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M2.5来袭口罩难hold住

    作者:江波

    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据此,人们开始使用口罩来进行防护.然而口罩是否能防PM2.5?市面上形形色色的口罩怎样用才科学有效?

  • 紫杉醇长循环热敏前体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

    作者:高宁;李津明

    目的:研究紫杉醇长循环热敏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并对其性质进行考察.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紫杉醇长循环热敏脂质体,再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紫杉醇长循环热敏前体脂质体;采用激光粒度仪考察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其含量与包封率;并考察脂质体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紫杉醇长循环热敏前体脂质体水合后形成紫杉醇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粒径均值为(108.6 ±3.6)nm,Zeta电位的均值为(-12.2±1.8)mV,包封率可达96.2%;该脂质体在相变温度42℃下药物释放达到95%以上.结论:紫杉醇长循环热敏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稳定,载药量大,包封率高,具有良好的热敏性;含量及其包封率测定方法简单、快速、准确.本实验可为紫杉醇静脉注射用新制剂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 常规潜艇短航前后舱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粒径及菌谱构成

    作者:徐菲;于红;梁冰;刘金凤;王庆玲;姜美娟

    目的 跟踪监测全封闭作业舱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粒径大小及菌谱构成,评价污染程度及潜在的生物风险.方法 采用安德森CA6型撞击式空气采样仪进行微生物气溶胶的富集、粒径大小的分析,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航行后较航行前作业舱室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有明显升高(t =8.507,P<0.05);航行前可培养微生物鉴定分类为12个属20个种,航行后为14个属,25个种,航行后较航行前空气微生物的主要生物构成变化不大,生物多样性增加不明显.结论 所调查环境的空气微生物污染水平均相对较低,但将粒径和某些条件致病菌一并作为评价因素时,仍存在健康安全隐患.

  • 不同状态下全封闭舱室微生物气溶胶粒径及菌属分布变化

    作者:刘金凤;苑同业;姜美娟;王丹丹;辛磊;李东菊;梁冰

    目的 跟踪监测全封闭作业舱室空气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及粒径分布变化,为控制密闭舱室空气污染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采用安德森CA6型撞击式空气采样仪,对舱室细菌气溶胶进行定量富集、粒径大小的分析,采用质谱鉴定的方法进行菌谱构成分析.结果 (1)50%~ 74%的舱室微生物气溶胶颗粒粒径大小在0.65~4.70 μm,航后与航前相比,不同舱室以及不同级平板的菌落数都在增加.(2)航行后较航行前不同粒径空气微生物的主要生物构成发生显著变化,安德森3~6级航前采样菌属种类为9种,航后菌属种类上升至23种.结论 所调查环境均处于相对较低的空气微生物污染水平,将粒径和某些条件致病菌一并作为评价因素,仍存在健康安全的隐患.

  • 纳米铜对小鼠毒性和血清常规生化指标影响的初步观察

    作者:王天成;陈真;孟幻;贾光;王翔;沈惠麒;赵宇亮

    近年来研究开发出了许多新型纳米铜材料,由于纳米材料的特殊理化性质,预示其毒性规律与常规粒径铜可能有所差异.为此我们观察了纳米铜材料染毒后小鼠一般情况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

  • 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杨学礼;黄建凤

    在大气污染与心血管健康的研究中,大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备受关注.按照空气动力学直径,可将PM分为:粒径<10 μm的胸腔颗粒物(thoracic particles, PM10),粒径2.5~10 μm的粗颗粒物(coarse particles, PM10-2.5),粒径<2.5 μm的细颗粒物(fine particles, PM2.5),以及粒径<0.1 μm的超细颗粒物(ultrafine particles, UFP)[1-2].传统上,PM10又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2-3],包括PM10-2.5和PM2.5两部分.

  • 星点-效应面法优化芍药苷醇质体制备工艺

    作者:冯健男;杜守颖;白洁;陆洋;李鹏跃;武慧超

    目的: 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芍药苷醇质体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芍药苷醇质体。以磷脂与胆固醇比例(X1)、磷脂浓度(X2)、芍药苷浓度(X3)为考察因素,包封率( Y)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对处方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佳处方为磷脂与胆固醇比例(mg/mg)=5.0,磷脂浓度(mg/mL)=18.0 mg/mL,芍药苷浓度(mg/mL)=5.2 mg/mL。包封率为(44.27±0.27)%,标准偏差均小于10%;粒径为(167.77±14.91)nm,多分散系数为(0.41±0.20)(n=3),变形性良好。结论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对芍药苷醇质体处方进行优化是可行和有效的。

  • 不锈钢膜乳化法制备水飞蓟宾微粒的工艺优化

    作者:伊辛;许凉凉;尹雪雁;蔡程科

    目的 采用不锈钢膜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水飞蓟宾微粒.方法:以微粒粒径及径距为指标,结合单因素考察和均匀设计,确定水飞蓟宾微粒制备的优化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膜管孔径、油相水相体积比、水相浓度、乳液与PVA溶液体积比、药物浓度与过膜压力中,筛选出对结果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即水相浓度、油相水相浓度与过膜压力.结果:通过均匀设计得优化工艺条件为,水相浓度为5%、油相水相体积比1:4、过膜压力0.2 MPa.本实验中水飞蓟宾微粒的平均值D(0.5)为3.22 μm,平均span值为1.26,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微粒整齐、均匀.结论:通过不锈钢膜乳化法制备水飞蓟宾微粒,可得到粒径均一、可控的水飞蓟宾微粒,该工艺简单、快速、稳定、可靠.

  • 激光粒度测定法在中药粉体粒径测定中的应用与思考

    作者:许俊男;涂传智;陈颖翀;刘阳;岳鹏飞;伍振峰;杨明

    粒径大小及其分布是中药粉体重要的物理性质,激光粒度测定法在中药粉体粒径的测定中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本文对激光粒度测定法及其在中药粉体粒径测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促进其在中药粉体研究中的应用.

  • SPG膜乳化法制备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工艺优化

    作者:张梦;潘林梅;朱华旭;郭立玮;潘永兰;鲁明明

    目的:优选SPG膜乳化法制备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球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SPG膜乳化法制备丹参酮ⅡA-PLGA微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载药量、包封率及多分散系数(PDI)的综合评分为因变量,通过响应面法考察PLGA质量浓度、流动相流速、聚乙烯醇(PVA)质量浓度及油水相体积比等自变量对处方工艺的影响.结果:佳处方工艺为PLGA质量浓度44.29 g·L-1,流动相流速825.68 r·min-1,PVA质量浓度2.5 g·L-1,油水相体积比1∶7.86;制备的丹参酮ⅡA-PLGA微球表面光滑圆整且粒径均一,平均粒径2.338 μm,PDI指数0.328,载药量1.20%,包封率89.57%,与预测值相对误差较小.结论:采用SPG膜乳化法制备微球的工艺简单、方便,可用于提高丹参酮ⅡA的生物利用度.

  •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克疣纳米乳处方

    作者:贾永艳;袁玉霞;魏超娟;田效志;祝侠丽;尹香阁;赵文龙

    目的:优化克疣纳米乳的处方工艺.方法:以外观性状和粒径的综合评分为因变量,混合表面活性剂-肉豆蔻酸异丙酯(IPM),聚山梨酯80-无水乙醇、水-表面活性剂为自变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选克疣纳米乳的处方工艺.结果:佳处方为混合表面活性剂-IPM (8.090∶1),聚山梨酯80-无水乙醇(3.082∶1),水-表面活性剂(8.606 1∶1).制备的克疣纳米乳平均粒径27.46 nm,Zeta电位-0.522 4 mV.结论:优化的处方工艺稳定可行,制备的克疣纳米乳质量符合要求.

  • 五灵脂低温超微粉碎特性考察

    作者:王小平;韩丽;任桂林;柯刚;张定堃;黄攀;杨明

    目的:研究五灵脂的粉体学性质,探讨其粉体学性质与体外溶出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振动式低温超微粉碎机对五灵脂进行粉碎,每3 min取样,检测样品粒径、比表面积、孔隙率;以总黄酮含量为指标,考察五灵脂粉体的体外溶出速率,并分析其粉体学性质与体外溶出行为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粉碎时间的增加,粒径逐渐减小,比表面积及体外溶出速率逐渐增加;粉末粒径与体外溶出速率具有良好相关性.五灵脂粉碎时间选择21 min,粒径以d0.9约100 μm为宜.结论:五灵脂低温超微粉碎后粒子形态及结构均匀,溶出速率快,有助于后续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的评价.

  • 龙胆苦苷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和性质表征

    作者:张坤驰;吕邵娃;刘卢;李欣;李永吉

    目的:制备龙胆苦苷纳米脂质载体(GEN-NLC),进行性质表征及稳定性、体外释放情况考察.方法:采用溶剂分散法制备GEN-NLC,以粒径、Zeta电位及包封率为指标,考察固/液脂质的比例、药脂比、表面活性剂种类及浓度等对GEN-NLC制备工艺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并进行稳定性、体外释药考察.结果:佳处方为选用0.1%泊洛沙姆188为表面活性剂,药脂比1∶10,液态脂质的比例10%.制备的GEN-NLC包封率(38.19 ±1.61)%,载药量(3.47±0.08)%,粒径(129.9±3.07)nm,PDI(0.264±0.01),Zeta电位(-22.5±0.42)mV.GEN-NLC为球形粒子且呈单分散分布,外观圆整,大小均一,于4℃下放置30 d,包封率、粒径和Zeta电位均无明显变化,在4h时仅释放39.65%,36 h时累积释放量达79.86%.结论:溶剂分散法制备的GEN-NLC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且具备一定的缓释长效作用.

  • 20(S)-原人参二醇自微乳释药系统的处方优化和有效期预测

    作者:王冰;浦益琼;徐本亮;张彤;陶建生

    目的:优化20(S)-原人参二醇自微乳释药系统处方并预测其有效期.方法:以油相中油酸质量分数、油相比例、乳化剂与助乳化剂比值为自变量,载药量,粒径,Zeta电位和优选10 min时药物溶出度为因变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20(S)-原人参二醇自微乳的处方组成;利用单因素试验优选制备工艺;通过Q10法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加速试验,预测该制剂的有效期.结果:自微乳的佳处方为油相中油酸质量分数84.09%,油相比例30%,乳化剂-助乳化剂(2.58:1);载药量102.22mg·g-1,粒径39.67 nm,Zeta电位-13.1 mV,10 min时药物溶出度75.01%.制备工艺参数为混合方式为磁力搅拌,混合速度400 r·min-1,混合时间30 min,混合温度45 ℃.Q10法预测自微乳的室温贮存有效期约1.51年.结论:优选的制剂处方合理、工艺可行、样品稳定性良好,可为20(S)-原人参二醇的新型制剂探索提供研究数据.

  • 丹皮酚自微乳经皮给药系统的处方优选及药剂学性质评价

    作者:苏菊;吴朝花;姜丰;沈祥春;陶玲;茅向军

    目的:制备丹皮酚自微乳给药系统并评价其透皮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加乳化剂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乳化剂、助乳化剂的种类及其各组分比例,考察丹皮酚自微乳的大载药量,丹皮酚自微乳优处方加入50倍量水乳化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丹皮酚自微乳的外观形态,利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采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丹皮酚自微乳的透皮吸收特性.结果:丹皮酚自微乳以薄荷油为油相,乳化剂为聚山梨酯-80,助乳化剂为无水乙醇,以上各组分比例为2∶6∶2,大载药量100 mg·g-1,丹皮酚自微乳加水乳化后,外观为规整的球形,分布较均匀,粒径(63.2±0.27) nm,Zeta电位(0.14±0.29) mV;透皮吸收12h时,丹皮酚自微乳的单位面积累计经皮渗透量589.10 μg·cm-2.结论:制备的丹皮酚自微乳给药系统澄清透明、粒径适宜、性质稳定,符合自微乳制剂的要求,且体外透皮吸收效果较好.

  • 雪上一枝蒿总生物碱微乳凝胶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作者:吴玉梅;陈晓兰;唐红艳;戴雅洁;林亚平;刘文

    目的:优选雪上一枝蒿总生物碱微乳凝胶的处方与制备工艺,并对其质量与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制备雪上一枝蒿总碱微乳,利用凝胶基质加入法制备雪上一枝蒿总生物碱微乳凝胶,考察该制剂中指标成分含量和pH等,通过离心试验、耐寒试验及耐热试验考察其稳定性.采用HPLC测定雪上一枝蒿甲素的含量,流动相乙腈-pH 7.3磷酸盐缓冲液(18∶82),检测波长199 nm.结果:雪上一枝蒿总生物碱微乳86 g,黄原胶4.0g,甘油10 g,制成100 g.平均粒径18.72 nm,多分散指数0.663,pH 6.4,微乳凝胶离心后无分层现象,放入-4℃和40℃条件下24 h后外观、性状、延展性等与放入前无明显差异,雪上一枝蒿甲素质量分数1.79 mg·g-1.结论:雪上一枝蒿总生物碱微乳凝胶的制备工艺简单,符合凝胶局部外用制剂主要指标要求,为该有效部位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 雪上一枝蒿总生物碱微乳的研制与质量评价

    作者:吴玉梅;陈晓兰;林亚平;刘文;唐红艳;戴雅洁

    目的:制备质量稳定的雪上一枝蒿总生物碱微乳,为该制剂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选用不同的油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采用伪三元相图法进行雪上一枝蒿总碱微乳的处方筛选与制备,考察该制剂的稳定性及理化性质.采用HPLC测定雪上一枝蒿甲素的含量,流动相乙腈-pH 7.3磷酸盐缓冲溶液(20: 80),检测波长199 nm.结果:雪上一枝蒿总生物碱微乳佳配比为雪上一枝蒿总生物碱、肉豆蔻酸异丙酯、聚氧乙烯35蓖麻油、无水乙醇、水质量分数分别为2%,3.3%,19.8%,9.9%,65.0%.载药微乳澄清透明,呈圆球形,粒径均在10~100 nm.于4,25℃下放置6个月内质量稳定.雪上一枝蒿甲素的质量分数2.28 mg·g-1.结论:优化的雪上一枝蒿总生物碱微乳处方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为该制剂的后期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 纳米雄黄炮制方法的探讨

    作者:程佩佩;方玉;夏叶;黄静;答国政;尚祥伟;张秀桥

    目的:以炮制品得率及残渣质量,粒径分布,As2S2和As203的含量为指标,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纳米雄黄的影响,筛选其佳炮制方法.方法: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纳米雄黄生品,利用水飞法、酸水飞法和碱水飞法对其进行炮制,计算各炮制品得率及残渣质量;利用激光散射法测定粉体粒径,电镜扫描法观察粉体的表观形貌;直接碘量法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Ag-DDC法)分别测定各样品中As2S2与As2O3的含量.结果:水飞品、酸水飞品和碱水飞品的得率分别为96.71%,95.86%,79.08%,残渣质量分别为0.328,0.891,2.208 g;生品及各炮制品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57.3±4.8),(143.9±6.2),(137.7±4.5),(139.8±5.3) nm;As2S2质量分数分别为(94.26±1.33)%,(98.97±0.98)%,(99.58±1.45)%,(99.37±2.60)%,As2O3质量分数分别为(9.64±0.68),(3.44±0.29),(2.83±0.27),(18.17±1.70) mg.g-1.结论:3种炮制方法均能减小纳米雄黄生品的粉体粒径,提高其As2S2的含量,且水飞法和酸水飞法均可降低其As2O3的含量.确定佳炮制方法为酸水飞法.

  • 不同粒径白及粉的粉体学性质及体外溶出度比较

    作者:刘珈羽;郭换;肖佳雯;文兰梅;陈林;陈鸿平;刘友平

    目的:研究不同粒径白及粉的一般粉体学特性及白及总多糖的体外溶出度变化特征和规律,为白及粉的粒径控制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干湿两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粉末粒径,同时对堆密度、休止角、吸湿性等进行测定;采用桨法对白及粉在不同溶出介质(水、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溶出度进行测定.结果:白及粉的粉体性质随粒径的减小流动性变差,吸湿性减弱.而不同粒径粉体溶出度随粒径的减小呈降低趋势,在水和人工胃液介质中细粉、细粉的累积溶出率高于2种微粉,而在人工肠液中细粉溶出速率和累积溶出率高于其他粉体;不同粒径的白及粉体在不同溶出介质中溶出度大小排序为人工胃液>水>人工肠液.结论:白及粉的粉粹粒度对白及总多糖的溶出有明显影响,同时其溶出度还受溶出介质的影响,为筛选白及粉的临床应用佳粒径提供了参考.

  • 齐墩果酸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大鼠体内药动学

    作者:许伯慧;李晓霞;柴劲;单玉梅;谈群

    目的:制备齐墩果酸纳米脂质体,初步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齐墩果酸纳米脂质体并对其进行表征,采用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法测定包封率.大鼠尾静脉注射齐墩果酸纳米脂质体和自制齐墩果酸溶液,以原人参二醇为内标物,采用HPLC测定不同时间血浆中齐墩果酸含量,采用PK-Solver2.0药动学软件进行非房室模型处理,并将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制得的脂质体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小囊泡,平均粒径(98.11 ±0.32) nm,包封率(81.2±1.21)%.与齐墩果酸溶液相比,齐墩果酸纳米脂质体静脉注射后,其t1/2和MRT延长,AUC0-t提高,CL_obs降低.结论:制备的齐墩果酸纳米脂质体具有较小粒径和较高包封率,显著提高了齐墩果酸的生物利用度,延长了其在体内的滞留时间.

278 条记录 1/14 页 « 12345678...1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