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应用
1 概述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约15%的绝经前妇女罹患该病,常引起盆腔疼痛、痛经、性交痛和不孕[1].其致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因其为雌激素依赖性疾病,故降低雌激素水平可抑制其发生和发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有:孕酮受体调节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芳香化酶抑制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血管发生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及雌激素受体拮抗剂等[2].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案
概述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中,首先要强调非药物治疗,如采用平衡饮食、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和适当的体力活动、戒烟、少饮酒、预防摔倒等.并根据原发类型考虑使用目前市场上认可的雌激素(预防为主)、二磷酸盐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预防和治疗),降钙素(治疗为主)以及中药等.
-
谷氨酸循环障碍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治疗
过去的40年间,抑郁症研究主要聚焦于单胺神经递质系统,这让我们加深了对抑郁症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谷氨酸循环障碍有关.并且,近来的一些药理学研究也显示,多种谷氨酸受体调节剂具有抗抑郁作用[1].当这些发现为谷氨酸受体的配体具有抗抑郁作用提供推动力时,调节突触问谷氨酸的代谢清除机制可能也会提供可行的药物靶点.我们将就谷氨酸循环的生理特点、其在抑郁症中可能的病理生理作用,及以增强谷氨酸再摄取作为抗抑郁药新靶点的治疗学进展进行综述.
-
口服芬戈莫德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的安慰剂对照试验
背景:芬戈莫德是1-磷酸鞘氨醇受体调节剂,可以阻止淋巴细胞移行出淋巴结.在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中已经证实,芬戈莫德与安慰剂或肌肉注射β干扰素相比均能显著减少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复发率,并且改善MRI预后指标.方法:本研究为期24个月,采用双盲随机设计,纳入18~55岁,扩展的神经功能障碍量表(EDSS)评分在0~5.5分,且入选前1年内复发至少1次或2年内复发至少2次的复发缓解型MS(RRMS)患者.
-
雌孕激素受体调节剂治疗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约25%的妇女都有子宫肌瘤,30~50岁的女性发病率较高.子宫肌瘤主要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形成,其中有少量结缔组织纤维仅作为一种支持组织而存在,因其发病和女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有关,故属性激素依赖性肿瘤.体外实验也支持雌、孕激素在子宫肌瘤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的论断.研究表明,雌、孕激素可能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而调节局部生长因子及凋亡相关因子,影响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发展[1].
-
谷氨酸及其受体在抑郁症病机和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抑郁症是当前一种常见精神疾病,以情绪异常低落、思维迟滞和意志减退为主要表现,伴有多种精神、躯体症状,其中高达15%的患者具有自杀倾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关于抑郁症的病机假说众多,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大多基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生物胺假说"所研制,在药理作用、临床研究和不良反应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存在起效慢、复发率高、缓解率低和长期用药等不足.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谷氨酸受体调节剂在抗抑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关于谷氨酸受体在抑郁症发病及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
抗孕激素米非司酮临床应用的进展
以对孕激素受体的作用来分,米非司酮为纯粹的抗孕激素(PA),而非孕激素受体调节剂(PRM)是在受体水平上的孕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拮抗剂,它与兔子宫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比孕酮强5倍,与鼠胸腺糖皮质受体亲和力比地塞米松强3倍.由于其特性,近年来,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目前已见报道的适应证如下:
-
骨质疏松症的非性激素药物治疗新进展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发病率高,绝经后妇女可达50%以上,并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男性也在20%左右.医疗费用高,病死率高.骨质疏松的成功药物治疗要求临床医师须对各类抗骨质疏松药物全面了解.当前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吸收疗法和合成代谢疗法,钙和维生素D为基础用药.抗吸收疗法主要是基于对抗骨动态平衡中的再吸收作用,包括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和二膦酸盐等.合成代谢疗法主要针对促进骨形成,其中甲状旁腺激素的相关研究较多,效果肯定.
-
5-HT受体调节剂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
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约占一般人群的10%,以女性多见,其典型表现为反复腹部不适或疼痛,伴有排便不规则及腹胀.
-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介导的脑损伤及脑保护研究进展
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性疾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NMDAR)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e system,CNS)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许多脑损伤疾病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近年来对NMDAR介导的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包括对NMDAR拮抗剂、受体调节剂、离子通道阻滞剂、甘氨酸位点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等.本文综述了NMDAR介导的脑损伤发生机制及其相应脑保护作用研究的新进展.
-
5-HT受体调节剂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异常为特征的肠功能紊乱性综合征,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异常.IBS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西方健康人群中10%~15%患IBS,消化科求诊人数中IBS患者可能占50%以上;国内一般人群中10%~22%的成人有与IBS相符的症状,其中有症状者中因此求医的仅14%~50%,故实际发病率会更高[1].
-
1-磷酸鞘氨醇受体与肿瘤研究进展
肿瘤的形成是多因素作用、多基因变化和多阶段发展的过程,其发生发展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在多种肿瘤组织和细胞的研究中发现,鞘氨醇激酶(sphingosine kinase,SPHK)/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 1-phosphate,S1P)/1-磷酸鞘氨醇受体(S1P receptor,S1PR)信号通路与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