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钴胺素缺乏所致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研究进展

    作者:布桂林

    钴胺素(CBI)是人体核酸代谢的主要辅酶之一.钴胺素缺乏(CD)所导致的病变主要见于舌、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双下肢痉挛性瘫痪,深感觉减退.共济失调及周围神经障碍等.本病在1900年由Russell等提出,命名为SCD.

  • 体感诱发电位在椎管内占位显微手术中的监测

    作者:侯为民;黄承光;周晖;卢亦成

    目的评价体感诱发电位(SEP)在神经外科脊髓疾病显微手术中的监测作用,避免或减少医源性脊髓损伤.方法 28例病人行术前、术中SEP全程监测,包括脊髓SEP(SSEP)及皮层SEP(CSEP),术中及时把监测信息反馈给术者.并将术中监测结果与术后疗效对照分析.结果椎管内占位手术在行髓内肿瘤切除时易引发SEP波幅降低及潜时延长.术中监测按Frankel分级D、E级患者波幅较基准电位下降不超过50%,潜伏期延长不超过7%;B、C级患者波幅较基准电位下降不超过40%,潜伏期延长不超过5%.术后不会引起脊髓功能不可逆损害.结论脊髓手术时行SSEP和CSEP联合监测可及时反映出脊髓功能的变化,提高术者术中操作的安全性,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

  • 平山病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高社荣;胡冬梅;李小刚

    平出病为临床少见的一种良性白限性疾病,是一种与颈部屈曲运动有关的颈髓病变,预后良好,与运动神经元病截然不同.本病青春期发病,特征性表现为:局限性上肢远端、手指及腕无力,伴远端肌肉萎缩、寒冷麻痹和手指伸展时束颤,肌电图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自然状态下颈椎磁共振检查可见脊髓非对称性前角萎缩和硬膜外静脉丛扩张,屈颈状态下可见颈髓的硬脊膜后壁向前推移,下颈髓受压.治疗可采用颈托或硬脊膜成形术+脊髓松解术.

  • 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功能的评估价值

    作者:吴钢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磁共振成像可准确提供更多的信息,直接评价脊髓病变的部位及范围,而应用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可以进一步研究脊髓解剖学及影像学以外的功能结果.体感诱发电位是临床常用的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分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和脊髓诱发电.它们都能够较好地反映脊髓神经功能.本文就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功能的评估价值进行综述.

  •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1型相关性HAM/TSP病的研究现状

    作者:肖颖秀;郑璇

    1 HTLV-1的发现,命名和分型1980年,美国Poiesz等[1]和日本的Miyoshi等[2]先后发现人类第一个C型逆转录病毒HTLV.二者抗原性相同,经证明为同一类病毒,后国际上统一命名为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HTLV-1).HTLV-1根据env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可分为A、B、C 3个亚型,A亚型存在于所有流行区,B亚型集中在中非,C亚型集中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大量研究显示,HTLV-1比较稳定,其DNA序列重要决定于地理分布,而与宿主,环境无关.

  • 平山病患者73例颈托佩戴依从性调查

    作者:傅瑜;秦薇;孙庆利;樊东升

    目的 了解平山病患者治疗方式选择及影响颈托佩戴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资料完整的73例患者资料.结果 (1)10例首选手术治疗,36例首选保守颈托治疗,其余27例首选采用其他保守治疗.(2)患者颈托佩戴时间为0.3 ~36.0(7±11)个月,其中28例(77.8%)患者佩戴时间≤6个月,仅有8例(22.2%)患者佩戴时间在1年及以上.(3)影响患者佩戴颈托的因素依次为影响外观(33.3%)、生活工作不便(22.2%)、病情加重改手术(14.3%)、就诊时病情已稳定(9.5%)、选择其他保守治疗(9.5%)、自觉病情轻(8%)及佩戴不适(3.2%).(4)发病年龄及就诊年龄小的患者更易选择颈托治疗,而发病年龄及就诊年龄大的患者多选择保守治疗(P<0.05).结论 平山病是一种可致残的疾病,本研究发现平山病患者佩戴颈托的依从性较差,多种因素影响患者佩戴颈托,未来应加强患者的宣教或改变颈托外观,提高患者依从性.

  • 计算机辅助导航在脊柱脊髓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德江;杨俊;赵继宗;赵元立

    目的对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在椎管内肿瘤及内固定手术应用中的精确性、安全性、易行性等进行了分析.方法 2001年3月至2003年12月期间共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下实施了41例脊柱导航手术:椎管内外占位性病变37例,内固定手术4例.其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14~69岁,平均43岁.病变位于颈段9例,胸段17例,腰段13例,骶尾段2例.结果本组37例椎管内外占位患者中19例病变位于髓内,18例位于髓外,其中4例侵及椎管内外.其中神经鞘瘤9例,室管膜瘤10例,血管网织细胞瘤5例,脊膜瘤7例,星形细胞瘤4例,囊虫1例,骨母细胞瘤1例.占位性病变中手术镜下全切33例(89.2%),2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内固定手术4例,共植入26枚螺钉,未发生螺钉穿破皮质及损伤脊髓和神经根.术后患者恢复良好34例(82.9%),无术后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作为一种手术辅助方法为医生实施脊柱脊髓手术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它在精确性、安全性、易行性等方面达到了微创手术的要求,并且在术前计划、减少手术损伤、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教学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 颈椎前入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作者:陈勇;冯海龙;赵冬冬;陈隆益;谭海斌;黄光富

    目的 探讨颈椎前入路减压、钢板内同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颈椎前入路减压、钛网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手术中无一例死亡.随访9~38个月,平均19个月,28例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其余4例无改变.手术后神经功能达优者19例(59.38%),良者9例(28.13%),中者3例(9.38%),差者1例(3.13%).手术后JOA评分为(16.56±3.17)分,与手术前的(9.13±2.27)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70,P=0.027).结论 经颈椎前人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固定、稳定手术椎体节段和诱导成骨形成的作用,手术后颈椎获得即刻稳定,椎体问融合良好.但手术疗效与病变累及范围和病程有关,强调早期手术治疗以达到佳疗效.

  • 颈椎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费智敏;张珏;书国伟;崔华;王勇

    目的 探讨经颈椎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6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于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下施行颈椎前入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并椎体问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根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于术疗效.结果 63例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无一例发生出血、瘫痪、脑脊液漏及内冈定松脱、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手术后3 d和1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4.86±0.69)分和(15.27±0.63)分,均较手术前[(8.25±0.92)分]明显增加(P<0.01).影像学显示减压充分,椎体间融合良好,内同定位置准确.结论 经颈椎前入路施行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并椎体间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手术风险小,成功率高,疗效满意.

  • 脊柱侧弯合并椎管内病变的一期手术治疗

    作者:王凯;吴浩;菅凤增

    目的 探讨一期手术治疗脊柱侧弯合并椎管内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共6例脊柱侧弯合并椎管内病变患者均完成一期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470.83±136.20) min,术中出血量1350(625,2150) ml,融合椎体节段(11.00±2.76)个;术后冠状位侧凸角度(19.60±5.94)°,矢状位后凸角度(25.80±10.87)°,均较术前改善(P=0.007,0.005);脊髓拴系行脊髓拴系松解术,表皮样囊肿、节细胞胶质瘤和椎管内脂肪瘤行椎管内病变切除术,脊髓空洞症不予特殊处理;无神经功能缺损恶化;术后下肢肌力增高,肌张力降低;排尿障碍改善.术后住院(8.83±3.31)d,无一例出现感染、脑脊液漏、脊柱内固定失败、椎弓根螺钉和钛棒断钉断棒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无一例死亡.术后随访(7.50±1.22)个月,均无神经功能缺损恶化、迟发性感染和假关节形成,均未出现矫形丢失.结论 一期手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脊柱侧弯合并椎管内病变,术后神经功能改善,通过截骨可以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脑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附三例报告)

    作者:詹剑;杨丽;张骏

    脑转移瘤在神经内科较少见,其临床表现形式呈多样化,常给诊断与治疗带来困难.腰椎穿刺作为神经内科常用的检查手段,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疾病以及脊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广泛使用,但较少用于脑转移瘤的诊断,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易被忽略.本文3例非典型性脑转移瘤患者,均通过腰椎穿刺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找到癌细胞得以明确诊断,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脊髓病研究进展

    作者:洪坤;刘畅;孟兆华;尹化;何俊瑛

    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广泛应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致局灶性或弥漫性神经系统损害发生率降低,显著改善HIV感染患者生活质量,但仍有70%患者出现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症状.这些并发症常出现在疾病晚期或重度免疫功能损害时,亦可出现于疾病早期.HIV相关脊髓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较常见的并发症,典型病理改变为空泡样变性.多数患者仅表现为非特异性括约肌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少部分患者甚至无临床症状,当出现明显运动和感觉症状时,常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故临床易忽视.本文拟就HIV相关脊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关键词: HIV 脊髓疾病 综述
  • 多发性硬化患者颈髓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黄靖;李坤成;段云云;刘亚欧;任卓琼;刘峥;董会卿;陈海

    目的 通过扩散张量成像研究多发性硬化患者常规MRI表现正常脊髓(NASC)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对13 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和13 例健康志愿者施行颈髓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分别测量第2 ~ 5 颈椎(C2 ~ 5)水平前索、后索、侧索及灰质兴趣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及平均扩散率(MD)值,比较两组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相关分析检验多发性硬化组患者FA值和MD 值与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多发性硬化组患者C2 ~ 5 前索、侧索、后索和灰质NASC 的FA 值降低、MD 值升高(均P < 0.05);相关分析显示,FA 值与EDSS 评分呈负相关(r = - 0.328 ~ - 0.207,P = 0.001 ~ 0.035),各兴趣区MD 值与EDSS 评分呈正相关(r =0.234 ~ 0.409,P = 0.000 ~ 0.018).结论 多发性硬化患者常规MRI 表现比正常脊髓的FA 值降低,提示存在隐匿性病变.脊髓扩散张量成像对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评价和疗效判断有一定应用价值.

  • 脊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叶立娴

    自CT及MRI应用于临床以来,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获得飞跃发展.因为MRI的软组织分辨力优于CT,所以当前MRI是脊髓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下面以MRI影像表现为主,介绍脊髓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

  • 神经外科医师应更多关注脊柱脊髓外科进展

    作者:周定标;段国升

    脊柱脊髓外科历来是神经外科的重要领域.近20年来,由于影像学的进展、手术入路的创新和显微外科技术的普及、微侵袭技术的介入、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以及相关基础研究的逐步深化,脊柱脊髓疾病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遗憾的是,国内神经外科界尽管在该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对某些疾病(如脊髓内肿瘤等)的外科治疗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就总体而言,神经外科医师对脊柱脊髓外科还缺乏足够的重视.笔者就脊柱脊髓外科研究进展作一简要回顾,希望引起神经外科同道更多的关注.

  • 脊柱脊髓疾病临床研究十年进展

    作者:聂庆彬;菅凤增

    近10年来,脊柱外科迅速发展.随着材料学、生物力学等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新材料、新方法及新技术得到不断发展,脊柱外科领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脊髓损伤、脊柱疾病的基础研究和手术技术,以及生物力学及相关生物制品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简要综述.

  • 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潘隆盛;王鹏

    在脊髓疾病中,脊髓血管畸形相对少见,其发病率仅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1/10[1,2],男性多于女性(4:1),发病年龄略高于颅内动静脉畸形,好发于胸、腰段脊髓(80%)[3].自然病史和预后较差,由脊髓血管畸形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已逾20%,故应予以重视.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MRI诊断要点分析

    作者:崔林阳;张晨;张敬

    目的:分析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MRI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临床确诊SCD 的病人临床及MRI 资料,分析其脊髓MRI 表现特点,统计分析SCD 病人受累脊髓节段数与血清 VB12水平、发病时间的相关性。结果15例SCD病人均于横断面影像上显示颈胸段脊髓对称性等或长T1、长T2信号,13例病变主要位于颈胸段水平脊髓后索,2例同时累及后索、侧索及前索。但于横断面T2WI上颈段与胸段脊髓异常信号形态各具特点。颈段脊髓受累时于横断面T2WI上呈脊髓内“倒V”形或“反兔耳”形的对称性高信号。胸段脊髓受累时于横断面T2WI上呈脊髓内“哑铃”形的对称性高信号。统计学分析显示15例SCD病人脊髓受累节段数与血清VB12水平呈负相关,而与病程长短无相关性。结论脊髓MR成像对于SCD脊髓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 FLAIR序列新进展及其在脊髓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董越;吴振华

    液体衰减反转回复(FLAIR)序列是一种IR SE序列,通过长TI时间选择性的抑制脑脊液信号,消除CSF波动伪影和部分容积效应,增加病灶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提高MRI对病灶的检出率及定性和定量诊断能力.随着FLAIR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快速FLAIR序列(fast FLAIR)、平面回波FLAIR序列(EP FLAIR)、部分饱和FLAIR序列(PS FLAIR)以及半傅里叶单次采集快速FLAIR序列(HASTE FLAIR),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其更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检查.现有的研究表明其在脊髓疾病诊断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附20例报告)

    作者:路剑;汪寿生;雷学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少见,我院自1989年1月至1996年12月共收治20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2.5~47岁,平均10.5岁,2.5~15岁17例,22岁以上3例.其中已婚2例.病史20天~22年,发病时年龄14岁以下19例,33岁1例.

    关键词: 脊髓疾病 椎管 囊肿
179 条记录 3/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