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色素内镜、放大内镜与黏膜pit pattern分类在结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随着放大内镜及高分辨内镜的相继出现,结合色素内镜技术,可以较清晰地观察消化道黏膜的微细结构,使内镜下较准确地预测病变组织学成为可能.本文就近几年来色素内镜及放大内镜在大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 色素内镜 放大内镜 pit pattern 结肠病变 -
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及结肠静脉曲张1例
肝硬化食管胃底及结肠静脉曲张为门静脉高压症所致,前者在大多数的消化内镜图谱中均能见到,但曲型的门脉高压性结肠病变鲜有报到,为弥补其不足,我将在临床中所遇到的1例作简要介绍,以飨同道.
-
1 ml注射器在结肠双袢造口术中的巧用
结肠病变无法切除或结肠梗阻急诊手术常常需要行近端结肠双袢造口术.手术中需要将近端结肠拉出腹壁外做造口并支撑于腹壁外.我科原采用玻璃试管外套乳胶管通过肠系膜的方法做支撑,现改用1 ml注射器外套乳胶管的方法替代.现介绍如下.
-
腹腔镜与结肠镜联合诊治大肠病变的应用
随着结肠镜检查的普及以及结肠镜单人操作手法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结肠病变被发现,其中大部分病变能直接在结肠镜下得以诊治[1-3].但由于各地区内镜室水平存在高低以及受内镜治疗器械的限制,一些高技术、高难度的内镜下治疗仅能在少数大医院开展,比如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
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疾病650例分析
目的:提高对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疾病重要性的认识.方法 对我院资料完整的650例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肠慢性炎症409例(62.9%),年龄在21~50岁发病率高;肠息肉及息肉病83例(12.8%),发病年龄21~60岁组高;溃疡性结肠炎30例(4.6%),发病年龄在21~50岁组高;大肠癌46例(7.1%),发病年龄在≥60岁组高.结论 纤维结肠镜能发现结肠常见疾病,对诊断结肠病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逆行保留灌肠法联合实时超声造影诊断结肠病变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逆行保留灌肠法联合实时超声造影诊断结肠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东莞市清溪医院收治的50例结肠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8例为恶性病灶组,22例为良性病灶组.选择同期健康检查无结肠病变的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对象均行逆行保留灌肠法联合实时超声造影检查,比较3组受检对象定量参数到达时间、达峰时间、上升时间、基础强度、峰值强度及强度相对值.结果 恶性病灶组受检对象峰值强度、强度相对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及良性病灶组,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以及良性病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良性病灶组受检对象峰值强度、强度相对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逆行保留灌肠法联合实时超声造影能够准确区别正常结肠组织与病变组织,同时可对病灶良恶性作出较可靠鉴别,在结肠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南昌地区结肠癌高危因素与结肠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对南昌地区有结肠癌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结肠镜筛查,了解结肠癌高危人群结肠癌前病变发生率,为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从2012年1月~2016年1月参加南昌市各社区组织健康体检的人群共计1128例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结肠癌高危因素人群158例,均行电子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统计不同年龄组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结肠瘤癌家庭史、长期饮酒、肠息肉史、慢性便秘、慢性腹泻、黏液血便、精神病史、阑尾疾病、大便隐血阳性)的高危率、结肠镜检率、息肉检出率、重度不典型增生人数及高危因素与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年龄组高危人群极高危率高在50~59、60~69岁两组,分别为17.94%、18.35%.低在20~29岁年龄组,为7.69%.高危因素比例、结肠镜检人数在黏液血便及大便隐血阳性中高,分别为29.11%与30.38%、93.47%与100.00%.息肉检出率在阑尾疾病、大便隐血阳性中高,均为66.67%.高危因素与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结肠瘤癌家庭史、肠息肉史、黏液血便、大便隐血阳性与重度不典型增生成正相关(P<0.05).结论 南昌地区有结肠癌高危因素人群中黏液血便及大便隐血阳性的人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高,是结肠癌的重要高危因素,这对结肠癌的早期预防起积极作用.
-
结肠病变致肠梗阻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结肠病变是引起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临床常见为结肠癌,一旦发生梗阻,病情多属晚期,治疗效果不甚满意.现将我们199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17例结肠梗阻报道如下.
-
24例克罗恩病误诊分析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组以胃肠道病变为主、发病机制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当前发病率低,但其发病率逐年增加,且误诊率较高[1].肠镜检查是末端回肠和结肠病变主要的诊断方法,肠镜联合活检病理检查在克罗恩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2].我搜集了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予以总结,分析,以期提高CD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水平.报告如下:
-
32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初步探讨32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32排螺旋CT对20例经病理确诊结肠癌患者行结肠充气容积扫描,在独立工作站上行结肠三维重建,包括表面遮盖法(SSD)、CT仿真内窥镜技术(CTVE)、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及透明重建技术(Raysum),将各种重建后图像与手术病理资料分别行对照分析.结果 MPR在检出病灶的同时还可对病灶的密度、形态、范围、肠壁受损程度以及肠外情况做出准确判断,而CTVE对病灶大体形态显示上略占优势,SSD及Raysum能较好显示结肠病变范围及肠腔狭窄程度.结论 通过容积扫描发现病灶后,再通过SSD、CTVE及Raysum对全结肠进行浏览,并运用MPR对病灶进行多视角、多方位观察,能够提高CT对结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能力.
-
体检者结肠镜检查结果的研究及分析
目的:分析体检者结肠镜检查结果,明确结肠镜检查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科接受健康体检的208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结肠镜检查,分析结肠息肉检出率,结肠息肉与年龄的关系.结果:208例体检者中发现存在结肠息肉患者16例,检出率为7.69%,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男性患者检出率相对较高,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结肠息肉患者的数量也显著增加,各项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检者结肠镜检查能够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结肠病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式,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结肠息肉发生率相对较高,需要提升对结肠镜检查的重视程度.
-
64层螺旋CT结肠三维成像与仿真内镜的临床应用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CT设备的不断更新,三维成像及CT仿真内镜(CTVE)技术对结肠病变的研究逐日增多[1],特别是64层螺旋CT以其高速度、更加薄层、更大范围的容积扫描,为这一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右半结肠区病变42例CT诊断价值分析
右半结肠是多种疾病好发区域.目前肠道检查方法有结肠镜、X线钡剂造影、螺旋CT等.随着螺旋CT的广泛应用,与传统的X线钡剂造影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但钡剂造影仍为首选检查方法.本研究总结了42例经手术、病理、结肠镜证实的右半结肠病变的X线钡剂造影和CT表现,评价CT对右半结肠病变的诊断价值.
-
PillCam结肠胶囊内镜检查结肠病变作用的评估: 首次多中心、前瞻性、比较研究结果
结直肠癌是发达国家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有效的筛查措施可预防结直肠癌.目前指南推荐具有中等结直肠癌患病风险的患者应行筛查.多数专家认为传统结肠镜检查是筛查结直肠癌和发现结肠病变的理想的方式.但其具有侵入性、部分患者存在禁忌证,且操作过程存在一定风险.如麻醉意外等.
-
CT仿真结肠镜对结肠病变的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结肠腺瘤,结肠癌,结肠憩室,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黑变病等病变的CT仿真结肠镜表现,初步评价其在结肠病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病人(包括20例结肠腺瘤,6例结肠癌,4例憩室,5例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黑变病及结肠淀粉样变各1例)行CT仿真结肠镜并和结肠镜检查结果作对照,男26例,女11例.结果CT仿真结肠镜对结肠癌和结肠腺瘤、结肠憩室有较高的辨别率,成功地检出了6例结肠癌、17例结肠腺瘤和4例结肠憩室,而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则辨别率较低,仅发现5例中的2例,对结肠黑变病和结肠淀粉样变则未检出.结论CT仿真结肠镜能成功检出全部结肠癌,憩室及大部分腺瘤,部分溃疡性结肠炎.CT仿真结肠镜优点在于快速,无创伤性,病人耐受性好,容易接受.其缺点是不能直视下活检,对于小于0.5 cm的病灶以及较为平坦的,表浅的病灶,显示率不高,无法显示黏膜色泽变化等.可以认为,CT仿真结肠镜虽无法完全替代结肠镜,但却是结肠镜一项良好的补充检查手段.它可能成为结肠病灶诊断的有效手段,可广泛应用于息肉切除术后的随访以及结肠癌的筛选.
-
直肠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直肠海绵状血管瘤较为少见,同时合并乙状结肠病变更为罕见.因其发病时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为内痔、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现将本院近期收治1例报道如下.
-
结肠支架的临床应用
结肠支架治疗急性肠梗阻始于20世纪90年代,较之于传统造瘘术,具有侵入性小,并发症少,效费比高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良恶性结肠病变引起的结肠梗阻性疾病.随着材料科学和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支架在该类疾病诊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Repici等[1]所作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显示,对恶性病变所致肠梗阻应用支架置入治疗,其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缓解率分别达到93%和95%,姑息治疗组临床缓解能够保持6个月.
-
智能染色内镜诊断结肠病变腺管开口的临床价值及Ang-2表达、MVD值与腺管开口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FICE放大内镜对结肠瘤性、非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以及血管生成素-2(Ang-2)表达、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与腺管开口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放大观查判定腺管开口为Ⅰ~Ⅴ型的结肠病变标本(Ⅰ-Ⅴ型各20例),Ⅰ、Ⅱ型纳入A组,Ⅲ、Ⅳ型纳入B组,Ⅴ型纳入C组.对照病理诊断结果,判断FICE放大内镜对结肠病变的诊断价值.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测定不同腺管开口结肠病变中Ang-2表达情况及MVD值,分析3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FICE放大内镜对非瘤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0%和92.5%,符合率为90.2%;对瘤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8%和91.7%,符合率为93.2%;对结肠病变诊断的总符合率为92.0%.结肠病变中Ang-2的阳性表达率和MVD值在A组(Ⅰ、Ⅱ型合并组)、B组(Ⅲ、Ⅳ型合并组)、C组(腺管开口Ⅴ型)3组逐渐升高.且Ang-2阳性表达组MVD值明显增高.结论 FICE放大内镜对结肠病变腺管开口分型的判断可基本准确区别瘤性、非瘤性病变,结肠病变中Ang-2的阳性表达、肿瘤血管的生成与其腺管开口关系密切.
-
CT仿真结肠内窥镜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CT仿真结肠内窥镜(CTVC)对结肠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用螺旋CT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占位患者行容积扫描,应用Flythrough软件沿结肠管腔中轴方向推进观察,利用Voyager软件对容积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获得仿真结肠内窥镜的影像.结果:CTVC可确定直径≥5mm的病变,可观察黏膜征象,对肿物等病变表面细节显示满意,可发现瘤旁子病灶,对结肠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出率,而对直径<5mm的占位性病变敏感性较差.结论:CTVC是一种有效的结肠占位性病变的检查手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国产胶囊内镜在慢性腹痛诊断中的应用
慢性腹痛是指起病缓慢,时发时愈的上腹或者下腹部的钝痛,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的一类慢性疾病,其病因复杂,诊断困难.一般说来,上腹痛常见于胃部疾患,下腹痛以结肠病变和腹腔内的疾病为多见,小肠疾病的患病率相对较低,但是也有一部分患者经过胃镜、结肠镜和腹腔CT检查均未见异常情况,推测可能是小肠黏膜病变.