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聿民

    目的 探讨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40例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合并脑外伤组)、40例单纯骨折患者(单纯骨折组)伤后1、3、7、14d血清中IGF-Ⅱ水平,并与4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患者伤后4、8、12周骨痂形成率.结果 合并脑外伤组患者伤后1、3、7、14d血清IGF-Ⅱ水平分别为(4.15±1.38)、(7.69±2.40)、(11.97±3.74)、(14.08±4.69) μg/L,单纯骨折组分别为(2.56±0.85)、(3.70±1.16)、(4.96±1.55)、(7.52±2.51)μg/L,对照组为(2.10±0.70) μg/L,合并脑外伤组和单纯骨折组患者伤后l、3、7、14d血清IGF-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63、14.121、16.403、15.968;2.636、7.495、10.635、13.171,P<0.05);且合并脑外伤组患者血清IGF-Ⅱ水平显著高于单纯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87、9.449、10.950、7.799,P< 0.05).伤后4、8、12周合并脑外伤组骨痂形成率分别为22.5%(9/40)、77.5%(31/40)、l00.0%(40/40),单纯骨折组分别为5.0%(2/40)、27.5%(11/40)、47.5%(19/40),合并脑外伤组患者骨痂形成率显著高于单纯骨折组(x2=5.165、29.463、28.475,P< 0.05).结论 IGF-Ⅱ可能成为促进骨折愈合的新途径,为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非胰岛细胞瘤性低血糖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逸青

    非胰岛细胞瘤性低血糖(NICTH)是一种胰岛细胞瘤以外的其他肿瘤导致的低血糖症.肿瘤组织分泌过多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一种前体形式物质,因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大多数文献称之为big-IGF-Ⅱ,它能产生类胰岛素样活性,故目前认为是导致患者反复出现低血糖的病因.诊断上主要依靠高水平的big-IGF-Ⅱ测定.NICTH的治疗方式较多,但治愈手段主要为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现就NICTH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肝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异常表达及mRNA转录干预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董志珍;姚敏;钱静;严晓娣;陈洁;严美娟;姚宁华;姚登福

    目的 观察肝癌组织及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Ⅱ表达与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以及小于扰RNA干预IGF-ⅡmRNA转录,对HepG2细胞的影响.方法 以自身配对法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12月-2010年8月肝癌、癌周和远癌组织,分析IGF-Ⅱ表达,肝病患者血IGF-Ⅱ浓度和病理学特征;以siRNA转染HepG2细胞,干预IGF-ⅡmRNA转录,以反转录PCR、定量PCR和ELISA法,分别从转录及蛋白水平分析;以EdU和Hoechst33342染色分析HepG2细胞增殖与凋亡.结果 肝癌组织IGF-Ⅱ基因(100%,30/30)和蛋白(83.3%,25/30)高表达,均明显高于癌周(46.7%,53.3%)及远癌组织(0,0)(均P<0.01);肝癌患者血IGF-Ⅱ水平(3.74±0.67)ng/L明显高于肝硬化(3.10±0.63) ng/L、慢性肝炎(1.93 ±0.17) ng/L及健康对照(1.14 ±0.14) ng/L(P<0.001),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AFP浓度间未见明显相关,但与HBV感染有关(t=5.390,P<0.001).体外研究显示IGF-Ⅱ siRNA成功转染HepG2细胞后,IGF-Ⅱ表达在转录和蛋白水平上明显受抑,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抑制IGF-Ⅱ mRNA转录,HepG2细胞凋亡和对阿霉素敏感性均明显增加.结论 IGF-Ⅱ表达与HCC进展密切相关,干预其mRNA转录可促进癌细胞凋亡,增强化疗药物敏感性.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美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家族存在于正常卵巢中,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中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IGF家族参与包括卵巢癌在内的众多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对卵巢癌细胞和组织中IGF家族开展的大量研究结果显示,IGF家族可能在卵巢癌的转化和恶性进展中起重要作用,抑制其受体信号通路可能为卵巢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新靶点.就IGF家族在卵巢癌领域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胎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

    作者:李婧;陆玮玮;盛祝梅;张治芬

    目的:探讨孕妇和新生儿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IGF-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IGFBP-3与胎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探究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因子.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孕妇230例, 根据胎儿出生体质量与胎龄关系的分类诊断标准将胎儿出生体质量水平分为3组:小于胎龄儿(SGA)组15例,适于胎龄儿(AGA)组162例,大于胎龄儿(LGA)组53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集中测定孕妇血清、新生儿脐血血清胰岛素、IGF-Ⅰ、IGF-Ⅱ、IGFBP-1和IGFBP-3水平.结果:3组孕妇血清和新生儿脐血血清胰岛素、IGF-Ⅰ、IGF-Ⅱ、IGFBP-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LGA组大于AGA组,AGA组大于SGA组(均P<0.01),母血血清IGF-Ⅱ和脐血血清胰岛素、IGF-Ⅰ、IGF-Ⅱ水平为胎儿出生体质量水平的影响因素. 结论:母血血清IGF-Ⅱ和脐血血清胰岛素、IGF-Ⅰ、IGF-Ⅱ可能是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及其受体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陈自平;刘倩;徐昌青;王文奇;贾欣永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及其Ⅱ型受体(IGF-ⅡR)表达与胃癌分型、分期、浸润和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7例胃癌、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和1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异型增生(CAGD)组织中IGF-Ⅱ和IGF-ⅡR的表达.结果:胃癌组IGF-Ⅱ阳性表达率为76.1%(51/67),较CAGD组及CAG组明显增高(P<0.05,P<0.01),且CAGD组较CAG组有明显差异(P<0.05),IGF-Ⅱ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密切相关(P<0.05~0.01);胃癌组IGF-ⅡR阳性表达率为59.7%(40/67),较CAG组明显升高(P<0.01),与其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但与其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及TNM分期均无密切相关.结论:IGF-Ⅱ过表达与胃癌发生有关,是胃癌发生过程中一个较早期的分子事件,并影响其生物学行为,而IGF-ⅡR过表达对胃癌发生、分化有促进作用,两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胃癌手术治疗及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基因在肾细胞癌中的印迹丢失和意义

    作者:刁美玲;王勇;李文杰;孙亮;周亮;桂耀庭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患者肾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5cm)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基因的印迹状态,初步研究其在肾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的关系.方法:根据IGF-Ⅱ基因第9外显子具有Apal位点多态性,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IGF-Ⅱ基因印迹状态.结果:30例肾细胞癌患者中癌及相应癌旁组织IGF-Ⅱ均发生杂合子基因型的有19例(63.3%),其中癌及相应癌旁组织均发生IGF-Ⅱ印迹丢失(LOI)13例(68.4%);癌组织发生IGF-ⅡLOI而其相应的癌旁组织未发生IGF-ⅡLOI为1例(5.3%);22例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中有10例(45.45%)癌及相应癌旁组织均发生LOI;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中有2例(40%)癌及相应癌旁组织均发生IGF-ⅡLOI;2例嫌色性肾细胞癌中有1例(50%)癌及相应癌旁组织均发生IGF-ⅡLOI;1例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癌组织发生了IGF-ⅡIOI而其相应的癌旁组织IGF-Ⅱ印迹正常.并且在14岁到68岁各年龄段都有IGF-ⅡLOI的发生,且发生频率接近,表明IGF-ⅡLOI的发生与肾细胞癌的病理类型及年龄相关性不大.本实验涉及的30例肾细胞癌中,按照TNM分类,8例T1期肾细胞癌中有6例(75%)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均发生了IGF-Ⅱ的LOI,1例(12.5%)在癌组织中发生IGF-ⅡLOI,但其相应癌旁组织中IGF-Ⅱ印迹正常.结论:IGF-ⅡLOI可能是肾细胞癌的早期发生事件,可能对其早期发生有重要作用.

  • IGF2在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胰岛样细胞过程中的表达

    作者:刘峰;汤佳珍;朱凌燕;甘华侠

    目的:观察印迹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2在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向胰岛样细胞分化,逆转录-PCR(RT-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胰岛细胞标志基因表达;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印迹基因IGF2在诱导分化前后细胞中的亲本表达情况。结果诱导分化终末细胞能表达胰岛素、胰高糖素及C肽等胰岛细胞特异性标志物,PCR-RFLP检测分析显示,体外诱导分化的细胞的印迹基因IGF2呈双等位基因表达,印迹丢失。结论体外诱导培养可导致胚胎干细胞印迹基因IGF2表达的改变。

  • 肝癌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高俊茶;康喜荣;张曼利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Ⅱ)是肝细胞产生的自分泌和/或旁分泌生长因子,在体内、体外能促进细胞生长、肥大、分裂及增殖.近年来生长因子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肝癌中存在IGF-Ⅱ的异常表达,肝癌患者血液和组织中的IGF-Ⅱ水平亦相应发生变化.有关血清IGF-Ⅱ水平与肝癌的关系以及血清IGF-Ⅱ水平对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尚乏报道.本实验通过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GF-Ⅱ含量及其与AFP的关系,初步探讨IGF-Ⅱ在肝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冠心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欧阳迎春;郑舒展;余琴;罗兴林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IGF-Ⅱ)是生长激素发挥作用的中间信使,其主要功能是介导生长激素(GH)的蛋白同化作用和促有丝分裂作用.有关IGF的研究主要集中在IGF-Ⅰ方面,而IGF-Ⅱ的研究主要在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体脂转移等方面,国内研究较少.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姜东林;孙钧铭;陈江;许耀辉

    目的评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血清水平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137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17例胃肠良性息肉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IGF-BP2的水平. 结果原发消化道恶性肿瘤组血清IGF-BP2水平为(768.17±166.44) μg/L,显著性高于胃肠良性息肉组(414.17±39.25) μg/L、健康对照组(388.65±34.43) μg/L及21例原发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410.56±57.93) μg/L(均P<0.001).结论 IGF-BP2为一高度敏感的恶性肿瘤标记物,临床上检测血清IGF-BP2水平,对于筛查和辅助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判断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在宫颈癌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松珂;俞思全;杨双;王宛冰;张成学

    目的 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在宫颈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2月于苍溪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鳞状细胞癌患者90例为宫颈癌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正常宫颈组织患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IGF-Ⅱ阳性率.结果 宫颈癌组患者IGF-Ⅱ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高分化患者IGF-Ⅱ阳性率高于中低分化者,临床Ⅱ期患者IGF-Ⅱ阳性率高于Ⅰ期者,淋巴转移患者IGF-Ⅱ阳性率高于无转移患者(P<0.05).结论 检测IGF-Ⅱ对宫颈癌患者的病情诊断、疗效判断、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对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因表达调节的机制

    作者:谢明锐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IGFⅡ)对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 MMP-1)基因表达调节的机制。方法采用体外新生大鼠股骨髁软骨细胞培养,同时加入不同剂量白介素-1β( IL-1β),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体外培养的关节软骨细胞上清液24h、48h、72h中基因蛋白MMP-1mRNA的表达情况,并加入IGFⅡ干预,观察IGFⅡ的效果。结果 IL-1β可增加关节软骨细胞MMP-1基因蛋白的分泌,加入IGFⅡ干预后可减少关节软骨细胞MMP-1基因蛋白的分泌。结论 IGFⅡ具有显著促进关节软骨细胞增殖的效果。

  • IGF-Ⅱ、TGFα和EGF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高俊茶;康喜荣;张曼利

    目的 通过观察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变化,探讨其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原发性肝癌(PHC)组32例,肝硬化(LC)组54例,对照组32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IGF-Ⅱ、EGF和TGFα的含量.结果 血清IGF-Ⅱ、TGFα和EGF水平明显高于LC组和对照组,血清IGF-Ⅱ水平与甲胎蛋白(AFP)呈正相关,而且在AFP阴性肝癌中血清IGF-Ⅱ亦有较高的阳性率.结论 血清IGF-Ⅱ、TGFα和EGF配合AFP检测对于监测癌前状态的慢性肝病恶性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尤其是AFP阴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较大.

  • IGF-2和H19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季红;程树杰

    近年来,表观遗传学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尤其是基因印迹在人类遗传性疾病尤其是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正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1,2],这种表观遗传学现象正在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基因组印迹是一种导致父源性或者母源性等位基因表达的染色体修饰,由于其在新生命诞生时就已经形成,所以这种修饰很可能是一种癌前事件,尤其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H19这组印迹基因,两者的印迹缺失已经被认为是癌症发生的早期事件[3].因此对基因印迹的研究可能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一些准确的生物学指标.

  • 骨缺损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

    作者:金黎明;刘万顺;韩宝芹;魏长征;赵小菁;范圣第

    目的: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骨缺损治疗的研究内容,探讨骨缺损治疗方法的研究近况与其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0-01/2004-12相关骨缺损治疗方法的文献,检索词"bone defect,bonetransplantation,growth factors and tissue engineering",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 1998-01/2004-12相关骨缺损治疗方法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骨缺损,骨移植,生长因子,组织工程",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骨缺损治疗方法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骨缺损治疗的实验研究.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5篇关于骨缺损治疗方法的文献,纳入1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骨缺损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也是骨科治疗的难题之一.目前,治疗骨缺损的方法有自体骨和异体骨移植、组织工程技术和基因治疗法及生长因子、物理治疗法的辅助治疗等.结论:骨缺损临床治疗方法已有许多突破,临床效果也较好,但仍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在大鼠骨骼肌运动性损伤再生中的作用

    作者:谢伟勇;余斌;向峥;孙林辉;杨建成;候振海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骨骼肌运动损伤后具有修复作用的卫星细胞的增殖变化,探讨施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对肌肉再生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2个月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只,对照组20只.将两组大鼠建立7 d多次力竭跑台训练致骨骼肌损伤的动物模型,即每天力竭1次,连续7 d.首次力竭后第1,3,5天实验组于右侧腓肠肌中部的肌膜下分别注射1 mL(300ng)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对照组注射1 mL生理盐水.两组分别在第1次力竭后的第7,9,11,17,24,30天各处死大鼠3只,对两组大鼠骨骼肌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光镜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以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以随机记数50个高倍视野下共计500个细胞百分率表示),并进行x2检验.结果:①两组大鼠腓肠肌光镜观察结果:第1次力竭后的第7,11,17天实验组卫星细胞明显增多;对照组胶原纤维增多;24 d实验组肌纤维塑形良好,对照组可见瘢痕愈合.②两组大鼠腓肠肌超微结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线粒体形态较正常,糖原颗粒增多,可见新生的肌纤维;对照组可见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还有凋亡细胞出现.③两组大鼠腓肠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2=9.023,P<0.05).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可以促进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的卫星细胞增殖,并减少瘢痕愈合,表明其对大鼠骨骼肌运动性损伤有加快损伤后修复和促进再生的作用.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基因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后的生物学活性

    作者:肖骏;王岩

    目的:将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转染兔骨髓基质细胞,使其在该细胞中瞬时表达,并观察该表达载体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实验于2004-08/1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①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取4周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提取.培养的第2代细胞用于实验.②基因转染:将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转染兔骨髓基质细胞,对照组则为空载体pcDNA3.③转染与非转染骨髓基质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④转染细胞的增殖状况检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各组吸光度(A)值(A值越大表示细胞增殖越强).结果:①转染与非转染骨髓基质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表达:琼脂糖凝胶电泳的结果显示,未转染和转染pcDNA3质粒的细胞仅出现内参照β-肌动蛋白的条带,而转染的细胞出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和β-肌动蛋白的两条带.②转染细胞的增殖状况:24,48,72 h各时间点单纯骨髓基质细胞组和转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骨髓基质细胞组细胞增殖均显著高于与对照组(72 h:1.233±0.45,1.575±0.45,0.482±0.04,P<0.01);转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骨髓基质细胞组显著性高于单纯骨髓基质细胞组(P<0.01).结论:将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基因转入软骨组织工程佳种子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明确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分化效应,并初步证实了其促进种子细胞的成骨活性.

  • 绝经后骨质疏松与白细胞介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效应关系

    作者:许培箴;王秋伟;陈莉;张蓉

    目的了解绝经后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症(PMO)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2,6(IL-1,2,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Ⅱ)及骨密度(BMD)的变化。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0例绝经后低骨量或骨质疏松症并伴有骨痛患者(双阳组,又分为倍美力组和倍美力加依屈磷酸二钠联合治疗组)的血清IL-1,2,6和IGFⅡ,选用单能X线吸收测定法测定跟骨骨密度,并与40例骨密度正常,无骨痛的健康绝经后妇女(双阴组)和30例健康女性青年(青年组)作对照。结果绝经后妇女无论有无骨质疏松均有IL-1,2,6和IGFⅡ水平上升;联合治疗后血清IL-2,6和IGFⅡ显著下降(P分别<0.01,<0.01,<0.05),倍美力组细胞因子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倍美力仅能延缓骨丢失,不能逆转已经存在的低骨量,联合治疗不仅能延缓骨丢失,而且使骨量增加,骨密度上升;双阴组6个月、12个月骨丢失分别为1.21%和2.86%。结论绝经后妇女的免疫活性细胞释放过多的IL-1,2,6和IGFⅡ,参与了骨骼系统的免疫损伤,峰值骨量低者则发生骨质疏松。联合治疗可使与骨吸收有关的细胞因子水平下降,骨密度上升,疗效优于倍美力组。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与妇科恶性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张小艳;黄利鸣;叶红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IGF-Ⅱ)是一种重要的多功能生长因子,Salmon和Daughaddy于1957年首次发现,曾被称为生长调节素A(somatomedins,Sm A)、增殖刺激活性(multiplication stimulating activity,MSA)等,后来发现其结构与胰岛素相似,故称为IGF-Ⅱ.目前有关IGF-Ⅱ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其在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肿瘤发生的预测、预后的判断以及疗效观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现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25 条记录 2/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