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扶正化瘀胶囊对瘀血阻络肝肾不足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GF-β1/BMP-7比值的影响

    作者:唐翠兰;周舟;施维群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瘀血阻络肝肾不足证型患者在拉米夫定抗病毒的基础上,加用扶正化瘀胶囊抗肝纤维化治疗前后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肝组织病理学、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转化生长因子β1/骨形成蛋白7(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TGF-β1/BMP-7)比值的变化,以及HBV DNA酪氨酸-甲硫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tyrosine-methionine-aspartate-aspartate,YMDD)变异的情况.方法 选取瘀血阻络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治疗组37例采用拉米夫定加扶正化瘀胶囊治疗,疗程6个月,疗程结束后均继续给予拉米夫定治疗,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查,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血清HBV DNA、TGF-β1和BMP-7.随访结束时检测HBV DNA YMDD变异.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在降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HBV DNA方面均有很好的疗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发现,对照组有9例出现YMDD变异,治疗组有5例出现YMDD变异,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GF-β1/BMP-7比值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0.09 vs0.25,P<0.05).在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方面,治疗组炎症活动度G3以上及纤维化程度S3以上所占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瘀血阻络肝肾不足型患者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扶正化瘀胶囊可以降低HBV DNA变异,改善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并可能通过降低TGF-β1/BMP-7比值参与抗肝纤维化.

  • 中药血竭辅助放疗治疗老年食管癌40例

    作者:范向辉;段玉龙;史中州;孙朝选;刘利平;刘桂玲

    1999年12月-2004年10月,我们对4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应用中药血竭辅助放疗,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40例患者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75~90岁,平均(78±4.2)岁;病理诊断者9例,临床诊断者31例;病灶部位:上段3例,中上段5例,中段9例,中下段7例,下段5例,贲门癌9例,食管中下段鳞癌术后复发2例;食管病灶长度2~6 cm,平均(3.5±1.7)cm;进全流食物者8例,进半流食物者32例,Karnofsky评分≥70分,无放射治疗禁忌症.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希罗达导致严重腹泻1例

    作者:赖小平

    病历简介患者,男,62岁,农民;2005年11月22日以右下腹痛2个月伴消瘦为主诉住院治疗.电子肠镜检查提示:升结肠占位.病理诊断:腺癌.11月30日在肿瘤外科行升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升结肠及回盲部浸润隆起型腺癌,Ⅰ~Ⅱ级,浸润浆膜层及阑尾,标本切端未见癌累及,肠壁淋巴结2/12转移.2006年3月9日第1次化疗,方案:奥沙利铂200 mg,第1天;希罗达(卡培他滨)1 500 mg,每天2次,连用14天.化疗期间无明显胃肠道反应.

  • 脂肪肝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作者:范建高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简称脂肪肝,病理上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临床上则有酒精性和非酒精性之分.鉴于FLD的病理诊断通常难以获得,目前主要根据肝脏B超并结合病史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来明确脂肪肝的有无及其可能病因,但这些措施通常难以区分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中医"乳癖"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刘艳;赵晖;付士地;陆峥

    目的:讨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中医"乳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62例中医临床诊断为乳癖患者的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图的特点,比较与病理诊断的差异.结果:62例"乳癖"患者中34例经超声诊断为乳腺增生,病理确诊为乳腺增生30例,超声与病理符合率88.2%,24例经超声诊断为乳腺纤维腺瘤,病理确诊为乳腺纤维瘤20例,符合率83.3%,4例经超声检查为乳腺癌,病理确诊为乳腺癌3例,符合率75%.讨论超声具有形象、客观、量化的特点,对中医"乳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病理科质量控制的管理方式

    作者:吴行考

    病理诊断是诊断疾病、查明病因的主要医疗手段.为确保临床能够为患者制定和实施为合适的诊疗方案,提高临床诊疗工作和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病理诊断的准确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病理诊断应做到有效监管,及时反馈,减弱由于人工操作失误和诊疗医师经验欠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病理诊断的正确率.为了探求合理的病理质量控制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促进病理科的良好发展,文章借鉴某二级甲等肿瘤医院病理科的质控管理体系和方法,对该科在质控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进行探讨.

  • 甲状腺癌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和研究

    作者:陈玲

    目的 比较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甲状腺癌的符合率,探讨甲状腺癌超声诊断的特点以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159例甲状腺疾病患者超声诊断后,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和穿刺细胞学诊断确诊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159例患者超声诊断甲状腺癌47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符合率68.1%)、甲状腺良性肿瘤40例(83.3%)、甲状腺炎42例(100%),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诊断不符合,其中22例甲状腺癌被误诊为良性肿瘤,6例良性肿瘤被误诊为甲状腺炎,2例良性肿瘤被误诊为甲状腺癌.甲状腺癌确诊病例中,超声确诊乳头状癌40例(81.6%),滤泡状癌5例(41.7%),髓样癌2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甲状腺癌超声影像表现中,乳头状癌与滤泡状癌和髓样癌超声影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滤泡状癌和髓样癌超声影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检查诊断甲状腺癌具有优缺点,合理运用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 免疫组化、特染套染技术在硬化性胆管炎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杨江辉;李莉;于燕;张兆浩;雒文英;李勇;高国强;尹洪芳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特染套染技术在硬化性胆管炎(sclerosing cholangitis,SC)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10例临床送检肝穿诊断为硬化性胆管炎组织标本,分别进行CK7染色、Masson染色和CK7+ Masson套染,对比观察分别染色和套染对病理医师诊断的影响.结果 对硬化性胆管炎病例采用免疫组化、特染套染技术,具有定位准确、结果稳定可靠、制片效果好、便于病理分析与判断等特点.结论 免疫组化、特染套染技术在硬化性胆管炎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更便于病理医师观察病变组织胆管及其周围纤维化程度,为病理医师诊断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 宫颈卵黄囊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凤华;常占平;李宁;余琦;周影

    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s,YST)又称内胚窦瘤,是一种起源于生殖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约占原始生殖细胞肿瘤的20%,常发生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平均年龄19岁,40岁以上极为罕见.此瘤常发生于性腺部位(睾丸、卵巢),也可发生在生殖细胞从卵黄囊迁移生殖嵴的中线径路上[1-2],发生在宫颈的卵黄囊瘤极为少见.我院2011年1月收治1例,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患者,女,32岁.因间断性排便困难于1月9日人住普通外科.盆腔CT提示:盆腔内中线区域(直肠与子宫之间)巨大囊实性肿物,周边血供较丰富,邻近结构明显受压移位或变形.经肛门检查:直肠前壁粘膜下可触及一包块,大小约10cm×10cm,上界触及不清,质中等,活动度尚可,指套退出无血迹.

  • 病理学专业研究生诊断和科研能力的并重培养

    作者:叶菁;肖黎明;袁媛;张丰;李青;王哲

    病理学是基础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因此培养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应区别于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模式,全面的临床病理诊断技能和创新性的科研能力均是培养的重点.本文基于近年来本科室病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经验,提出病理学专业研究生的病理诊断和科研能力的并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病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水平是解决中国对临床病理医师需求的重要手段,对发展中国病理学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 多发皮赘、腹痛、腹泻

    作者:陈苗;严雪敏;冯瑞娥

    1病历摘要患者男,51岁.皮肤多发小丘疹和皮赘43年,间断腹痛、腹泻3年.1.1病史患者7岁时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皮肤多发小丘疹,直径约2~5 mm,无红肿、疼痛,不伴瘙痒.10岁时,感冒后出现双侧扁桃体肿大,局部放疗无效,行扁桃体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乳头状增生,未发现恶性病变.术后扁桃体窝处淋巴组织增生,乳头状瘤变;并出现耳廓、外耳道、唇、口腔黏膜、双侧腋下、前臂多发小丘疹、皮赘,嗓音改变.16岁行面颈部赘生物切除,病理诊断:乳头状瘤.

  • 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66例临床分析

    作者:杜宁宁

    目的:观察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应用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66例,观察其手术时间、术中反应、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宫颈愈合情况及诊断符合率.结果:本组共 66例,平均手术时间7.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约10.5 ml.临床治愈率95.45%(63/6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56%(3/66).术后复查TCT均阴性,阴道镜检查无异常,病理诊断符合率92.42%.结论: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快速、安全、有效,并可提供完整病理标本,提高对早期宫颈原位癌或微小浸润癌的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肾上腺支气管源性囊肿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敏;许露伟;徐郑;周六化;吴剑平;朱佳庚;刘军;贾瑞鹏

    目的 探讨肾上腺支气管源性囊肿的起源、发病特点、影像学和病理特征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5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例肾上腺支气管源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2例,囊肿均为偶然发现,无明显临床表现.CT检查囊肿位于左侧后腹腔肾上腺部位;尿醛固酮稍高.3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结果 3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切口愈合佳,痊愈出院.术后病理诊断:肾上腺支气管源性囊肿,其中1例合并囊肿周围炎症.3例患者分别随访6、12、24个月,腹部CT平扫提示囊肿均未复发.结论 肾上腺支气管源性囊肿较为罕见,误诊率高.CT检查可见肾上腺部位的囊性占位,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缺乏特异性.肾上腺支气管源性囊肿术前确诊困难,病理学检查为确诊的主要方法;腹腔镜下囊肿切除为现阶段治疗肾上腺支气管源性囊肿的首选方法.

  • 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腺瘤1例

    作者:于新娇;闫红英;李尚明;王丽静

    患者女,19岁,无意中发现颈部包块10 d,约3 cm ×3 cm大小,无压痛。患者无发热、心悸、多汗、呛咳及声音嘶哑等症状。当日即于石岛人民医院就诊,行彩超检查示:甲状腺右侧叶实质内可探及一囊实性混合回声包块,以实性成分为主,边界清晰,内回声不均质,大小约2.5 cm ×1.8 cm ×2.9 cm;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实性部分内可见明显血流信号,双侧甲状旁腺区未及明显囊实性占位性病变,双侧锁骨上区及颈部未见明显异常淋巴结回声。患者于2014年10月27日入住石岛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状态良好,体重无明显变化。入院体检: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软骨右上方可触及一大小约3 cm ×3 cm 包块,质韧,表面光滑,无压痛,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听诊包块处未闻及血管杂音,颈静脉无怒张。实验室检查: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及促甲状腺素正常,尿钙阴性,ALP 776 mmol/ L、血钙2.93 mmol/ L 升高,血磷0.82 mmol/ L 降低,进一步检查25-羟基维生素 D 54 ng/ mL 正常,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2253 pg/ mL 明显升高。双肾、输尿管及膀胱超声检查未见结石。腰椎平片未见明显异常,骨密度超声检查(SOS):3920 m/ s,T 值-2.1。初步诊断: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腺瘤、甲状旁腺腺瘤待排。患者于10月30日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术中见甲状腺右侧叶上极有一约3 cm ×2 cm ×3 cm 包块,质韧,甲状旁腺未见异常。将肿块连同周围少量正常腺体组织一并完整切除,术中冷冻切片病理诊断:甲状旁腺腺瘤。术后病理检查:灰红色囊性肿物1个,直径2 cm,外覆少许甲状腺组织,切开囊实性,囊内见清亮液体,实性部分切面灰白色,质地脆软。镜下见肿瘤包膜完整,瘤细胞主要由主细胞构成,部分为嗜酸细胞及少量透明细胞,弥漫性片状分布,无滤泡结构及胶样物质,未见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像,间质稀疏,毛细血管丰富,胞浆及间质内未见脂肪组织;未侵犯包膜,包膜外为正常甲状腺组织,未见甲状旁腺组织。见图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PTH、嗜铬素 A阳性,癌胚抗原、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转录因子1、降钙素阴性。病理诊断: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腺瘤( ectopic intrathyroidal parathyroid adenoma, ETPA)。11月1日复查:血钙1.98 mmol/ L,血磷1.47 mmol/ L,ALP 74 mmol/ L,PTH 32 pg/ mL。予10%葡萄糖酸钙20 mL/日静脉推注,患者血钙渐恢复正常。11月7日患者痊愈出院。随访至2015年1月30日,上述各项指标未见异常。

  • 性腺外畸胎瘤17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惠延平;马世荣;程虹;张伟;朱少君

    目的探讨性腺外畸胎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参照WHO(1999)卵巢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对172例手术切除的性腺外畸胎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72例性腺外畸胎瘤患者男性85例(49.4%),女性87例(50.6%),男女之比约为1:1;35岁以下患者131例(76.2%);肿瘤主要发生在身体中线部位,频率依次为纵隔、椎管内、颅内、骶尾部、腹膜后、肠系膜及下腹部等.172例畸胎瘤中18例(10.5%)为恶性,其患者男女之比为1.6:1;发生频率依次为颅内、纵隔、骶尾部、椎管内、肝、腹膜后、下腹部.18例恶性畸胎瘤中7例为完全由胚胎性组织构成的未成熟性畸胎瘤,另11例为成熟性或未成熟性畸胎瘤合并其他类型生殖细胞肿瘤或伴有腺癌等恶性成分.结论性腺外畸胎瘤有以下特点:①多发生在身体中线两旁;②好发于小儿、青年,男性患者恶性率高于女性;③恶性率较高,尤以颅内畸胎瘤恶性多见;④未成熟性畸胎瘤多合并其他生殖细胞瘤成分;⑤可能有不同于性腺畸胎瘤的发生机制.

  • 宫颈毛玻璃样细胞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江小玲;武卫平;吕翔

    目的 探讨宫颈毛玻璃样细胞癌(G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肿瘤标本做常规石蜡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4例宫颈GCC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别为26、26、27和31岁.镜下见肿瘤分化程度较差,瘤细胞异型性及多形性十分明星,核分裂象多见,瘤细胞胞质内可见弥漫多量均匀分布的细颗粒,呈毛玻璃样;肿瘤间质内可见密集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p16(3/4)、AE1(3/3)、AE3(3/3)、CK5(2/2)和CK8(2/2)(+).结论 宫颈GCC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肿瘤呈菜花样.组织学上,肿瘤分化程度较低,癌细胞异型性明显,胞质呈玻璃样需与鳞状细胞癌、腺鳞癌鉴别.

  • 乳腺粗针穿刺活检219例病理诊断分析、问题及对策

    作者:皋岚湘;丁华野;杨光之;刘光;李琳

    目的 分析和总结粗针穿刺活检(NCB)乳腺癌的病理诊断.方法 复习219例乳腺NCB切片,并进行分类、分型和分级.部分诊断困难病例选用SMA、p63、CD10、CK5/6、34βE12、ER、E-cadherin和p120鉴别.32例有手术切除标本者进行了手术前后病理诊断对照.结果 良性病变127例,包括:普通型导管增生21例,腺病52例,纤维腺瘤30例,乳头状瘤9例,非典型导管增生4例,炎症10例,脂肪坏死1例.乳腺癌90例,其中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71例,浸润性小叶癌8例,黏液癌4例,小管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导管原位癌5例.1例良、恶性不能肯定;1例未见乳腺导管和小叶结构.在85例浸润性乳腺癌中能够进行组织学分级者49例(57.6%).11/12例良性病变(91.7%)和19/19例(100%)癌NCB与手术标本病理诊断一致.结论 绝大部分乳腺病变NCB能够获得正确的病理诊断.硬化性腺病、非典型导管增生、乳头状肿瘤、小叶肿瘤/癌和导管原位癌需要免疫组化鉴别,并且部分病例需要给临床提供不肯定诊断信息.

  • 胰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李云园;李彬彬;蔡宏伟;夏春燕

    目的 探讨胰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s)的临床病理特点、影像学改变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l例胰腺PEComas进行影像学、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主要由上皮样细胞构成,绕血管呈巢状或片状排列,富含厚壁及薄壁血管,未见明显坏死和核分裂象.结论 胰腺PEComas是一种生物学行为未定的间叶源性肿瘤,以女性多见,有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目前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

  • 胸外恶性孤立性纤维瘤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李莹莹;胡琨;董丽儒;王珊;宋旭东

    目的 探讨胸膜外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胸外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9岁和76岁,1例肿瘤位于右顶部大脑镰旁,另1例位于右肩部,肿瘤大小分别为3 cm×3 cm ×2 cm和8 cm×6 cm×3 cm.镜下肿瘤组织呈席纹状、编织状、漩涡状结构,散在有胶原分布.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细胞核呈短梭型或卵圆形,颅内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肩部肿瘤细胞异型性非常明显,可见巨核、染色质粗颗粒状的细胞.2例核分裂象均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CD34、STAT6、bcl-2和CD99均(+),S-100、desmin、EMA和Actin均(-).结论 发生在颅内及肩部的恶性SFT临床较少见,易与其它软组织肿瘤混淆,需与脑膜瘤、周围神经鞘膜瘤、多形性脂肪肉瘤、滑膜肉瘤鉴别,确诊需要依靠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

  • 皮肤结外鼻型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探讨

    作者:张立英;皋岚湘;王文岭

    目的 探讨皮肤结外鼻型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皮肤结外鼻型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染色.结果 光镜下皮肤附属器周围、血管周围和血管内可见中等大小的异型淋巴样细胞,肿瘤细胞胞质比较丰富、淡染,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深染,部分血管内可见纤维素样渗出物.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3和粒酶B(+),CD56部分(+),CD5和CD8散在(+),CD4、CD20和MPO(-);CD31显示大部分肿瘤细胞位于血管内;Ki-67阳性率>50%.EBER分子原位杂交(+).结论 皮肤结外鼻型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内淋巴瘤,临床和病理均易与皮肤血管炎性病变混淆,因此掌握其临床病理特征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5731 条记录 10/287 页 « 12...78910111213...28628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