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药辨证论治外伤中枢性高热1例

    作者:尹思明

    病例:范某,男,58岁.因2002年8月25日骑自行车不慎跌仆,额头着地致颈椎骨折,高位截瘫,二便不通,高热39.5 ~ 40.8℃,神志昏愦,意识模糊,经某县医院治疗7天,某中医院治疗7天,仍高热不退,诸症未见好转,生命危在旦夕,遂邀余诊之.见症如上述,且时而呻吟不止,时而昏愦不语,口渴喜热饮,颈以下不能动弹,体温40.8℃,舌苔厚而腐腻,舌质红边尖有瘀点,脉滑数而涩,辨证为瘀血内阻,痰火蒙蔽清窍,以桃红四物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药用:桃仁15g,红花10g,生地黄20g,赤芍15g,当归10g,川芎10g,水牛角丝60g,牡丹皮10g,生石膏60g,知母15g,石菖蒲10g,莲子心10g,远志6g,生栀子15g,生甘草6g,粳米40g,2日一剂,一剂后发热降至38.2℃,2剂后降至37.4℃,后因转重庆治疗截瘫,随访发热降至正常,未见复热.

  • 浅议《伤寒论》中发热辨证

    作者:蔚秀;朱永光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东汉末年张仲景之《伤寒论》为中医之经典,集理、法、方、药于一书,主要研究外感热病,故发热为该书常见的症状,其发热条文占398条中的十分之七.发热包括微热、无大热、潮热、往来寒热等,对《伤寒论》中的发热条文进行归纳及辨证探讨,可有效指导中医辨证施治.

  • 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与检验指标相关意义研究

    作者:郭金英;张开红;卢鸿;郭旭霞

    目的 探讨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与检验指标相关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为106例肾小球肾炎患者,研究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按照中医辨证分为三型,即为脾肾气虚型(40例)、肝肾阴虚型(34例)、气阴两虚型(32例),且观察106例肾小球肾炎患者的Lee分级及评估三种证型与中医辨证与检验指标积分相关性、中医辨证与血清肌酐值、血清白蛋白含量的关系、三种证型与血清肌酐值、血清白蛋白含量的关系.结果 106例患者中病理损伤程度可分为Ⅱ~Ⅲ级共50例,其中脾肾气虚型共26例、肝肾阴虚型共10例、气阴两虚型共14例;病理损伤程度为Ⅳ~Ⅴ级共56例,其中脾肾气虚型共14例、肝肾阴虚型共24例、气阴两虚型共18例.肝肾阴虚型患者的检验指标积分显著高于脾肾气虚型与气阴两虚型患者,P<0.05.血清尿素氮值中以气阴两虚型患者高,三种证型的血清尿素氮相比存在差异性,P<0.05;而在血红细胞值三种证型相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 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与检验指标具有密切相关联系,其中以肝肾阴虚型患者的病理损伤为严重,以脾肾气虚型患者病理损伤轻,只有医生完全掌握病理类型及肾功能状态,且将中医辨证作为依据,才能在根本上对患者进行治疗,可在缓解病情的同时改善预后.

  • 六型中医辨证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20例

    作者:彭军;张玉占;陈宝财;张俊荣;王迁

    银屑病,中医称“白疕”,民间常称做“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有家族史及明显季节性,临床上分为4种类型:寻常型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和红皮病型银屑病.其中以寻常型银屑病为常见,本病多以红斑鳞屑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困难且容易复发,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也给经济上带来沉重的负担,治疗不当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我科从2011年开始以“健脾”为根本大法,以“六君子汤”为基本方剂,将寻常型银屑病分为脾虚血热型、脾虚血瘀型、.脾虚湿热型、脾虚血虚型、脾虚风燥型、脾肾两虚型等六种分型,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补脑膏治疗 Becker 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1例

    作者:郑晓霞;王英瑞;张英菊;李妍怡

    目的:记录及分析中医补脑膏治疗临床诊断的Becker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BMD),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该例进行性营养不良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补脑膏治疗该病例取得良好效果。结论补脑膏治疗Becker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在此例中取得显著疗效,但此报道中临床病案有限,需进一步的收集、分析本病的临床资料,使补脑膏在治疗本病上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 老中医辨证治病医案7则

    作者:赵益霞

    张德敬老先生于1931年出生于当地中医世家,16岁跟随父亲学习并从事中医;19岁参军,并随部队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因战伤致腿残荣立二等功,23岁退伍,政府因其行医特长安排他转业至卫生行业,继续从事中医工作,81岁寿终,行医至79岁,行医历程近60载。六十年代前后处于基层医疗人才极度匮乏的时期,这种环境给他提供了对中医全科医疗的广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正因为如此,张老先生在内外妇科等多科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98年,我院为发展中医业务聘请他而来,而这近10年的行医历程是老先生行医生涯的后一站。在这十年间,我有幸与其在中医科共同工作,应诊病人,而这也使我有机会亲眼目睹老先生对许多病例的处理,以及他对以往典型病例处理的回顾,受益颇大。

  • 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辨证浅论

    作者:王艳阳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中医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口疮”之范畴。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现代医学尚未完全清楚。由于该病发病率高、反复发作、灼痛感明显、甚至难以进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运用中医中药辨证内服外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起效快,疗程短,复发率低,论述如下。

  • 胸痹的中医辨证护理要点

    作者:杨海清;华生玉;温莹

    本文通过对胸痹的中医辨证护理要点的掌握,使临床护理人员能够规范地指导患者的病情康复。做好胸痹的病情观察护理,遵循春夏夜卧早起、秋天早卧早起、冬天早卧晚起的原则,顺应自然,起居有常,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做好情志护理,使患者心情舒.、身心愉悦,生活方式健康,饮食科学规律,营养均衡。正确服药,劳逸结合,适度锻炼,使胸痹病人心气渐足,饮食有节,情志舒.,脏腑阴阳气血平衡,提高生命质量。

  • 呼吸系统真菌感染中医证型演变规律的研究

    作者:范洪;兰永臻;王植荣;玉冬梅

    目的:探讨真菌在感染呼吸系统过程中的中医辨证演变规律,为中医辨证施治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提供基础理论.方法:对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患者,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每3-7天辨证一次,直至痰液真菌培养结果阴性,动态观察真菌从感染到消失.中医辨证发展的演变过程.结果:在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中医辨证4种分型中,肺热壅盛型中医辨证演变为痰湿内盛型30.8%、痰湿内盛型中医辨证演变为脾肾阳虚型58.7%,脾肾阳虚型中医辨证演变为痰湿内盛30.0%.结论:真菌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的演变表现为3种类型,即肺热壅盛型演变为痰湿内盛型、痰湿内盛型演变为脾肾阳虚型、脾肾阳虚型演变为痰湿内盛型.其中痰湿内盛型中医辨证演变为脾肾阳虚型的演变率高,外寒内饮型末发生中医辨证的演变.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医辨证治疗进展

    作者:李勇强;李美松;张玉奇;李淑清;孙玲;杨军;侯宇;李霞;滕义和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ONFH)是一种进展性破坏性疾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获得佳疗效的前提。而选择正确的中医辨证分型,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剂是治疗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成人ONFH的中医治疗方法已经取得较大进展,现就ONFH的中医辨证的治疗进展以及未来的诊治前景予以综述,旨在进一步提高对ONFH的临床认识和治疗水平。

  • IgA 肾病现代研究进展

    作者:邹粤;于雪莲

    IgA肾病是以系膜区IgA沉积为特征的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由法国病理学家Berger和Hinglais于1968年早报道,目前为全球公认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迄今为止, IgA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了,现已确定该病呈进展性,终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 ESRD),相关文献报道,约15%~20%的IgA肾病患者在10年后进展为ESRD,约25%~40%的患者在20年后进展为ESRD[1]。同时,部分西医治疗疗效不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故对IgA肾病发病机制及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是现代肾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 食管癌放疗前后中医证型的理论探讨

    作者:徐冬磊;王小虎;张秋宁

    目的:食管癌属于中医“噎嗝”病的范畴,中医在该病的治疗上有着独特的疗效,对于防治放疗并发症也有较好的效果。中医特点是辨证论治,食管癌在放疗前后的不同阶段,证型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早期主要以痰湿、气滞为主,瘀血未甚,津液初伤;中期以痰瘀互结、瘀血渐甚为主;晚期以脾胃衰败、邪实独存为主。中医认为放射线属于“热邪火毒”,会导致人体阴虚火旺、津液亏虚。放疗后主要以阴虚火旺,兼有不同程度的瘀血为主,治疗应着重养阴活血。

  • 试探基础体温变化与中医辨证关系

    作者:王惠珍

    基础体温,是一种无损伤既简单又经济的监测手段,基于黄体的致热作用使基础体温上升,而形成高温相与低温相的双相体温.因此,基础体温在妇科尤其在月经寎及不孕症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于妇科临床,就不孕症、痛经、闭经患者的诊治中,在结合观察其基础体温变化中发现,基础体温的变化与中医辨证存在着一定关系,根据基础本温的变化可为中医的辩证提供客观依据,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辨证.本文试从中医理论探讨基础体温及其变化机理.

  • 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胃肠激素水平的研究

    作者:刘大铭;张丹;孙慧怡;张雯;宫朝玲;朱立

    目的 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水平,为中医辨证治疗RE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病科RE患者120例,中医辨证后留取血液标本,分析不同证型RE患者血清GAS、MTL、CCK、VIP水平.结果 不同性别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中,男性患者以肝胃郁热证为主,女性患者以肝胃不和证为主(χ2=27.994,P值均<0.001);不同胃镜下分级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中,A级以痰湿内阻证为主,B级以肝胃不和证为主,C级以肝胃郁热证为主(χ2=9.951,P=0.007).与肝胃不和、痰湿内阻、中虚气逆、气虚血瘀、寒热错杂型比较,肝胃郁热型患者血清中GAS含量降低(t值分别为3.874、4.025、3.694、2.150、2.968,P<0.01或P<0.05);与肝胃郁热、肝胃不和、痰湿内阻、中虚气逆证患者比较,寒热错杂证(t值分别为4.123、5.230、8.103、3.793)、气虚血瘀证(t值分别为3.899、4.873、7.936、3.546)患者血清中CCK含量升高(P<0.01);与肝胃郁热证患者比较,痰湿内阻、寒热错杂证患者血清中MTL升高(t值分别为2.549、3.733,P<0.01或P<0.05),与肝胃不和、中虚气逆证比较,寒热错杂证患者血清中MTL升高(t值分别为2.107、2.422,P<0.05).各证型患者血清中VI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寒热错杂、气虚血瘀、中虚气逆证RE患者其发病可能与CCK水平升高有关,肝胃郁热证RE的发病可能由GAS和MTL水平下降引起.

  • 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疗效观察

    作者:倪纯明

    多数医家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要求患者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必须在100 U/L以上,只有在肝硬化或肝穿提示有肝脏炎症的情况下才放宽标准[1].临床上部分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4log10copies/ml,ALT波动于50~100 U/L之间却无法正常进行抗病毒治疗.我科自2008年以来,采取恩替卡韦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宋婧;马致洁;赵奎君

    中医证候是通过中医四诊获取的基本信息,概括出患者在病程中某时间段的病理状态。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学科,所研究的是作为各种代谢路径的底物和产物的小分子代谢物(MW<1000)。在中医辨证基础上,引入代谢组学的方法,有益于进一步探讨中医证候的本质,使中医诊断更加准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辨证临床诊断研究的相关文献,以期对中医辨证的临床研究有所帮助。

  • 肺癌血瘀证的研究现状

    作者:冯艳丽;张培彤;丁晗娇

    肺癌是目前全世界发病率与死亡率高的癌症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现代研究认为,血瘀在肺癌的发生、增殖及转移等病理过程中均有不同的表达。中医学认为,血瘀证是肺癌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瘀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对血瘀证的认识1.1血瘀证的中医学认识:血瘀证也称瘀血证,为中医辨证的常见证型。血瘀证指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而停留于体内,或血行不畅壅遏经脉,或瘀积于脏腑而形成的瘀血内阻。血瘀证病情复杂多变,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疾患,是一组颇具特色的症状群,归纳起来特点如下:①疼痛:多为剌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昼轻夜重;②肿块:外伤致瘀在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可形成积聚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③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④唇甲青紫: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 常用治法用于肾小球肾炎水肿的体会

    作者:胡华容

    水肿是肾小球肾炎(简称肾炎)的主要症状。中医学认为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主要靠肺、脾、肾功能的协调,如果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蒸化的功能,就会产生水肿,因此调整肺、脾、肾三脏功能乃治疗肾炎水肿的关键。根据古人治水肿“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以及“腰以上水肿当发其汗,腰以下水肿当利其小便”的原则,笔者治疗肾小球肾炎水肿以中医辨证为主,参考实验室检查,采用疏风宣肺利水法、益气健脾利水法、补肾温阳利水法、活血化瘀利水法、疏滞泄浊利水法5种疗法,效果满意。

  • 《伤寒论》医案教学法的思考

    作者:白雅雯;钱占红;韩雪梅;任存霞;荣宝山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伤寒论》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和总纲领.因此,无论是古代的师承教育还是现代的学院教育,都把《伤寒论》作为中医教育的必修课程.在我国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中,《伤寒论》属于主干课程,是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伤寒论》的教学应该是通过对六经辨证体系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中医辨证思维,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

  • 周郁鸿辨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拾萃

    作者:陈滨海;叶宝东;邵科钉;武利强;张宇;周郁鸿

    周郁鸿教授是国内知名的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家,业医30余载,学验俱丰,深谙中医辨证之法,辨治血液病每有独到之处.笔者有幸亲聆教诲,耳提面命,受益匪浅,兹就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学习所得介绍如下.

2838 条记录 10/142 页 « 12...78910111213...14114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