喜;蒋学祥

    目的 分析不同b值下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ADC值变化及其差值(DADC)的变化情况.方法 26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外周带癌病人,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b值分别为300,500 s/mm2和800 s/mm2.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前列腺外周6分区归类为非癌区和癌区,26例病人共计有94个非癌区和62个癌区.测量各b值(b=300、500、800 s/mm2)下前列腺外周带各分区的ADC值,并对不同b值时癌区和非癌区ADC值的变化及癌区与非癌区ADC值差值(DADC)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当b值分别为300,500 s/mm2和800 s/mm2时,癌区与非癌区ADC值差值(DADC)分别为(1.03±0.44)×10-3mm2/s,(0.98±0.43)×10-3mm2/s和(0.97±0.36)×10-3mm2/s(λ2=3.308,P=0.191》0.05,Friedman Test).在b值从300 s/mm2增加到500 s/mm2和800 s/mm2时,癌区ADC值下降的比例为14%和21%,非癌区下降的比例为5%和11%,癌区下降比例高于非癌区.结论 不同b值下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ADC值是会变化的,但在一定范围内增大b值无助于增加癌区和非癌区ADC值的差异.

  • 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前列腺外周带ADC值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飞宇;王霄英;许玉峰;肖江喜;蒋学祥

    目的 对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前列腺外周带ADC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无泌尿系统疾病病史的47例成年男性,按照年龄分成3组:15~30岁,31~50岁,>50岁3组.测量不同b值(b=0、300、500、800 s/mm2)下前列腺外周带ADC值,并对各年龄组ADC值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DWI检查在GE 1.5T磁共振机上完成,使用单次激发EPI序列.结果 b=300 s/mm2时,3个年龄段的ADC值依次为(2.03±0.29)×10-3 mm2/s、(2.37±0.33)×10-3 mm2/s、(2.75±0.29)×10-3 mm2/s,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F=36.66,P<0.01,one-way ANOVA);b=500 s/mm2时,3个年龄段ADC值依次为(1.67±0.23)×10-2 mm2/s、(2.01±0.30)×10-2 mm2/s、(2.48±0.26)×10-3 mm2/s,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F=62.75,P<0.01);b=800 s/mm2时,3个年龄段ADC值依次为(1.57±0.15)×10-3 mm2/s、(1.85±0.22)×10-3 mm2/s、(2.30±0.25)×10-3 mm2/s,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F=73.90,P<O.01).结论 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前列腺外周带ADC值不同,在利用ADC值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病变时应考虑年龄不同造成的影响.

760 条记录 35/38 页 « 12...30313233343536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