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可膨胀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30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于峥嵘;李淳德

    回顾性分析2005-08/2008-0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应用可膨胀椎间融合器

  • 一体成形式皮质骨生物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26例随访

    作者:吕浩然;杨进顺;黄文铎;史群伟

    目的:观察一体成形式皮质骨生物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腰椎后路减压植入术中的效果,并分析其生物学特点.方法:2005-08/2007-01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对26例腰椎疾病患者行后路减压一体成形式皮质骨生物椎间融合器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平均10.1个月.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及过伸过屈位片,随访时摄同体位片,观察手术的椎体间棘突有无运动,局部有无透亮带或骨小梁形成;同时监测腰椎间隙高度变化及腰椎生理前凸角度的变化,以了解融合器骨性愈合情况,评估标准为术后椎间隙高度持续随访无降低及腰椎前凸角度不变则融合器骨性愈合.结果:①2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21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优良,5例患者为良好,无疗效为差的病例;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产生.②术后及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加(P<0.01),术后椎间隙高度与末次随访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③术后及末次随访腰椎生理前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大(P<0.01),术后腰椎生理前凸与末次随访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一体成形式皮质骨生物椎间融合器具有早期的制动作用,可有效维持脊椎的生理弧度和椎间隙的高度,提供初始及中间时期的稳定性以实现骨性融合,并能有效防止下沉,稳定融合节段及便于判断融合的特点.

  • 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联合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颈椎病:2年随访

    作者:董振宇;楚戈;黄异飞;袁凤云

    背景: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模拟正常椎间盘的活动度和缓冲震荡功能,在临床前期实验证明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特点。目的:2年随访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方法:应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42例,患者均存在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典型症状及体征,脊髓型颈椎病1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混合型颈椎病10例,治疗后测定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再手术率,观察治疗后并发症,颈部功能残障指数,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相应手术节段功能单位范围,C2-C7椎体Cobb 角、病变椎体近端及远端临近节段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和各时间点的评分,治疗后患者颈肩部及上肢放射痛明显缓解,麻木、感觉减退症状消失显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及颈部功能残障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01),C2-C7椎体Cobb 角、FSU 角、手术相邻节段近端活动度和手术相邻节段远端活动度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01),提示经治疗后颈椎病症状有所改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置入后颈椎病的各项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重建。

  • 手术并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矫治腰椎退行性侧凸止痛和改善下肢神经根症

    作者:樊伟林;路建新

    目的探讨成年人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14例成人腰椎退行侧凸,采用短节段中华长城、CD或AF撑开凹侧一般3~4个椎体,使脊柱基本达到生理行纵向直立位。选择合适直径的椎间植骨融合器(BAK Cage)从后路45°角置入椎体间隙并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结果本组14例腰痛完全消失,神经症状明显减轻。随访6个月~2年,复发3例,经保守治疗均有所缓解。结论腰椎退行侧凸经手术治疗可以大限度减轻病人腰椎及下肢神经症,提高生存质量。

  • 加压与不加压固定融合器对腰椎融合的影响

    作者:顾勇;汪凌骏;陈亮

    背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腰骶椎退变性疾病常规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大部分学者对置入椎间隙的融合器进行加压固定,预防其移位。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不加压有利于增加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融合器移位的风险。
      目的:比较加压与不加压固定融合器对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疗效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4年6月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64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患者,根据是否通过椎间隙加压固定融合器,分为加压组30例与不加压组34例。
      结果与结论:①疗效:每组术后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SF-36评分、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不加压组椎间隙、椎间孔高度及腰椎前凸角明显优于加压组(P<0.05);②腰椎融合率: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相关性分析:两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的增加与临床疗效的改善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④试验结果显示,加压与不加压固定融合器治疗腰骶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相当,不加压有利于增加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而两者均有利于恢复腰椎生理前凸,但与临床疗效的提高并无相关性。

  • 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修复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椎间隙高度恢复的评价

    作者:米东;杨明坤;张旭;吴继生;刘川;李舟;王杰

    背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主要依靠手术治疗,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但其目的是对病变节段进行减压、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金标准为生物性融合,而内固定是融合治疗可靠的辅助方法。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修复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21例,其中Ⅱ度滑脱18例,Ⅲ度滑脱3例。对所有病例进行定期随访,以JOA评分及目测类比评分作为治疗后随访的客观疼痛评价标准,采用Macrab标准评定疗效,根据Prolo指标评价功能恢复,按Lenke标准评估脊柱融合率,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估滑脱率、滑脱角、骶骨倾斜角和椎间隙后高在治疗前后的改变。
      结果与结论:21例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所有患者JOA腰腿痛评分及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根据 Macrab 标准评定,本组优17例,良4例。Prolo活动、症状分级评价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3)。治疗后腰椎滑脱基本复位,滑脱角明显减少,骶骨倾斜角增大,椎间隙高度基本恢复。提示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有效策略之一。

  • 内置物Zero-P与传统椎间融合器加钛板修复神经根颈椎病:2年随访疗效及影像学比较

    作者:胡炜;李磊;刘岩路;吴彦生;黄异飞;张斌

    背景:虽然经前路椎体融合应用于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超过50年,但至今对其技术的标准化仍然存在争议.单独使用椎间融合器主要的缺点是即时稳定性欠佳和融合器下沉;椎间融合器配合前路钛板主要的缺点是术后钛板区域吞咽困难及手术间盘周围异位骨化.目的:对比新的内置物Zero-P和传统椎间融合器加钛板治疗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射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案分为两组:Zero-P组患者25例共31个节段,传统组(传统椎间融合器+锁定钛板)患者31例共40个节段,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手术节段位置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比较两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吞咽困难发生率、Cobb C角、Cobb S角、椎体高度、椎体稳定性及异位骨化程度.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内固定后24个月时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低于内固前(P<0.05),内固定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Zero-P有1例内固定后早期发生吞咽困难,24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传统组2例内固定后发生吞咽困难,两组吞咽闲难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Cobb C角及手术节段椎体高度在内固前与内固定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obb S角Zero-P组患者在内固前至内固定后(即手术过程时间)呈明显增加趋势,大值出现在内固定后第1次复查时;而传统组内固前至内固定后6周时Cobb S角呈缓慢增加趋势,内固定后6周左右Cobb S角达到大值.Zero-P组融合节段均获得牢固骨性融合,而传统组31例患者中有30例均牢固骨性融合,稳定率达到97%.内固定后24个月随访发现,Zero-P组异位骨化发生率为25%,传统组异位骨化发生率为44%,Zero-P组内固定后24个月时的异位骨化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提示与传统钉板系统相比,Zero-P内置物治疗神经根颈椎病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 椎间融合器置入前路三节段椎间盘切除修复颈椎病:20例远期随访

    作者:陈晓明;马华松;谭荣;田天;刘涛;崔凯;张晔

    背景:脊柱融合的理想方法是椎体间融合,该法用于颈椎则是由Robinson和Smith在1955年从颈椎前方对突出的椎间盘进行摘除,并予以椎体间植骨.随后又提出在椎体间放置内容物促进脊柱融合的设想.此后,脊柱椎体间植骨融合有了较大的发展,并成为治疗脊柱退行性变的标准方法之一.目的:分析颈椎前路三节段椎间隙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修复颈椎病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0月至2002年10月解放军306医院骨科收治了20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三节段椎间盘切除、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男15例,女5例;年龄48-65岁,平均56.4岁;病变节段:12例C4-7,8例C3-6.比较治疗前及末次随访JOA评分,评价其改善率;记录治疗后Odom分级.测量治疗前、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手术节段融合和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顺利完成融合治疗,无神经系统及与内固定物相关的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0-132个月.治疗前JOA评分(9.85±0.81)分,末次随访(14.40±0.9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平均改善率为81%.末次随访时Odom分级:优14例,良4例,一般2例.未观察到邻近节段病变,有2例出现Cage沉降,颈椎生理弯曲保持良好,在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率为100%.治疗后1年、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Cobb角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修复三节段颈椎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长期随访效果满意.

  • 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在颈前路椎间融合术中的护理

    作者:贺立新;梁丽明;吴少琼;陈生英;彭东艳;熊艳;唐凯艳;李淑俊;潘剑成

    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在保留良好成骨能力的同时,可以提供前柱充足的轴向支撑,避免椎间隙下降[1]。我科2014年1月使用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在颈前路椎间融合术中应用,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后路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老年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作者:邵国喜;王明礼;李正伟;刘亚东;杨有庚

    老年椎间盘突出症多为多个间隙(2个及以上) 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大部分经多次保守治疗,症状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与老年人三者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高,间盘退变突出,椎间隙狭窄,韧带松弛,脊柱不稳,代偿性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关节突增生,致椎管狭窄,尤其侧隐窝狭窄.手术治疗关键是同时解决椎间盘突出及继发的椎管狭窄.我院自2002至2007年采用椎弓根钉配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 可膨胀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轻度退变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王宇;穆尚强;梅继文;孙爽

    目的:建立可膨胀椎间融合器(EVIFC)和第4、5腰椎的有限元模型,分析EVIFC植入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为EVIFC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健康成年男性腰椎CT扫描数据建立正常第4、5腰椎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上模拟腰4-5椎间盘轻度退变,在三维模型上植入EVIFC.在屈伸、侧弯和旋转的载荷下,分析腰椎模型置人EVIFC前后的稳定性、椎间盘压力、终板压力及小关节载荷变化.结果:EVIFC的置人减少了退变节段终板、髓核和小关节的应力.屈伸时,腰4-5椎体退变模型的终板及髓核平均压力分别是6.1620和0.2016 MPa,小关节载荷是32.8N;植入EVIFC后其数值分别是3.526、0.107 MPa和8.5N.侧弯及旋转载荷结果一致.对于邻近的腰椎节段,与退变模型比较,植入EVIFC后,腰4-5终板和髓核应力值均有所减小,但其相邻节段纤维环的应力值均有所增加.结论:EVIFC对退变腰椎能起到良好的稳定效果,可满足人体生物力学需求,是一种适宜的新型腰椎融合器.

  • ROI-C Cage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0例早期疗效分析

    作者:王绍飞;尚锋;元虎

    [背景]探讨ROI-C融合器经前路减压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病例报告]回顾性分析因诊断为单节段CSM且接受ROI-C Cage治疗并获得回访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手术时间为(52±8) min,术中失血量为(25.0±5.0)mL,住院时间为(5.0±1.0)d,术后均未发生吞咽困难、伤口血肿、呼吸困难等并发症.随访时间为12~27个月,平均为15.6个月.术后3,6,12个月时的VAS评分、JOA评分、Cobb角及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VAS评分优2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3% (28/30);JOA评分优20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90%(27/30).随访过程中未发现Cage及固定片移位、下沉、断裂,术后6个月时椎间稳定率为100%.[讨论]采用ROI-C Cage治疗单节段CSM可获得良好的减压效果及临床疗效,是目前治疗单节段CSM的较好方法.

  • 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研究

    作者:陈宇

    目的:探讨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2014年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对这82例患者均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进行治疗,然后观察这些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这82例患者中,治疗效果被评定为优的患者有46例,为良的患者有32例,为中的患者有4例,治疗的优良率为95.12%.在这82例患者手术结束后,我院对他们均进行了0.5~2年的随访,结果发现,这些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其固定节段的椎体均未出现移位的现象,且没有患者发生腰椎复发性脱位的并发症.手术结束1周后,我院对这82例患者均进行了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他们的植骨与周围的骨骼融合良好.结论: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不仅疗效显著,还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发生远期并发症的几率.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椎弓根螺钉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30例腰椎滑脱症

    作者:张占岭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结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腰椎滑脱症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器融合后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个月~2年,平均1年.根据NaKai评分标准,本组优18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为86.7%.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结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复位良好、神经减压彻底,有效地预防了神经根管狭窄、术后断钉和滑脱复发等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

  • 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器联合固定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朱延兵;郑伟东;李亮;赵云鹤;张奥

    目的:回顾分析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器联合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探讨其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对5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同时行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器联合固定.结果:经2~8年随访,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满意率达86.7%.结论:椎弓根螺钉与椎问融合器联合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在保证脊柱稳定性的同时,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肯定.

  • 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王瑞杰

    腰椎椎间融合术在传统前路、后路及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的基础上,近年出现了改良的小切口和微创手术,其融合率不仅不低于传统的开放手术,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本文就腰椎椎间融合手术路径、融合材料及椎间融合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前路减压加Cage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6例临床观察

    作者:黄建民;廖穗波;韩明鲲;李军政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加Cage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6例,病变累及1个节段者32倒,累及2个节段者4例.全部前路减压加Cage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结果:术前JOA评分、术前颈椎高度分别为6.7±0.5、35.4±5.32,术后3月15.7±1.3,38.7±5.82,二者相比P<0.01,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随访同术后差异无显著性;36例病人全部融合,椎间融合良好,无移位及假关节形成.结论:前路减压加Cage椎间融合器植入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效果肯定.

  • 腰椎Cage手术并发症分析及其防治

    作者:欧军;李平元;苏小桃;卢政好

    目的:分析后路腰椎椎间cage融合术常见的并发症并探讨对策.方法:对/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腰椎失稳症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资料明确诊断且具有手术指征,并采用后路cage融合术治疗,对其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结果:89例中出现并发症的有24例.包括神经症状加重、脑脊液漏、感染等近期并发症和症状缓解不明显、植骨不融合等远期并发症.术后神经症状加重5例.主要与手术适应症选择正确与否、影像学资料阅读能力高低、术者操作技能熟练程度等因素有关.结论:cage融合术是外科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优良方法.术后神经症状加重和神经根损伤是常见的并发症,正确把握手术适应症、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提高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能力是顺利开展该技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 单、双枚椎间融合器在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作者:洪恺;蒋晖;陈建庭;程勇泉;瞿东滨

    目的:比较腰椎后路融合术(PLIF)单、双枚椎间融合器(Cage)的使用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2004-2011年间164例因腰椎退变疾病行单节段PLI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Cage数目将其分为单Cage组(114例)与双Cage组(50例).获得其住院资料和术后2年以上临床与影像学随访资料并比较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47.5个月.两组间的年龄、性别、术前JOA评分、术后随访时间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但单Cage组失血量更低(P<0.05),但随访时相对椎间隙高度低于双Cage组(P<0.05);而两组间JOA评分改善率、随访时JOA评分、优良率、手术耗时、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PLIF中单、双Cage的使用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与安全性,与双Cage相比,单Cage手术失血更少,但术后远期相对椎间隙高度更低,对于这类患者应加强随访并警惕断钉等并发症的发生.

  • 椎弓根钉配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体会

    作者:李恩峰;李子涛;谷振光;沈立文

    自1996年美国FDA批准椎间融合器(BAK)进入临床以来,此技术在临床得到迅速发展和推广,被认为是脊柱融合技术的里程碑111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是腰椎滑脱症主要的治疗的方法,我院自1999-07至今采用椎弓根钉配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13例.临床体会如下.

413 条记录 8/21 页 « 12...567891011...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