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和保守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和保守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从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接受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78名,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39例.对照组先实施保守治疗1周后再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确诊后立即实施冠状动脉造影以及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心功能(LVEF、LVEDV、LVESV)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LVEF、LVEDV、LVESV等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早期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早期介入治疗 保守治疗 -
专病笔谈--中风病(2)
针灸治疗介入的时机胡雯[1]:中风病中脑溢血,即出血性中风,常见的是高血压性脑小动脉破裂出血.国内统计,高血压患者约有1/3的机会发生脑出血.脑溢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发病急、进展迅速的严重的病症,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此外,还有非高血压性病因如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我院脑外科开展"脑立体定向手术"以来,笔者就脑出血患者术后针灸早期介入治疗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疗和早期保守治疗预后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疗和早期保守治疗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2月在吕梁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早期治疗策略不同分为早期介入治疗组80例(试验组)和早期保守治疗组80例(对照组)。试验组立即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依据造影结果进一步予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予以保守治疗1周后行PCI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的变化以及住院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试验组和对照组LVEDV、LVESV和LVEF 3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周相比,术后6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LVEDV、LVESV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LVEDV、LVESV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住院期间心绞痛发生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梗死复发再次住院率和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介入治疗和早期保守治疗均可改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早期介入治疗疗效更显著,且降低了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早期介入治疗 早期保守治疗 预后 -
维吾尔族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5例早期介入治疗的疗效
本文回顾性分析行早期紧急PCI的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随访结果,评价其安全性及临床效果.
-
GuardWire(R) Plus远端保护下急性心肌梗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简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的发生,源于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而血栓形成,将冠状动脉(冠脉)血流阻塞.近期研究表明,早期介入治疗尤其是早期支架术治疗,在重建冠脉血流上优于溶栓治疗.但是,在心外膜中的冠脉重建的TIMI-3级血流,并不意味着心肌的良好灌注.
-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介入治疗策略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的早期介入治疗(PCI)是指入院48小时内完成的PCI,其疗效是否优于内科保守治疗一直存在争议,从1994年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ⅢB和VANQWISH研究到1998年Melta等人的荟萃分析,早期PCI疗效并不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
第54届欧洲心脏病年会纪要
第54届欧洲心脏病年会2011-08-27至08-31在巴黎召开.本次会议的内容涉及心脏病的各个领域,新的指南或者原有指南的修改共四项(外周血管疾病、妊娠期心脏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血脂),其内容繁多,本文将就本次会议两个大亮点心房颤动和冠心病领域予以阐述和点评.冠心病领域在2010年刚刚公布了新的指南后,因新的强有力的临床试验结果,仅仅1年后再次修改指南,意大利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研究显示:对于≥75岁患者早期行介入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12个月随访复合终点(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卒中和因严重出血导致再次住院)两组无差别,因此对于高龄老年人行早期介入治疗并不能获益.
-
老龄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经皮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是高龄人群常见的心脏疾患.包括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其治疗策略概括为内科保守性治疗及介入或手术侵入性治疗.药物治疗在老龄患者可出现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肝肾功能损害、意识状态改变等药物副作用.对于48h内心绞痛症状恶化或持续胸痛超过20min,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征,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室速,心电图动态的ST段改变,心肌标记物升高的患者,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和死亡,早期介入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手段[1].由于老龄患者常合并多种疾患、各种脏器储备功能下降,而且老龄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弥漫而严重,心肌缺血面积大,再血管化治疗风险高,因此,对于老龄ACS患者进行早期介入治疗是一种挑战.
-
急性肺栓塞的早期介入治疗
目的 总结急性大面积和次大面积肺栓塞早期介入治疗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浙江大学衢州医院收治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MPE)和次大面积肺栓塞(sub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SPE)患者53例,其中MPE 16例,SPE37例,2组患者均在确诊后12h内接受导管碎栓+接触溶栓治疗.观察2组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肺动脉压力、心肌标志物、三尖瓣返流、有心室扩张度变化以及72 h内大出血发生率.平均随访(6±3.6)个月观察患者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 结果 53例患者术后2h内平均肺动脉压明显下降,MPE组术前(47±6) mmHg术后下降到(34±4) mmHg;SPE组由术前(44.2±1.5) mmHg下降到术后(31.4 ±6.2)mmHg,各组手术前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有心室功能不全缓解率达78.4%,72 h内大出血发生率1.9%,MPE组:0,SPE组:2.7%;随访6个月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0.结论 早期介入治疗能快速降低大面积和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肺动脉平均压,缓解右心室功能不全,同时降低大出血发生率,并减少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
早期PCI治疗对心肌梗死合并多发性感染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多发性感染早期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7月医院早期PCI的AMI合并多发性感染患者50例,设为试验组,将仅行诊断性冠脉造影的50例A M I合并多发性感染患者设为对照组;评估试验组治疗效果,对比两组预后;对比两组术前(造影前)、术后(造影后)12 h、24 h、48 h、90 d时白细胞介素-6(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将试验组按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MACE患者和无MACE组患者,对比两组上述指标.结果 试验组90 d MACE发生率为34.00%(17/50)低于对照组62.00%(31/50)(P=0.005);术后12 h、24 h、48 h试验组IL-6、IL-18、TNF-α、hs-CRP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90 d时试验组上述指标水平均降低,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 d M ACE患者IL-6、IL-18、hs-CRP、T N F-α分别为(79.82±10.17)pg/m l、(139.09±16.52)ng/m l、(30.57±6.98)m g/L、(29.58±7.52)ng/m l高于无MACE患者(P<0.001).结论 介入治疗可引起AMI合并多发性感染患者短期内血清IL-18、IL-6、TNF-α、hs-CRP水平升高,提示可能导致炎性反应,但介入治疗能改善近期预后,而炎症指标可能成为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凝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溃烂,进而诱发血栓形成引起冠脉血流完全中断或极度降低的病理生理改变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约占冠心病患者的30%~40%.此外,许多心源性猝死(SCD)的病例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其急性并发症有关.冠状动脉内易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富含脂质核心内的组织因子,就会暴露并和因子Ⅶa混合构成组织因子Ⅶa复合物,从而激活因子Xa的生成.由于凝血级联反应的叠加效果,相对较小浓度的因子Xa就可以导致级联反应而产生出大量的凝血酶,并导致纤维蛋白的沉积和血小板的激活.对ACS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联合治疗,包括抗缺血、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和高危患者的早期介入治疗.
-
早期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患者心功能及心脏事件的影响
目的 探索及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早期介入治疗对其心功能和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随机收集该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年接诊的AMI合并糖尿病的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研究组于患者发病6 h内施行PCI治疗,对照组患者则于患者发病6~12 h内施行PCI治疗.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变化与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VST、LVEF、LVDD、LVSD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其中又以研究组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 对AMI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早期PCI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风险.
-
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是冠心病急症,发病率较高,合并症多,预后差,约有10%的患者在半年内死亡,另外还有20%的患者院外出现心肌梗死,再次发病或需要血管成形术.多项研究发现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采取早期介入治疗能减少6个月内发生的心肌梗死,中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介入治疗优于临床保守治疗[1~3].笔者选择单中心回顾性注册资料,旨在评价NSTEMI患者早期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
-
早期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预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研究分析早期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预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于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8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按照血管内治疗距发病时间分组,分为早期介入治疗组(血管内治疗距发病时间<72 h)、晚期介入治疗组(血管内治疗距发病时间>72 h),每组n=4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栓塞程度及预后评价.结果 早期介入治疗组患者栓塞治疗效果明显高于晚期介入治疗组,P<0.05,大部分栓塞(栓塞程度>90%)、部分栓塞(栓塞程度<90)情况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早期介入治疗预后良好35例,预后不良8例;晚期介入治疗组预后良好27例,预后不良18例.两组预后评价对比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介入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及造影完全栓塞程度高,预后良好率显著,是颅内动脉瘤破裂预后治疗的首选治疗时机.
-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疗与早期保守治疗预后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疗和早期保守治疗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早期治疗策略不同分为早期介入治疗组80例(试验组)和早期保守治疗组80例(对照组).试验组立即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依据造影结果进一步予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予以保守治疗1周后行PCI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的变化,以及住院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术后1周试验组和对照组LVEDV、LVESV和LVEF三项指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后l周相比,术后6个月试验组LVEDV[(107.95±24.55)ml/m2比(128.92±30.88)ml/m2]、LVESV[(43.33±12.56)ml/m2比(61.95±17.50)ml/m2]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59.92±7.08)%比(51.89±8.08)%](P均<0.05).与术后1周相比,术后6个月对照组LVEDV[(120.74±23.63)ml/m2比(132.89±29.42)ml/m2]、LVESV[(53.26±15.88)ml/m2比(63.40±21.57)ml/m2]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56.20±7.59)%比(53.06±8.24)%](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LVEDV[(107.95±24.55)ml/m2比(120.74±23.63)ml/m2]、LVESV [(43.33±12.56)ml/m2比(53.26±15.88)ml/m2]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59.92±7.08)%比(56.20±7.5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住院期间心绞痛发生率(1.25%比10.00%)、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0.00%比6.25%)、梗死复发再次住院率(2.50%比12.50%)和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率(2.50%比11.25%)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介入治疗和早期保守治疗均可改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早期介入治疗疗效更显著,且降低了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早期介入治疗 早期保守治疗 预后 -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前应用替罗非班近期预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前使用替罗非班的疗效.方法 99例高危非ST段抬高ACS患者在进行12~48 h药物治疗后,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1例),行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组于PCI前30~60 min加用替罗非班,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PCI术后30 d复合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复发+再次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3%与23.5%(P<0.05);观察组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出血,观察组有增加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ST段抬高ACS早期介入治疗前使用替罗非班可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
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①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早期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②方法 对154例NSTEMI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经过分为两组,其中药物保守治疗组76例和早期介入治疗组78例.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及6个月内死亡和联合终点发生率.③结果 早期介入治疗能减少6个月与1年内心肌梗死发生率及病死率.④结论 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介入治疗优于临床保守治疗.
-
早期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早期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脑动脉瘤患者68例.以发病3 d行介入栓塞治疗为界,将68例患者分为早期组(32例)和晚期组(36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情况、术后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 早期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mRS评分和术后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晚期组,住院时间短于晚期组,住院费用低于晚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早期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少,可减少住院时间及降低住院费用,值得推广应用.
-
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介入治疗配合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介入治疗配合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具体分为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选择早期介入治疗配合中医综合治疗方法,而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其中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5%,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72.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复发率为8.4%,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20.5%,且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早期介入治疗配合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具有良好治疗效果,不仅能降低患者复发率,而且还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
合并脑室出血铸型的高分级颅内动脉瘤超早期介入治疗的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危险的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Hunt-Hess分级Ⅳ级~V级的病人病情危重,如果采取保守治疗,预后极差.目前,随着血管介入技术的日趋成熟和栓塞材料的迅猛发展,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因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且不受脑水肿、脑积水的影响,在发达国家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成为首选[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