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Barrett食管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梁冬生;苏敏;张顺杰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为早期发现和诊断Barrett食管(BE)肠上皮化生(SIM)细胞等癌前病变方法.方法 选择2009年1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以反酸、嗳气、烧心为主要症状的患者1454例,按普通内镜、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进行活检,观察其SIM和不典型增生(ATP)检出率,进行病理活检,比较二者差异.结果 NBI病理活检SIM和ATP检出率明显多于普通胃镜(P<0.005).结论 NBI作为一种新型的内镜检查系统,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病变轮廊显示清晰,对BE进行靶向病理活检具有良好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

  • Barrett食管内镜特点及与返流性食管炎的关系

    作者:高蔚梅;李小云

    目的 研究Barrett食管(BE)发病情况和内镜临床特点及与返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 根据新标准诊断BE,研究BE患者内镜下检出率、内镜表现、分型及病理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与RE(返流性食管炎)的关系.结果 BE占胃镜检查人数的7.90%,男女之比为1.98∶1,仅19.15%有典型的返流症状,RE检出率为2.07%比BE显著降低(P<0.01).结论 BE患病率较高;多为短节段及舌状或岛状,约1/3为肠化型,以中年男性多见,常无症状,与RE无明显相关性.

  •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护理

    作者:覃秀爱;李友珠;李颂华;钟志珍;宋丽娟;徐全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 )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有资料表明,Barrett食管发生恶变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30倍~125倍[2,3].

  • Barrett食管的诊断及其与食管腺癌的关系

    作者:宋亮

    Barrett 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Barrett在1950年首次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

  • 联合染色内镜诊断Barrett食管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雅丽;王奕平;史红昱;卢忠生

    目的 通过Lugol液联合美蓝染色后取活检提高Barrett's食管肠化的检出率.方法 内镜下检查Barrett上皮患者58例,其中29例Lugol液染色后在不着色区给予美蓝再次染色后活检,29例常规内镜下取活检.结果 双重染色对Barrett上皮合并肠化的检出率为48%,常规内镜下取活检对Barrett上皮合并肠化的检出率为17%.结论 Lugol液结合美蓝染色后取活检能显著提高Barrett食管的检出率.

  • Barrett食管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卢晓敏

    目的 探讨P53蛋白在Barrett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50例Barrett食管石蜡包埋组织和30名正常对照食管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结果 在50例Barrett食管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4%,与正常组织间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特殊肠化型组表达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53蛋白在Barrett食管中呈高表达,可作为预测Barrett食管临床预后的分子指标.

  • 静脉滴注注射用N(2)-L-丙酰胺-谷氨酰胺过敏一例

    作者:张琳

    患者男,42岁.主因上腹不适5年,胃镜检查示:食管息肉、Barrett食管、慢性浅表性胃炎,为行食管息肉、Barrett食管氩离子凝固术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

  • 关于Barrett食管诊断的临床探讨

    作者:吴月贤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BE)是唯一公认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1].BE患者较正常人群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增加30倍~50倍.但由于BE位置结构的特殊性,临床上易漏诊、误诊,使一部分患者失去早期治疗机会.现对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并由病理确诊的BE病例的发病特点、常规镜下表现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诊断水平.

  •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

    作者:梁艳娉;何金兰;林婷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不适症状或并发症,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和Barrett食管,典型临床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痛、反酸、反流等症状,不典型症状为咽喉炎、哮喘、咳嗽等食管以外刺激症状[1-2].

  • 蒙医对Barrett食管的认识

    作者:赵长宝;乌日娜

    目的:简述蒙医对Barrett食管的认识,依据蒙医相关文献书籍的记载,Barrett食管是属于蒙医食管纳里疾病,寻找治疗Barrett食管的蒙医特色诊疗方法.方法:根据西医Barrett食管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蒙医食管纳里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对比研究.结果:蒙医对于Barrett食管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依据及认识,治疗方面也有民族特色的治疗方法.结论:为Barrett食管诊治找一个有效的方法,解除患者病痛及后患,为Barrett食管的蒙医特色早期诊断、预防、疗效评价、临床治疗的寻找奠定基础.

  • 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彭琳;张志明;陈新华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食管癌相关性的新进展.方法:阅读、研究国内外有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胃食管反流增加了对食道黏膜的损伤,增加了食道癌的危险.抗HP治疗可以降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同时HP也可能保护黏膜使胃食管不患胃食管反流病(GERD)、Barrett食管和食管癌.结论:GERD增加食管癌的危险,抗HP治疗与GERD及食管癌的关系尚无定论.

  • 窄带成像内镜技术观察下Barrett食管的病变特点以及病理类型与中医肝郁证的关系

    作者:韩广明;赵炜;吕迎春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NBI)技术下的Barrett食管(BE)病变及病理类型与中医肝郁证的关系.方法:BE患者43例,均采用NBI观察患者病变情况.结果:NBI普通模式下,肝郁证型患者岛型比例为81.77%,明显高于非肝郁证型患者(P<0.05);肝郁证型和非肝郁证型患者舌型、全周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I放大模式下,肝郁证型患者pit-1和pit-2比例分别为46.15%和50.00%,明显高于非肝郁证型患者(P<0.05),而pit-3比例为3.85%,明显低于非肝郁证型患者(P<0.05);肝郁证型患者和非肝郁证型患者病理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NBI普通模式下,肝郁证型BE患者以岛型为主,放大模式下,以pit-1和pit-2型腺管开口为主;病理分型与肝郁证型无明显关系.

  • Banctt食管增强放大内镜与组织病理学诊断一致性的研究

    作者:夏燕妮;罗和生;李五四;姜海伟;谭平;谭秋

    目的 探讨Barrett食管在增强放大內镜及普通內镜下与组织病理学的一致性,揭示增强放大內镜在诊断Barrett食管的优势.方法 将2007年5月至2009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诊治的609例食管病变患者分为普通內镜组和增强放大內镜组.普通內镜组在胃食管结合处近端病变处取活检组织;增强放大內镜组根据內镜下黏膜像的不同取活检,两组进行內镜与组织病理学比较及分析.结果 142例Barrett食管患者中,增强放大内镜组84例,普通內镜组58例,增强放大内镜组的敏感度、特异度、误差率、漏诊率分别为90.5%、97.5%、2.5%、9.5%,普通內镜组分别为55.2%、60.5%、39.5%、44.8%,两组比较敏感度及特异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强放大內镜下的脑回绒毛型其病理类型均为肠化生上皮,与小圆型和网格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增强放大內镜在Barrett食管的诊断和组织病理学上较普通內镜有更好的一致性,且增强放大內镜有助于Barrett食管肠化生上皮的检查,对Barrett食管的临床随访有重要意义.

  • 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李姝;王邦茂

    Barrett食管(BE)是目前所知的惟一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除目前常规内镜检查加病理活检诊断、抑酸药物治疗以及外科食管切除术之外,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内镜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Barrett食管的内镜诊断和治疗技术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 氧化应激与反流致食管黏膜损伤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峰;江米足

    正常情况下,活性氧和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如活性氧过量生成和(或)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受损导致氧自由基及其相关代谢产物过量产生,即引起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可能是反流物导致食管黏膜损伤的重要机制.积极的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可以减轻或逆转局部的炎症反应.

  • 维吾尔族老年人Barrett食管的发病情况调查

    作者:张岩伟;张雯;陈刚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BE与食管腺癌密切相关,是公认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其癌变率为1/104人年,是正常人群的30- 100倍[1].BE在人群中发病率的增长已成为西方国家食管腺癌发病率大幅提高的直接原因[2].本研究旨在了解维吾尔族老年人BE发病率,现报告如下.

  • Barrett食管30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永刚;唐子美;谭绪云;刘学军;杨小毛;杜选峰;王辉;赵倩;郑倩

    目的 分析30例Barrett食管(BE)的内镜检查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对30例BE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5 500例行内镜检查的患者中检出BE患者30例,BE检出率为0.55% (30/5 500),在30例EB患者中临床出现反酸者26例(86.67%)、烧心者20例(66.67%)、胸骨后疼痛者16例(53.33%)、上腹痛者15例(50%),无症状者3例(10%).内镜下伴有反流性食管炎表现者25例(83.33%),胆汁反流者10例(33.3%);内镜分型中,短段和舌型的分别为25例(83.33%)和20例(66.67%);组织学上,胃底型12例(40%),贲门型10例(33.33%),特殊肠化生型8例(26.67%).结论 本组BE病例常伴有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以短段和舌型为主,内镜筛查对BE的预防非常重要.

  • 六味地黄方对诱发食管腺癌大鼠模型预防作用研究

    作者:娄彦妮;张亚男;马鑫;卢令慧;吴非泽;郑磊;柯丹丹;邓超;潘琳;贾立群

    目的:探索六味地黄方对Barrett食管进展为食管腺癌的预防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行食管空肠吻合术建立Barrett食管诱发腺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六味地黄方组和对照组,分别予六味地黄颗粒溶液、生理盐水灌胃,并加用右旋糖酐铁促癌模拟癌变病程,28周后统一处死,镜下观察食管异型增生、Barrett食管、腺癌的发病率.结果:两组均可见严重食管炎、异型增生、Barrett食管和腺癌,六味地黄颗粒组腺癌发生率为9.09%(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36%(4/11),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方有降低Barrett食管癌变的趋势,可能对阻断Barrett食管进展为腺癌有一定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Barrett食管的色素放大内镜分型与组织学分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高娜;王彩霞;刘明华;王孟春

    目的 通过研究Barrett食管的色素放大内镜分型、组织学分型及两者相关性,为Barrett食管提供一种简便的内镜监测手段.方法 42例接受常规内镜检查的Barrett食管患者,用美蓝对其黏膜进行染色并行放大内镜观察记录黏膜类型,同时活检取材进行HE染色确定组织学分型.结果 42例Barrett食管中,美蓝着色者14例其组织类型全部为特殊肠化型;美蓝不着色者28例其中26例为胃底型,2例为胃贲门交界型.放大内镜下小凹形态呈点状者21例,其中15例为胃底型,6例为交界型,无特殊肠化型;短棒状者24例,其中17例为胃底型,6例为胃贲门交界型,1例为特殊肠化型;绒毛型12例和不规则型1例其组织病理类型全部为特殊肠化型.结论 美蓝染色是一种能够判定Barrett食管上皮化生类型的方法,而放大内镜下的不同表现也可初步判定Barrett食管上皮化生类型,检查结果与组织学检查结果吻合.

  • GERD与Barrett食管、Barrett腺癌的相关性

    作者:河野辰幸;林紫雯

    食管柱状上皮/肠上皮化生黏膜是食管腺癌的重要发生基地,现已阐明GERD和反流性食管炎于其发生与进展上起巨大作用.由胃开始连续覆盖柱状上皮的食管称做柱状上皮食管,此在日本与Barrett食管同义.在欧美从腺癌发生风险角度而言,却多是只将肠上皮化生者认作为Barett食管,因而有定义差异.目前食管癌基本上是鳞状上皮癌,在反流性食管炎多属轻症的日本,不论有无GERD,必须将整个食管胃结合部附近的腺癌纳入诊疗与研究的视野.

543 条记录 7/28 页 « 12...45678910...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