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口腔种植影像测量的精确性分析

    作者:张玉柱

    目的:探究口腔种植实际长度和影像测量长度之间的区别。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12月收治的口腔种植患者24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后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检查,并对手术前后牙区种植体的总长度进行检测,将其长度和实际长度进行对比,同时将CBCT检查方法对后牙的发达率进行计算。结果对测量长度以及实际长度进行比较,影像长度明显大于实际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在实验中所出现的误差则为上颌后牙区所呈现的倾斜程度。

  • 眼眶的解剖和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汪卫中;张凤兰

    眼眶(orbit)对称地位于颜面鼻根部颅中线的两侧,是容纳视器及视器血管、神经等组织的类似四边锥形骨腔,其周围毗邻关系复杂,眶内容物与眶周毗邻结构的疾病可相互影响,并且眼眶外伤和畸形的整复又是临床的难点[1-2].高分辨率CT(HRCT)能较好地显示眼眶的细微骨性结构和毗邻关系,三维重建的影像测量与标本的直接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3],本文重点就其扫描和测量的解剖基础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 正常成人下腰椎神经根磁共振选择性激励技术成像的特点

    作者:巴兆玉;黄宇峰;沈彬;张琰;刘炬;于彬;席秉勇;赵卫东;赵江民;吴德升

    目的:利用磁共振选择性激励技术(principle of selective excitation technique,PROSET)成像观察正常成人下腰椎神经根及其毗邻结构的在体影像学特点.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3月在我院体检人群中选取50例(男24例,女26例)志愿者,年龄30~75岁,平均52.5岁.均采用3.0T超导型磁共振PROSET行腰椎冠状位扫描,用Mimics 14.0软件系统测量下腰椎神经根的直径(RD),神经根与硬膜囊之夹角(根囊角,RA),神经根与相邻上下位椎弓根之间的距离(神经根上缘与上位椎弓根下缘的距离,PSRD;神经根下缘与下位椎弓根上缘的距离,PIRD),神经根出硬膜囊的位置到椎弓根下缘的距离(PD).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同一节段RD、RA、PSRD、PIRD及PD的左右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将各指标的左右侧数据合并统计.L3至L5的RD为3.90±0.46mm( 1.7 ~6.4mm) ~5.70±0.61 mm( 3.2~9.0mm),由上至下逐渐增粗;RA为26.70°±3.78°( 19.7°~35.1°)~28.50°±3.54°( 23.0°~38.5°),由上至下逐渐增大;PSRD为6.50±3.35mm(2.0~10.0mm)~4.60±2.31 mm( 1.2~9.7mm),PIRD为12.60±3.34mm(8.2~22.4mm)~12.90±3.87mm(5.8~26.1mm),即L5神经根较L3和L4更贴近椎弓根下缘走行,远离椎弓根的上缘;PD为8.40±2.34mm (8.2~27.6mm)~25.90±4.78mm (12.1~54.5mm),从上至下神经根出硬膜囊的位置与椎弓根的距离逐渐变远.结论:磁共振PROSET成像能无创、快速、全面提供下腰椎神经根及其毗邻结构的形态学特点,有助于临床对腰椎疾患的诊疗.

  • 成人下腰椎神经根与椎板骨窗之间CT容积再现技术成像特点与意义

    作者:李光;王冰;吕国华;李亚伟;张年凤;廖华之

    目的:观察正常成人下腰椎神经根与对应椎板骨窗之间CT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成像的影像学特点,为完全内窥镜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技术的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从2011年9月~11月在我院体检人群中选取60例正常成人的下腰椎CT片,男32例,女28例,年龄20~59岁,平均40岁.将64排螺旋CT平扫下腰椎的三维重建数据传至工作站,在多平面重建技术下获得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成像,确定神经根起始点位置,在前后位上以神经根起始点为参照,与对应椎板骨窗之间进行VRT成像,测量以下参数:椎板骨窗的上下径及左右径,神经根起始点与相应椎板骨窗的椎板上缘及上下关节突内侧缘(椎板骨窗的外侧缘)垂直距离,神经根起始点与相应椎弓根上缘垂直距离,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根囊角),以及神经根起始点至相应椎弓根下缘的直线距离和垂直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均获得了下腰椎神经根起始点与椎板骨窗对应的清晰图像.根据神经根起始点与椎板骨窗位置对应关系分为四型:即上缘内型、上缘外型、下缘内型和下缘外型.各相邻节段神经根测量参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椎板窗的上下及左右径均逐渐增大,L4~S1的神经根起始点至椎板上缘的距离逐渐增大,与上下关节突内侧缘的距离逐渐增大,根囊角逐渐减小,神经根在椎管内的直线投影距离逐渐增长,神经根起始点至椎弓根上、下缘的距离逐渐增长.结论:VRT技术可快速、直观显示下腰椎神经根与对应椎板骨窗之间的空间关系,能为完全内窥镜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技术应用提供指导.

  • 显微手术治疗巨大脑膜瘤的体会

    作者:黄建军;王勇;马喜

    一、临床资料和方法一般资料:男29例,女10例,年龄15~74岁,平均40.5岁.病史1个月-30年,平均2年.临床表现:头疼呕吐、癫痫、偏瘫、颅神经麻痹、小脑共济失调、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出血9例等.肿瘤经CT影像测量大径在7.5~11.5cm之间,平均为8cm.手术方法:骨瓣翻开后即在显微镜下操作,分块切除肿瘤.术后常规给予脱水、抗癫痫、预防感染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药物治疗.

  • 影像学测量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治疗与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周超;顾非;王炜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疾病之一,影像学测量在TMD的诊断与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自国内外期刊文献中选取30篇相关前沿报道,综述近年来通过X线、CT和MRI影像学测量技术在TMD诊疗中的应用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探讨与展望.目前MRI能提供多的影像学信息,但价格较为昂贵;而X线检查是一种简便实用价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临床应用亟待进一步发掘研究.

  • 个体优化经椎弓根置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陈家麟

    背景:在日臻成熟的椎弓根螺钉应用技术中,仅满足于将螺钉置入椎弓根中是不够的,而是应根据骨折复位固定要求寻求佳置钉通道.目的:验证经椎弓根内固定个体化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前X射线片和CT片进行个体化矢状面及水平面椎弓根螺钉置入角、椎弓根横径、间距、钉道深度、椎体前后高、脊柱后凸角及椎管前后径测量,确定胸腰段椎弓根钉道个体优化置钉和复位的安全范围.术中结合解剖定位标志,C臂X射线机监控置钉并复位骨折椎体,确定复位结果.结果与结论:置钉位置良好,角度及深度适中,内固定后骨折椎体复位高度、后凸角及椎管面积改善(P < 0.01).经2~26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提示在胸腰段椎弓根钉道个体化影像测量安全范围内,优化置入椎弓根钉和复位是保证置钉内固定安全和椎体骨折复位合理而有效的方法.

  • 新型后路寰枢椎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系统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杜诗尧;周风金;倪斌;陈博;陈金水

    背景:寰枢椎融合是目前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修复方式,但是其前提是牺牲寰枢椎活动为代价,特别是旋转功能。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是一种既可以维持寰枢椎稳定性,又可保留寰枢椎活动功能的方法,其生物力学特点与传统融合术之间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寰枢椎不稳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后路寰枢椎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系统和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验证该新型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选择1名31岁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采集从枕骨底到第3颈椎(C0-C3)的CT数据,应用Simpleware 3.0、Geomagic 8.0、Hypermesh 10.0、Abaqus 6.9、Rhino 4.0软件构建有限元模型。施加1.5 N?m的纯力偶矩,使模型在屈伸、侧弯、旋转方向上运动,将模型的椎间活动度与文献报道的体外生物力学实验数据相比进行验证。建立后路寰枢椎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模型和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模型,对比两种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工况下的椎间活动度,记录下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模型的SMise应力云图。
      结果与结论:①实验建立了健康人的上颈椎(C0-C3)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206747单元,72500个节点,其外形逼真,椎间活动度与文献报道的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吻合;②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模型C1-C2节段前屈、后伸工况的活动度与传统钉棒内固定系统模型相似;③在左右侧屈工况下,传统钉棒内固定系统模型C1-2间的侧屈活动度明显受限,而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模型的活动度比寰枢椎脱位模型有所增加,与正常寰枢椎模型基本相同;④在左右旋转工况下,传统钉棒内固定系统模型寰枢椎之间的旋转活动度基本消失,而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模型其活动度虽有所减少,但仍保留大部分旋转活动度;⑤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模型在螺钉与连接棒、连接杆接触部位出现应力集中;⑥结果表明,后路寰枢椎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寰枢椎内固定方式,该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装置具有限制屈伸活动,并且有效保留寰枢椎轴向旋转和侧弯活动功能的特点。

  • 青少年中上胸椎的影像解剖学特点

    作者:张志峰;史君;魏晶;王星;郑雷刚;霍洪军;李志军

    背景:处于发育高峰的青少年和成人骨骼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若以成人的标准去置钉青少年群体则有较大危险性。
      目的:观测青少年中上胸椎影像解剖学特点,为青少年中上胸椎经椎弓根置钉及经椎弓根-肋头单元置钉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将30例无脊柱区病变青少年(13-18周岁)T 1-T 12节段行CT扫描(0.625-1.25 mm)后,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按不同节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椎弓根宽和椎弓根-肋头单元宽的总体走势接近,均呈“V”型,小值位于T 4处,并且两者之间相对应椎体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椎弓根钉道长度和椎弓根-肋头单元钉道长度之间其走势基本一致,均呈逐渐递增趋势,小值为T 1,大值位于T 10处,二者之间相对应的椎体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弓根横断面角与椎弓根-肋头单元横断面角的走势相似,T 1-T 10总体也呈下降趋势,并且与各相应椎骨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椎弓根矢状面角与椎弓根-肋头单元矢状面角的曲线走势基本相近,均呈波浪型,并且与各相应椎骨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相同节段的椎弓根-肋头单元可以提供较椎弓根相对安全的置钉钉道。

  • 174例美貌人头颅X线定位影像测量分析

    作者:李波;王丽艳;夏海燕

    在正颌外科中,经常要以患者头颅X线定位片进行颅骨测量,以判定颅骨发育的平衡关系,其中包括颌骨对颅底关系,牙齿对颌骨关系,上颌骨对下颌骨关系,上颌牙齿对应下颌牙齿关系。而对于正颌手术的患者也需要有一个颅骨测量的标准数据作参考,以判断手术方法及分析预后。多年来,临床沿用的头颅测量参考数据为1975年北京医科大学提供的北京地区正常人群测量标准。为此,笔者于1998年对大庆地区174例美貌个体进行头颅X线影像测量并加以分析,以期为正颌外科提供治疗依据。

  • 飞行人员颈椎管率

    作者:沈寿生;匡建忠

    目的探讨飞行人员颈椎管率范围及使用价值.方法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了113名正常男性飞行人员的颈椎管率.结果 C3为0.95±0.10,C4为0.91±0.09,C5为0.93±0.10,C6为0.91±0.09.结论飞行人员健康鉴定及选飞时颈椎管率的正常下限宜定为0.85.

  • 手法矫正寰枢关节骨错缝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张明才;石印玉;王翔;黄仕荣;程英武;詹红生

    目的 观察手法矫正颈椎病寰枢关节骨错缝的有效性.方法 对发生寰枢关节骨错缝的31例颈椎病患者采用手法矫正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x线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 手法矫正寰枢关节骨错缝的愈显率为96.8%(30/31),总有效率为100%.手法矫正前齿状突偏歪100%(31/31),经过手法矫正后降低至61.3%(19/31),其中完全矫正率为38.7%(12/31);治疗前后寰齿侧间隙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法矫正前寰枢关节间隙不对称者占70.9%(22/31),手法矫正后降低至51.6%(16/31)(P<0.01),其中完全矫正率为19.3%(6/31);治疗前后寰枢关节间隙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寰枢关节矫正手法可有效矫正颈椎病寰枢关节骨错缝.

  • 正常成人腰神经根解剖结构的MR研究

    作者:李丽艳;周顺科;郭云志;郭薇;高阳

    目的:利用选择性激励(PROSET)成像观察正常成人腰神经根及其毗邻结构的在体磁共振特点.方法:对40例中国正常成人志愿者行腰椎PROSET扫描,测量神经根直径(RD)、根囊角(RA)、神经根出硬膜囊的位置到椎弓根下缘的距离(RPD)、神经根上缘与上位椎弓根下缘距离(PSRD)、神经根下缘与下位椎弓根上缘的距离(PIRD)、椎弓根间距(IPD)、椎弓根高度(PH)、椎弓根宽度(PW)等指标.用SPSS 11.5软件统计分析.结果:RD、RA、RPD、PIRD、IPD、PH、PW在L1~ L5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上至下RD、RPD、PW、IPD逐渐增大,RA、PH、PSRD逐渐减小;L1、3节段IPD和L1、4节段PW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且男性大于女性.结论:磁共振PROSET成像能无创、准确、全面提供活体腰神经根及其毗邻结构的形态学特点.

  • 颅颌面影像测量的发展及应用

    作者:韩嘉毅;穆雄铮

    颅颌面影像测量作为研究牙、颌、颅面结构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口腔正畸、颌面外科及整形外科领域中极为重要的检查诊断、手术辅助设计、术前预测及疗效评价的手段,其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本文就影像测量学的发展予以综述.

  • 退变性颈椎不稳的回顾性调查与临床研究

    作者:邹军;王与荣;赵建宁;吴苏稼

    目的:探讨退变性颈椎不稳的定义、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分析其外科手术的远期疗效和影响因素,了解颈椎手术和颈椎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对103例退变性颈椎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包括收集完整的病案资料,进行影像学测量和随访. 结果:无论采用何种手术入路,术后手术疗效评价(JOA)评分均比术前有显著提高(P<0.01);前路手术对脊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后路手术(P<0.01);融合笼植入术维持手术节段术后椎间隙高度的效果明显优于自体髂骨植入(P<0.01);就恢复颈椎生理弧度的效果而言,融合笼植入术亦优于自体髂骨植入(P<0.05);关于手术对颈椎不稳的改善效果,前入路组优于后入路组(P<0.05),使用椎间融合器组好于未使用组(P<0.05). 结论:退变性颈椎不稳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疾病,而是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力学状态改变,常和脊髓型颈椎病伴随发生,并对后者的进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提高临床医师的警惕性,密切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 双能量 CT 碘值定量法早期评价兔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谭凡;胡瑞;刘刚;吴立兵;王卫民

    目的:探讨双能量 CT 碘定量法对兔肝纤维化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5例新西兰兔先行造模、CT 扫描、病检分期。图像后处理避开血管与胆道,分别选取感兴趣区,测量肝实质平扫、门脉期、实质期的碘值,定量分析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各肝纤维化级别组碘值结果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碘值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 Spearman法。结果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三期时相的碘值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门脉期 S3、S4期分别与 S0、S1、S2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门脉期碘值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较高( r =‐0.815,P < 0.05)。结论双能量 CT 碘定量法能定量分析肝纤维化病程中的改变,尤其是门脉期的碘值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较高,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后的随访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髂骨钉进钉外展角度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陈辉;刘明军;王志强

    目的 通过对成人螺旋CT三维重建骨盆的影像解剖学测量,了解髂骨钉进钉时在水平面上的外展角度,从而保证髂骨钉置入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例患者的骨盆螺旋CT电子影像资料(男107例,女93例,排除明显骨盆畸形、外伤等疾病),平均年龄(55.6±18.3)岁.通过骶1水平的CT平面,测量脊柱-髂骨角(Thespino-iliacangle,S-I角),该角度是通过骶骨棘突中心的垂线与此处髂骨内外板中心线间的交角.结果 男性组S-I角为(30.1±7.7)°,女性组为(29.9±8.1)°,统计学检验2组间无明显差异,故2组合并后为(30.1±7.8)°.结论 对于大多数人群采用外展约30°的进钉角度可以保证髂骨钉置入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 X线与CT影像学测量成人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差异

    作者:张奎渤;詹鸿锐;于兵;王建儒;陈涛;黄宗文

    目的 分析成人颈椎X线与CT重建图像中矢状面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收集67例因轻微头颈部症状在我院行颈椎X线及颈椎CT检查的患者资料,测量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中C2 ~ C7的Cobb角、Gore角、颈椎曲率指数(CCI)、胸廓入口角(TIA)、T1倾斜角(TIS)及颈倾斜角(NT);利用Pearson相关检验进行各对应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颈椎X线测量的Cobb角、Gore角及T1S均大于CT图像中的数据,而NT小于CT的测量结果(P<0.05);两种测量方法的CCI和TIA参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者间对各参数测量的一致性均为良好.各项参数所对应的两种影像学测量数据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成人颈椎X线与CT图像中所测量的矢状面参数存在一定差异,临床评估中应引起关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