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阴股沟移植皮瓣的应用显微解剖学基础

    作者:杨超;宋建星;白晋;乌兰哈斯;刘冰;楼晓丽

    目的:明确阴股沟移植皮瓣的动脉、静脉及神经的显微解剖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4/09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取成人尸体11具,男性6具,女性5具,均为捐献遗体.模拟临床皮瓣切取方式,对22侧成人尸体阴股沟皮瓣区包含的血管、神经进行观测,并进行深部组织解剖,追溯血管、神经来源并记录.结果:阴股沟区动脉血液供应充足,静脉回流丰富,具有丰富的血管吻合网,位置比较恒定,动脉尤以阴部外动脉为恒定.神经来源及支配区域较恒定.结论:阴股沟移植皮瓣血运丰富,解剖简便易行,切取方便,供区隐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 腓肠神经营养皮瓣移植修复足踝软组织缺损中小隐静脉干的处理

    作者:吴文;章莹;夏远军;尹飚

    背景:在临床上应用和报道中小隐静脉在皮瓣中所起的作用及血管近端蒂如何处理意见不尽一致.目的: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背、足跟及踝部软组织缺损,观察分析不同方式处理小隐静脉对皮瓣成活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比观察,于1998-03/2007-04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完成.对象:将56例足背、足跟及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结扎小隐静脉近端蒂皮瓣组38例,小隐静脉近端与受区大隐静脉或其属支吻合组18例.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移植修复时,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4.0 cm~4.0 cm×4.5 cm的病例35例;皮瓣切取面积为4.0cm×4.5 cm~10.0 cm×12.0 cm的病例21例.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切取面积及移植方式的皮瓣成活效果.结果:[1]皮瓣切取面积为(4.0×4.5)cm~(10.0×12.0)cm时,移植后未出现静脉危象:皮瓣切取面积为(3.5×4.0)cm~(4.0×4.5)cm时,结扎小隐静脉近端的患者中5例出现术后静脉危象.[2]在皮瓣切取面积为(3.5×4.0)cm-(4.0×4.5)cm时,移植后小隐静脉近端与受区大隐静脉或其属支吻合皮瓣出现坏死的概率低于结扎小隐静脉近端蒂皮瓣(P=0.017 67).结论:切取皮瓣面积小于(4.0×4.5)cm时,应将小隐静脉近端与受区大隐静脉或其属支吻合.小隐静脉在皮瓣中并非过路浅静脉.对皮瓣有营养作用.

  • 基于个人计算机对足背供区移植皮瓣的三维可视化设计

    作者:徐凯;裴国献;张元智;彭田红;唐茂林

    目的:利用个人计算机,结合图像处理软件Amira4.1对足背供区移植皮瓣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方法:取新鲜捐献成人尸体1具,采用改良的明胶一氧化铅灌注术经腹主动脉灌注,灌注后对双下肢行连续螺旋CT扫描,扫描条件:140 kV,135 mA·s,参数:层厚3.2 mm,矩阵512×512.利用Amira4.1图像处理软件提供的画笔、套索、魔术棒和Blow四种图像分割工具,对皮肤、血管及骨骼结构进行轮廓提取、生成面片,根据计算机的配置情况对轮廓线进行适当的简化,观测足背动脉的分布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根据解剖结构的特点,对皮肤及其血管进行表面重建和体重建,获得立体形态的动脉皮瓣结构.结果:基于个人计算机为平台,运用Amira 4.1图像处理软件,在三维表面重建的图像中可清楚地观察外科皮瓣各解剖结构的形态,特别是皮瓣动脉的分支情况和体表的投影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显示.利用软件的MovieMaker模块创建电影文件,将其制作为电影,画面清晰流畅,可直观、立体的显示其形态特征.结论:基于个人计算机的足背皮瓣三维重建结果,对皮瓣移植的临床试验、基础研究和手术规划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自体骨屑移植颏部充填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杜本军;苏冰;朱灼新;高建华

    目的:设计及建立自体骨屑移植颏部充填的动物模型,评价此动物模型的可行性,为I临床自体骨屑移植提供实验资料和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6-06/12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同窝健康40周杂种犬4只,全麻后取下颌角区切口,分离咬肌暴露下颌角,切取部分下颌角区下颌骨,用电动打磨机磨碎成骨屑.在下颏部切口,分离至下颏骨膜处,将骨屑移植至下颏部下颌骨区,清洗沉淀后,将富含松质骨的骨屑移植至下颏部下颌骨区,并用牙科钻在下颏骨移植区处打孔3个,深达松质骨,建立动物模型.术后当时、术后4,8,12周观察犬进食活动情况,进行下颌骨X射线检测,全麻下活体取材行骨组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常规组织学检查,并观察移植骨屑的稳定性.结果:4只犬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手术后动物进食活动正常.②植骨区x射线观察结果:术后4周骨密度低于正常下颌骨;8周时骨形状基本和正常一致,皮质连续骨密度略低于正常;12周时缺损两端与植骨区无明显界限.③植骨区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4周时可见新生的骨小梁,但排列紊乱;8周时骨小梁形成的编织骨已逐渐向板层骨过渡;12周时植骨区基本形成板状骨,骨质较厚.④移植骨屑的稳定性及活动度:术后4周,所移植骨屑的稳定性较好,不能活动.结论:实验成功建立了自体骨屑移植颏部充填的动物模型,以骨屑为支架,可以很快形成新生骨,与颏部下颌骨融合良好,结构稳定,提示模型有效、可靠.

  • 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修复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缺损

    作者:陶海荣;刘勇章;邹剑;王立;许志兴;金文杰;丁欢

    目的:观察猪小肠黏膜下层修复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缺损的作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6-01/08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动物房及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动物左右两膝分别作为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及自体韧带移植组,分别制作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缺损模型.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植入猪小肠黏膜下层,猪小肠黏膜下层作为细胞外基质,无免疫原性;自体韧带移植组植入对侧副韧带.分别于术后2,4,8和12周取白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行大体形态观察及组织学和力学检查,两组间进行对比观察.结果:24只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内侧副韧带移植段大体形态观察结果:术后4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有大量的肉芽增生,与周围粘连;自体韧带移植组肉芽组织与周围粘连相对少.术后8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组织梭形增生;自体韧带移植组组织平行增生,直径略小于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术后12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增生组织平行于自体韧带,大小一致;自体韧带移植组增生组织直径与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相一致.②内侧副韧带移植段光镜检查结果:术后2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数目不多,血管增生明显;自体韧带移植组炎性细胞稀少.术后4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增多;自体韧带移植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比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多.术后8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纤维细胞为主,纤维纵向排列;自体韧带移植组也以成纤维细胞为主.术后12周,两组均有大量的胶原,排列整齐,细胞和纤维密度相一致.③内侧副韧带力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白兔内侧副韧带的大拉伸负荷大于自体韧带移植组[(36.8±8.9,25.3±7.3)N(P<0.05)],术后2,8,12周,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猪小肠黏膜下层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材料,可以用来移植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缺损和损伤,移植后期具有与自体韧带相似的替代修复作用.

  • 三种移植物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效果比较:2年随访

    作者:王昆;朱蕾;曾春;卢华定;蔡道章

    目的:采用自体骨-髌韧带、自体双股半腱肌腱半膜肌及同种异体跟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比较不同移植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8-06/2003-0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行关节镜下重建手术病例96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不同移植物分为3组:①自体骨-髌韧带组38例,应用自体中1/3骨-髌韧带-骨移植物.②自体双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组22例,应用自体双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③同种异体跟腱组36例,应用同种异体跟腱.术后定期随访,对膝关节活动度、肌力恢复程度、Wemer髌股痛评分(差为0分,高为55分)、Lysholm评分(0~100分,分数越高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按病情严重程度分类分为正常、接近正常、异常、严重异常4个等级)等进行对比观察.结果:①96例患者随访2年,无脱落.②全部患者无感染,未发生髌骨骨折.也未发现关节内粘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③膝关节活动度、肌力恢复情况、髌股痛评分:随访结束时3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Lysholm膝关节评分:随访结束时自体骨-髌韧带组由术前(68.2±6.3)分提高至(88.6±6.8)分,自体双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组由术前(66.5±6.5)分提高至(86.4+6.6)分,同种异体跟腱组由术前(68.2±6.3)分提高至(86.3±6.2)分,随访结束时各组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术后活动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随访结束时自体骨-髌韧带组为87%,自体双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组为86%,同种异体跟腱组为89%,各组移植术后膝关节功能均有所改善,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自体骨-髌韧带、自体双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和同种异体跟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均能明显改善膝关节运动功能,3种移植方法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提示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术后疗效与移植物种类的相关性不明显.

  • 示指桡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示指缺损

    作者:谢红炬;刘育凤;李慧超;张继

    目的:观察示指桡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对示指指端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2002-08/2005-09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收治的外伤性示指末节部分缺损患者13例,手术方法的选择在术前均得到患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组织缺损大小在1.5 cm×1.0 cm~2.0 cm×1.5 cm之间,所有缺损均有指骨和(或)大部分的指腹组织缺损,采用示指桡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皮瓣设计:旋转点位于近侧指间关节的近端,皮瓣轴为示指的桡背侧,皮瓣部分设计在第2掌指关节的近侧,蒂宽约0.8 mm.术后定期随访,主要观察皮瓣质地和感觉的恢复情况,将感觉恢复的评估标准分为5级:S1:无感觉;S5:在神经单一分布区恢复两点鉴别能力.结果:13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术后随访三四个月者10例,随访五六个月者3例.②术后9例皮瓣完全成活;4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表皮爬行创面愈合.③外形基本满意,皮瓣色泽、质地良好.④术后1个月随访时,3例患者两点辨别觉大于6.0 mm,感觉恢复S4;术后五六个月随访时,3例患者两点辨别觉4.0~6.0 mm,感觉恢复S5.结论:示指桡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设计的旋转点位于近侧指间关节的近端,可以简化手术而不影响皮瓣存活,是示指部分缺损修复的可选方法.

  • 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儿童髋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

    作者:楼跃;潘新华;唐凯;张志群;夏榕圻;范毓华;黄禄基;林刚

    目的:通过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儿童髋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观察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和临床应用疗效.方法:①动物实验:实验于2002-03/10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完成.选用新西兰幼兔24只,将幼兔股骨头全层关节软骨用利刀切除其表面积的20%以上,制造髋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2只,自体游离骨膜移植组取同侧股骨全层游离骨膜,将骨膜生发层朝向关节腔移植于软骨缺损区;对照组仅同法切除股骨头关节软骨.分别于术后第4,8,12,24周取其股骨头制成标本,对关节软骨缺损修复情况进行大体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并用Wston-blot法检测修复组织中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②临床实验:选择2000-01/2005-06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骨科手术治疗髋关节脱位时,采用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髋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的患儿39例(48髋),监护人均知情同意.术后定期随访检查.髋关节脱位术后疗效根据临床功能及X射线检查结果进行评定:积分16~20分为优,11~15分为良,6~10分为可,<5分为差.结果:①动物实验:自体游离骨膜移植组术后第4周幼兔股骨头软骨缺损被光滑、不透明的类软骨组织替代;12周后软骨缺损由透明的软骨样组织修复;24周后则完全被近似正常的透明软骨修复.对照组术后24周股骨头软骨缺损仍由纤维样组织覆盖.自体游离骨膜移植组术后第4周起软骨缺损修复组织中Ⅱ型胶原蛋白呈持续高表达.②临床实验:39例患儿48髋均获随访,随访18~36个月18例22髋,37~54个月14例16髋,55~72个月7例10髋,平均32个月.髋关节脱位术后疗效优19例25髋(52.1%);良12例10髋(25.0%);可7例8髋(16.7%);差3例3髋(6.2%),优良率达77.1%.结论: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幼兔自体游离骨膜移植3个月后基本完成了游离骨膜向关节软骨的分化,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临床实验证实,在手术治疗儿童髋关节脱位时,移植自体游离骨膜修复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能够提高手术疗效.

  • 移植用表皮细胞培养的安全性标准

    作者:王钰;夏照帆;韩姝

    表皮细胞培养为皮源匮乏的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创面封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然而.由于涉及到人体应用,对于实验室培养的表皮细胞临床移植可能引发的人体安全性问题尚需进行全面的评价,以期为表皮细胞的临床移植提供安全性保障.同时建立严格控制的标准化表皮细胞培养体系对于保证表皮细胞生物学特征的稳定及增强移植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系统阐述了表皮细胞体外培养的安全性标准.

  • 蚕蚀性角膜溃疡与细胞因子及组织移植技术治疗

    作者:王冬梅;黄明汉

    学术背景:蚕蚀性角膜溃疡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特发性免疫性疾病.由于该病的严重性及复发性,其治疗一直较为棘手.目前,随着新型有效的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联合相应的组织移植技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目的:着重综合阐述目前蚕蚀性角膜溃疡应用细胞因子、免疫抑制剂以及组织移植技术的治疗.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01/2007-05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mooren's ulcer medicine surgical treatment",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NKl1990-01/2007-05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蚕蚀性角膜溃疡,药物,移植技术,治疗",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纳入标准:①具有原创性,论点论据可靠的临床研究文章.②观点明确,分析全面的综述文章.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文献评价:共收集到3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主要来源于RCT,循证医学系统综述,涉及蚕蚀性角膜溃疡的药物及手术等治疗方面.资料综合:①蚕蚀性角膜溃疡的药物治疗:生物因子及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对早期蚕蚀性角膜溃疡有较好的疗效,并期望能够使用有效的药物治疗从而减少手术所致的创伤.②蚕蚀性角膜溃疡的组织移植治疗:各种粘合剂及结膜切除并联合羊膜移植、板层及穿透性角膜移植在不同时期的溃疡阶段均取得较好的疗效.③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使用药物联合手术的综合疗法对蚕蚀性角膜溃疡有确切的疗效.结论:各种生物因子及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对于早期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治疗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溃疡的不同时期应用组织移植技术联合药物治疗是目前蚕蚀性角膜溃疡治疗的有效方法.

  • 下斜方肌肌皮瓣解剖学特点及在头面颈部缺损修复中的移植应用前景

    作者:于红敏;宋维铭

    下斜方肌肌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广泛,尤其是超长下斜方肌肌皮瓣移植大大扩展了其临床应用范围.斜方肌有多支营养血管,下斜方肌的主要营养血管是颈横动脉浅降支和颈横动脉深支,位置恒定,解剖简单.副神经是斜方肌的支配神经,下斜方肌肌皮瓣的切取一般不会损伤副神经.下斜方肌肌皮瓣的临床应用灵活,可以设计成超长下斜方肌肌皮瓣,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下斜方肌肌皮瓣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有"超灌注学说"和"血管网学说",但其可切取的末端位置还不明确.下斜方肌肌皮瓣的适应证及优缺点可以指导临床应用.随着血流动力学的进一步研究,下斜方肌肌皮瓣必将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组织瓣移植修复治疗胸骨骨髓炎

    作者:白明;乔群

    目的:归纳总结组织瓣移植修复胸骨骨髓炎的方法,并对其有效性、安全性及优缺点作出比较.资料来源:共收集中英文两种文献资料.中文检索资料来源于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检索词为"胸骨,骨髓炎",选择摘要为检索项,检索时间为1994~2004年.同时应用Pubmed检索外文文献,检索时限为近10年,检索词为"sternal osteomyelitis flap surger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所有文献进行整理,挑选治疗手段为各种组织瓣移植方法的信息.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对不同类别的组织瓣移植方法予以归类、总结、精炼.资料提炼:共检索到中文文献14篇,其中9篇符合要求,排除5篇,英文相关文献检索到24篇,其中13篇符合要求,排除11篇.此外,根据各文献所列参考文献中再次收集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后选定32篇.资料综合:胸骨骨髓炎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其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积极的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疗费时费力,且通常不能奏效.组织瓣移植已是目前胸骨骨髓炎的主要手术治疗手段,根据各种组织瓣的不同,可分为腹直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胸大肌肌皮瓣、大网膜移植等.各种方法均有其治疗特点,针对合适的病患,都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组织瓣移植是治疗胸骨骨髓炎的一种可靠方法,但清创的作用也不容低估.由于各种组织瓣各具优缺点,因此,具体手术方案的选择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条件来确定.只有充分考虑到病变的特点、受区、供区的状况,选择相应的组织瓣,手术才能获得成功.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肌腱移植及软组织松解治疗

    作者:孙玖

    目的:总结和分析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49-01/2005-10有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方面的文献,检索词"congenital clubfoot,tendon transfer",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49-01/2005-12有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肌腱转移术",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对资料进行初审,查找全文,排除重复文章.共纳入3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果: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包括保守及手术治疗,对于中重度者宜早期治疗行肌腱移植及软组织松解,建立早期动态肌力平衡.随着时代的发展,微创技术的应用,外固定架将起重要作用.结论:早期行肌腱移植及软组织松解建立动态肌力平衡,结合外固定架的应用是一项新的突破,使中重度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 家庭护理训练手指再造术后手功能评价

    作者:耿建娥;陈瑛;张玲玲

    从整体护理的观念出发,结合显微外科专科护理特点,对69例手指再造的患者实施一体化家庭护理训练,并观察手功能的恢复效果.

    关键词: 组织移植 康复 护理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小腿、踝关节周围及足背组织缺损12例

    作者:黄润文;李玲;连贵君

    选择2002-03/2006-02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收治的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小腿中下1/3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其中外伤后皮肤坏死跟腱外露6例,胫前、外踝和足背慢性溃疡各2例.患者均知情同意.缺损面积6 cm×7.5 cm~10 cm×12 cm,皮瓣切取大面积12 cm×14 cm.清创后在腓骨小头至外踝与跟腱中点连线的轴线上,依据缺损大小和形状设计皮瓣,外踝上6 cm为旋转点,皮瓣移植修复缺损.11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1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随访6~18 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满意,无继发溃疡,耐磨损,无功能障碍.患者行走和负重正常.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小腿中下1/3段、踝关节周围及足跟、足背等处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

  • 旋转肌皮瓣覆盖创面治疗骶臀部难治性压疮

    作者:李正勇;岑瑛;古鸣兢;王怀胜;王耀军

    选择2002-06/2007-06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整形烧伤科收治的骶臀部压疮患者16例,骶尾部压疮11例,坐骨结节周围压疮5例.患者对治疗方案及实验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将患者置于翻身床加强翻身,避免创面局部受压,并行压疮彻底清创,湿敷换药加强引流,待创面新鲜后旋转邻近合适的肌皮瓣修复创面,供皮区错位缝合.术后16例患者中有1例皮瓣贴附欠佳,加压包扎后愈合;其余15例均获得I期愈合.随访3个月~5年未见压疮复发.旋转肌皮瓣覆盖创面被证实为治疗骶尾部难治性压疮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 推移腓肠肌肌皮瓣移植修复小腿中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林松庆;徐皓;张发惠;唐焕章;叶永平

    目的:腓肠肌肌皮瓣因受到蒂部长度限制,只能修复小腿中上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难以修复中下部的软组织缺损.采用推移腓肠肌肌皮瓣移植的方法,观察其修复小腿中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0-02/2006-10应用推移腓肠肌肌皮瓣移植修复小腿中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4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2.0 cm×6.5 cm~4.5 cm×3.5 cm,均知情同意.只保留内和/或外侧腓肠血管蒂,切开肌皮瓣周围皮肤及切断腓肠肌的起止点,形成岛状腓肠肌内和/或外侧腓肠肌肌皮瓣,在屈膝30°~60°时,肌皮瓣能明显向远端、前端推移4~10 cm,修复至中小腿下段创面,腓肠肌肌皮瓣大为26.0 cm×8 cm,小为13.0 cm×4.5 cm.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半年以上,12例肌皮瓣完全成活;2例远端部分皮肤坏死,经清创及比目鱼肌肌瓣转移填塞、中厚皮植皮愈合.术后有4例皮肤裂开,2例经换药愈合;1例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1例再行取钢板及清创后伤口愈合.结论:推移腓肠肌肌皮瓣能明显延伸向小腿远、前方,达小腿下段,血运丰富,转移方便,适应症广,是移植修复小腿中下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优良供区.

  • 新鲜角膜植片移植眼前节重建治疗真菌性角膜炎160例

    作者:马利肖

    选择2001-06/2006-06邢台眼科医院收治的应用新鲜角膜植片行眼前节重建术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60例,均知情同意.全部采用眼库保存的48 h以内新鲜角膜.植片直径依植床而定,一般大于植孔0.5~1.0 mm.术后待角膜移植片上皮愈合后去包扎,定期随访.一次手术获临床治愈者132例,占82.5%.一次手术失败改为其他手术方式二次获得成功者20例,占12.5%.手术失败终行眼球摘除者8例,占5%.共152例治愈,保住眼球,其中14例视力达4.0以上.应用新鲜角膜植片行眼前节重建术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炎较为有效的方法.

  • 部分或全层耳郭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鼻翼

    作者:张轶;杨建民;李晓东;王鹏;安亮恩;王配合

    目的观察耳郭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的术后效果.方法选择2000-05/2005-05在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烧伤整形科采用耳郭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的患者15例,均知情同意.其中全层耳郭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10例;利用瘢痕瓣翻转作衬里,部分耳郭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5例.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15例患者耳郭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全部成活,色泽呈暗红或淡红.15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其中6~12个月3例,13~18个月2例,19~24个月10例;患者复合组织瓣皮肤颜色与周围皮肤颜色基本一致,鼻部外形满意,耳郭供瓣区部位较为隐蔽,满意率为94%.结论采用耳郭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方法简便,术后鼻翼外形满意,供区隐蔽,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 手术及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

    作者:宋世江;林雪林;宋瑞芳;史书红;刘子祯

    观察手术及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骨延迟愈合的临床效果.选择1997-11/2004-02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应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法治疗骨不连、骨延迟愈合的患者23例,患者均了解相关治疗目的、方法并同意治疗方案.①17例骨不连患者采用手术治疗.15例存在骨质缺损者在骨折端间隙及周围自体髂骨植骨10例,收集术中骨屑及骨髓原位植骨4例,异体植骨1例;2例单纯外固定架重新固定未植骨并行自体骨髓移植.术后2周抽取自体骨髓注入骨折部位,注射10~20m/次,每2周1次,需注射2~4次.②6例骨延迟愈合患者仅行自体骨髓移植,未改变固定方式.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标准:X射线片显示连续骨痂通过折线,骨折处无疼痛及压痛,能够全部负重.23例骨不连、骨延迟愈合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2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5个月,其中随访7~9个月11例,10-12个月6例,13-15个月5例,16个月1例.23例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率100%,平均愈合时间为5.6个月.坚强固定加必要的植骨修复骨缺损是治疗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基础和关键,自体骨髓具有成骨作用,可进一步促进骨折愈合.

568 条记录 9/29 页 « 12...6789101112...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