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联合应用表型分析、热休克蛋白65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测序鉴定养鱼水中的非结核分枝杆菌

    作者:陈雪;蔡林;赵亭;丁北川;张建中

    目的 了解养鱼水中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集30份市售养鱼水标本,通过分离培养和生化反应初步鉴定,然后从培养菌落中提取DNA,PCR扩增65kD分枝杆菌抗原,扩增产物:(1)分别应用两种限制性内切酶BstE Ⅱ和HaeⅢ酶切,然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RA);(2)直接测序.结果 30份市售养鱼水中29份样本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其中6份样本分别生长出两种形态性状完全不同的菌落,共分离出35株分枝杆菌,表型特征均符合NTM.理化性质、PRA和测序鉴定发现,戈登分枝杆菌8株(23%)、龟-偶然分枝杆菌复合群8株(23%)、日内瓦分枝杆菌9株(26%)、不产色分枝杆菌1株,其余9株未鉴定到种.结论 NTM广泛存在于市售养鱼水中,分子生物学方法与常规细菌学鉴定可互相补充,提高鉴定的正确性.

  • 汉坦病毒核壳蛋白重组抗原的制备和基因分型研究

    作者:唐家琪;操敏;王长军;雷万里;魏春宝;叶春燕

    根据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抗原检测、分型和流行病学目前还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研制了HFRSV的核衣壳基因工程抗原,建立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T-PCR-RFLP)分型方法.

  • 绝经妇女补充大豆异黄酮和钙后骨密度的改变及与ER基因Px单倍型的关系

    作者:董杰;黄振武;朴建华;李芳;曾晶;龚洁;杨晓光

    目的 探讨绝经妇女补充大豆异黄酮和钙1年后骨密度(BMD)的改变及与雌激素受体(ER)基因Px单倍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691名汉族45~65岁绝经妇女的ER-α的PvuⅡ和Xba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从497名Pvu Ⅱ-Xba Ⅰ单倍体确定者中抽取93名进行为期1年的随机对照干预实验.根据基线时BMD测定结果,将T<-1.5者纳入干预组(共52名),其余的作为观察组(共29名).将干预组对象随机分为2组:补钙+维生素D(VD)组和补钙+VD+大豆异黄酮组.给予的剂量分别为:钙440 mg/d;VD 100 IU/d;大豆异黄酮100 mg/d,正常观察组不给予任何特殊处理,干预期为12个月.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DXEA)测量测定基线和终期腰椎及髋部的BMD.结果 试验结束后,观察组的绝经后妇女,全身、腰椎及股骨颈的BMD较基线时降低,变化率分别为-1.88%,-3.31%,-3.09%.ER-α的Px基因型全身BMD较基线时性降低2.44%,而non-Px基因型则无显著性改变.补钙组和补钙+大豆异黄酮组,全身及股骨颈的BMD都较基线时降低,但组间的变化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而腰椎、大转子的BMD较基线未有显著性的改变,甚至有略微升高.补钙和补大豆异黄酮对BMD的影响与ER-α的基因型无关.结论 妇女绝经后骨量开始丢失,丢失速率似乎与ER基因Px单倍型有相关性.已出现骨量减少的绝经后妇女补钙1年能降低骨量的丢失速率,但补充大豆异黄酮1年尚未观察到对BMD保护的作用.补钙及大豆异黄酮对BMD的干预效果与ER-α基因多态性无关.

  • 自然抗性相关巨噬细胞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易感性的研究

    作者:刘玮;张翠英;田磊;李春芝;吴晓明;赵秋敏;张泮河;杨淑梅;杨红;曹务春

    目的探讨自然抗性相关巨噬细胞蛋白1基因(NRAMP1)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肺结核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检测NRAMP1基因中INT4、D543N及3′UTR 3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并对结核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2001年4月至2002年6月选择110例肺结核病例,平均年龄为(28±13)岁;对照组为180名健康体检者,平均年龄为(27±9)岁.对NRAMP1基因各多态性位点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病例组D543N G/A 及3′UTR TGTG+/del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值(95% CI)分别为2.22(1.03~4.78)和1.93(1.14~3.26).病例组和对照INT4 各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多因素分析调整暴露史和疫苗接种史2个因素后,D543N G/A 及3′UTR TGTG+/del基因型仍与结核病显著相关,调整OR值(95% CI)分别为3.04(1.12~8.27)和2.36(1.20~4.64),而病例和对照组INT4位点多态性比较差异未见显著性.结论 NRAMP1基因D543N及3′UTR位点多态性可能是汉族人群肺结核的易感因素.

  • 白细胞介素10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易感性的关系研究

    作者:何帮顺;谢静燕;潘玉琴;李玉娟;王书奎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启动子区域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第1082位点G→A、819位点C→T及592位点C→A多态性,探讨其与EMs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EMs组214例和正常对照组160名健康人的启动子区域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的第1082位点G→A、819位点C→T及592位点C→A碱基转换,采用SPSS11.0软件包统计分析各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IL-10-1082位点的多态性在EMs组(AA:87.90%;GA:12.10%)与对照组(AA:87.50%;GA:12.50%)的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919).EMs组和对照组的IL-10-819 TT、CT、CC型基因频率均依次等同于IL-10-592的AA、CA、CC基因型.IL-10-819和-592基因型在EMs组分布(TT或AA:41.12%;CT或CA:47.66%;CC:11.21%)与对照组(TT或AA:53.75%;CT或CA:37.50%、CC: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87,P=0.053).但患者组IL-10-819的CT及-592的CA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OR=1.88,95%CI=1.10~3.21,x2=5.24,P=0.021),-819和-592位点的C等位基因与EMs发病风险具有显著相关性(OR=1.42,95%CI=1.04~1.95,x2=4.81,P=0.028).EMs组IL-10-819(-592)位点的CC(CC)、CT(CA)基因型患者的血清中IL-10水平较TT(AA)基因型高[CA/CT:(50.12±82.40)pg/ml,CC(91.00±118.23)pg/ml,TT/AA(21.45±22.1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92,P=0.048;F=1.852,P=0.008).结论 IL-10-592C及-819C等位基因与IL-10高表达相关,并与EMs的易感性具相关性,也与EMs的发病风险相关.

  • 细胞色素P450 2E1基因PstⅠ多态、腌制品与大肠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俞维萍;陈坤;马新源;姚开颜;蒋沁婷;邹艳;周海光

    目的研究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 2E1基因(CYP2E1)PstⅠ多态性和腌制品与大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人群基础的病例对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PCR-RFLP技术,对126例大肠癌和343名健康对照PstⅠ识别的CYP2E1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健康对照组CYP2E1基因野生型(C1/C1)为61.8%,杂合子(C1/C2)为35.8%,突变纯合子(C2/C2)为2.4%.调整年龄性别后,结肠癌病例中突变基因型频率54.9%(52.9%C1/C2和2.0%C2/C2)高于对照(OR 1.979,95%CI 1.090~3.595),但直肠癌病例与对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分层分析发现,突变基因型、每周1或2次和隔天或每天吃腌制品单因素作用的大肠癌OR值分别1.935、2.122和2.315,而每周1或2次+突变型、隔天或每天吃+突变型联合作用后大肠癌OR值分别为2.272和3.127.分别分析结、直肠癌,腌制品对直肠癌的危险性在食用频率为每周1或2次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野生型和突变型的OR值分别为2.646和2.29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结肠癌危险性只有在PstⅠ突变者隔天或每天吃腌制品时才剧增,OR值4.262(1.395~13.017),为野生型的2.6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YP2E1PstⅠG→C点突变是大肠癌的遗传易感性因素,与腌制品有协同作用,该作用在结肠癌尤为明显.

  • 中国居民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关系的荟萃分析

    作者:姜昕;董少红;罗林杰;孙奕;廖玉华

    目的 综合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和(或)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用关键词途径搜索了Medline光盘数据库(1994年1月至2005年2月)和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中文期刊全文库(1994年1月至2005年5月),搜集所有研究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RevMan 4.2软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数据合并.结果 共有16篇符合条件的文献纳入分析,累积病例1345例,累积对照1286例.同杂合子(DI)和(或)纯合子插入型(Ⅱ)基因型相比,DD(纯合子缺失型)基因型冠心病的发病风险高出156%(OR=2.56,95%CI为2.09~3.13);ACE D等位基因与冠心病关系的趋势性检验结果表明,随着D等位基因的增多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大(χ2Trend=97.12,P<0.01).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我国人群冠心病的易感性相关,DD基因型个体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明显增高,冠心病发病风险与D等位基因密切相关.

  • 对福建省宁化林区鼠蜱类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检测

    作者:陈振光;陈敏;钟建平;毕德增

    目的了解福建省宁化林区斑点热自然疫源地存在情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对该林区鼠、蜱类中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进行扩增.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LP)法对分离株NH-97进行鉴定,并同已知的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等国际标准株进行比较.结果从越原血蜱、金泽革蜱、微小牛蜱中扩增出SFGR特异的DNA片段,NH-97分离株的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经PstI和RsaI酶切后发现它们的酶切图谱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246国际标准株相同.从社鼠、黄胸鼠脏器中扩增出康氏立克次体DNA片段.由不同来源批次的越原血蜱中扩增出近缘于日本立克体DNA片段和相关序列提示:可能是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成员.结论福建宁化林区除存在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外,还可能存在康氏立克次体、日本立克次体等多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疫源地.

  • 载脂蛋白A1、B基因多态性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影响

    作者:汪晓燕;牛晓红;陈卫衡;林娜;宋剑南;陈冰;金红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1、B基因多态性对非刨伤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发生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中国北方汉族143例ANFH患者和92例正常人分别扩增含Apo AI基因启动子-75 bp和第一内舍子+83 bp及Apo B基因Eco RI、XbaI和3-VNTR的DNA片段,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基因多态性.结果:Apo A1基因启动子-75 bp处,ANFH患者中A/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G/A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Apo AI内舍子+83 bp位点,Apo B基因Eco RI、Xba I位点和3-VNTR区域ANFH患者组和正常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po A1基因启动子区域-75bp位点A/A型可能是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易感基因之一,但未能发现Apo A1第一内舍子+83 bp位点及Apo B基因Eco RI、XbaI和3-VNTR位点多态性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发生有明显的关系.

  • 广东汉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多态性

    作者:韦蓉梅;黄钰君;李万根

    目的研究广东汉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分布特点,并与其它地区人群进行比较.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62例广东汉族健康绝经后妇女进行维生素D受体基因检测.结果广东汉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频率分布为:B 37.1%,b 62.9%,基因型频率为:B/B 14.5%(n=9), B/b 45.2%(n=28), b/b 40.3%(n=25).结论广东汉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与其它地区人群的分布不同.

  • 人CYP3A4第9外显子基因突变频率的检测

    作者:高玫梅;邓维意;陈盛强;廖卫平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准确、实用的人CYP3A4第9外显子基因突变频率的检测方法,并了解汉族人CYP3A4第9外显子的分布特点.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特异性扩增人CYP3A4第9外显子基因序列,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图谱.结果运用PCR-RFLP法检测了92名汉族人CYP3A4第9外显子基因点突变,其中野生型纯合子频率为85.9%,杂合子频率为14.1%,突变型纯合子频率为0.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0.070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合于一般实验室检测及大规模的人群调查,汉族人CYP3A4第9外显子也存在相同的突变位点.

  • 结核分枝杆菌链霉素耐药基因rpsL的检测

    作者:邵明明;薛欣;楚雍烈;寻萌;宋娟;曹春霞;邱奕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TB)对链霉素(Sm)耐药的分子机制,建立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Sm耐药性的方法.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80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rpsL基因.结果 以H37Rv标准株为对照,21株敏感株中,1株(4.76%)SSCP和RFLP分析存在rpsL基因异常;59株耐药株中,36株(61.02%)SSCP和RFLP分析存在rpsL基因异常.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对Sm耐药与rpsL基因突变有关,PCR-SSCP和PCR-RFLP技术可快速、准确地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Sm的耐药性.

  • 载脂蛋白E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何淑蓉;刘冬戈;王抒;夏永静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和ε4等位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的关系,以及apoE在AD老年斑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从北京医院病理科1982-2003年尸检材料中选出27例AD,均按照美国多中心合作建立的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诊断标准诊断,其中23例为肯定AD,4例为可疑AD.另选年龄相仿的对照组67例,为北京医院病理科同期非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尸检标本.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β-淀粉蛋白(β-amyloid,Aβ)、Tau蛋白,以及SP法和ABC法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技术检测Aβ/apoE在AD脑组织中的表达;对23例肯定AD脑组织进行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计数及形态学观察.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所有的AD及对照组标本进行apoE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 A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D脑组织内有4种不同类型的老年斑,即弥漫性非神经突斑、弥漫性神经突斑、有核心的神经突斑、有核心的非神经突斑.Aβ/apoE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染色显示有的老年斑Aβ和apoE均阳性,其在上述4种类型的老年斑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8%、84.71%、8.50%、2.51%,弥漫性神经突斑Aβ/apoE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染色均阳性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老年斑,P<0.01.AD组apoE ε4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3例肯定的AD中,具有apoE ε4等位基因的AD脑组织内的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的数量均明显多于无apoE ε4等位基因的AD脑组织,P<0.01.结论 apoE基因多态性与AD发生有关;apoE ε4等位基因是AD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AD脑组织病变的形成和进展有密切关系;apoE蛋白可能在AD弥漫性非神经突斑向弥漫性神经突斑进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p53 Arg72Pro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

    作者:郑兴征;杨安强;潘晓琳;郑莉莉;周秋媛;李新敏;王晓凌;严丽华;李洪安

    目的 探讨p53 Arg72Pro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妇女宫颈癌发生及与HPV感染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检测152例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及110例非癌宫颈组织、120例汉族妇女宫颈癌组织及122例非癌宫颈组织中p53 Arg/Arg、Pro/Pro、Arg/Pro三种基因型的分布.结果 比较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和非癌对照组中p53基因型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96,P<0.05),Arg/Arg所占比例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高于非癌对照组.比较汉族妇女宫颈癌和非癌对照组中p53基因型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31,P<0.025),Pro/Pro所占比例在汉族妇女宫颈癌组高于对照组.比较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中HPV16阳性组和阴性组p53基因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77,P<0.05),Arg/Arg所占比例在HPV16阳性组高于阴性组.结论 p53 Arg/Arg基因型可能是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且与维吾尔族妇女HPV相关宫颈癌的发生有关.p53 Pro/Pro基因型可能是新疆汉族妇女宫颈癌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新疆维吾尔族妇女与汉族妇女宫颈癌的发生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方面的差异.

  • 贵州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意义分析

    作者:丁静娟;张权;彭亮;刘悦晖;李忠;刘三都;胡莲

    目的 调查贵州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方法 选择贵阳、遵义、凯里、都匀慢性HBV感染者693例,其中无症状携带者(ASC)292例,慢性肝炎(CH)276例,肝硬化(LC)76例,肝细胞肝癌(HCC)49例.用S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确定基因型,比较主要基因型的地区分布及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 693例中,B基因449例(64.79%),C型233例(33.62%),A型6例(0.87%),D型5例(0.72%),未发现E、F基因型.B型的分布:凯里高(96.40%),遵义、都匀其次(78.79%、76.19%),贵阳低(53.66%).C型的分布,贵阳(45.68%)高于都匀(23.80%)、遵义(13.13%)及凯里(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型相比,C型感染者平均年龄大;ALT水平高;HBeAg阳性率低(P≤0.01).除ASC组外,B、C2种基因型在CH、LC和HCC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贵州存在A、B、C、D 4种HBV基因型,但以B型为主,C型其次,A型、D型仅占很小比例.B、C基因型在贵州不同地区的分布有一定差异.与B型相比,C型感染者肝脏损害的程度较重.

  • 广西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作者:葛宪民;李丹亚;方钟燎;黄果勇;江世强;潘海东;杜岩;王超英;丁欣;沟上雅史

    目的了解广西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流行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套式PCR扩增检测广西南部和北部[桂南和桂北]的各型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共161份血清HBV DNA,阳性者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直接测序法或克隆测序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广西HBV各种基因型分布比例:基因型A占3.7%,基因型B 21.7%,基因型C 72.7%、基因型D 1.2%;未发现基因型E、F、G和H.基因型C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组中流行呈增加趋势,基因型B的流行与基因型C比较呈相反趋势(主要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和急性肝炎流行率相对较高);基因型C组的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基因型B组,而基因型C组抗-HBe阳性率显著低于基因型B组.在基因型C组的肝脏损伤(ALT)比基因型A和B组更为严重;而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组中,基因型C在桂南的流行率显著高于桂北,基因型B的情况则相反.结论①广西主要流行的HBV主要为基因型B和C,桂南主要为HBV基因型C,桂北则主要为HBV基因型B,提示广西HBV基因型由于其流行分布的不同与广西肝癌发病率桂南高于桂北有关.②基因型C与较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癌的发生有关.③首次发现广西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存在少量的HBV基因型A型、D型和B+C的混合型的流行.

  • HBV DNA PreC/C和BCP片段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孙承龙;王惠民;王跃国;张冬雷;吴月平;赵建龙

    目的研究乙肝患者HBV DNA核苷酸(nt)1 735~1 965片段突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PCR扩增HBV DNA nt 1 735~1 965片段,将产物进行HBV DNA测序.结果在68例乙肝患者中,nt 1 735~1 965突变阳性率为48.5%,检出点突变总数168个,频率前10位的是nt 1 764(58.8%)、1 762(44.1%)、1 799(20.6%)、1 766(14.7%)、1 896(13.2%)、1 754(8.8%)、1 899(8.8%)、1 768(7.4%)、1 814(7.4%)及1 913(7.4%).同时,首次检出nt 1 907、1 922、1 923位点突变.54例慢性肝炎和1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 DNA nt 1 896、1 764、1 762位点突变阳性率分别为16.7%、35.2%、35.2%和30.0%、60.0%、6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研究提示:(1)Pre C/C与BCP区基因突变可能与肝实质纤维化相关;(2)HBV DNA突变发生率较高,且位点众多,基因测序对芯片探针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

  • 乌鲁木齐地区人巨细胞病毒临床分离株PCR-RFLP分析研究

    作者:杨学磊;加娜尔;孙荷;杜文慧

    目的通过对人巨细胞病毒临床分离株基因结构的分析,了解乌鲁木齐地区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分别扩增28株HCMV临床分离株的3个相对保守基因:DNA聚合酶基因(pol),糖蛋白H基因(gH)和主要即刻早期蛋白基因(MIE)片段并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结果非流行病学相关毒株限制性图谱差异较大,流行病学相关毒株如母婴配对株限制性图谱有很大的相似性.8对母婴配对HCMV毒株,4对限制性图谱一致,4对存在差异.结论本地HCMV分离株基因变异广泛存在.PCR-RFLP分析可揭示HCMV感染的传播方式,可用于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重型肝炎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基本核心启动子及前C区突变关系的研究

    作者:许正锯;杨红;陈先礼;沈建坤;张启华;王崇国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重肝)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及前C区突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对52例重肝和52例慢性乙肝(CHB)进行HBV基因分型.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随机对15例B型和15例C型重肝患者的BCP区和前C区进行序列测定,分析HBV基因型与BCP T1762/A1764及前C区A1896突变的关系.结果 泉州地区重肝的基因型以B型为主(48.08%),其次为C型(30.77%)和B/C混合型(17.31%),无A、E、F型存在.与CHB组比较,重肝组B型检出率明显降低,而C型和B/C混合型检出率明显升高.C型重肝患者BCP T1762/A1764双突变率显著高于B型(P<0.05),而前C区A1896突变率在B、C型感染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型感染易引起较重肝损伤,而B/C型混合感染可能是导致重肝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C型重肝患者BCP T1762/A1764双突变率显著高于B型.

  •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gB基因分型研究

    作者:张敏刚;王恒冰;王延宙;潘奇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新生儿gB基因分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采集67例经PCR方法确诊的有症状的先天性HCMV感染新生儿尿液标本。用巢式PCR方法扩增尿液标本中gB基因片段,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gB基因分型。结果 67例病例中常见的基因型为gB1 (50.7%),其次为gB3 (23.9%),gB2 (17.9%)和gB1/gB3混合感染(7.5%),gB4基因型未检测到。在有肝脏损害的患儿中,gB1基因型为常见(27/37,73.0%),高于无肝脏损害的其他有症状感染患儿( 13/30,43.3%;P<0.05)。结论 在有症状的先天性HCMV感染新生儿中常见的gB基因型为gB1,其次是gB3、gB2及gB4。

476 条记录 1/24 页 « 12345678...2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