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无托槽隐形矫治与传统固定矫治对牙周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影响

    作者:石晶;闫征斌;侯景秋;彭惠

    目的 对比成人正畸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方法 选择成人正畸患者30例,分为2组,实验组15例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照组15例应用固定矫治技术.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临床牙周指标[包括菌斑指数(PLI)、牙龈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同时采集菌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中变异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总细菌的数量,计算出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构成比.将临床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进行组间对比和组内不同时间点对比.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实验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PLI和变异链球菌构成比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SBI、PD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未见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结论 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对比,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更利于口腔卫生维护,但仍会对口腔卫生有不利影响.

  • 大鼠慢性牙周炎模型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测

    作者:林牧;任秀云;常乐;岳姿洁;石学雪;孙丽莉

    目的检测慢性牙周炎模型大鼠颈总动脉血管组织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含量,探讨其与慢性牙周炎相关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2只SD大鼠平分为6组,每组7只。A组:正常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干预措施;B1~B5组为实验组,按照同一建模形式建成牙周炎的动物模型,再按照不同的牙周干预措施具体分组:B1组,不施加干预措施;B2组,施加机械治疗干预;B3组,行全身药物治疗;B4组,对患牙施加拔除措施;B5组,拔除患牙后应用抗生素3 d。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分别截取各组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血管组织,采用16S rRNA聚合酶链反应法半定量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含量。结果在所有大鼠中,均检出牙龈卟啉单胞菌;B1~B5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相对含量较A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1组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相对含量高,显著高于B4、B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5组的统计学差异更为明显(P<0.01)。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作为牙周常驻菌可能会入侵并定植于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相关功能障碍;尽早拔除重度松动的患牙可以更彻底地清除牙龈卟啉单胞菌,同时于拔牙后加用抗生素能够较为明显地降低牙龈卟啉单胞菌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定植。

  • 牙龈卟啉单胞菌超声提取物对人牙周膜细胞活性的影响

    作者:冯琴;张凤秋;孙正

    目的 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超声提取物对人牙周膜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组织块法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hPDLC),以6.25、12.5、25、50 mg·L-1质量浓度的超声提取物作用于hPDLC 24 h,阴性对照组为无超声提取物作用的hPDLC;用12.5 mg·L-1质量浓度的超声提取物分别作用于hPDLC 24、48、72、96 h,阴性对照组亦培养24、48、72、96 h.以甲噻唑四唑氮比色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hPDLC的活性变化,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当作用于hPDLC的超声提取物质量浓度为6.25~50 mg·-1时,经过24h,试验组hPDLC的活性低于阴性对照组;当超声提取物质量浓度为12.5 mg·L-1时,在24~96 h内,试验组hPDLC的活性低于阴性对照组.结论 牙龈卟啉单胞菌可导致体外培养的hPDLC的活性降低,且作用呈质量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 牙周菌斑生物膜的体外模型建立

    作者:李永凯;段丁瑜;赵蕾;吴亚菲;徐屹

    目的 观察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在人工牙根面上随培养时间变化形成单菌种、双菌种和三菌种生物膜的能力,期望在体外建立龈下菌斑生物膜模型.方法 培养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试验菌株,制备胶原包被羟磷灰石的人工牙根面,在人工牙根面上培养形成试验菌株的单菌种、双菌种和多菌种生物膜,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三种试验菌株分别在培养24、48和72 h后形成单菌种、双菌种和三菌种生物膜的情况.结果 单独培养24h的血链球菌在人工牙根面上形成的完整生物膜,具备三维立体结构;培养48和72 h后,细菌密度逐渐增大,生物膜更加成熟.单独培养48 h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形成的完整生物膜,具备三维立体结构;培养72 h后,细菌密度有所降低.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培养24h形成的完整的双菌种生物膜,具备三维立体结构;培养48和72h后已看不出完整的生物膜结构,两菌的数量大幅度降低.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在培养24h时形成的较完整的三菌种生物膜,初步具备三维立体结构;三菌中,血链球菌、具核梭杆菌所占比列远大于牙龈卟啉单胞菌;培养48 h后,三菌种生物膜更加成熟,牙龈卟啉单胞菌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此时的生物膜已具备三维立体结构;培养72 h后,三菌种仍保持较完整的生物膜结构,但数量均有所下降.结论 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在培养24h时间点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单菌种、双菌种和三菌种生物膜结构,故在今后建立龈下菌斑生物膜模型时可选取24h这一时间点.

  • 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蛋白A参与诱导小鼠牙槽骨吸收

    作者:段星宇;孙拓祺;岗桥畅夫;王瑞;黄定明

    目的 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蛋白(Fim)A是否参与该菌引起牙槽骨吸收的作用.方法 用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33277野生菌株感染BALB/c小鼠,建立其诱导的牙周病动物模型.用ATCC33277及其fimA基因敲出的牙龈卟啉单胞菌KDP150变异菌株分别感染实验动物BALB/c小鼠(每组5只小鼠),测量其牙槽骨的改变情况,且与未接种细菌的阴性对照组相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TCC33277组小鼠牙槽骨吸收量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而fimA基因敲除菌株KDP150与对照组相比较,牙槽骨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野生菌株组小鼠牙槽骨吸收量高于fimA基因敲除菌株组(P<0.05).结论 牙龈卟啉单胞菌fimA可能是该菌引起牙槽骨吸收的重要毒力因子.

  • 美洲大蠊提取物体外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长

    作者:胡少鹏;刘福祥;杨红;李灵;潘兰兰;马媛媛

    目的 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方法 以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33277为实验菌株,对倍稀释法测定美洲大蠊提取物的低抑菌质量浓度(MIMC)和低杀菌质量浓度(MBMC):在不同质量浓度的美洲大蠊提取物的牛脑心浸液培养液中培养牙龈卟啉单胞菌,分别于培养0、4、8、12、24和48 h时测定细菌悬液的光密度值(D590).结果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MIMC和MBMC分别为2.5 g·L-1和5 g·L-1,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可能具有较强的防治牙周疾病的作用.

  • 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引起牙周炎症的机制和特点

    作者:张迪亚;陈莉丽

    革兰阴性厌氧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牙周炎密切相关,脂多糖是革兰阴性菌外膜中的主要结构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被认为是革兰阴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本文就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所启动炎症信号通路及其起始受体,引起牙周炎症的机制和特点作一综述.

  • 牙龈卟啉单胞菌侵入牙龈上皮细胞的分子机制

    作者:郭永华;吴亚菲;刘天佳

    牙龈卟啉单胞菌是慢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牙龈上皮细胞是宿主牙周组织防御机制的第一道天然屏障.牙龈卟啉单胞菌可通过特异性粘附素与牙龈上皮细胞相应配体结合,激活该细胞内多种信号传导途径,终内化于牙龈上皮细胞.内化后可通过某些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减少以及抑制细胞凋亡等机制造成该细胞功能紊乱.本文从分子水平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侵入牙龈上皮细胞的机制作一综述,以进一步阐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致病机理.

  • 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素基因表达调控

    作者:卢志山;姜广水

    牙龈卟啉单胞茵是成人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其表面的丝状茵毛是重要的致病因子,在牙龈卟啉单胞茵定植和侵入牙周组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有关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素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状况作简要回顾.

  • 牙龈卟啉单胞菌Gingipains及抑制剂研究进展

    作者:吴爱华;吴亚菲;肖晓蓉

    牙龈卟啉单胞菌与成人牙周炎的起始和进展密切相关,其分泌的Cingipains(牙龈素,亦称半胱氨酸蛋白酶)是主要的毒性因子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对Gingipains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分型及其致病作用

    作者:黄定明;吴亚菲;周学东

    牙龈卟啉单胞菌被认为是牙周疾病重要的致病菌之一,与多种牙周疾病特别是成年人牙周炎关系密切。本文对其生物学特性、血清分型、遗传分型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其致病性等进行了综述。

  • 牙龈卟啉单胞菌研究进展

    作者:潘亚萍;刘静波

    牙周炎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是中国成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牙龈卟啉单胞菌在引发牙周组织破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口腔疾病和其他全身性疾病的关系、牙龈卟啉单胞菌全基因组,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龈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等研究作一综述,以拓宽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研究思路,进血为牙周炎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巨噬细胞极化在牙龈卟啉单胞菌促进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潘佳慧;唐秋玲;李格格;侯玉帛;于维先

    牙龈卟啉单胞菌是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其侵袭牙周组织后引起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并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从而引发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不同的微环境下可分化为具有不同表型和功能的细胞,此过程被称为巨噬细胞的极化.极化的巨噬细胞能够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导致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又能产生某些杀菌物质,发挥其抗病原微生物的功能.本文就近年来巨噬细胞极化在牙周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牙龈素促进牙龈卟啉单胞菌免疫逃逸的机制

    作者:李格格;潘佳慧;唐秋玲;刘歆婵;侯玉帛;于维先

    有关牙周炎病因的关键致病菌假说近年来引起学者们的关注,该假说认为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牙周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牙周炎的关键致病菌.牙龈素是牙龈卟啉单胞菌产生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它可以协助牙龈卟啉单胞菌逃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补体系统的杀伤作用.本文就牙龈素促进牙龈卟啉单胞菌免疫逃逸的机制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对这一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牙龈素的致病机制,同时也可以为牙周炎的防治探索新的途径.

  • 不同rag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

    作者:汪贯华;张冬梅;潘亚萍

    目的 分析不同rag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状况.方法 收集5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150个龈下菌斑样本,采用16S r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牙周炎病变位点的检出率,并根据各rag基因型的特异性引物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不同rag基因型在慢性牙周炎病变位点的分布.结果 经16S rDNA PCR法检测,病变位点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检出率为70.7%.各rag基因型在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位点的总检出率:rag-1为60.4%,rag-2为23.6%,rag-3为44.3%,rag-4为15.1%;经统计学检验,rag-1和rag-3型检出率较高,高于rag-2和rag-4型(P<0.05).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存在rag基因多态性,rag-1和rag-3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与中国辽宁地区人群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 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周基础治疗关系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禾;徐屹;赵蕾;孟姝;吴亚菲

    目的 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洁刮治术(SRP)治疗前后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变化,分析P.gingivalis与SRP疗效之间的关系,探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监测和评价SRP的可能性.方法 选择20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查SRP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包括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和探诊出血(BOP);采集SRP治疗前后的龈下菌斑共142个样本,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中的P.gingivalis.构建含有P.gingivalis扩增片段的重组质粒,建立定量标准.结果 慢性牙周炎患者SRP治疗后PD、CAL和BOP均明显下降(P<0.001);治疗前P.gingivalis检出率为80.28%,治疗后下降为54.23%;治疗前P.gingivalis数量与PD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为0.70(P<0.001),治疗后牙周袋内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01).治疗前牙周袋内P.gingivalis的定植数量与PD、CAL和BOP的改善无相关性(P>0.05),但治疗后治疗有效位点P.gingivalis数量减少程度明显大于治疗无效位点(P<0.05),细菌减少量与PD改善弱相关(r=0.25,P=0.04).结论 SRP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P. gingivalis检出率和绝对数量;治疗前P.gingivalis定植水平对临床指标的改善没有影响,治疗后P.gingivalis数量下降程度可以反映治疗效果.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可以用于牙周炎治疗效果的监测和评价.

  • 成人牙周健康状况与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相关性

    作者:赵蕾;吴亚菲;杨禾;孟姝;欧阳玉玲

    目的 分析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在牙周健康人群和慢性牙周炎人群中的分布,探讨不同fimA基因型P.gingivalis与成人牙周状况的相关关系.方法 收集牙周健康组(136例)和慢性牙周炎组(115例)的龈下菌斑样本,采用16s rRNA PCR法检测P.gingivalis,并根据各fimA基因型(Ⅰ~Ⅴ和Ⅰb)的特异性引物检测不同fimA基因型P.gingivalis菌株的分布,计算0R值和95%可信区间.结果 牙周健康组和慢性牙周炎组龈下菌斑样本中P.gingivalis阳性率分别为22.1%和81.7%,多数样本中只检测到1种fimA基因型.牙周健康组中Ⅰ fimA型的检出率高(占66.7%):慢性牙周炎组中则为ⅡfinlA基因型(占43.6%),其次为Ⅳ和Ib fimA基因型.慢性牙周炎的发生与P.gingivalis的关系密切(OR=16.36),Ⅰ、Ⅰb、Ⅱ、Ⅲ、Ⅳ、Ⅴ fimA基因型P.gingivalis与慢性牙周炎相关性的OR值分别为0.97、13.26、36.62、4.57、22.86、1.19;Ⅱ fimA基因型P.gingivalis与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强,其次为Ⅳ和Ⅰb型.结论 P.gingivalis菌株的fimA基因型存在差异,特异性firnA基因型P.gingivalis可能与成人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关系密切.

  • 3种寡核苷酸探针对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检测

    作者:张贤华;张斌;吴织芬

    目的采用寡核苷酸探针研究龈下菌斑中3种牙周致病菌的分布.方法利用3种寡核苷酸探针对6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60个患病位点、10例健康人的10个健康对照位点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类杆菌、牙密螺旋体进行检测.结果牙周炎位点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类杆菌、牙密螺旋体的检出率分别为91.67%,90.00%和95.6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位点; 有83.33%的牙周炎位点同时检出3种致病菌,3种细菌检出情况为两两正相关(P<0.01).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类杆菌、牙密螺旋体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很高,它们间可能存在相互协同致病作用.

  • 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表达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的研究

    作者:杨芸;陈珊珊;许春梅;吴亚菲;赵蕾

    目的 探索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EM-1)、可溶性TREM-1(sTREM-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探讨TREM-1与牙周炎发病机制的可能关联.方法使用豆蔻酰佛波醇乙酯诱导人单核细胞系细胞THP-1分化为巨噬细胞,分别予以0(空白对照)、0.5、1.0μg·mL-1的Pg-LPS刺激,并根据不同时间分组:孵育4、6、12、24 h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巨噬细胞中TREM-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TREM-1蛋白表达的差异,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TREM-1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部位,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细胞培养液中的sTREM-1及TNF-α进行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g-LPS刺激巨噬细胞后TREM-1 mRNA、TREM-1蛋白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sTREM-1表达均显著增强(P<0.05);1.0μg·mL-1 Pg-LPS组TREM-1 mRNA、TREM-1蛋白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sTREM-1表达量高于0.5μg·mL-1组,且分别从6、4、4 h时间点开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g-LPS(1.0μg·mL-1)刺激巨噬细胞24 h后,可见TREM-1蛋白呈阳性染色,且TREM-1的染色部位主要位于巨噬细胞的细胞膜区域;Pg-LPS刺激巨噬细胞后TNF-α的分泌水平升高(P<0.05),其中1.0μg·mL-1 Pg-LPS组表达量高于0.5μg·mL-1组,且从12 h开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5μg·mL-1 Pg-LPS刺激巨噬细胞后TREM-1 mRNA、TREM-1蛋白、sTREM-1间表达呈正相关(r=1,P<0.05),但与TNF-α表达不存在相关性;在1.0μg·mL-1 Pg-LPS刺激巨噬细胞后检测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sTREM-1与TNF-α表达的正相关性(r=1,P<0.05).结论巨噬细胞受到Pg-LPS刺激后可出现Pg-LPS浓度依赖性的TREM-1 mRNA、TREM-1蛋白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sTREM-1表达上调,且能观测到三者之间表达的正相关性;同时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TNF-α也出现Pg-LPS浓度依赖性的表达上调,在高浓度Pg-LPS(1.0μg·mL-1)刺激下与sTREM-1表达量呈正相关.该结果提示,TREM-1作为促炎受体蛋白,可能通过调节巨噬细胞TNF-α的表达来实现牙周炎发展的促进作用.

  • 丹皮酚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骨髓来源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筑;宿凌恺

    目的 观察丹皮酚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作用下对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M)炎性因子分泌及向破骨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获得小鼠生长良好的BMM,加入不同浓度丹皮酚溶液处理1 h,再加入牙龈卟啉单胞菌进行24 h诱导刺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炎症相关蛋白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的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刺激后的BMM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丹皮酚溶液处理1 h后,加入牙龈卟啉单胞菌刺激,采用抗酒石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破骨细胞形成相关蛋白TRAP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的表达.结果丹皮酚在10~50μmol·L-1的范围内,对BMM无毒性作用.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丹皮酚可以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PD-L1的表达,并存在剂量依赖效应.ELISA实验证明丹皮酚能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BMM释放TNF-α、IL-1β及IL-6(P<0.01).牙龈卟啉单胞菌可以明显诱导BMM分化形成破骨细胞;TRAP染色显示丹皮酚各浓度组能抑制BMM向破骨细胞分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丹皮酚抑制TRAP和RANK表达且存在剂量依赖效应.结论 丹皮酚可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的BMM炎性因子TNF-α、IL-1β及IL-6的分泌及其向破骨细胞分化的能力.

457 条记录 17/23 页 « 12...14151617181920...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