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青海省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锐器伤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锐器伤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7年8月发生职业暴露的数据进行登记,使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血源性病原体锐器伤153例,进行追踪检查未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感染.发生锐器伤的主要人群为护士(51.63%),年龄分布主要为小于25岁(44.44%)的人员.锐器伤发生的科室主要在外科病房(38.56%)和内科病房(34.64%).关联操作主要为拔针(27.45%)和清理废物(25.49%).70.59%的人员能做到挤血、冲洗、消毒的局部处理.结论:对职业暴露发生的高危人群进行培训,加强标准操作流程的制定和培训.简化流程,建立健全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处理和追踪机制,提高医务人员乙肝疫苗的接种率,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
患者血源性感染因子检出调查与职业防护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血源性传播感染因子的检出情况,为临床医护人员和医院管理者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创建安全环境和条件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统计了2014年5月-2015年2月某院临床科室阳性检出HBsAg、抗HCV、抗TP、抗HIV血源性感染因子上报传染病信息系统并经专职传染病管理员审核合格的资料.结果 共检测出阳性病例559例,其中HBsAg阳性病例430例(占76.92%),抗HCV阳性病例86例(占15.38%),抗TP阳性病例38例(占6.80%),抗HIV阳性病例5例(占0.89%);除抗TP阳性感染者女性多于男性外,其他阳性感染者均男性多于女性;感染人群除抗HIV阳性以20 ~40岁居多,其他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40 ~ 60岁的人群;37.92%的阳性感染病例分布在内科,20.93%分布在外科,15.74%分布在妇产科,15.21%分布在肿瘤科.结论 血源性传播疾病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都应高度重视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严格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考核,适时评估患者血源性疾病情况,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共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屏障.
-
血源性致病因子在某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的分布及其发生因素
目的 研究血源性致病因子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的分布及其发生因素,制定可行的防护措施.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血源性致病因子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 结果共调查该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264例,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乙型肝炎( HBV) 是职业暴露中主要的血源性病原体,护士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注射器针头及锐器分类放置不当分别是导致锐器伤的主要锐器物和主要环节.结论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完善医疗废物锐器分类,规范医护人员诊疗操作等能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加大乙肝知识宣传,提高医护人员乙肝疫苗接种率是减少医护人员被乙肝感染的有效方式.
-
血源性感染聚集性病例调查及控制的管理策略
目的:调查分析一起综合医院血源性感染聚集性事件发病因素和处理过程中的管理经验,为有效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该院一起血源性感染聚集性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现场调查与分析.结果:该医院神经内科于2014 年 4月21-28日连续发生 6例医院感染,经采取隔离措施、病房环境消毒干预措施和医务人员手卫生措施,感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此次感染为一起革兰氏阴性细菌引发的血源性聚集性感染,住院病房环境污染和经手播散是本次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源和传播途径,经及时采取有效综合防治措施,疫情得到及时控制;多学科合作和及时沟通是重要的成功之道.
-
重视和发展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是一门跨专业新型边缘学科,亦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后的加强监护治疗阶段,为急诊医学的知识技能和设备集中场所.它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水平,是当前医学发展必然产物和社会发展对医学的需求.为此,加强发展危重病医学是当务之急.国家卫生部对医院等级评定,明确将ICU列为评审内容.目前ICU规模、专业队伍、救治水平等全国发展不平衡,其模式有综合、专科和混合型等格局.从我国20多年临床实践分析,部分医院建立脑外科、胸外科、心内科、呼吸科、新生儿等专科ICU,虽对专科发展有一定作用,但常无从事危重病专业医生,未能达到加强监护治疗目的.根据我国医院经济实力医疗设备和人力等情况,建立综合性ICU,不仅符合国情,将有限设备和人力集中使用充分发挥其大效益,亦是发展医院危重病医学较好模式.当前不少医院将"急诊-综合性ICU"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培训和专业水平提高,这是成功之路.为了更好更快更理想发展危重病医学,现将有关学术问题粗谈个人看法.一、重视营养支持危重病常有感染、炎症反应、高代谢、负氮平衡,由于营养不良造成体质下降、免疫功能受损、缺乏抗感染力.以往认为危重病人常因胃肠道出血,功能衰竭,肠内营养(EN)有困难,故注重肠外营养(TPN),此法起到较好营养支持.但是,大量临床实践发现,长期深静脉TPN易发生血源性感染,而禁食和使用制酸剂又可诱发胃肠粘膜屏障破坏发生肠源性感染,细菌与毒素易位吸收导致全身性脓毒菌血症.故目前观点提倡尽量使用EN,其方法可经鼻空肠管或空肠造口喂养,既符合生理要求,又能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
-
手术室护理人员血源性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
分析手术室护理人员血源性感染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定期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推行有效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隔离方式,戴护目镜,戴双层手套,穿一次性塑料围裙,防止感染.通过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大大降低了手术室护理人员血源性感染的危险.
-
一次性治疗碗在骨科手术中的巧用
在骨科手术中,般骨头置换术,全髋置换术,尤其是全膝置换术的相应配合中,取出病灶组织,对病变关节进行修整、重塑均需用骨科专用电动工具:板锯,在其高速运转的过程中,往往导致碎骨屑,关节囊、腔内容物四处飞溅,常伤及手术配合人员的颜面部甚至眼内溅入患者的血液,易造成受伤且有导致血源性感染的危险[1],手术医师一般无相对应的防范措施或仅用手做单一的遮挡,易造成主刀者视野受阻,影响手术进程,近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组成员在实践中,利用一次性治疗碗的透明、轻便的材质特性,解决了上述疑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完全胃肠外营养时间对急性重症胰腺炎血源性感染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8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时间与急性重症胰腺炎血源性感染之间的关系.
-
慢性骨髓炎的综合治疗及进展
近30年来,由于医学基础研究的进步,抗生素及抗生素载体置人物的研究,在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及工业的发展,开放性损伤所造成的感染逐年增多.近年来临床发现细菌“L”型[1]已成为慢性骨髓炎难以治愈的主要原因.病因也由原先的血源性感染造成的骨髓炎,逐渐转变为以开放伤处理不当所造成的感染为主[2].这就对治疗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根据临床上一些治疗慢性骨髓炎方法综述如下.
-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二)术后感染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发生率1970年以前,文献报道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感染率高达10%,近年来初次置换手术的感染率低于1%[1,2].Mayo研究报告[3],手术第一年感染率为0.6%.第二年开始,每年的感染率小于0.2%.经过多年的观察,年感染率为0.13%.总的来说,感染率增加的速度在开始很快,随后渐渐地减少.这一趋势一方面可解释为血源性感染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有关的病人死亡率逐渐下降.目前,还没有对翻修术感染的相应概率统计.
-
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周围感染的处理(二)
(续上期)六、急性感染(一)保留假体的清创术对于假体稳定,无明显免疫抑制和皮肤软组织条件良好的病例,若只有短期症状的早期或迟发感染,提倡予行灌洗及清创,更换可活动的假体部件(股骨头和髋臼内衬),但保留已感染的内植物[38,39].彻底清创尽早干预的目的是防止感染细菌形成生物膜,这是成功结果的必要条件[40].但难点在于确定感染开始的时间和确立一个不再适合保留假体的时间点.Davis[38]等建议早期感染2周内、急性血源性感染72 h内手术可保留假体,至于迟发感染则如Zimmerli[39]等推荐,在早期和迟发感染的3周内进行手术可保留假体.尽管进行迅速的处理如灌洗和清创术,急性全髋关节感染仍导致感染复发.
-
儿童体外循环手术不输异体血的体会
为解决血源紧张、避免血源性感染,我们自1997年8月至1998年8月选择性的在88例先天性心脏病病儿心内直视手术中,实施自体血回输,围术期不输异体血及血制品,获得了较好效益.现报道如下.
-
血源性感染监测指标选择探讨
目的探讨血源性感染监测指标选择及预防医院感染的途径.方法回顾性研究自1992~2001年间,对成品血液随机 抽测艾滋病抗体(HIV)、丙肝病毒抗体(HCV)、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国家未规定的乙肝表 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c抗体(HBcAb)测定,共13 69 6份,按国家3种不同规定检测标准的各个时期进行分别统计.结果开展检测前阳性率:HIV0.008%;HCV4.87%;开展检测后至双检前阳性率:HIV0%、HCV0.9 9%、HBsAg0.70%;开展双检后阳性率:HIV0%、HCV0.37%、HBsAg0.42%、HBsAb、HBeAg、HBe Ab、HBcAb总阳性率为35.29%.结论加强HIV、HCV及HBsAg及HBcAb 血源性感染指标的监测,能更好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
供应室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预防
供应室人员如何预防血源性感染非常重要.笔者对供应室血源性感染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分析如下.
-
80例医务人员锐器伤环节调查与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锐器伤环节,为进一步预防锐器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8-2010年80例医务人员锐器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0例锐器伤中护士占52.5%、医师占18.8%;工作年限中5~10年占47.5%;发生场所病房占41.3%、手术室占32.5%;暴露源HBV占57.5%、苍白密螺旋体占17.5%;各类穿刺及手术过程中锐器伤发生率为44.3%,操作后锐器处置时锐器伤发生率为38.8%.结论 医护人员是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手术及穿刺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操作后锐器的不当处置,是锐器伤的主要环节;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普及预防接种,落实标准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医务人员血源性感染.
-
SHEL模式在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采用SHEL(S软件部分,H硬件部分,E临床环境,L当事人及他人)事故分析法分析检验科血源性感染发生的原因,为医院管理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近年来医院检验科职业危害相关统计资料,采用SHEL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着力从提高工作人员血源性感染方面的认知、改善检验科结构布局、加强和完善血源性感染管理制度、当事人个体原因4个方面实施防范措施.结果 2001年1月-2008年1月检验科血源性感染发生率为8.5%,实施针对性防范措施后,感染率为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SHEL模式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减少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
医务人员锐器伤监测分析及其对策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状况,探讨有效预防对策.方法 对医院2011年8-9月1141名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并对照医院近9个月的上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生锐器伤73人次,人群分布以实习生和护士为主,发生率为8.33%和7.88%;科室分布以普通病房、手术室和补液室为主,分别占38.36%、19.18%和16.44%;补液配置和一次性注射器引起的锐器伤概率大;9个月的上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中护士上报多,科室类型中手术室上报多.结论 应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锐器伤的正确认识,增强防护措施,以降低锐器伤的发生.
-
出入境体检中心血源性感染防护管理措施的探讨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中心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做好血源性感染防护管理工作,预防感染的发生.方法 建立血液防护管理体系,增强血液感染防护意识,规范医务人员操作流程.结果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完善和加强了中心血源性感染防护的管理,避免和减少体检中心血源性感染的发生,保障了中心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结论 提高职业接触防护意识、监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各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是做好血源性防护管理的关键.
-
上海市70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市医务人员锐器伤害的人群、部门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 建立在线锐器伤登记系统,要求二甲以上70所医院的医务人员发生的职业暴露均须在24 h内填写报表,并录入在线登记系统.结果 2009年7月-2010年3月共登记380人锐器伤的数据,人群分布以护士为主,占总数的60.8%;发生部门以普通病房(53.7%)和手术室(20.5%)为主;近60.0%发生在锐器使用后处理前和器械使用中;55.0%的锐器伤人员未戴手套.结论 上海市医务人员对锐器伤报告的重视程度不足,亟需通过加强宣传和督查等综合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对锐器伤的正确认识,建立健全锐器伤报告、登记制度,并通过制定相关措施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
糖尿病患者血源性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血源性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分布和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5月因发热入院并且血培养呈阳性的15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为脓毒血症分为脓毒症组42例和非脓毒症组108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患者中共42例发生脓毒血症,发生率为28.00%;共检出192株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共77株占40.1%;脓毒血症组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非脓毒血症组( 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原发感染部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并发血源性感染以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属为常见,糖尿病并发脓毒症以肺炎克雷伯菌常见,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临床诊治时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